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的最大因素是什麼?和慈禧的死,有直接關聯嗎?

2020-12-03 鮮花暢談歷史

清朝的滅亡,是在慈禧死後的第三年,在辛亥革命中滅亡的。實際上清朝滅亡的最大因素在於清朝失去了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支持,當然要說明這個原因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復盤辛亥革命才能搞清楚其中的狀況。

其實辛亥革命一開始的時候對於清政府來說也只是一個城市的叛亂,對於擁有1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來說,一個城市的叛亂也不至於會讓一個政權走向倒臺,問題在於武昌起義後不久,就有十五個省宣布獨立了。

什麼概念?我們看看獨立的是哪些省份:陝西、山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蘇、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山東,這十五個省一獨立,整個清廷在漢族地區的統治基本就瓦解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會說,清朝手上有兵呀,怎麼不派去鎮壓這些獨立的省份呢?關鍵在於,在這十五個省獨立之後,清朝手上的軍隊也基本都跟著獨立了。當時清政府的新軍一共有20個鎮(相當於師)和18個協(相當於旅),這些省份獨立後,駐紮在這些省份的新軍也跟著脫離了清廷。當時駐紮在這十五個省的新軍共有11個鎮和11個協,這樣一來,名義上還歸清廷控制的部隊就只有9個鎮和7個協了,一下子失去了大半新軍。

在所有的新軍當中,最為精銳的就是駐紮在直隸的北洋六鎮了,此時清廷也急需這六鎮兵馬去平定各地的叛亂。但問題在於,這六鎮兵馬只聽袁世凱的,沒有袁世凱這六鎮部隊根本就不會出動。

當然,袁世凱要出山,代價也是不小的,袁世凱表示不把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讓給他,他就不出山。對於當時的清廷來說,如果不請袁世凱出山,照著革命的形勢發展下去清朝很快就會滅亡,萬般無奈之下只得以內閣總理大臣的條件換得了袁世凱的出山。

袁世凱出山以後,當上了內閣總理大臣,一時間權傾朝野。既然當了內閣總理大臣,樣子還是要做的,於是他就出動了北洋六鎮的部隊去攻打武昌起義軍,很快就攻下了漢口和漢陽,打的武昌起義軍只剩下了武昌這一個據點,當然只要再加把力,武昌就拿下了,可這個時候袁世凱就停止進攻了。

▲對於袁世凱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保大清,而是保自己的權力

袁世凱這樣做,是出於對自身的考慮。他心裡明白,自己能出山是清廷遇到了嚴重的危機。如果真的幫清廷把叛亂平息了,那對於清廷來說他很快就「沒用」了,自己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也會很快被清廷奪去。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局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不完全撲滅革命,這樣一來就好在革命黨和清廷之間展開談判,自己左右逢源,兩邊得利,如此一來才能保住自己得到了權勢。

於是就有了南北議和的局面,袁世凱兩邊要價,就看誰給的價格高了。關鍵在於,革命黨到後來開出了一個袁世凱不得不接受的價碼,那就是如果能逼清帝退位,他可以當民國大總統。這是什麼概念?袁世凱應該知道,如果他幫清廷效力,無論他做的有多好,最多就是曾國藩的情況,最後被封個侯爵,到頭來還是會被清廷削掉權力,然後安度晚年,當然這是比較好的結局。如果遇到運氣不好,真的消滅了革命黨,清廷會很快啟用滿清貴族把持朝政,自己當權的時候也得罪了不少滿清權貴,到時候會不會對自己秋後算帳都不好說,搞不好也會被清廷弄死。

可革命黨開的條件不同,當上了民國大總統,就擁有了最高權力,只要最高權力把持在自己手上,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怎麼樣,無論從收益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安全的角度來說,革命黨給的價碼實在是太高了,以至於當袁世凱聽到孫中山做出「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當大總統」的承諾後,愣了半天才回過神。這樣的價碼袁世凱不得不接受。

▲對於當大總統的價碼,袁世凱表示完全接受

於是袁世凱在得到了孫中山的承諾後,就開始了逼清帝退位的行動。他先是製造了南北議和的輿論氛圍,然後天天在朝堂上散播法國大革命中法國國王的悲慘下場,用於恐嚇隆裕太后和小皇帝,要是他們死不退位,被人拉下了臺恐怕性命都會保不住。

一開始袁世凱還不打算動武,就是不斷地勸清帝退位。對於清廷來說,新軍當中名義上歸清廷管轄的只有9鎮7協,而在這9鎮7協中,袁世凱牢牢控制了北洋六鎮中最為精銳的5鎮兵馬(北洋第一鎮由滿人組成,所以第一鎮不會背叛清廷),除去袁世凱控制的5鎮,最多只有4鎮7協在手,而且這4鎮7協中多數分布在東北和西北,路途遙遠要真的遇到戰事還不一定能趕到北京。即便將這4鎮7協的兵馬全部集中起來,也只相當於7個半鎮(2協相當於1鎮)的兵力,這些部隊連袁世凱手上的5鎮都幹不過,就更不要說革命黨了。說的更直接一點,當時清廷在軍事上已經無法鎮壓他的反對力量了。

雖然袁世凱不斷地勸說清帝退位,但清廷也並不想就此放棄權力,還在一直死撐著局面。到後來袁世凱也就失去了耐心,直接讓前線總指揮段祺瑞聯名各地提督、都統、統制等清廷將領共計47人,電請明降諭旨,速定共和政體,清帝退位,改建民國。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擺在清廷面前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就是大家都不承認你政權是合法的了,要麼爽快地退位,要麼我們這些前線的將士就反水了。段祺瑞是什麼身份?當時的前敵總指揮,也就是清軍前線的統帥,他表示不願意幫清廷,也就意味著如果清廷不退位,他就要發動兵變了。甚至,段祺瑞還帶著部分前線將領直接出現在了清廷的大殿之上,逼著清帝退位。到了這個地步清廷還能怎麼辦呢?只能退位了。

▲段祺瑞直接帶著前線將領在朝堂上發動兵諫了

其實說的更直接一些,清廷在辛亥革命中最終退位,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基本失去了軍隊的控制權。為什麼會失去對軍隊的控制權呢?是因為反對清廷最大的軍事力量,一個是袁世凱,另一個是獨立的十五個省,而這些力量為什麼最終會走向反對清廷的道路上呢?還是因為政治,其實從反對清廷的這些力量中我們不難看出,代表的都是漢族士大夫階層,無論是袁世凱也好還是獨立的十五個省也好。

而這些力量的最終反水,其實和慈禧之後清廷的政治格局有關。

其實太平天國時期,清廷基本已經失去了統治中原的合法性了,之所以能夠繼續維持半個多世紀的統治,是因為有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力挺。在太平天國之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階層開始崛起,他們繼續幫助清廷維持統治,清廷給予的好處就是政治中給予了漢族士大夫相當的地位,這就相當於把部分股份給了漢族士大夫。

▲慈禧能掌控朝局,關鍵在於懂得玩政治平衡,能分一部分政治權力給漢族士大夫

慈禧非常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在慈禧掌權的半個世紀裡,雖然她有時候會發瘋,向十一國宣戰,但是政治上的平衡她還是很會玩的,在慈禧時期,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還是袁世凱都得到了相當的重用,正是在漢族士大夫的維護下,清廷才在晚晴時期開展了洋務運動,一時間有了一些中興的跡象。在庚子事變之後,也是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階層維持了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使大清王朝又續命了十來年。

▲攝政王載灃完全不懂政治平衡

但慈禧之後掌權的攝政王載灃就完全不懂政治。他上臺之後就逼迫袁世凱下野,將大權逐漸攬到了滿清權貴的身上,漢族士大夫在他的政治當中並沒有分到多少政治利益。

我們從載灃推出的清廷的第一任內閣就能看出,當時第一任內閣的名單如下:

由慶親王奕劻擔任內閣總理大臣負責組閣,其他成員包括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度支大臣鎮國公載澤、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貝勒載洵、司法大臣紹昌、農工商大臣貝子加貝勒銜溥倫、郵傳大臣盛宣懷、理藩大臣宗室壽耆。

在內閣13人名單中,滿清權貴佔了9人,漢族只佔了4人,而且漢族佔據的職位中多是沒什麼實權的「冷衙門」,除了協理大臣徐世昌稍微有點權力外,財政、人事、兵權基本都掌握在了滿清權貴的手上,漢族士大夫基本沒有從中分到多少,這就自然把漢族士大夫階層游離在了清廷權力核心之外了。

當時,張之洞在世的時候就曾勸說過載灃,要他在政治上平衡一些,適當分一些權力給漢族士大夫,可載灃當時根本不聽,表示"怕什麼,有兵在。」

也就是在載灃的騷操作下,漢族士大夫階層逐漸從擁護清廷統治的中堅力量,變成了反對清廷的中堅力量。

其實辛亥革命的成功,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實際上是一次必然事件。其實在1911年,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已經發動了多次起義,雖然都歸於失敗,但其實每一次起義都可能成為引發清廷統治崩潰的導火索,只是武昌起義點燃了整個清廷統治的火藥桶,造成大清的滅亡。

所以,搞清楚了其中的緣由,我們就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慈禧在世的時候因為懂得政治平衡,懂得分一部分權力給漢族士大夫,得到了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擁護,才使得清廷的統治能夠維持下去。而載灃不懂得搞政治平衡,所有的權力基本都分給了滿清權貴,漢族士大夫階層在其中分不到多少政治利益,自然就走向了清廷的反面,也正是因為漢族士大夫們的反對,清朝的統治才得以瓦解,辛亥革命才最終成功。

相關焦點

  • 如果光緒殺了慈禧,自己親政的話,清朝還會滅亡嗎?
    慈禧死後底下的人願不願意聽從光緒姑且不說,光緒太年輕了,重用康有為可以看出,假如慈禧死後光緒也只能被列強玩弄。首先在歷史進程上是沒有如果的;再就是光緒即使殺了慈禧自己大權在握甚至是勵精圖治,也已經改變不了大清朝必然覆滅的下場了。因為這已經是一個病入膏肓、腐敗透頂、苟延殘喘和積重難返的將傾之大廈了。為時太晚了。
  • 慈禧到底是怎麼死的?李蓮英姐姐隱瞞幾十年,清朝滅亡後說出真相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當時清朝最後的實際掌權者就是慈禧太后,很多人都說慈禧太后是一個功大於過的人,破除滿漢界限,啟用名臣,搞洋務運動等等,但不可否則的是在慈禧晚年的時候卻根本就不顧大清的生死存亡,而只考慮個人的貪圖享樂,這也最終導致清朝毀在了她的手裡。正應了那句,生前有多風光,死後就有多鋃鐺,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慈禧並非是壽終正寢,而真正的死因一直都是個謎。
  • 揭秘清朝滅亡之謎,禍根竟是葉赫那拉的詛咒,慈禧只是媒介?
    從古至今有許多野史在流傳,許多王朝都有其滅國的謠言,有些謠言不攻自破,有些謠言卻一直流傳,在民間一直有個傳說,清朝的滅亡和葉赫那拉的詛咒有關,這個詛咒是怎麼來的呢?這還要從一個女人說起。不過在東哥去世之後的219年,葉赫那拉氏又有一位女童降生,而這名女子和清朝滅亡脫不了干係,她全民葉赫那拉·杏兒,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難道這真的是來自「葉赫那拉」的詛咒,還是說慈禧太后只是詛咒的媒介?
  • 清朝沒有昏君,也非常強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走向了滅亡?
    其中很多王朝都是因為國家君主昏庸而走向滅亡,像秦二世胡亥、北齊高湛、北宋宋徽宗等等。說到這裡,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疑問:一些強大的王朝沒有出現昏君為何會滅亡?比如清朝。這裡必須要提一句,這裡所說的昏君指的是: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的人。
  • 光緒作為清朝後期想要改革的皇帝,若不死執掌朝政會怎樣?
    清朝滅亡的因素有兩個,第一遇到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第二清朝末期的腐敗。 經過證明光緒皇帝是慈禧太后用砒霜害死的,在慈禧太后將亡之時,提前把光緒帝毒死。
  • 大清究竟為什麼會滅亡?魯迅:看清朝人走路時的模樣,我就知道沒救了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在中國歷史上,大清王朝是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也成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而清廷的滅亡是無法改變的,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什麼清朝一定會滅亡呢?
  • 鹹豐死前真的想殺慈禧嗎?臨終是否安排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鹹豐有沒有殺慈禧意思不得而知,但肅順肯定向鹹豐提議過鹹豐學漢武帝與鉤弋夫人事,殺其母留其子,但鹹豐沒有採納,自幼失去母親的鹹豐不想年幼的(6歲)兒子同時失去父親和母親。但最關鍵的是鹹豐小瞧了慈禧,顧命八大臣的無能也出乎了鹹豐預料,這一切都源於鹹豐遺詔的疏露。至於說加速滿清滅亡到談不上。誰在臺上都無法阻止滿清的覆滅。
  • 光緒一直被慈禧控制,為什麼不敢殺慈禧?因為後果承擔不起
    公元1861年,在經歷了英法戰爭之後的大敗之後,身心俱疲的鹹豐皇帝終於去世了,而伴隨著鹹豐皇帝的死有一個女人最終成功上位,那就是之後長達五十多年朝政的慈禧。在鹹豐帝即位之後,慈禧可以說將整個清朝玩弄於鼓掌之中,先後擁立同治、慈禧以及宣統皇帝登基,開啟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垂簾聽政。
  • 為什麼慈禧一死,大清就亡了?這背後的秘密就藏在她的臨終遺言中
    一、當然,大清朝滅亡的原因海了去了,就算是講個半年也是講不明白的,所以,本篇只探討跟慈禧太后有關的方面。關於慈禧太后是維護了清朝的統治,還是破壞了清朝的統治,這麼多年來各方人士也是爭論不休。剛才也提到了,慈禧太后畢竟是一個人,她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至少出發點就是這樣的,只是最終釀成了何種結局,這就不是她所能掌控的了。
  • 鹹豐皇帝在臨死之前有殺慈禧的想法嗎?
    不過身在後宮中的懿貴妃(慈禧太后)她認為:鹹豐皇帝若是逃離京城,大清也就離滅亡不遠了。畢竟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的祖訓還在時刻的鞭策著清朝的各代皇帝。相信君臣上下一心是能夠將洋鬼子打出清朝國土的,若是走了很可能會遭到天下子民的嘲笑。可當時的鹹豐皇帝膽子都快被嚇沒了,怎麼可能還會聽從後宮懿貴妃的建議呢?
  • 強大的清朝沒有一個昏君,為什麼最後還是滅亡了?3個原因
    清朝的滅亡距離我們已經一百多年了,是什麼讓清朝從一個人人口中的天朝,淪落成為一個孤兒寡母「垂淚對宮娥」的歷史悲劇?眾所周知,清朝最後選擇了一個昏庸閉塞、自私自利的慈禧太后作為最高統治者。去回顧一下清朝在慈禧統治下所走的道路下,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清朝存在這三個重大的問題。
  • 雖然清朝滅亡是必然的,但提前滅亡卻是偶然的,竟跟一碗中藥有關
    雖然,宮裡有最好的奶娘、最好的膳食,但是,教養孩子的方法卻是全國最差的。如果,後宮有嬪妃生下孩子,那麼,孩子就要被送去其它嬪妃處撫養,以此來淡化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培養出下一任接班人。當遇上瘟疫時,這些嬪妃便會把孩子送出宮撫養。不是自己的親生子女,嬪妃們一般不會費心照顧,使得皇子們的存活率十分低。
  • 即使光緒不死,清朝滅亡也是註定的
    清朝滅亡是必然的,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之後,清朝就開始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個,漢族官僚的崛起,且漢族官僚一定程度上同清朝離心離德。所以晚清最後十年遇到了這個問題,搞了滿族內閣和皇族內閣,實際上是想自救,但是來不及了。(本人覺得未來晚清政治史研究中,張之洞可以深入再研究一下,其究竟想什麼,很有意思)第二個,帝國主義入侵導致清朝各階層對清朝不信任。這一點其實很好說,任何一個國家被外來力量這樣子欺凌,肯定會讓民眾不滿。
  • 光緒皇帝為什麼叫慈禧親爸爸慈禧和光緒到底有什麼複雜的關係
    直接導致這種稱呼的原因,是因為慈禧和光緒的關係實在是太複雜了。因為慈禧不是,皇帝的母親。也不是皇帝的親奶奶。她和光緒皇帝的關係是這樣的。光緒的父親是鹹豐皇帝的親弟弟,而光緒的母親是慈祥的親妹妹,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啊?這對於我們現在來說,這就是近親結婚的結果。然而這麼複雜的關係,直接導致了光緒帝是慈禧的親侄子也是慈禧的親外甥。
  • 明朝的宦官,清朝的八旗子弟。清朝前期經濟佔世界30%卻滅亡的原因
    乾隆時期、工業革命前,清朝的經濟佔世界經濟30%,但是到了清朝後期衰弱被滅亡有著以下的原因:1.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社會的落後,《中國近代史綱要》中明確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及清王朝在近代一切對外戰爭的失敗,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清王朝的腐敗和社會的落後
  •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基本改成了哪些漢姓?
    清朝在中國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執政的朝代,清朝的建立和滅亡都是那麼轟轟烈烈。明朝末年,清人便對中原的政權虎視眈眈,他們憑藉著民族好戰的特性,很快便擊退了明軍。
  • 清朝亡於詛咒?葉赫那拉氏的詛咒是什麼?
    民間流傳著這麼個說法,清朝的滅亡是由於葉赫那拉氏的詛咒。雖然聽起來是個天方夜譚,清朝的滅亡自是其歷史固有的原因,不過還是會好奇,這個詛咒到底是什麼?在古代,葉赫那拉家族和愛新覺羅家族一直是草原上比較有實力的部族,兩個部族間時有衝突,元末明初的時候,愛新覺羅家族進攻葉赫那拉家族,以失敗告終。
  • 大清朝為何短短二百多年就亡國?有五個致命原因,內憂外患壓摞了
    朝跟明朝不一樣,明朝滅亡主要是因為腐敗,各個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不理朝政。最後滅國並不過分,但是清朝歷朝歷代的皇帝卻是非常努力,對國家大事也很上心。但是清朝最後卻同樣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不是什麼氣數已盡,而是因為別的各種原因。
  • 鹹豐臨死前為什麼沒有處死慈禧,他這樣做是不是加速了大清滅亡?
    關於鹹豐皇帝臨死之前想要處死慈禧之事,雖然未見於正史之中,但此事恐怕也未必是假。不過,鹹豐沒有處死慈禧,不僅沒有加速清朝的滅亡,反而誤打誤撞讓清朝在慈禧手上延續了更久。1861年鹹豐病逝於熱河行宮之時,同治皇帝才是五歲之齡,勢必會出現主少國疑。
  • 清朝滅亡三部曲:漢人勢力崛起,壯大,清廷無法駕馭,江山易手
    清朝末年,一場太平天國運動,差點讓清王朝毀滅。幸虧有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大臣的力挽狂瀾,才將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從「死神」手裡拉了回來。凡事皆有利弊,福禍相依。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清朝的統治是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