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集體無意識中始終橫亙著一個「諾貝爾獎情節」。以至於有人議論說,全世界最念叨諾獎的是中國人,最瞧不起諾獎的也是中國人。
這種矛盾且分裂的文化景觀,不是今日才有的,說來還是我們的「傳統」,也是一本辛酸史。中國人自從民國以來,就對諾貝爾獎尤其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心結。那時候,我們的民族積貧積弱、自卑過甚,自感事事不如人,也渴望得到承認。
作為世界上碩果僅存的、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中國人總期待作為「文學大國」的中國,能在文學方面得到一點青睞和關注。所以,那時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熱議或爭議,其實一點也不亞於當下。錢鍾書生前還開玩笑說,「諾貝爾文學獎的危害比諾貝爾發明的炸藥還大」。
著名學者張治先生,前年曾發布《民國時候大家都怎麼議論諾貝爾獎?》一文。據此,我們明顯可以得知,早在19世紀20年代末開始,當時的國人們,在沒有網際網路、資訊不欠發達的情況下,就已經隨時跟蹤、報導諾貝爾文學獎的時況及相關信息了。比如泰戈爾1913 年獲獎,中國報紙就各種報導與翻譯,訊息幾乎與世界同步。1922 年《小說月報》改版,茅盾出任主編還特設「海外文壇消息」,而此前的《東方雜誌》更是成為每年例行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雜誌。
有趣的是,「諾貝爾獎」在中國,起先是被譯成「羅貝爾獎金八萬圓」的,出自著名鴛鴦蝴蝶派作家周瘦鵑之手,只因那時獎金在8萬銀元左右。
可見,這種現象絕非只是一個相當即興的偶然,而是民族集體心理的外化表現。我們今天談論諾貝爾文學獎,依然還是一種接受既成事實的心理慣性的延續,並意圖將這延續事實加以理性檢驗的自我需要。
當然,現代的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關注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中國文學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巨大進步,他們希望得到認可。 特別是莫言的獲獎,使得中國當代文學的進步體現為愈加自信,一批頗具實力的中國作家的主體意識和自信心都已大大增強,我們現在談論的,早已不是魯迅當年說的「中國人得諾貝爾文學獎還不配」的憂慮感,話題的中心早已轉向猜測誰會是下一次幸運兒、以及諾貝爾文學獎是否公正,又曾經無情的忘記了誰?
那麼,諾貝爾文學獎是個很主觀的獎項,也始終操縱在瑞典文學院幾個「老頭老太太」手中,當然不可能完全「公正」,或說符合所有人的期待。那麼,假設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帶有偏見的獎項,又到底曾經冷漠過哪些本實至名歸的好作家呢?
我鬥膽談點個人看法,推出一些名單,可嘆基本也可視為「錄鬼簿」——儘管他們在公眾眼耳中甚至都很陌生。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義大利作家。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等。被同代人稱讚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生前他做過一次腦外科手術,術後他的醫生說,這是他一生中見過的最精妙複雜的大腦結構。所有作品都值得一看。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美國作家。1919年《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的發表使安德森獲得成功,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部集完全有實力競爭諾貝爾文學獎。中文本《小城畸人》值得推薦。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Yourcenar, Marguerite,1903-1987) 。父親為法國人,母親為比利時人。最著名的小說是《哈德裡安回憶錄》 小說是虛構的羅馬皇帝的自傳,以書信形式出現。另一本歷史題材的小說 L'Oeuvre au noir 則是關於鍊金術士 Zeno的生活,這本書得了1968年費米納文學獎。中國文集較好的有《尤瑟納爾文集-東方奇觀》。
伊恩·麥克尤恩。948年出生於英格蘭。擅以細膩、犀利又疏冷的文筆勾繪現代人內在的種種不安和恐懼,探討暴力、死亡、愛欲和善惡的問題,反映性對人的主宰力量以及人性在性慾作用下的扭曲。作品多為短篇小說,內容大都離奇古怪、荒誕不經,有「黑色喜劇」之稱。中文本有《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理察·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美國小說家。是「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也是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推薦中文本也是《十一種孤獨》。
胡安·魯爾福(Juan Rulfo,1917-1986),墨西哥作家。多寫革命題材,或大都寫墨西哥農村的貧窮、落後和富者的為富不仁、貧者的救死不贍,寫現實的殘酷和理想的破滅。中文本推薦《佩德羅·巴拉莫》。
胡裡奧·科塔薩爾(Julio Cortázar,1914-1984),阿根廷作家、學者。「拉美文學爆炸四大主將之一」。中譯本推薦《南方高速公路》。這位是「前文藝青年」李誕極為喜歡的作家,他經常引用偶像的話來表達自身感受。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小說家」和小說界「簡約主義」的大師、「繼海明威之後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作家」。中譯本推薦《大教堂》
弗蘭納裡·奧康納(Mary Flannery O'Connor ) (1925.3.25 – 1964.8.3),美國女作家。作品也反映了她的羅馬天主教信仰,並經常審視有關道德和倫理方面的問題。《短篇小說全集》(Complete Stories)在她去世後的1972年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被譽為「史上最好的美國國家圖書獎之一」。中譯本推薦《好人難尋》。
遠藤周作(1923—1996),日本。在日本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樞紐地位,代表了日本20世紀文學的最高水平。最具震撼力的小說之一是《沉默》把到日本旅行又殺死信徒的葡萄牙傳教士的記載編成小說。推薦中譯本《沉默》。
米蘭.昆德拉。1929年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玩笑》《生活在別處》、《笑忘錄》、《不朽》等行銷世界。他不得諾貝爾,是說不過去的。
帕烏斯託夫斯基,1892——1968,蘇聯作家。作品多以普通人、藝術家為主人公,突出地表現了對人類美好品質的讚頌,具有動人的抒情風格。中譯本推薦《煙雨霏霏的黎明》。
維吉尼亞·伍爾芙 1882年-1941,英國人。20世界最傑出的女作家。20世紀文學界的核心人物。真正的大師。一生傳奇。多次精神崩潰。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頭填滿口袋,投入了家附近的歐塞河自殺身亡。中譯本推薦《達洛維夫人》《 到燈塔去》。
弗裡德裡希·迪倫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年),瑞士德語作家、劇作家。在西方文壇有著崇高的地位。作品表現為荒誕、誇張,卻都反映嚴肅的社會問題。中譯本推薦《老婦還鄉》。
至於近年來,呼聲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我個人以為應該是終生無緣了。歸根結底,村上的作品,文學性、厚重性等要素還是欠缺了,淪為某種通俗作家式。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小說寫法,不討瑞典文學院評委們的喜歡,諾獎本就不屑於評選暢銷作家。
至於有人譏諷說,「村上春樹這等二流作家不可能獲獎」云云,見仁見智之事心領神會即可,也就不好呶呶置辯了。
而在現代中國,我以為最該得到這個獎賞的,當屬沈從文、魯迅、蕭紅這三位實力派作家。至少我認為,他們才是中國現代小說的「三駕馬車」。
這三位中,沈從文若非病逝差點摘取,魯迅直接冷嘲熱諷諾獎,而蕭紅則根本沒有得到垂注——儘管她的西方翻譯者葛浩文認為,蕭紅完全有這個資格拿到這個獎項。他們可謂是現代中國作家與諾獎關係的三道縮影:或者「差點得到」、或者「不屑一顧」、或者「改得而未得」。
最後,請允許我說句題外話,我以為繼莫言之後,最有望再次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當代中國作家,當屬賈平凹、閻連科、虹影這三位。只是下一個註腳的是:這份名單不是選出「最有實力的」,而是「最適合西方人口味的」作家,僅僅只是事實講述,並非我個人偏愛。此前,在某次「不正式場合」,葛浩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賈平凹比村上春樹更有希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學者這話,我以為是說出了某些實話的。至少在我看來,中國當代小說家,論實力賈平凹首屈一指,無與倫比!而讀賈平凹,要從哪本入手為佳,我素以為他20多年來毀譽參半的《廢都》最為適合。驚世駭俗又經典妙絕兼具者,當代唯有《廢都》,魅力無與爭鋒!
這本被稱為「堪與《金瓶梅》並稱」的「顏色書」,實堪稱當代中國第一佳作,不僅筆法精妙絕倫、內容古香古色,而且充滿了隱喻與暗示,衛道士們一味地批駁,只是是沒看懂而已!這本書長期無法正式面世,而今終於再度「重出江湖」,而且是世所稀有的「原版完整版」,有識者是必定是需要購置一本,視為文學寶典、枕中秘笈的!現搶購價49元包郵,兩碗米粉錢一生精神食糧,何樂而不為!
當然,賈平凹是否有望拿下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憑實力更得看運氣。比如莫言,有多少人會認為他是「中國當代最優秀作家」呢,但就只有他一舉拿下了。「有些人,與其說是得到了,不如說是被選中了」,蕭伯納的這句調侃值得深思。#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