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乃至古代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此戰終結了曹操徵服江南、一統天下的雄心,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在整場戰役中,孫劉聯軍固然上演了精彩的絕地反擊、力挽狂瀾,但曹操一方也並非全程渾渾噩噩、智商掉線。
總體而言,赤壁之戰中曹操的指揮能力和水平呈現了前高后低的兩個階段。考察這一過程、辨析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更高遠的戰略視角重新審視那場縈繞著太多傳說、故事的生死之戰。
1、用兵如神
荊州,地處華中,北接中原、南連五嶺,疆域遼闊、物產豐富,是東漢末年的一塊膏腴之地。在荊州牧劉表的治理下,荊州總體上保持了穩定,因此人口眾多、農業發達。
從軍事地理角度而言,如果能攻佔荊州,不僅僅能夠獲得大量的糧食、兵員,還可以向東順江而下,攻佔江南;向西,則可以大軍入川,徵服益州。
正因為荊州重要的戰略位置、雄厚的物資基礎,早在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就對其予以了重點關注。在北方尚未完全平定之時,曹操一度想先南徵荊州,搶先奪取這塊要地。後來在謀士們的勸阻下暫時放棄徵服荊州,專心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徵服烏丸之後返回了大本營鄴城,幾乎馬不停蹄的開始準備南徵荊州,赤壁之戰的帷幕拉開了。
曹操這樣急於南下的原因有二:
第一,統一北方之後,曹操終於可以抽出兵力南徵統一天下,實現多年的抱負。
第二,被曹操視為頭號勁敵的劉備,投靠了統治荊州的劉表。一旦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獲取了給養和兵員,勢必對曹操構成極大的威脅。
因此,曹操必須在劉備死灰復燃之前將其徹底消滅。
荊州牧劉表其人平庸多疑:
「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資治通鑑》
但是荊州畢竟物阜民豐、兵多將廣,「帶甲十餘萬」,尤其是擁有曹軍非常缺乏的水軍。因此曹操在準備南徵之役時絲毫沒有大意。
曹操在鄴城開鑿了玄武池用於訓練水軍,調集曹軍各路精銳十餘萬人,包括縱橫北方鮮有敗績的重騎兵部隊。
在部署上,曹操準備了三支部隊,張頜、張遼等人率軍進攻夏口;樂進、徐晃順漢水進軍,攻擊荊州西部。主力中軍,由曹操親自率領。
在做好了周密部署之後,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令一部分兵力在南陽一線做佯動吸引荊州敵人的注意,自己親率曹軍主力部隊迅速從新野方向展開攻擊,撲向荊州。
就在曹操大軍南下之時,荊州統治者劉表突然病死,次子劉琮接任荊州牧,荊州內政一片混亂。
曹操深知此時正是奪取荊州的良機,命令部隊迅速進軍,不給荊州以喘息的機會。
曹操之前的戰役欺騙和神速進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劉琮集團措手不及、惶惶不可終日,最終不戰而降。
同樣被曹操兵貴神速打蒙的還有劉備。劉備鎮守樊城,對曹操大軍南下一無所知,還以為曹軍主力留在南陽休整。劉琮突然投降,讓劉備集團陷於腹背受敵的困難境地,劉備被迫放棄樊城,準備逃亡江陵。
曹操接受劉琮投降之後,結合實際形勢,準確的判斷出劉備逃亡的方向是江陵。江陵有大量的軍需物資和兵員,如果劉備逃到江陵,勢必會對曹操南下造成不小的麻煩。
面對稍縱即逝的戰機,曹操展現了一位大軍事家的果斷。他不顧部隊長途行軍疲憊不堪、急需休整,親率直屬部隊虎豹騎,拋棄輜重,以一晝夜三百裡的強行軍追擊劉備。終於在當陽長坂追上了行動遲緩的劉備,一舉打敗劉備所部。
長坂之戰,曹操親自參戰,將劉備打的一敗塗地,其指揮機構被徹底摧毀,劉備拋棄妻子,只帶著諸葛亮等核心幕僚僥倖逃出,狼狽不堪: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三國志》
擊敗劉備之後,曹操一鼓作氣,攻佔江陵,劉備等人被迫退往夏口。
在赤壁之戰的前半程,曹操的戰場表現一如既往的令人心悅誠服,充分展現了出色的指揮能力。無論是故作疑兵吸引敵人注意、掩蓋真實企圖,還是在當陽之戰中臨機決策、果斷追擊都讓人印象深刻。此時的曹操,如同孫吳再世,用兵如神,強大的荊州集團和老油條劉備在他面前都如同紙糊般不堪一擊。如果曹操能夠一直保持發揮,赤壁之戰的後半程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懸念。
但是曹操開始驕傲了。
2、驕兵必敗
攻佔江陵之後,曹操沒有迅速對劉備殘部和正在集結的東吳部隊發起進攻,而是在荊州論功行賞,一副勝券在握的模樣。曹操一面對劉琮集團封官許願,一面招攬當地士人,光封侯就有15人。另外曹操的小心思是希望東吳能夠在曹軍的強大壓力下像劉琮一樣主動投降,這樣曹操就可以兵不血刃一統江南了。
就在曹操瞎折騰的幾個月時間裡,面臨滅頂之災的劉備集團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斡旋之下,孫劉兩方就聯合抗曹達成了一致。
劉備接受了魯肅的建議,率軍助手樊口,利用地形優勢與曹軍對峙。
東吳則派周瑜、程普為都督,統帥3萬精銳,進駐夏口,與劉備互為犄角共同抵禦曹軍。
曹操等到12月,發現東吳不但沒有投降的意思,居然還和劉備聯合起來對付自己。遂決定消滅孫劉。
但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曹操沒有調動其他兩路部隊,自己率領主力孤軍東進,試圖在夏口殲滅孫劉聯軍。
曹操嚴重低估了東吳的抵抗決心,吳軍並沒有在夏口等死,而是主動西進,尋求正面攻擊曹軍。在赤壁,雙方首次遭遇,善於水戰的吳軍第一仗就給曹操來個下馬威:
「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三國志》
曹操初戰失敗後,退守江北,準備長期對峙。但是孫劉耗不起,時間長了,曹軍水戰能力不斷提高,孫劉聯軍唯一的優勢也將喪失殆盡。
在黃蓋的建議下,孫劉聯軍採用火攻對付曹操:
「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三國志》
之後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火燒戰船,黃蓋詐降曹操,利用火船燒毀了曹軍的艦隊。周瑜等人親率部隊攻擊曹軍在烏林的陸地營地,結果曹操大敗:
「(周瑜)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 ——《三國志》
在赤壁之戰的後半程,曹操的戰場指揮連續犯下了多個錯誤:
第一,錯誤估計了東吳抗擊曹操的決心,沒有像先前長坂之戰一樣果斷進攻,給了孫劉兩家建立聯盟,對抗曹操的千載良機。
第二,孤軍深入,沒有有效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在多個戰線上吸引兵力不足的孫劉聯軍。進軍時只要曹操帶領的主力東進,其他兩路沒有做牽制行動,使孫劉聯軍得以集中兵力與曹操決一死戰。
第三,戰鬥意志不足。烏林之戰曹軍承受了一定的損失,但是畢竟規模遠超對手,如果拼死一搏,是有可能穩定戰線的。也許是受軍中瘟疫影響,也許在水戰上被對手嚇破了膽,曹操並沒有決死一搏,而是迅速北撤,承認赤壁大敗。
而曹操這些指揮上的問題,核心都緣於曹操的驕傲。長坂之戰後曹操志得意滿,以為劉備的滅亡指日可待,江東將像荊州一樣不戰而降。正是這種驕傲的心態,讓他在荊州浪費了幾個月的寶貴時間,之後又敢於孤軍深入,在黃蓋請降時居然輕信了對手,最終導致了赤壁的慘敗。
3 結論
曹操的指揮才能毋庸置疑,這一點後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魏武用兵,仿佛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三國論》
但是,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表現前後大相逕庭,前期謹慎周密、用兵如神,後期驕傲和志得意滿讓曹操仿佛換了一個人。試想,如果曹操一直保持大膽、果斷、睿智的指揮風格,怎麼會有赤壁慘敗,又怎麼會有三國鼎立?
從戰場指揮能力的視角,我們能夠更深刻的認識到,曹操終歸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戰場表現和決策受到自身心態的極大影響。而這種心態上的變化,放大到戰局上,則決定了天下的走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