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聽話,其實對於家長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願意聽從管教的話,一般來說不僅不良習慣無法很好地糾正,就連學習問題家長都很難勸導,然而,孩子之所以會有這麼叛逆,和家長處理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不聽話時,家長錯誤的處理辦法:
一、只會命令孩子
很多家長完全不把孩子當成自主獨立的個體,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想法的時候,不僅不會給予重視,還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導致孩子無法以自己的思考去面向這個世界。
然而這樣強迫孩子聽從自己命令的教育方式,要麼讓孩子的叛逆心理愈演愈烈,要麼導致孩子屈從家長的教育方式,然後逐漸地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最終淪為我們熟知的巨嬰或者媽寶。
二、過於苛刻孩子
有些家長可以說是雞蛋裡挑骨頭,即使孩子完成了他們囑咐的任務,這類家長仍舊會覺得不夠好,並且不斷地責備孩子。雖然以這類家長的意思,是想讓孩子在反覆高難度的鍛鍊下訓練出更好的能力。
然而孩子並不是機器人,無法經受各式各樣的指責而沒有半點誇獎,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自然也會逐漸生出叛逆的心理,以此來反抗家長各種物理地指責。
三、喜歡跟孩子講大道理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從不按照實際出發,而是想跟孩子講道理,或者通過嚇唬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然而,這樣的做法並不是聰明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很容易對這種不切實際的大道理感到厭煩。
如果要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要切中實際出發,這樣的話,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而不會因為那些彎彎繞繞的道理對家長的教育產生叛逆心理。
不過對於孩子的叛逆心理,育兒專家自然有自己的方式應對,他們表示,家長應當善用邊門效應,這樣的話才能"無形之中"化解孩子的叛逆危機。
什麼是"邊門效應"?
很多家長總是喜歡用直接而且強烈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對孩子來說,這樣的方式就像是一種命令,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因此,為了讓孩子能接受家長的想法,家長應當用更加委婉的方式來影響孩子的行為和習慣。
而邊門效應,指的便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用更加委婉的教育形式,在無形當中逐漸影響孩子的行為。
這樣的話,就能把已經有苗頭的叛逆危機給摁熄了,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將邊門效應活學活用,應用於教育孩子當中?
如何將"邊門效應"運用在教育中?
第一步:用孩子的思維溝通
上面講過,家長總是喜歡用上位者的姿態和孩子的溝通,然而這樣的溝通方式有距離感,無法真正走到孩子的內心,因此,家長不妨用更加靈活的方式,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溝通。
這樣的話,孩子也會更加敞開心扉,家長也可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時避免孩子心生憤懣而逐漸變得叛逆。
第二步:靈活表達問題
孩子其實是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溝通方式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當孩子犯錯誤的事實,家長可以避開一些大道理的方式教育,而是選擇更加柔和的形式。
比方說通過第三者的角度或者繪本內容,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的話,親子之間的矛盾就不會因為複雜的溝通方式而變差,孩子的叛逆問題也能逐漸得到解決。
第三步:引導孩子意識到後果
實際上,孩子之所以會再犯錯,完全是沒意識到自己犯下錯誤的後果,因此他才會選擇再繼續犯錯。那麼,記住應當在孩子犯錯的第一時間,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會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有了這樣一次經驗的話,孩子下次再碰上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會選擇更加聰明的方式去應對,而不是再繼續犯錯了。那麼,家長就不會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訓斥孩子而導致親子關係逐漸疏離。
總結: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因此家長一定要記住不要把孩子當成什麼都不懂的兒童,否則到時候只會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讓親子之間的關係複雜化,最終走向嚴重的爭吵和矛盾。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可以參照以上幾個辦法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