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湖工業遺產群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包括 9 個不可移動文物點。分別為:本鋼一鐵廠舊址、第二發電廠冷卻塔、本溪湖煤鐵公司及事務所舊址(大白、小紅樓)、本溪湖火車站、本溪煤礦中央大斜井、肉丘墳、大倉喜八郎遺發冢、東山張作霖別墅和彩屯煤礦豎井。整個遺產群主體部分位於太子河北岸,兩山間的山谷位置,肉丘墳、大倉喜八郎遺發冢等位於山上。
整個廠區內部有鐵路聯繫,同時內部鐵路也與城市鐵路相連接。本溪湖工業遺產群是近代中國東北地區殖民地政治背景下的產物,是日本掠奪中國資源的重要實證,見證了東北工業的興衰變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13 年本溪湖工業遺產群被定位第七批國保單位。
本鋼一鐵廠是本鋼鑄造生鐵和球墨鑄鐵的主要生產廠,位於本溪市溪湖區河沿街,東鄰太子河,西鄰本溪煤礦,北距瀋丹鐵路溪湖站 0.5 公裡,佔地面積 44 萬平方米。本鋼一鐵廠 1 號高爐其主體設備從英國和德國購進,1914 年 11 月竣工,1915 年正式投入生產,2008 年 12 月關停。隨著本溪湖工業遺產的保護規劃編制完成,逐漸開始進行單體的加固與展示利用工作。1 號高爐的展示利用工程是對於 1 號高爐及其周邊場地進行的改造性設計,對於高爐本體及其附屬用房進行再利用。
現存 1 號高爐及其附屬用房,包括高爐、出鐵場、熱風爐以及配電室等輔助用房,高爐整體保存完整,為鋼架結構,出鐵場為鋼桁架加構,附屬用房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遺存設施在廠區中心位置,比較重要,北部為遺存的 2 號焦爐,結合進行展示利用,對其進行合理的展示利用,關乎整個廠區未來的空間發展。
本鋼一鐵廠 1 號高爐是 20 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掠奪中國煤炭資源,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實證。1 號高爐的煉鐵工藝體系,具有鮮明的早期工業化特徵,是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和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實物例證。1號高爐記載了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同時見證了本溪城市的「新生」、「繁榮」與「衰敗」,對考證本溪特定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整個高爐包括上料系統、冶煉系統、熱風系統,完整保存了煉鐵工藝體系,具有鮮明的早期工業化特徵,是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和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實物例證。高爐整體設施結構設計合理,建造技術精湛,具有近代工業建築開創式意義,帶有更鮮明的工業印記。特別是高爐十多層的檢修平臺,承載著更多的生產生活要素。1 號高爐體現了結構之美、技術之美,記錄了當時的技術創新與產業革新,蘊涵著的豐富的科學價值。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