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滅亡,是在慈禧死後的第三年,在辛亥革命中滅亡的。實際上清朝滅亡的最大因素在於清朝失去了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支持,當然要說明這個原因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復盤辛亥革命才能搞清楚其中的狀況。
其實辛亥革命一開始的時候對於清政府來說也只是一個城市的叛亂,對於擁有1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來說,一個城市的叛亂也不至於會讓一個政權走向倒臺,問題在於武昌起義後不久,就有十五個省宣布獨立了。
什麼概念?我們看看獨立的是哪些省份:陝西、山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蘇、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山東,這十五個省一獨立,整個清廷在漢族地區的統治基本就瓦解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會說,清朝手上有兵呀,怎麼不派去鎮壓這些獨立的省份呢?關鍵在於,在這十五個省獨立之後,清朝手上的軍隊也基本都跟著獨立了。當時清政府的新軍一共有20個鎮(相當於師)和18個協(相當於旅),這些省份獨立後,駐紮在這些省份的新軍也跟著脫離了清廷。當時駐紮在這十五個省的新軍共有11個鎮和11個協,這樣一來,名義上還歸清廷控制的部隊就只有9個鎮和7個協了,一下子失去了大半新軍。
在所有的新軍當中,最為精銳的就是駐紮在直隸的北洋六鎮了,此時清廷也急需這六鎮兵馬去平定各地的叛亂。但問題在於,這六鎮兵馬只聽袁世凱的,沒有袁世凱這六鎮部隊根本就不會出動。
當然,袁世凱要出山,代價也是不小的,袁世凱表示不把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讓給他,他就不出山。對於當時的清廷來說,如果不請袁世凱出山,照著革命的形勢發展下去清朝很快就會滅亡,萬般無奈之下只得以內閣總理大臣的條件換得了袁世凱的出山。
袁世凱出山以後,當上了內閣總理大臣,一時間權傾朝野。既然當了內閣總理大臣,樣子還是要做的,於是他就出動了北洋六鎮的部隊去攻打武昌起義軍,很快就攻下了漢口和漢陽,打的武昌起義軍只剩下了武昌這一個據點,當然只要再加把力,武昌就拿下了,可這個時候袁世凱就停止進攻了。
▲對於袁世凱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保大清,而是保自己的權力
袁世凱這樣做,是出於對自身的考慮。他心裡明白,自己能出山是清廷遇到了嚴重的危機。如果真的幫清廷把叛亂平息了,那對於清廷來說他很快就「沒用」了,自己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也會很快被清廷奪去。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局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不完全撲滅革命,這樣一來就好在革命黨和清廷之間展開談判,自己左右逢源,兩邊得利,如此一來才能保住自己得到了權勢。
於是就有了南北議和的局面,袁世凱兩邊要價,就看誰給的價格高了。關鍵在於,革命黨到後來開出了一個袁世凱不得不接受的價碼,那就是如果能逼清帝退位,他可以當民國大總統。這是什麼概念?袁世凱應該知道,如果他幫清廷效力,無論他做的有多好,最多就是曾國藩的情況,最後被封個侯爵,到頭來還是會被清廷削掉權力,然後安度晚年,當然這是比較好的結局。如果遇到運氣不好,真的消滅了革命黨,清廷會很快啟用滿清貴族把持朝政,自己當權的時候也得罪了不少滿清權貴,到時候會不會對自己秋後算帳都不好說,搞不好也會被清廷弄死。
可革命黨開的條件不同,當上了民國大總統,就擁有了最高權力,只要最高權力把持在自己手上,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怎麼樣,無論從收益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安全的角度來說,革命黨給的價碼實在是太高了,以至於當袁世凱聽到孫中山做出「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當大總統」的承諾後,愣了半天才回過神。這樣的價碼袁世凱不得不接受。
▲對於當大總統的價碼,袁世凱表示完全接受
於是袁世凱在得到了孫中山的承諾後,就開始了逼清帝退位的行動。他先是製造了南北議和的輿論氛圍,然後天天在朝堂上散播法國大革命中法國國王的悲慘下場,用於恐嚇隆裕太后和小皇帝,要是他們死不退位,被人拉下了臺恐怕性命都會保不住。
一開始袁世凱還不打算動武,就是不斷地勸清帝退位。對於清廷來說,新軍當中名義上歸清廷管轄的只有9鎮7協,而在這9鎮7協中,袁世凱牢牢控制了北洋六鎮中最為精銳的5鎮兵馬(北洋第一鎮由滿人組成,所以第一鎮不會背叛清廷),除去袁世凱控制的5鎮,最多只有4鎮7協在手,而且這4鎮7協中多數分布在東北和西北,路途遙遠要真的遇到戰事還不一定能趕到北京。即便將這4鎮7協的兵馬全部集中起來,也只相當於7個半鎮(2協相當於1鎮)的兵力,這些部隊連袁世凱手上的5鎮都幹不過,就更不要說革命黨了。說的更直接一點,當時清廷在軍事上已經無法鎮壓他的反對力量了。
雖然袁世凱不斷地勸說清帝退位,但清廷也並不想就此放棄權力,還在一直死撐著局面。到後來袁世凱也就失去了耐心,直接讓前線總指揮段祺瑞聯名各地提督、都統、統制等清廷將領共計47人,電請明降諭旨,速定共和政體,清帝退位,改建民國。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擺在清廷面前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就是大家都不承認你政權是合法的了,要麼爽快地退位,要麼我們這些前線的將士就反水了。段祺瑞是什麼身份?當時的前敵總指揮,也就是清軍前線的統帥,他表示不願意幫清廷,也就意味著如果清廷不退位,他就要發動兵變了。甚至,段祺瑞還帶著部分前線將領直接出現在了清廷的大殿之上,逼著清帝退位。到了這個地步清廷還能怎麼辦呢?只能退位了。
▲段祺瑞直接帶著前線將領在朝堂上發動兵諫了
其實說的更直接一些,清廷在辛亥革命中最終退位,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基本失去了軍隊的控制權。為什麼會失去對軍隊的控制權呢?是因為反對清廷最大的軍事力量,一個是袁世凱,另一個是獨立的十五個省,而這些力量為什麼最終會走向反對清廷的道路上呢?還是因為政治,其實從反對清廷的這些力量中我們不難看出,代表的都是漢族士大夫階層,無論是袁世凱也好還是獨立的十五個省也好。
而這些力量的最終反水,其實和慈禧之後清廷的政治格局有關。
其實太平天國時期,清廷基本已經失去了統治中原的合法性了,之所以能夠繼續維持半個多世紀的統治,是因為有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力挺。在太平天國之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階層開始崛起,他們繼續幫助清廷維持統治,清廷給予的好處就是政治中給予了漢族士大夫相當的地位,這就相當於把部分股份給了漢族士大夫。
▲慈禧能掌控朝局,關鍵在於懂得玩政治平衡,能分一部分政治權力給漢族士大夫
慈禧非常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在慈禧掌權的半個世紀裡,雖然她有時候會發瘋,向十一國宣戰,但是政治上的平衡她還是很會玩的,在慈禧時期,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還是袁世凱都得到了相當的重用,正是在漢族士大夫的維護下,清廷才在晚晴時期開展了洋務運動,一時間有了一些中興的跡象。在庚子事變之後,也是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階層維持了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使大清王朝又續命了十來年。
▲攝政王載灃完全不懂政治平衡
但慈禧之後掌權的攝政王載灃就完全不懂政治。他上臺之後就逼迫袁世凱下野,將大權逐漸攬到了滿清權貴的身上,漢族士大夫在他的政治當中並沒有分到多少政治利益。
我們從載灃推出的清廷的第一任內閣就能看出,當時第一任內閣的名單如下:
由慶親王奕劻擔任內閣總理大臣負責組閣,其他成員包括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度支大臣鎮國公載澤、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貝勒載洵、司法大臣紹昌、農工商大臣貝子加貝勒銜溥倫、郵傳大臣盛宣懷、理藩大臣宗室壽耆。
在內閣13人名單中,滿清權貴佔了9人,漢族只佔了4人,而且漢族佔據的職位中多是沒什麼實權的「冷衙門」,除了協理大臣徐世昌稍微有點權力外,財政、人事、兵權基本都掌握在了滿清權貴的手上,漢族士大夫基本沒有從中分到多少,這就自然把漢族士大夫階層游離在了清廷權力核心之外了。
當時,張之洞在世的時候就曾勸說過載灃,要他在政治上平衡一些,適當分一些權力給漢族士大夫,可載灃當時根本不聽,表示"怕什麼,有兵在。」
也就是在載灃的騷操作下,漢族士大夫階層逐漸從擁護清廷統治的中堅力量,變成了反對清廷的中堅力量。
其實辛亥革命的成功,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實際上是一次必然事件。其實在1911年,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已經發動了多次起義,雖然都歸於失敗,但其實每一次起義都可能成為引發清廷統治崩潰的導火索,只是武昌起義點燃了整個清廷統治的火藥桶,造成大清的滅亡。
所以,搞清楚了其中的緣由,我們就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慈禧在世的時候因為懂得政治平衡,懂得分一部分權力給漢族士大夫,得到了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擁護,才使得清廷的統治能夠維持下去。而載灃不懂得搞政治平衡,所有的權力基本都分給了滿清權貴,漢族士大夫階層在其中分不到多少政治利益,自然就走向了清廷的反面,也正是因為漢族士大夫們的反對,清朝的統治才得以瓦解,辛亥革命才最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