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調查|那些嚇到你的鬼故事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9 澎湃新聞

「不太相信,但這件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就是在我生病要開刀的前一天,我在家裡床上睡覺的時候,因為怕冷,所以我蓋棉被都蓋得很厚,蓋得緊的,結果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有人在拉我的腳,往上這樣拉,然後我覺得我的腳往上越這樣飄……」

頂著清明假期,筆者在家中重溫曾經對幼小心靈產生巨大刺激的恐怖文學,以上文字就出自一個《靈魂出竅》的故事。今天,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以文學分析的視角,再來翻閱當年的恐怖文學,才慢慢理解這些作品的「恐怖套路」。

化約來說,在長篇小說中,作者常常以其繁複的鋪墊,讓人身臨其境,代入並體驗著書中主人公面臨的兇險環境。而中短篇的恐怖小說,集中收錄於一些《鬼故事》、《猛鬼故事》的期刊中,文字較為粗糙,劇情線相對單一,因此,為了提升恐怖感,這些中短篇小文常常加入一些恐怖圖片配襯。正當你津津有味地讀著,翻到下一頁,就赫然出現一個骷髏頭,也能把人嚇得不清。還有一些「鬼段子」,可能是寥寥幾句,但是包袱卻抖得很響,例如一位採訪對象告訴筆者,他曾聽過一個一句話鬼故事:兩個人一起去上廁所,一個人說「給我遞個紙吧」,然後另一個人就給遞了,他們上完廁所出來發現,他們的廁格隔了一間。

你曾經讀過什麼嚇到你的鬼故事?現在想起來還會怕嗎?筆者就此做了一個小調查。

《猛鬼故事》

阿葉:

以前放學回家路上,會路過書報店,店裡主要是出租各種武俠、言情小說,店門口老闆又支起一塊板子,上面放著各式雜誌,其中《猛鬼故事》這樣的雜誌會放在很顯眼的位置。小時候心態很奇怪,自己很怕這些故事,但還是想讀,於是攢下的零花錢就用來買《猛鬼故事》。

有一個故事我至今印象深刻,很短一則,大意是說一個男子因為氣憤過頭失手殺了自己的妻子,他不知該怎麼辦,只好把自己妻子的屍體剁成肉塊,裝在書包裡,然後背著去扔掉。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們的兒子每天都很淡定,男子感到奇怪,覺得媽媽消失幾天了,孩子為什麼一點也不想媽媽。一天吃飯的時候,男子忍不住問了孩子這個問題,孩子說:爸爸,我也覺得很奇怪,想問你呢,你這幾天為什麼一直背著媽媽呢?

《猛鬼故事》內頁

超超:

我沒看過恐怖小說,但是看過不少恐怖漫畫,有一部作品《替身》(

Another

),是根據一本結合推理、恐怖小說改編成的漫畫。那個作品裡講一個被詛咒的班級,每年都會多出一個不存在的人,然後班上同學就會接連死於意外,要制止事故就得找出誰才是這個不存在的人。

漫畫《替身》改編自綾辻行人的小說

然後我還有印象的一個作品叫《屍體派對》,它衍生的形式還很豐富,被改編成遊戲、動畫、漫畫、真人版電影。故事是說幾個人在玩講鬼故事的遊戲,然後他們穿越到一所被詛咒的小學,在裡面遭遇很多可怕的事情,慢慢解開了這所學校裡發生的兒童遭誘拐殺害事件的真相。我讀這些作品的時候,不太覺得可怕,很多時候害怕的感覺還是得有環境的助攻才會產生,在明亮、人多的地方就算讀一點恐怖的,也不會害怕。但以前家旁邊有很多小巷子,晚上很暗,那時候想到一些看過的劇情就會有點怕。

東東:

小時候很流行的「雞皮疙瘩系列叢書」看過挺多的,當時全班都在看,每個人都有幾本,但它的故事設置基本上是架空的背景,沒有現實對照。感覺那個對比較膽小的人來說可能有點恐怖,對我來說,就完全當一個消遣來看。後來看過丹·布朗、蔡駿,相比來說,丹·布朗的更偏懸疑一些,反而會有一些緊張刺激,因為它的故事是和現實的景點結合在一起,會更有代入感。

我也會讀《故事會》上一些獵奇的故事。其實我自己覺得聽到、看到最恐怖的故事,都是關於自己周圍建築裡的,雖然我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是聽聞廁所裡出現帶血的手掌、某個樓梯會在深夜十二點突然轉到未知的方向或者突然多了樓層……在聽到這些故事後偶爾有點後怕!

木木:

我以前從不看言情,只看恐怖、懸疑和偵探題材,但是很少有嚇到我的。因為這些作品大多數是心理上的恐怖懸疑,最後鬼很少或者鬼都很蠢,鬼出現的動機都是為了什麼仇恨,然後出現的地點大多數在宿舍、古樓、墓地這種,看的時候會覺得:這關我什麼事。

但是有一本嚇到我的書,叫做《斷龍臺》,它講的是上古魔獸的故事,想了一下它比較嚇人的原因大概是作者的筆觸比較細膩。故事的主體又是關於魔獸的,是對人類有實際傷害的,所以會覺得害怕,我小時候看《山海經》還一直覺得神話故事是真的。

《斷龍臺》

不知知:

我是一個很容易被嚇到的人,所以一般避免看恐怖故事,自己之前看了一本《湮滅》,是「遺落的南境」三部曲裡的第一部。本以為是一個探險故事,沒料到原來是恐怖題材,我當時一口氣一直讀,看到凌晨四點看完全書,頭皮發麻。作者寫得很平靜很克制,但讀起來反而感覺更瘋狂,自己也被拖進完全的未知。作者在書中寫的地下塔像是真的在眼前生長開來,讓人很有代入感。

《湮滅》

Miles:

我小時候讀過《午夜兇鈴》的小說,有三四本,書裡的設定是好幾個世界一環套一環,讀的時候不覺得害怕,可能當時是因為被裡面的「成人內容」吸引了。還讀過蔡駿的好幾部作品,像《荒村公寓》、《地獄的第19層》這些,讀的時候感覺很新奇刺激,但印象中他的作品都比較懸疑,倒不恐怖。

《午夜兇鈴》

《荒村公寓》

其實感覺最恐怖的是以前每天晚上十一點半電臺裡講的鬼故事,每天半小時,那個才恐怖。當時聽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司機開夜路,馬路上突然竄出一個白衣小姑娘,司機把她撞死了。為了逃避責任,司機就把屍體埋在路邊的一株櫻花樹下。隨後小女鬼和司機糾纏很久,印象中男主播音量時大時小,背景音樂陰森森,一陣搗鼓後,故事結尾說,路邊櫻花能開得格外紅,就是因為下面埋了屍體。長大以後,想重溫當年可怕的感覺,但是聽聞這些鬼故事電臺似乎真的會影響到夜間行車安全,已經不再播放了,非常遺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小調查|那些嚇到你的鬼故事
    而中短篇的恐怖小說,集中收錄於一些《鬼故事》、《猛鬼故事》的期刊中,文字較為粗糙,劇情線相對單一,因此,為了提升恐怖感,這些中短篇小文常常加入一些恐怖圖片配襯。正當你津津有味地讀著,翻到下一頁,就赫然出現一個骷髏頭,也能把人嚇得不清。
  • 金瑩:日本醬油的故事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看看鄰桌的日本人,都是在小碟子裡先倒上醬油,再滴些辣油。第一口的日本醬油,鹹味佔據了味蕾的大部分,沒有構成自己常識中「鮮」的味覺。不過, 飲食喜愛始終是跟著習慣走的,不久之後,我對日本醬油便由不熟悉到熱絡。第一次體會到日本醬油的「鮮」,是同學帶我去東京有樂町的一家壽司名店。日本人食用生魚片刺身只使用一種調料,那就是各個店鋪專選的生魚片醬油。
  • 童書·新書|更大更大的鍋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小保羅》[法]艾麗斯·布裡埃-阿凱著,[法]西勒繪,魏舒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生活中那些紅色或灰色的時刻讓小保羅的情緒有了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見證了小保羅的童年,也讓他成長為一個內心豐富的五彩成人。《白雪公主和77個小矮人》[意]大衛·卡利文,[法]拉斐爾·芭芭奈格圖,吳愉萱譯,河北教育出版社從前,有個叫白雪公主的女孩兒,為了躲避壞女巫,跑進了森林深處,她還遇到了77個小矮人!「你可以住在這裡,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不過,你能偶爾幫忙做些家務嗎?」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新奇的故事呢?
  • 那些編詞典的怪人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你是一個網絡語言的愛好者。從「我也是醉了」到「然並卵」,你儘量搜集每一個最新的語例(對你來說,看了春晚的相聲小品才知道某個流行語,不啻於一場侮辱),不僅要追溯最原始的出處,還要給出最精確的釋義。你每天都在微博上瀏覽好幾個小時,生怕漏掉任何一條流行語,儘管如此,你仍然感到力不從心。因為網際網路之大,眾聲喧譁,你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
  • 範昀:啟蒙的眼淚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尼爾·波茨曼寫過一本關於十八世紀的小書,題目耐人尋味——「建造一座通往十八世紀的橋:過往如何改善我們的未來」(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18th Century: How the Past Can Improve Our Future
  • 講座|歐美獵書客們的那些事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11月8日,由商務印書館、草鷺文化聯合舉辦的「歐美獵書客們的那些事」暨「小書蟲系列」新書發布會在番禺路幸福集薈書店舉行。會上,公布了「小書蟲系列」第一輯的五本新書:《紀德讀書日記》《書林釣客》《倫敦獵書客》《書海歷險記》《獵書人的假日》,五本書的譯者劉錚、虞順祥、於睿寅、鄭詩亮、顧真也分別分享了他們翻譯新書的夙緣與收穫。
  • 人工智慧不是無所不能的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科幻片中智能助理幾乎都是強人工智慧,比如,《她》(2013)中的薩曼莎,《人工智慧》(2001)中的小男孩大衛,以及《機械姬》(2015)裡面的艾娃等。[13]可以想見,基於自然語言模型的智能新聞、語音助理等將成為領域中可行的、更高效的方案。人心計算不可替代的優勢人們說到心靈的時候,說的並不是一臺(任何一般意義上的)機器。而是一臺察覺到自身的正確性的機器。
  • 美食進階閱讀指南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本書記載了從13世紀一直到新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傳教士、商人、冒險家、旅遊者來到中國後的一些故事。他們的日記和書信中記載著的那些令人捧腹的故事,其實都是珍貴的私人史。其中有文化衝突,也有故鄉情結:一個西方人在中國給老家的人寫信,懷念著那塊帶血牛排和薯條。西方商人們居住在通商口岸的租界之內,在他們看來中國食材實在是不夠衛生。
  • 曹文軒:魯迅的影射和幽默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通過常年對文學的寫作、教學、思索,他將自己對文學技藝的提煉和對文學精神的感悟,融入到對經典作品的鑑賞之中,寫出了《經典作家十五講》。書中涉及了魯迅、沈從文、錢鍾書、契訶夫、川端康成、普魯斯特、毛姆、卡爾維諾等14位作家及作品。最近,《經典作家十五講》再版,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細瘦的洋燭」及其他——讀魯迅》其中的部分篇章以饗讀者。《經典作家十五講》插圖:魯迅肖像。
  • 童書·新書|舉全村之力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國王是最和藹可親的,於是小男孩帶著朋友來了,但他的朋友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一連六天,小男孩都受到了邀請,每次他都帶來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朋友,直到第七天,他拒絕了國王和王后的邀請,帶著他們去到了他的朋友們那裡喝茶聯歡。比阿特麗斯·申克·德·雷尼爾斯富有節奏的文字和貝尼·蒙特雷索帶有古典主義風格的插畫賦予了這個故事歡快、幽默的氣質,讓這部作品得到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喜愛。1965年凱迪克金獎作品。
  • 童書·新書|高盧英雄歷險記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書用生動的故事再現了21位探險家史詩般的旅程,帶領小讀者登陸月球、潛入深海、穿越沙漠,激勵他們探索未知,永不言棄。《好神奇的小石頭》《小石頭變變變》《小石頭的新魔法》左偉文、圖,新世紀出版社一塊普通的小石頭居然會72變,小石頭一轉身,變成了灰色,還長出了耳朵和尾巴,原來是老鼠呀,小老鼠上燈臺,一直玩到媽媽來。小石頭一轉身,又變成了黃色,接下來它會變成什麼呢?
  • 土地與神祇|漁船,流動的神祇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土地與神祇」專題報導中,記者走進田野,穿越街巷,觀察信俗、描摹儀軌,嘗試發現日漸式微的民間信俗曾經怎樣影響過我們祖先的歷史、如何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組織,以及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又面臨著怎樣的轉型與改造。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1-30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個人渣,抓到了!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個人渣,抓到了! 2020-12-23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樊樹志:「一代完人」劉宗周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時朝廷黨爭蜂起,昆黨、宣黨、浙黨之類出於小團體利益,固執於門戶偏見,不擇手段攻擊東林書院諸君子,一時間鬧得烏煙瘴氣。萬曆四十年,東林書院的創始人顧憲成在一片誹謗聲中病逝,宵小之徒對東林書院的圍攻仍不停息。劉宗周忍無可忍,憤然發聲,向朝廷進呈題為「修正學以激人心以培國家元氣」的奏疏。
  • 掌聲送給讀書的你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掌聲送給讀書的你 2020-06-14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夏至,莫負好時光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夏至,莫負好時光 2020-06-22 0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其實,在中國的家庭生活中,即使在今天,父子之間,祖孫之間,脫口說出諸如「小兔崽子」或「小王八蛋」之類的粗話,乃是習以為常的事,其真實的語意,不但不是罵人,反而是在表達一種親切、親暱的意味。魯迅寫《論「他媽的」》,結尾處說到中國父子間,以「他媽的」意謂「親愛的」,正與此類同。從周建人的敘述情況看,周福清當時的意思,也是如此。
  • 杭州師範大學通報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杭州師範大學通報 2020-08-20 0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0-25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