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概覽:藏傳佛教是如何「玩死」元朝的?

2020-12-16 騰訊網

隨著帝師制度的建立和宣政院的改制,藏傳佛教的政治地位逐步加強。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有功於元朝國家建設的藏傳佛教,開始走向了另一極端。

忽必烈與「帝師」八思巴

權勢過大,中央難以監控

自忽必烈之後,元朝的歷代皇帝及其家眷,均需受戒皈依為佛家弟子。《南村輟耕錄》卷三「受佛戒」記載:

….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寶,而近侍倍位者必九人,或七人,….此國俗然也。

在元朝,法會(元稱好事)名目數量繁多,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僅《元史·釋老傳》具體羅列出名稱的「好事」,就超過了三十多種。

藏傳佛教中的金剛持

皇室如此崇佛,佛教勢力很快就滲透到了元朝政治等各領域。早在八思巴時代,忽必烈就設總制院,尊八思巴為「帝師」,統籌全國釋教和蕃地(西藏)事務。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書右丞相兼總制院使桑哥嫌其地位不尊,以「總制院統西番諸宣慰司軍民財粟,事體甚重,品秩宜尊」為由,奏改總制院為宣政院。

宣政院「秩從一品,用三臺銀印」,其位甚崇。「院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出帝師闢舉,而總其政於內外者,帥臣以下,亦必僧俗並用,而軍民通攝。」

銅胎宣政院款龍龜印

除了品秩得到提升外,宣政院還與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一樣,不僅有了獨立平行的任官系統,甚至還有單獨用兵之權。

擁有中央人事、行政、司法大權的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很難有效插手宣政院大小事務;

僧尼事務(釋教)和蕃地事務也沒有了監察空間,中央勢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分化。

破壞國家法度,社會影響極差

宣政院權勢顯赫,使得本就備受尊崇的僧尼階層更加猖狂。少數僧人目無法紀,擾亂社會治安、破壞國家法度的案例時有發生。

八思巴弟子楊璉真迦,在桑哥支持下,盜掘錢塘、紹興宋陵,令人髮指

對於這些目無法紀的僧人,宣政院不僅沒有予以制止和妥善解決,甚至有「火上澆油」之嫌。譬如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宣政院請「(凡民)歐(毆)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斷其舌」之旨。

儘管成宗、仁宗等曾試圖加以撥亂反正,然而收效甚微,最終不了了之。

左:仁宗 右:成宗

坦誠說,僧人違法亂紀屢禁不止的根源,在於元朝法律上的不平等。僧人犯法,按例由宣政院受理,偏頗之處比比皆是:

諸僧、道、儒人有爭,有司勿問,止令三家所掌會問;

諸僧人但犯奸盜詐偽、致傷人命及諸重罪,有司歸問,其自相爭告,從各寺院住持本管頭目歸問;

若僧俗相爭田土,與有司約會,約會不至,有司就便歸問。

僧人不但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甚至可以操縱法律。譬如帝師或上層高僧們,常常以「好事」為由,請求元朝政府釋放重囚(史書稱之為「禿魯麻」)。不過,這些重囚大多都是有權有勢官宦子弟或潑皮無賴。

藏傳佛教中的文殊菩薩

本該受到法律嚴懲的重囚們,通過賄賂僧侶階層,「順利」逃之夭夭。據《元史》與《新元史》所載,順利「大逃亡」的死囚犯,不下數百人。

至於釋放這些重囚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

「用帝師奏」者;

「皇帝即位用帝師奏」者;

皇室人員有疾、祭日或誕辰請釋囚者;

帝師或皇室修佛事者;

為皇室祈福者;

某高僧圓寂,也得釋囚。

藏傳佛教中大白傘蓋佛母

這種破壞法律、擾亂政紀之事,元朝上下並非毫不知曉,不少大臣上書屢次反對,幾乎皆得到皇上採納,但收效甚微。

皇慶元年(1312年)冬十月,雲南行省右丞算只兒威有罪,國師搠思吉斡節兒奏請釋之,仁宗皇帝斥之曰:「僧人宜誦佛書,官事豈當與耶!」

遺憾的是,皇慶二年秋七月,「以作佛事,釋囚徒二十九人。」可見事態很難得到有效抑制,「釋囚」的場景一直屢禁不止。

禍亂朝綱,導致國家衰敗

元朝皇室崇佛,可謂「國策」之一。自忽必烈開始,經常舉行各種耗資巨大的「好事」活動,動用國庫修建各式各樣的佛寺,對僧人的賞賜也是毫無節制,刊印佛經所費金銀更是有增無減。

以大都為例,史載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就有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大永安寺(香山)、大承天護聖寺、大崇恩福元寺、大天源延壽寺、壽安山寺、大承華普慶寺、大崇國寺、興國寺等。另外,在宮廷內也有佛寺。

護國寺喇嘛塔,1949年被拆除

大興土木修建寺廟的背後,是毫無節制地徵調士兵、百姓和工匠,很多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耗費了大量的土地、物資、金銀,使得國庫愈發空虛,有些甚至直接搜括百姓以資建寺之需!對國家與人民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皇室的「過度」崇佛,讓帝王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深諳儒學的知識分子們,無不為之憤慨。

元朝儒生鄭介夫,對帝師至京「朝野傾城相迎」的現狀就頗為不滿:「往年帝師之死,擇取小帝師來代,不過一小庸廝耳,舉朝郊迎,望風羅拜。」

畏吾兒大臣廉希憲

忽必烈在崇尚佛教後,命篤信儒學的畏吾兒大臣廉希憲受國師佛戒。

廉希憲毫不客氣地頂撞道:「臣受孔子戒矣。」忽必烈又問:「孔子亦有戒耶?」廉希憲回答:「為臣當忠,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據說忽必烈不僅沒有生氣,還連連讚許。

荒唐的元順帝

縱觀元朝諸帝,「崇佛」最荒唐的,莫過於元順帝妥歡帖木爾。

元順帝(1320—1370)

扳倒權臣伯顏後,元順帝「圖治之意甚切」。

在丞相脫脫的支持下,恢復科舉,頒行《農桑輯要》,實行儒治,整飭吏治,蠲免賦稅,開放馬禁,削減鹽額,編修遼、宋、金三史,國家一度有了「中興之相」。

不過,罕見的天災給了他當頭棒喝。黃河決口、饑荒頻仍、瘟疫爆發,人民流離失所,大量死亡。

自至正四年(1344年)始,中國進入了災害多發期,尤以腹裡(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以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和內蒙的一部分)和河南行省(河南中南部、湖北大部、江蘇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最為嚴重。

黃河決堤,讓元朝幾近崩潰

天災引發了一系列後遺症:各地烽煙四起,不少地方的統治機構癱瘓,陷入土崩瓦解的絕境。時間一長,元順帝銳意進取的勁頭,可謂消失殆盡。

丞相脫脫死後,元順帝徹底墮落。

他聲色犬馬,長期不理朝政,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朝堂成了君臣淫態百出之所。

他專門建造了上都穆清閣,連延數百間,並秘密室於修文殿旁,好事房於鹿頂殿側,「取婦女實之,以備修習之用」。

他沉迷於「十六天魔舞」無法自拔,還專門為此建造高閣,「飛橋舞臺於前,四欄引翼。每幸閣上,天魔歌舞於室,繁吹導之,自飛橋西升,市人聞之,如在霄漢。」

(疑似)十六天魔舞

何謂「十六天魔舞」?史書記載,「天魔舞者,本西番佛曲,法式淫蕩」:

時帝(元順帝)怠於政事,荒於遊宴,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

首垂髮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各執加巴喇般之器,內一人執鈴杵奏樂。

又宮女一十一人, 練槌髻,勒帕,常服, 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箏、蓁、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

以宦者長安迭不花管領,遇宮中贊佛, 則按舞奏樂。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餘不得預。

儘管朝中大臣百般勸諫,可元順帝不但不聽,反而想方設法躲避,甚至特意挖地道以躲「宰相以舊制為言」 。

至正二十七年(1367) 八月,元順帝見大勢已去,詔命皇太子領天下兵馬。次年閏月,元順帝攜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逃到應昌府(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應昌城遺址

同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1370)四月,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 ,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

相關焦點

  • 清朝制服蒙古真因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這玩意,從不是清朝給蒙古人的,而是明朝時,蒙古人主動接受的,至於具體時間,從隆慶開關時候的俺答汗時代就開始了。俺答汗(1507-1582年)孛兒只斤-阿勒坦,活躍於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領,成吉思汗十七世嫡孫,根紅苗正的黃金家族後裔。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先從藏地密碼談起,藏地密碼指的是公元八世紀朗達瑪贊普第一次禁佛運動,禁止吐蕃範圍內的民眾信仰佛教,驅逐印度和漢族僧人,停止修建的佛寺,桑耶寺,大昭寺等所有的佛教場所被查封,小昭寺被當牛圈。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圖文/舒放藏傳佛教和蒙古族有著極深的淵源。一方面,藏傳佛教目前所形成的的格局,基本上延續了元朝時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不論境內外,從整體而言,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如蒙古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居住地,俄羅斯聯邦四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等)。
  • 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大圓滿法
    藏傳佛教是藏族人民以印度佛教,主要是密教為藍本,揉合了藏族本土宗教文化的成分,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佛教流派。藏傳佛教充分吸取本民族和外地佛教的養分,在傳教形式、佛像形像、修持方法等一系列方面都對印度密教進行適應於自身的重大改革,形成了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朗派、格魯派等眾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宗派。
  • 這本書刷新了我們對藏傳佛教的認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二里頭大單于,ID:Dachanyu_2lt】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近日翻閱藏書,於書櫥中找到往年所購沈衛榮、侯浩然所著《文本與歷史——藏傳佛教歷史敘事的形成和漢藏佛像研究的建構》一書,簡單翻閱,收穫良多。
  • 藏傳佛教轉世系統
    活佛:是對 藏傳佛教中利用轉世,傳承 的 僧侶的稱呼達賴:擁有最高的政治權利,行宮是布達拉宮班禪:擁有最高的宗教權利,行宮是格桑頗章宮,行宮的另一個名字我們比較熟知叫-羅布林卡前面我們說了布達拉宮是達賴喇嘛的行宮,因此這裡除了有佛教造像以外,還供奉著歷代圓寂後的達賴喇嘛的靈塔,我去過布達拉宮,裡面達賴喇嘛的靈塔建造的都特別恢宏,珠光寶器。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可見,「喇嘛教」一詞初現時並無貶義,作為朝廷宰臣的張居正親自為京中專設編印藏文佛經的番經廠撰寫碑文,無非是要表明朝廷支持藏傳佛教的官方立場,說「喇嘛教」是漢傳禪宗佛教祖師菩提達摩「目為旁支曲竇者」,亦是明確承認它是與漢傳禪宗不同的另一個佛教支系。佛教於七世紀中開始分別由印度和漢地傳入吐蕃,西藏佛教初期的發展和與包括禪宗在內的漢傳佛教的緊密交往有很直接的關聯。
  • 「活佛圓寂,靈童降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前世今生
    西藏小活佛【活佛轉世的起源和傳說】「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藏傳佛教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發展。最初的藏傳佛教採用的是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直到十三世紀80年代,也就是元朝時期,一種前所未有的傳承方式出現在了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元朝至元20年在拉薩西北部群山中的「楚布寺」裡,噶瑪噶舉派黑帽教主「噶瑪拔希」進入了彌留之際,圓寂前找來一名非常信任的高僧告訴他說:「我即將暫時離開這裡,我圓寂後一定會有一名繼承黑帽系秘法的傳人出現」。同時告知了這名高僧「靈童轉世」出生的方位及其父母親的名字。吩咐高僧在寺裡等待他的到來」。說完便圓寂了。
  • 唐吉思:藏傳佛教對蒙古族民間宗教的影響
    [1]藏傳佛教與蒙古人信仰的古老的自然神之結合,從其中獲得的影響以及由於在佛教對民間宗教施加影響的壓力之後而得到的發展,所有這一切便形成了蒙古人宗教史的特殊方面。一、藏傳佛教對蒙古族天神信仰的影響   在蒙古民間宗教裡騰格里神(天神)是最高的神。
  • 略述藏傳佛教祖師像——佟春燕
    藏傳佛教匯聚了佛教的顯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內容,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藏傳佛教的信奉神系龐雜,除了信奉佛菩薩外,還將祖師、本尊、佛母和護法也作其特有的供養對象,其中又以祖師的供養為首位。本文試對藏傳佛教的祖師像談一些看法,不妥之處,敬請專家指正。
  • 藏傳佛教的金剛法舞
    金剛法舞,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儀軌(舞蹈)。藏語稱為「噶爾羌姆」或簡稱「羌姆」。在書面記載中,正式名稱為「密宗金剛噶爾羌姆舞」。漢語意譯為金剛神舞。寫這篇文字之際請示仁波切,仁波切說可以根據漢譯再轉譯為「多吉羌」,這樣很直觀。
  • 藏傳佛教薩迦派五大名僧,認識三個才算了解佛教精髓
    昆氏家族是一門富豪,貢卻嘉波是一個封建貴族,這就使他有經濟條件跟隨許多著名大師學習佛法。於第一繞迥之水牛年(一〇七三年)建成一座雄偉壯觀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地區的土質呈灰白色,藏語稱此色為「薩迦」,故「薩迦」成了地名和寺名,也作了其教派的名稱。後幾經擴建,成為薩迦河南岸,大殿三層為其主體建築。藏傳佛教薩迦派由此傳揚。貢嘎寧布貢嘎寧布尊者為袞卻傑布長子,二十歲即任薩迦寺住持。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藏傳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之一。在香港特區基本法所賦予的宗教政策下,香港藏傳佛教的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意義:一個意義是傳播自身宗教文化的宗教價值和實踐;另一個意義是促進香港同胞對於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藏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理解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和發展方向。
  • 佛教:藏傳寧瑪派的歷史
    公元10世紀初期,佛教在西藏再度復興起來。復興的佛教以密教為宗,並在與苯教長期鬥爭與融合中,吸收了不少苯教的色彩。在這段時期中,由於佛教的修行方式與傳承系統各自不同,形成了許多教派。在長江流域的藏傳佛教地區,這些教派都有存在。
  • 拉薩自駕遊路線推薦,賞拉薩高原美景,品藏傳佛教氣息
    以下是這條線路的必遊之地:扎什倫布寺,位於西藏地區日喀則的尼色日山山腳南側,明朝時期修建,可以與布達拉宮相提並論,與拉薩地區的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統稱為藏傳佛教的「四大寺」。據說寺中的大殿可以容下兩千人一起誦讀經文,可以想像得到其建築多麼宏偉壯觀。扎什倫布是藏語,漢語意思是吉祥須彌山。
  •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金剛鈴時間:2021-01-06 11: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法器金剛鈴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九宮八卦圖,是藏文化和藏傳佛教重要符號之一。藏族同胞家庭多以三色合金形式製作成護身符,稱為「九宮八卦咒牌」,很多人將此視為傳家寶。在藏區現存的九宮八卦咒牌,就有很多是老物件,歷經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些傳家寶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表面光滑,乃至有了包漿,圖案也有些模糊,也正因為如此尤顯珍貴。
  • 金剛乘和藏傳佛教是同一回事嗎?
    金剛乘和藏傳佛教是同一回事嗎?不,他們不是一回事。藏傳佛教和金剛乘佛教都遵循大乘傳統。但是,金剛乘大部分不是藏族。大多數藏傳佛教不是金剛乘。金剛乘是藏傳佛教中的聲望教學。在幾個國家(中國,日本,柬埔寨),金剛乘佛教等於藏傳佛教。金剛乘佛教是印度和周邊國家,特別是西藏發展起來的密宗佛教的一種形式。佛教史上的金剛乘(Vajrayana)標誌著從大乘投機思想向個人生活中佛教思想的確立過渡。
  • 佛教:藏傳佛教的傳播,使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不一樣的佛學
    中國佛教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系統。南傳佛教也稱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傣、布朗、阿昌及德昂等民族所信仰,流傳於雲南西南邊疆的西雙版納、德宏、思茅等少數民族地區。南傳佛教的影響最北處止於雞足山南麓,所以通常認為,南傳佛教未進入長江流域。藏傳佛教則主要流傳於藏民族及蒙古族、滿族、裕固族、摩梭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中。由於地域、交通、文化和民族的差異,在青海、西藏、雲南、貴州、四川甘肅諸省流經的地區,也就是在長江流域的上遊地區,流傳著藏傳佛教。
  • 藏傳佛教中的「象鼻財神」
    在藏傳佛教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五姓財神」和「多寶天王」以及兼有掌管財務的「白拉姆」之外,還有一尊女性財神,這就是象鼻財神。象鼻財神源自印度教,據說在佛教創立之前,就被印度民眾廣泛崇拜,同時也是印度教的歡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