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 採訪 觀察者網 李泠
數月來,臺海之間暗潮洶湧。
美副國務卿「訪臺」,大幅加碼「對臺軍售」;解放軍軍機頻繁巡臺,讓臺軍神經緊繃;蔡英文當局在「臺獨」邊緣瘋狂試探,國民黨卻突然提議「臺美復交」、「求美協防臺灣」……再加美國大選陰雲籠罩,臺海未來局勢恐難樂觀。
「臺獨」民粹在島內四處擴散,與此同時,大陸輿論攻勢漸漲,「武統」聲量不斷攀升,兩岸民間對抗情緒隨之高企。
臺灣和平統一的可能性還有多大?大陸對臺政策是否調整?美國大選有哪些變數,大陸又該如何提防?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
「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觀察者網:近來解放軍軍機多次飛越所謂「臺海中線」,臺「國防部長」嚴德發在7日的「業務報告」上給了個數據——「今年初到10月7日止,有49架次共機逾越『臺海中線』,為1990年以來最高數目」。這釋放了什麼信號?
王在希:解放軍空軍近期派戰機持續抵近臺灣近距離巡航飛行,確實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它向民進黨當局傳遞了一個明確的、極其重要的信號,就是「臺獨」分裂勢力不要錯估形勢,誤以為臺海發生戰爭美國會支持保護臺灣,有了美國撐腰大陸就不敢動武。
在涉及領土主權問題上,大陸方面不會有任何退讓,也不會有什麼懼怕,如果蔡英文當局膽敢在「臺獨」分裂道路上「邁出實質性一步」,大陸方面將義無反顧,不惜一切代價,堅決粉碎「臺獨」分裂勢力,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已經明確表示,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也就是說,「海峽中線」不可能成為臺灣安全的一道防線,據我所知大陸方面也從來沒有承認過「海峽中線」。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近期解放軍分別在北海、東海、南海四個區域舉行大規模實戰化演練,演練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區域之廣,實戰化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這種實戰化演練距離實戰只是一步之遙。一旦臺海地區出現武力衝突,這對臺灣來講是災難性的,美國絕對保護不了他們,希望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深思。
觀察者網:東部戰區微博表態,「丟掉幻想,準備戰鬥」,讓很多大陸網民振奮,網絡上關於「武統」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您如何看待網民的這一情緒?就當前臺海局勢來看,「武統」的可能性是否已超過「和平統一」?
王在希:40年前我們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代替此前30年堅持的武力統一臺灣的方針。應該說當時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是正確的,當時臺灣是國民黨一黨專政、蔣經國一人拍板,而且蔣經國在堅持一個中國、主張國家統一立場上與大陸一致,所以在當時提出爭取國共和談、和平統一中國,也是有現實可行性的。從客觀效果來看,堅持和平統一對臺方針,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爭取到了寶貴的40年時間。
但現在臺灣島內的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我是在2016年底一個媒體年會上第一個正式提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逐漸喪失這一觀點。因為——
第一,「臺獨」勢力已經在臺灣坐大,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在臺灣全面執政,反對「臺獨」的國民黨失去制衡能力。
第二,臺灣已經是多黨體制,任何政黨都不能代表臺灣人民與大陸談統一問題。
第三,在臺灣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連「兩岸一中」都不承認,怎麼可能來跟大陸談統一?
所以臺灣問題到今天,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隨著蔡英文當局不斷加速「去中國化」的「臺獨」進程,大陸的武統聲浪自然也日益高漲,這充分反映了大陸的民意,有利於遏制「臺獨」分裂的發展勢頭。
那麼解決臺灣問題是否只有通過戰爭來解決?我覺得還有第三條道路可供選擇,那就是我曾經提出過的「北平模式」,以戰迫和,以武促統,兵臨城下,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縮小代價。但無論如何,不動用軍事武力這個手段,光是依靠政治談判、民間交流、小恩小惠,是不可能實現兩岸統一的。
當然,無論將來是和統還是武統,爭取臺灣民心、做臺灣人民的工作還是要堅持。即使在目前情況下,我們還是要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做到仁至義盡,同時做好隨時粉碎「臺獨」分裂圖謀的充分準備,這樣我們就佔據了道義制高點。
觀察者網:自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當局似正以「切香腸」的方式觸碰大陸對臺「三條底線」。您如何看待他們這一策略?
王在希:是的,蔡英文與陳水扁都搞「臺獨」,目標一致,但他們兩人在策略上、在具體做法上有很大不同。陳水扁比較張揚,更加具有冒險性,企圖在短期內,用二三年時間完成「法理臺獨」,搞激進「臺獨」,結果明顯失敗了。
而蔡英文則是打著「維持現狀」的幌子,用切香腸的方式,從「去中國化」入手,一步一步地推進「臺獨」,這種做法對臺灣民眾更具有欺騙性,對兩岸關係具有更大危險性。我們必須高度警惕,認真防範,從最壞的情況準備,採取必要的措施,堅決遏制住「臺獨」分裂的進程。
蔡英文和陳水扁(圖/臺媒)
觀察者網:但島內一直有一種僥倖心理,認為大陸「顧全大局」不會真的和臺灣開戰,有臺灣網友甚至表示「大陸只是在嚇嚇人,不會真打起來啦。」您認為呢?
王在希:現在最大的危險性就在這裡。因為大陸方面顧及臺灣同胞的感受,有些話不好說的太重太硬,保持理性,做到先禮後兵。而民進黨當局是不計後果,刻意誤導輿論,鼓動和利用民粹。大陸強硬一點,他就說是「打壓臺灣同胞」;大陸溫和一點,他就說大陸是「紙老虎」,只是說說而已,不敢真打。所以當前如何讓臺灣民眾深刻認識到民進黨玩弄「臺獨」的危險性,不要被民進黨當局綁架,是一個很大問題。
要包容理解臺胞複雜心態,在鬥爭中求團結
觀察者網:多年來大陸一直推行「惠臺政策」,之前曾有臺灣的專家表示,大陸讓利其實只讓給佔臺灣人口比例非常少的臺商,而非大部分臺灣民眾。就您的接觸、調研了解,這話是否屬實?
王在希:臺灣同胞與我們情同手足,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過去兩岸經貿合作過程中,適當給臺灣朋友讓點利,作為大陸同胞的一份情誼,無可厚非。至於您說到「讓利只讓給臺商」的說法不是很準確。實際上我們對臺灣同胞關心照顧到的還有在大陸學習創新創業的廣大年輕學生,以及一些在兩岸從事文化公益活動的團體及個人。
當然在操作上,過去可能照顧從事兩岸經貿交流的大臺商較多,他們獲利後沒有完全把獲得的紅利轉讓給廣大臺灣中下層民眾,所以近年來我們也在探索如何把利直接輸送到臺灣老百姓手裡,減少中間環節。
觀察者網:當前臺灣社會內部有哪些可以團結的力量?
王在希:臺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而且在不斷分化重組的過程中。團結大多數,相信絕大多數臺灣同胞,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除了新老統派團體人士包括新黨之外,以民眾黨為代表的廣大第三勢力,還有百年老店國民黨,都是我們需要團結的力量。凡是認同兩岸一中、反對「臺獨」分裂的人士,都是我們團結的對象。
有兩點特別要注意,一是要包容理解臺灣同胞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複雜心態,要有寬闊的胸襟,不能以大陸自己的立場去苛求臺灣朋友。二是講團結不是沒有鬥爭,要在鬥爭中求團結,不能意氣用事,要善於團結和自己有不同看法意見的人。
觀察者網:國民黨如今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往後該如何翻盤?
王在希:國民黨在近年來兩次重大選舉中失敗後,目前確實陷入低潮。今年三月48歲的少壯派江啟臣接替吳敦義出任國民黨主席後,黨內要求對兩次敗選進行深刻總結,並對國民党進行徹底改革的呼聲很高。
這本來是國民黨自我反省、浴火重生的一個機會。遺憾的是,國民黨內不少人把兩次敗選錯誤地歸結為九二共識,擔心被民進党進一步抹紅,企圖拉開與大陸的距離,重點打「中華民國牌」,與民進黨比誰更加親美,誰更加愛臺,這樣就進入迷途,方向有問題。看民進黨兩次選舉獲勝了,想學民進黨這一套,拿香跟著拜,支持者會越來越少。
國民黨原來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領導集團和黨員隊伍全面老化;二是內部長期不團結,不能形成合力,沒有形成領導權威;三是沒有一個正確的論述,迷失方向,失去目標。大陸要統一,民進黨要「臺獨」,國民黨提出「不統不獨」,搞機會主義,實踐證明和稀泥走中間道路是行不通的。從目前情況來看,年輕化不難解決,關鍵問題是國民黨下一步往何處走的問題,方向目標正確清晰了,自然會有凝聚力,思想統一了自然會有戰鬥力。
在國民黨高層大佬強烈要求堅持九二共識後,前不久國民黨全代會提出「九二共識要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前提」,要求大陸必須「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存在的事實」,最近國民黨在「立法院」又提出「臺美復交案」,說明國民黨在試圖奉行「兩個中國」的政策,這樣走下去確實令人捏把冷汗。
現任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圖/Facebook)
但國民黨作為一個具有126年歷史的老黨,在臺灣作為一股政治勢力不會很快消失,而且黨內也不乏有識之士,包括前主席連戰、吳伯雄、馬英九、朱立倫、洪秀柱、吳敦義在內,他們堅持反對「臺獨」,認同九二共識,主張與大陸交流合作,因此國民黨未來發展還有諸多變數。
對國民黨雖然不能寄予厚望,但也不能完全失望,還是要團結爭取,既要堅持原則進行必要鬥爭,也要積極引導,區別對待,耐心做工作。臺灣現在是多黨政治、選舉社會,民進黨也不可能長期執政,在民進黨腐敗叢生、內鬥分裂時,國民黨把握得好,也不能完全排除重新執政的可能性。
民意如流水,臺灣社會是瞬息萬變,每次選舉經常令人跌破眼鏡,我們要冷靜觀察,不抱幻想,做好自己事情,就能把握主動,以不變應萬變。
觀察者網:您剛才提到了「臺美復交案」,此前在兩岸問題上大陸對國民黨一直表現出合作態度,這兩項提案,是否意味國民黨和民進黨一樣走上了「臺獨」路線?對此大陸該如何調整對臺策略?
王在希:我注意到日前國民黨在「立法院」提出的「美臺復交案」和「請求美國協防臺灣案」,這說明國民黨在江啟臣出任黨主席後,其對大陸政策立場一直在後退。國民黨的這兩個提案,正好符合民進黨當局「依美拒統、抗中保臺」的兩岸政策,所以在「立法院」獲得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的全力支持。
國民黨這次提出的「美臺復交案」,和江啟臣擔任主席後在「兩岸新論述」中拋出的所謂「四大支柱」前後呼應,從本質上講,今日國民黨完全在奉行「臺獨」頭子李登輝21年前提出的「特殊兩國論」。即強調「中華民國在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要求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存在的事實」,提出「九二共識」必須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前提,等等。
表面上看,國民黨和民進黨對「臺獨」主張稍有不同,民進黨主張以「臺灣」取代「中華民國」的稱謂,徹底實現「獨立」。國民黨主張打著「中華民國」的旗幟,謀求事實上的獨立。儘管他們在反對「一國兩制」、拒絕兩岸統一問題上立場一致,但策略不同,國民黨主張「兩個中國、互信承認」(前 「德國模式」),民進黨主張「一中一臺、互不隸屬」。
所以國民黨現在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它已從馬英九時代的不謀求統一,發展到如今的不認同一中。這意味著國民黨的性質在出現改變。
美打「臺灣牌」幾無成本
觀察者網: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打『臺灣牌』,美國幾乎不花成本,但對中國造成的幹擾和影響不小。」美國大選將近,您認為「臺灣牌」對川普而言意味著什麼?
王在希:是的,我一直認為,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發展強大,它會不擇手段,打各種牌,以貿易戰拉開序幕,接著打金融牌、科技牌、新疆牌,包括外交、軍事牌,但臺灣問題有可能最後會成為中美鬥爭的焦點。因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始終是中美之間最核心、最敏感的一個問題。加上現在蔡英文當局主動迎合、配合美國,甘心被美國當牌使,這樣川普政府會覺得打臺灣牌更為廉價。
例如美國派個部長級官員到臺灣去走一下,不需要什麼成本,但達到了衝撞一個中國底線的效果,對中美關係造成很大傷害;蔡英文當局是如獲至寶,認為美臺關係提升了,不僅向美國採購大量軍火,還準備開放美牛、美豬進口。美國不僅政治上達到給我製造壓力的效果,經濟上還可以撈取實惠。
蔡英文宴請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圖/臺灣政府網站)
所以在美國大選前,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都會競相打臺灣牌,互相比誰的對華態度強硬,達到騙取選票的目的。
觀察者網:大陸又該如何應對?
王在希: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一個中國底線,最後總要付出代價,會加快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為了給「臺獨」分裂勢力壯膽,向他們傳遞錯誤的信號,近期除了政治、外交上動作頻頻,大規模售臺先進武器裝備外,還不斷派作戰飛機、艦艇頻繁到臺灣在周邊區巡邏,這樣很有可能導致「臺獨」分裂勢力誤判形勢,鋌而走險,引發軍事衝突,美國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在美國大選前,尤其是川普選情出現不利時,要警惕防範美國使出各種怪招陰招,以轉移視線。
來源|觀察者網
原標題:《解決臺灣問題是否只有通過戰爭?還有第三條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