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弦一首詩,意境清麗空靈,語言淺白味韻無窮,驚豔了時光美醉了
第一次讀到紀弦的《你的名字》這首詩時,我被驚豔到了。那時,我還是個青少年,從未讀過這麼唯美的詩。這首詩猶如清洌的醇酒,我只啜一小口便醉了。
我特意抄在讀書筆記上,經常翻看,後來搬家這本筆記本弄丟了。時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幾十年過去我忘了這首詩,今天無意在網上看到,還是驚詫到。唯美的詩,不管是哪個年紀,不管是何時何種心境讀到它,還是會被觸碰到心靈最深最柔軟的那根弦。這就是詩的語言的張力,這就是詩的意境給人無窮的魅力!
紀弦(1913--2013),原名路逾,筆名路易士,原籍陝西,1933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並同年舉辦畫展,曾任國際通訊社日文翻譯,主編《詩領土》。
1948年,他遷徙至臺灣,可以說是臺灣現代詩的開山鼻祖,是臺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著有《紀弦精品》、《紀弦詩論》等作品。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他的《你的名字》,全詩如下:
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
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寫你的名字,
畫你的名字,
而夢見的是你的發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燈,如鑽石,你的名字。
如繽紛的火花,如閃電,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燒,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樹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樹上。
當這植物長成了參天的古木時,
呵呵,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來。
大起來了,你的名字。
亮起來了,你的名字。
於是,輕輕輕輕輕輕輕地呼喚你的名字。
這是一首很有創意且新穎的愛情詩。詩人沒有吟詠愛情的崇高和堅貞不渝,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亦無描述戀人之間難捨難分的感情,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同樣也沒有描寫初戀的甜蜜與失眠,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至始至終無一個「愛」字,卻字字句句絲絲入扣,潤物細無聲,沁人心脾,酥而不膩,美醉了!
紀弦以戀人的「名字」作為全詩的構思中心和吟詠意象,並以色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的比喻,圍繞中心完成全詩的意象結構,像一個大師完成一幅旖旎風光的畫,技法高超嫻熟,非凡人所及。
詩人沒有把戀人的名字具體化,否則全詩就會受到限制而減色,只是用了第二人稱「你」,則有助於讀者把自己的感情經驗融入其中,相同的生命體驗更易產生共鳴。
全詩共五節,每節的行數不一,自由卻不凌亂,每節的行數是根據內容來決定的,構思很巧妙。
詩的第一節只有兩行詩,卻寫得很深情,連續用了兩個「最輕」和「每夜」,疊字的使用,則把主人公在熱戀中的喃喃細語和溫柔心態呈現了出來。
千古女詞人李清照最擅長使用疊字,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使用疊字,有復沓舒緩的音樂美。
詩的第二節,主人公的愛戀由淺入深。不僅是喚戀人的名字,還要寫,還要畫,甚至還要夢見。
「呼」和「喚」是屬於聽覺意象,「寫」和「畫」屬於是視覺意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夢見則應該是如真如幻的意覺意象了。名字也會「發光」嗎?雖是有點誇張,但發生在夢中似乎也合理。
詩的第三節,詩人連續用了七個比喻來說明戀人「發光」的名字。它們是日、星、燈、鑽石、火花、閃電、原始森林的燃燒,這些意象的組合把夢中發光的名字渲染得淋漓盡致,抒發了主人公對戀人的極度思念。
詩的第四節,由夢轉化為刻對方的名字。詩人沒有把名字刻在石頭上,而是刻在樹上,手法獨特,想像豐富,令人嘆服!
刻在石頭上可以磨平,但刻在不凋的生命之樹上卻可以愈長愈粗,愈長愈高,名字會隨之變高大起來。這說明了戀人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是何其地重要,與日俱增,如寶石熠熠發光。
詩人連用七個比喻,是為了加強印象,同時避免語言單一化。
詩的第五節,詩人用了七個「輕」字來呼喚戀人的名字,情感愈來愈濃,噴薄而出的激情達到了高潮。不盡的綿綿之情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這首詩語言淺白,通俗易懂,句子流暢優美,意境清麗空靈,韻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是現代愛情詩中的典範。
愛情猶如沙漠中的綠洲,可遇不可求。倘若有一天,你有幸遇到了心儀的姑娘,不妨把這首詩送給她:「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字數:1660個。 2020/2/12 星期三完稿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掉,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唐詩宋詞國學千年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多家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若你喜歡我暖暖的、直扺心靈的文字,歡迎收藏、留言、轉發(只限於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徵求本人同意,並署原作者名字以及註明出處,否則以侵權起訴。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後狂醉三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