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末,引進了蘇制P-15艦艦飛彈,北約代號SS-N-2,仿製代號為544,在仿製成功的基礎上,誕生了海軍第一款反艦飛彈上遊-1號,上艦裝備我海軍的是上遊-1甲。
飛彈長6.55米,彈徑0.76米,彈重2.095噸,彈頭裝藥量513公斤,爆炸威力相當驚人,飛行速度0.8馬赫,飛行高度100-300米,最大射程40公裡,採用慣性主動雷達制導,裝備在07型驅逐艦、01型護衛艦,以及024型飛彈艇上。
在上遊-1甲基礎上,軍工研發成功了海鷹-1反艦飛彈,彈長6.6米,彈徑0.76米,彈重2噸,彈頭裝藥500公斤,飛行速度0.8-0.9馬赫,射程70-90公裡,裝備在海軍051型第一代國產驅逐艦上。
據此,國產反艦飛彈起步就非常快了,1984年10月1日,國慶35周年閱兵式上出現了外觀形狀與剛參與馬島戰爭不久,聲名鵲起的法制M-39「飛魚」反艦飛彈一模一樣的鷹擊-81反艦飛彈。
此後,鷹擊-81改進型飛行速度1.2倍低超音速鷹擊-83反艦飛彈,就成了我海軍022型飛彈艇、053H3型、054/054A、056/056A型護衛艦,051B/051C型、052/052B型驅逐艦反艦飛彈的標準配置。
鷹擊-12,是軍工研發的一款超音速反艦飛彈,在飛彈飛行到距離需打擊的目標約40公裡時,彈上的主動雷達會自主開啟,且採用3-4倍的超音速進行末端衝刺,對目標以雷霆一擊,現有艦載防空反導系統,對於鷹擊-12的打擊,極難做到有效攔截。
目前,重型反艦飛彈鷹擊-12,裝備在改造提升完畢,重新歸建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滿載排水量6600噸的051B型驅逐艦167深圳艦上,以及裝備在經過現代化改造提升滿載排水量8000噸的現代級956E型驅逐艦136杭州艦和137福州艦上。
鷹擊-18,是我軍工在引進俄羅斯3M-54E亞超相結合反艦飛彈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的國產化「雙速制」反艦飛彈,即飛彈在巡航階段採用0.9倍高亞速飛行,在距離打擊目標約40公裡處,開啟彈上的主動雷達搜索攻擊目標,同時飛彈加速至4倍音速左右高速衝向需攻擊的目標。
此型我海軍裝備的新穎反艦飛彈,開闢了亞超相結合的新模式,在同一彈體上實現了亞音速巡航+超音速突防,同時有效地兼顧了彈體、重量和射程三者之間的矛盾。
鷹擊-18,採用艦載垂直發射新模式,目前,裝備在滿載排水量6500/7000噸的052D/052DL型大型防空驅逐艦以及055型萬噸驅逐艦上。
事實上鷹擊-18反艦飛彈600公裡的打擊距離,具備一定的對陸攻擊能力,稱得上是一型中近程對陸攻擊巡航飛彈,是典型的「一彈兩用」的代表。
現在,我海軍在驅逐艦、護衛艦等主戰水面艦艇上,形成了鷹擊-83、鷹擊-12、鷹擊-18三大系列對海打擊反艦飛彈,其中,鷹擊-83裝備數量最為普遍,是我海軍水面艦艇對海打擊主力,射程150-250公裡,是低超音速反艦飛彈,採用2聯裝(056/056A型護衛艦)或4聯裝(其他驅逐艦或護衛艦)甲板布置傾斜發射方式。
鷹擊-12,是款重型反艦飛彈,在海軍內部有「航母殺手」美譽,但只能採取水面艦艇甲板傾斜發射模式,又由於發射重量大偏大,因此,只裝備在個別大噸位的驅逐艦上,已知只裝備上3艘驅逐艦上,參考本文上述提及到的文字。
鷹擊-18,是我海軍最新的反艦飛彈,採用新穎的亞超結合飛行模式,當下除了俄羅斯和中國以外,沒有第三個國家能自行研發,擁有對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飛彈無與倫比的優勢,體現了在反艦飛彈領域的高科技結晶。
由於鷹擊-18具備了垂直發射能力,海軍裝備的052D/052DL型和055型驅逐艦,擁有標準的巧克力形狀大尺寸和大型深的艦載垂直發射裝置,因此,就成了上述我海軍大型防空驅逐艦上反艦飛彈的標配,極大地提高了我海軍水面艦艇對海打擊能力。
當然,我海軍也裝備了鷹擊-62反艦飛彈,但當初開發時是作為岸艦飛彈來使用和裝備的,因此,在海軍水面艦艇上的裝備數量非常有限,僅裝備在海軍6艘滿載排水量6000噸的052C型防空驅逐艦上,不具備普遍意義,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