優美的環境,古樸的韻味,清新的空氣,依山傍水的別墅……初冬的小山村,有著別樣的田園風情。近日,記者走進榆次區東趙鄉後溝村,感悟這裡的生態之美,感受鄉村旅遊為村民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四十裡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後溝村位於榆次區東趙鄉,總面積1.3平方公裡,現有村民150戶364人,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對高差67米,形成了溝、坡、垣、灘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美村鎮等美譽。曾經,這裡是一個貧窮閉塞的小村,民居建築包含了石窯、土窯、磚窯、明券窯、土挖窯、獨體窯、裡外窯等,其特點是依崖就勢、隨形生變、層窯疊院,參差別致,形成了後溝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近年來,後溝村將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鄉村振興相結合,探索出一條以古貌新姿打造美麗鄉村典範的新路徑,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後溝是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經典村落,是涵蓋了農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等豐富內涵的千年古村。2003年1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唯一古村落調查示範基地,2005年9月,作為榆次旅遊四篇文章之一『農耕文化景區』對外開放,2018年3月,後溝文化旅遊提檔升級項目被確立為榆次區重點工程項目,同時,也成為東趙鄉鄉村振興的『橋頭堡』。」東趙鄉後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利民介紹說。
提起旅遊開發,後溝村村民張慧亮說:「起初,老百姓對旅遊開發並不理解,其實也是擔心,如果搞不好,會讓原本的文化遺產受到損壞。後來,看到各級幹部的奔波、付出和村裡日新月異的變化,村民轉變觀念並大力支持。我也開起了農家樂,銷售笨雞蛋、大棗等農產品。之前從沒想過,我一個農民也有當老闆的一天。」
「我妻子現在在景區當服務員,兒子在景區開電瓶車,每個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以前一家人年收入也就萬數來塊錢,現在工資加上農作物年收入可是翻了好幾番。」後溝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卯林見證了村裡的變化,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旅遊開發給村民帶來的利益。
隨著產業的發展,村民居住環境有了質的飛躍,土窯洞變成小別墅,周邊配有功能齊全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活動廣場等設施,村民在家門前既能工作、賺錢、致富,還能娛樂、健身、養老。
對於未來,張利民信心滿滿,他謀劃著,下一步後溝村將持續發展農業項目,利用景區優勢,邀請農技專家,引進新品種,拉長鄉村旅遊產業鏈,讓後溝村人人有活幹,人人有收入。同時,充分利用後溝的龍泉水資源,開辦水廠、建設老酒館,將後溝傳統食品展現給八方遊客。
生態美、村莊美、生活美、鄉風美的田園後溝畫卷正在鋪展,村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了。(晉中晚報 記者 閆曉媛)
【來源:晉中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