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12歲的雨果·卡布裡特在遇到了一位窮苦的玩具推銷員以及他的養女伊莎貝拉之後,進入了一個無比奇特的世界,並有幸認識了魔術大師兼科幻電影製作的始祖喬治·梅裡愛的有趣故事。
這部在2012年斬獲奧斯卡金像獎
面世距今9年的影片
被稱為
馬丁· 斯科塞斯寫給喬治·梅裡愛的「一封情書」
而這封「情書」不禁讓人「一讀再讀」
《雨果》作為一部傳記類奇幻劇情電影,講述了12歲的小男孩雨果從小和父親生活在一起,他對機械世界非常著迷。有一天,父親從博物館裡的閣樓撿到一個設計精巧的機器人,作為鐘錶匠的父親答應他,想把這個會寫字的機器人修好。可惜,還沒等為這個機器人找齊合適的零件,父親就在一場大火中去世了。
因為父親的離世,他只能寄宿在巴黎火車站鐘樓。他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因為修好機器人是父親畢生所願。
一次行竊中,被店主抓了個正著。店主喬治拿走了雨果父親的遺物——一本機械手冊。
雨果心急如焚,在尾隨喬治的時候,結識了他的養女伊莎貝拉。經過交涉,伊莎貝拉願意與他結伴探險,並幫他一起修理機器人。
雨果在伊莎貝拉的脖子上發現了機器人缺少的最後一個零件——心形鑰匙。
被修好的機器人嗖嗖作畫,畫完落款居然是店主喬治·梅裡愛的名字。
他們在喬治家中發現了裝滿手稿的神秘箱子,並在圖書館的電影書籍中發現了喬治的身世。而後結識了書的作者,共同發現了喬治隱藏多年的秘密。
這部電影看似是一部類似於《極地快車》的冒險奇幻片,但看到後面才慢慢發現這是一部「歷史片」。它講述了喬治·梅裡愛退出電影歷史舞臺後的故事。
喬治·梅裡愛——電影史上被稱為「電影魔術家」的第一人。在電影還是魔幻藝術的年代,魔術家和機械師出身的他建立了最早的電影「造夢」基地,拍攝了大量科幻題材的電影,並創造了許多開創先河的電影技術,比如著色、軌道和許多在今天看來幼稚、但在當時卻是獨一無二的道具和布景。
我們今天在教科書裡看到的許多電影劇照,如儒那凡爾納的《月球旅行記》,都是他的作品。
可惜他的手工作坊式藝術抵不過大工業的滾滾洪流,1913年,他的公司破產,為了支持越來越膨脹的電影夢想,梅裡愛開始變賣房產,變賣劇院,維持製片廠的運作,甚至到了變賣膠片拷貝的地步。但當他知道自己的心血之作被作為廢物回收之後竟重新加工成女式高跟鞋的鞋跟,便親手燃起一場大火,把那間生產夢想的玻璃房子,以及房子裡拍出的電影燒毀,最終他一手創立的電影「夢」付之一炬。
戰後,他在巴黎火車站開了一個玩具店,當了一個玩具商人,從此退出了電影的歷史舞臺。很難想像電影史上的先驅竟然有一個這樣的結局,正如梅裡愛先生在電影中所說:「Happy ending only exists in movies.」一句話,令多少人唏噓。
馬丁·斯科塞斯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
而《雨果》正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寫給喬治·梅裡愛的「情書」,他不僅僅是在致敬經典,還表達那個時代的人對喬治·梅裡愛的電影的懷念。這部電影把人們初次看到喬治·梅裡愛電影裡不可思議的畫面的歡欣、感動表現了出來,它挖掘出了人們那份「初心」。也許在現在看來喬治·梅裡愛的電影早已不適合現代觀眾刁鑽的口味,但是卻是那個年代電影的代表,它有著一種特殊的存在意義。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似乎已經忘了我們最初的夢想。
但是就像電影中,喬治·梅裡愛在他的製片廠對少年勒內說的:「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夢想來自哪裡,看看周圍,這就是夢想的來源。」
我們在夢裡面,我們也可以造出我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