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994年,在改革開放風起雲湧的年代,博興經濟開發區應運而生,作為濱州市內走在發展前列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博興經濟開發區孕育出了京博控股、渤海實業、香馳控股這樣中國民營五百強企業,也培育出萬事達、富海等在行業內知名企業。在省、市推進開發區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作為縣域經濟發展「主引擎」的博興經濟開發區改革,也漸漸成為人們生活、城市發展繞不開的話題。
走過26年的博興經濟開發區,在創造出成績的同時,一些開發區發展面臨的「通病」也慢慢凸顯:轄區人口日益增多,社會管理任務日趨繁重,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日漸增多,管理人員老齡化、人才流通不暢……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如何落實新發展理念、改革體制機制、突破發展瓶頸、轉換發展動能,成為博興經濟開發區必須正視的現實課題。
當發展遇到難題,改革創新便是利器。今年以來,博興縣深入貫徹省市部署,結合實際,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更加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更加靈活實用的開發運營機制、更加激勵競爭的幹部人事管理制度,促進開發區「瘦身強體」,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破繭重生,重塑管理模式
2019年6月,在濱州市推進開發區改革工作試點之初,博興經濟開發區並沒有列入試點,但是,此時博興縣已經成立開發區改革專班,將開發區改革列入重點工作。改革伊始,博興縣委書記李守江表示,開發區經濟佔到全縣70%的經濟總量,改革成功與否,將直接關係到全縣高質量發展目標,必須超前謀劃、超前部署、超前推動,以管理機制、用人機制、運營機制、獎懲機制等方面為改革重點,建新章、立新制,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地。
博興縣委書記李守江到開發區進行高質量發展觀摩
開發區要想「破繭重生」,管理體制改革是重中之重,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開展的基礎。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博興經濟開發區推行「管委會+公司」體制,按照「大部門、扁平化」管理要求,對原有「四局兩辦四中心」10個機構進行歸併整合為5個工作機構。圍繞博興優勢產業,建立精細化工、新材料智廚、戰略新興3個產業公司和城建、投融資、科創3個平臺公司,承擔開發區開發運營等職能。
博興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蘇濤表示,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更加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更加靈活實用的開發運營機制、更加系統集成的政策支持體系。
蘇濤說:「開發區實行『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將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實現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促進開發區回歸本位,發揮開放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功能優勢,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與此同時,黨工委也堅持當好『店小二』,優化營商環境,為入駐企業做好服務。」
甩掉包袱、輕裝上陣,開發區聚焦主責主業,構建了「領導小組+指揮部+工作專班」的推進模式,各工作專班實行實體化運轉,圍繞雙招雙引、低效能企業處置、京博新舊動能轉換項目等中心工作列出時間表、路線圖,集中攻堅、掛圖作戰,切實發揮開發區經濟發展「火車頭」作用。
博興經濟開發區主動走出去與企業對接招商工作
新機構組建後,管委會主動「走出去」,先後到長沙、杭州、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與立邦、諾力昂等企業對接,敲門招商,同時「請進來」招商,對接中電產融、谷川聯行、澳泉醫療等企業7次。截至目前,共完成境內到位資金9.54億元,境外3138萬美元。
砍掉藤蔓,聚焦主責主業
多年來,開發區轄區人口日益增多,社會管理任務日趨繁重,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日漸凸顯。發揮開發區經濟「主引擎」作用,就必須「砍掉」阻礙發展的「藤蔓」。
為了聚焦主責主業,剝離社會管理職能,博興經濟開發區還與城東街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8個縣直部門籤訂了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交接書,理順開發區與屬地街道關係,並對涉及的徵地拆遷、城市管理、脫貧攻堅等20項社會事務管理職能進行了剝離。另外,將7項開發運營職能剝離至開發區產業公司和平臺公司,保留經濟管理職能18項,公布權責清單事項23項。
「雖然,省市相繼出臺文件錨定了改革的方向和重心,但是,如何去改、怎樣改,這必須還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逐個突破關鍵性問題。」博興縣黨員服務中心主任劉豔軍表示。劉豔軍所在專班承擔著整個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的具體起草和調度,親身經歷了這一改革過程的艱辛和困難。
以開發區徵地拆遷為例,未改革前開發區有此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可以直接會同街道進行土地拆遷,企業再將用地事項審理,向縣級土地主管部門申請。改革後,這一職能進行剝離,回歸縣級主管部門。
為了有效服務好和解決好企業用地審批服務,劉豔軍工作組分赴省內省外多個地方「學習取經」,在學習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制定了「幫辦代辦」+「逆向評價」相結合的開發區用地服務。
企業在向開發區表達用地請求之日起,開發區會安排專人對接企業負責人,從材料準備到徵地拆遷,再到用地申請,全流程為企業服務。開發區還對縣級主管部門進行服務「評分」,更加有效地化解用地審批等服務環節的阻力。
像這樣的體制機制創新既符合了去行政化的要求,又結合實際,化解了現實發展中的面臨的問題,用一種獨具「博興特色」的智慧贏得了企業的好評。
以人為本,落腳選人用人
人才是開發區改革成敗的最為關鍵因素,如何選人、用人關係著開發區的發展和未來。長期以來,伴隨開發區行政化的趨勢,一些現象明顯表露出來:部門崗位職能不清楚,「幹多幹少一個樣」,職工的工作強度與勞動報酬不成比例,沒有體現出崗位的責任和價值,無法有效地激勵廣大幹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等。
博興經濟開發區與濱州市技師學院開展產教融合校地合作籤約
為了徹底解決開發區發展過程中的這一通病,博興經濟開發區在推行人事改革中,打破身份界限,推行全員聘任,改革創新幹部人事、薪酬、激勵約束機制,做好選人、用人制度建設。
博興經濟開發區在推行人事改革方面,堅持公平公正、有利發展、競爭擇優的原則,打破行政事業、編制內外身份,採取公開競聘的形式,對開發區現有人員全部實行競爭上崗,建立崗位能上能下的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
在開發區完成第一輪競爭上崗之後,緊接著,管委會、產業公司和平臺公司面向整個博興縣企事業單位開啟第二輪人才引進,接下來,還將面向整個社會公開招聘和引進優秀人才。同時,根據工作需要,突出高素質、專業性,針對產業規劃、「雙招雙引」等特殊需要,可設立特聘崗位,引進特殊急需急用人才。
通過全員聘任和競爭上崗,一系列招才引才舉措之後,一批熟悉黨務人資、市場經貿、規劃建設的幹部充實到開發區。領導班子、幹部隊伍年輕化、專業化,成為開發區人才隊伍建設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徵。截至到8月份,改革前,開發區管委會班子平均年齡51歲,開發區副科級以上幹部平均年齡48歲,工作人員平均年齡42歲;改革後,管委會班子平均年齡46歲,內設機構、產業平臺公司正副職平均年齡37歲,工作人員平均年齡37歲。改革前,大學及以上學歷68人,佔總人數的47%;改革後,大學及以上學歷46人,佔總人數的70%。博興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普表示,通過全員聘任制使幹部職工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內生動力初步激活。
為了切實解決「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博興經濟開發區改革創新幹部人事、薪酬、激勵約束機制,賦予開發區幹部人事管理權、自主用人權和人才引進權,科學設置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建立雙向激勵約束機制,將績效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獎勵激勵、評先樹優等掛鈎,用一系列激勵舉措用好人。
此外,博興經濟開發區還創新開發區幹部人事、薪酬、激勵約束機制,賦予開發區中層幹部管理權、自主用人權和人才引進權,科學設置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建立雙向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幹事創業積極性。
放眼未來,勇擔發展「主引擎」
一直以來,博興經濟開發區是一片充滿實幹精神,奮發向上的經濟沃土,為博興縣域經濟和整個濱州市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走過26年發展歷程的博興經濟開發區迎來改革和重塑,不失為一次重大機遇。
面對當前國內國際經濟發展大勢和「富強濱州」建設全面起勢的環境下,博興經濟開發區將藉助改革優勢,補足短板,擔起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發動機」。
博興經濟開發區將藉助改革優勢,繼續擔起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作用
蘇濤表示,「博興經濟開發區將藉助改革之機,在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牢記使命,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積極破解制約開發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重點圍繞主導產業規劃、產學研服務、要素供給能力提升、對外開放和延鏈補鏈持續發力,激發開發區活力,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博興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孫戰勇表示,博興開發區主業聚焦,產業集約,要素聚集,特色鮮明,開發區的改革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既定改革目標,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之下,做了許多大膽的創新和突破,為博興縣域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富強濱州」建設積累了縣域開發區改革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