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宋鷺 楊端程:川普施政帶給世界不確定性

2021-01-07 人大新聞網

前段時間,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在一些場合重申了「美國優先」的原則,其中,以「讓美國恢復安全」、「讓美國人重獲工作」和「讓政府重新為人民服務」為其三大施政理念,這充分凸顯了川普「以就業和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導向。這種「面向國內、美國優先」的施政綱領來自於當下美國國內內生性因素的驅動。同時,這種政策將產生顯著的外溢效應,對近期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走向產生不確定的影響。

  政策導向:以就業為導向

首先,「讓美國人重獲工作」旗幟鮮明地提出就業目標,而就業是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的。被稱為「美版四萬億」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直接投資的經濟刺激,需要相關財政政策的配合;而減稅正是財政手段,目的在於刺激總需求並推動經濟增長;貿易改革則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土的製造業,促進本國就業和出口;撤銷「多德—弗蘭克法案」以放鬆銀行監管也是從經濟角度出發改革金融監管體系,並替之以促增長的政策;教育改革政策也是以促進就業為目標,主要為學齡兒童、中學生以及在職人員提供系統性的教育選擇機會。

其次,「讓美國恢復安全」和「讓政府重新為人民服務」也體現出就業導向的政策目標;「將美國放在首位」的移民政策實際上跟就業直接相關,目標是最大限度地保護美國本土勞動者的利益;「能源獨立」政策被定為新的能源革命,解除對頁巖能源和清潔煤炭的限制,不僅使美國轉變為能源淨出口國,也為美國國內數百萬人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廢除歐巴馬醫保法案的一個出發點也是為了確保「醫療保險現代化,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嬰兒潮一代的退休」;保障退伍軍人權益則是直接保護了這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就業安置。

驅動因素:「面向國內、美國優先」

縱觀川普的政策主張特別是經濟政策,其「面向國內、美國優先」的特點源於當下美國自身的內生性動因。首先,美國的中產階級日趨衰落,社會貧富進一步加劇,導致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同時,金融資本的迅速膨脹讓國內的絕大多數財富集中到少數權貴手中,加劇了貧富兩極分化。川普「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競選口號實質上是讓中產階級從日益加重的負擔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再度成為美國社會穩定與繁榮的中流砥柱。

其次,實體經濟的衰落使美國就業問題更加突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結構呈現出日益金融化的趨勢。隨著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結構比重的下降,大量勞動力被轉移至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美國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去工業化」現象。歷史上,美國製造業在鼎盛時期曾經創造了近2000萬個工作崗位,然而,到2015年其製造業工作崗位只剩下1200萬個,不到總就業崗位的9%。川普如今接起「再工業化」大旗,他指出,要加大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並通過僱傭美國工人來提高就業率,也是意識到虛擬的金融資本長期以來對國家實體經濟侵蝕而採取的挽救措施。

再次,美國政治體制內部的張力與帝國主義方案的阻力對川普的施政方案有直接影響。早在40年前,薩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就指出,美國政治的理想與現實存在嚴重的裂痕。國內大眾參與政治的浪潮不斷高漲,政府職能不斷擴充,同時囿於多元主義的社會環境,被利益集團控制並負責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的代議機構加深了與自主性較強的行政官僚機構之間的張力,使得美國政府自身的統治能力被削弱,出現了「民主的危機」。這種狀況下,川普在「百日新政」中表示要堅決打擊「政商勾結」的腐敗現象,禁止退休政府官員在退休5年內為大企業擔任「樂辯士」(lobbyist,說客)遊說國會議員。與此同時,拉美裔移民的大量湧入衝擊了作為美國立國之本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傳統,使得國家認同、身份認同出現了分裂,加劇了「文明的衝突」。另外,國內日益萎縮的財政已不足以支持對外推行普世主義的帝國主義方案,川普時代美國全球戰略的收縮政策,與傳統的共和黨政府大相逕庭,表面上是對布希時代共和黨政府以沃爾福威茨主導的武力推行民主的強力外交政策的翻轉,實質上是對作為普遍主義、理想主義的自由民主的反思,是嘗試回歸現實主義和本位主義的導向。

外溢效應:政治和經濟影響充滿不確定性

儘管川普團隊的經濟政策以聚焦國內內政為主,但是由內及外,可預見的是「美國優先」的指導思想將掀起巨大的外溢效應,對世界政治的變動產生重要影響。

川普坦言,全球化浪潮摧毀了美國的中產階級,其國內的產業、就業崗位、財產都在向海外勞動力更廉價的地區轉移,迫使美國的產業工人與諸如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的低薪工人展開競爭。同時,歐巴馬政府的移民政策使得大量非法移民進入美國,搶奪美國本地勞工工作。為了保護美國的產業和工薪階層,川普表示將奉行更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這不僅針對包括中國、墨西哥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美國盟國日本、韓國等。近來川普表示要廢除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檢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即是明證。

然而,在經濟高度全球化和產業分工高度專業化的時代,重回孤立主義不僅有悖於國際經濟貿易的基本原則,而且將加重自身承擔的經濟成本。歷史先例也留給後人一系列深刻教訓。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而中國也成為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國。雖然中美近年來貿易摩擦不斷,但是兩國儼然已成為事實上的「貿易共同體」,相互依賴、互聯互通實乃大勢所趨,況且川普在國內實施大規模基建的計劃也離不開自由貿易與國際經濟合作,發動貿易戰的結果只能導致兩敗俱傷。

地緣政治上,儘管川普的表態並不明確,但政策推行的總體方向以配合經濟上「美國優先」戰略為主。川普本人在大選前一度批判美國的傳統盟友如日本、韓國搭美國安全便車,要求兩國承擔美國駐軍費用,因此,可能會對歐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的政治遺產繼承的同時作出相應調整。但與此同時,川普又表示將整飭軍隊,強化美國武裝力量特別是海軍和空軍建設,可見川普政府在任期內不可能退出美國自身發揮全球重要影響力的亞太地區。此外,川普將在中東地區特別是伊拉克、敘利亞問題上繼續保持強硬反恐立場。可以預見,未來美國將繼續與中國、俄羅斯的軍事政治力量保持「一定限度」的博弈。

在全球治理議題上,針對氣候環境變化,未來川普可能在全球氣候治理問題上持消極態度,但是突然退出「巴黎協定」的可能性並不很大。此外,應對難民危機方面,川普可能將與國內嚴格限制非法移民的嚴厲措施保持一致,限制接納難民。

總而言之,一方面,川普以就業和經濟建設為導向的政策主張實質上是對美國深層政治經濟結構的直接反映,是對美國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積累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應對方案。另一方面,擺在川普面前的還是一個複雜的政治局面,推動落實經濟政策還需要從根本上對現有政治制度進行有效治理。同時,這種政治經濟效應的不確定性將直接外溢到地緣政治和全球治理層面,川普時代的美中俄三方如何繼續維持動態平衡就變得更加引人矚目。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原文連結:

[中國社會科學報]宋鷺 楊端程:川普施政帶給世界不確定性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報]李龍:農地流轉助推家庭化流動
    過去30年間,中國人口流動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從早期的個體性流動發展到當前的家庭化流動,直觀表現就是攜家帶口的流動人口迅速增多,流動正由一種個人傾向的生存狀態變為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家庭團聚是傳統文化內核,「家和萬事興」是千家萬戶的共同追求。家庭化帶來家庭團聚,正反映了流動人口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應當為之努力創造政策條件、營造社會環境。這不僅體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也凸顯時代議題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特色。未來,家庭化的大發展將與流動人口的持續增長相生相伴,既有人口流動演進過程的階段必然性,也有關照民生所需的政策必然性。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中國科學院
    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全球「基因庫」  高山被喻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決定著下遊地區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季節變化,農作物的收成及人民生計的可持續性。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2020-05-18 中國科學報 張行勇   中亞是全球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其生態環境脆弱,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準確突破——記成思危優秀科研成果獎得主...
    這也是他在充滿未知的世界中取得突破的方式:找到不確定性,描述它。王曙明團隊的研究生毛宇晨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研究的難點在於垃圾體量、組成成分和類別等一系列變量都充滿未知,而在此情況下,研究者還要將這一無解的、變量多樣複雜的問題用公式描述,並將之拓展、推導成可解的東西。除此之外,從決策分析理論角度,王曙明等人還證明了與概率測度相比,新提出的魯棒性指標是更優良的一致性滿意度算子,這也從數學基礎層面為新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保證。
  • 【中國科學報】人之初 分南北
    該論文從遺傳學角度揭開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  「這就是說,早在9500年前,中國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經分化了。」付巧妹告訴《中國科學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又開始逐漸縮小了,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之間已經有了頻繁的遷移與混合。」  有趣的是,中國南北方人的這種「互動」跟歐洲人群截然不同。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於峰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9年SCI影響因子達12.084、最新5年影響因子為12.744,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分子植物》是如何成為我國主辦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學領域頂尖期刊之一的?
  • 【中國科學報】高端圖像傳感器裡的「中國名片」
    12月22日,長光辰芯總經理王欣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長光辰芯在成立的8年時間裡,CMOS 圖像傳感器產品已經在科學、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未來,我們希望可以進一步帶動我國CMOS上下遊產業的快速發展。」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報】《半導體學報》被EI資料庫收錄
    記者11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與中國電子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刊物《半導體學報》,近日收到愛思唯爾EI(工程索引)選刊內容團隊的通知,確認正式被EI收錄。  1980年,《半導體學報》以中文創刊,2009年改為全英文刊。2020年元旦,《半導體學報》上線運營了預印本平臺JOSarXiv。
  • 【中國科學報】成都生物所發現閃皮蛇新種
    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相關論文刊登於《俄羅斯爬蟲學雜誌》。  據悉,該標本發現自雲南南部地區。這裡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2019年9月,該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該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
  • |社會科學報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生禮儀並不是變動不居的民俗事象,也不僅僅是一種人生過渡禮儀,而是儒家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社會禮儀制度和民俗生活互動的產物。千百年來,它始終發揮著規範人生和社會教化的作用。人生禮儀是傳統禮儀文化內涵、價值以及運行機制的集中體現。誕育禮、成人禮、婚禮、喪葬禮、祭祀禮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貫徹人生的五大禮儀,也是我們主要考察的傳統人生禮儀類別。
  • 【中國科學報】中科創客學院:「蝌蚪」變「青蛙」的溫暖之家
    更高的平臺,更多的資源  當下的中國被創造創新創業包圍著,各種各樣的孵化器不斷湧現。但是對於創業者而言,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孵化器?有的創客提出孵化器應該幫助創業團隊找人找錢找市場,有的則認為應該診斷問題、解決問題等。
  • 【中國科學報】一滴樹脂列印一顆牙
    宋延林告訴《中國科學報》,液體樹脂不僅會在固化結構的表面殘留,還會產生凸起或者臺階結構。  他帶領研究人員從光固化界面的科學問題入手,嘗試破解這一難題。「三相接觸線」是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滴上液滴的固化界面、液體樹脂及空氣的固—液—氣三相的接觸線,與浸潤、黏附和潤滑等現象緊密相關。而實現單墨滴3D列印的關鍵是三相接觸線的可控回縮。
  • 【中國科學報】東北野牛或源自西伯利亞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2-31 第4版 綜合)
  • 【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昆蟲,可將禽畜糞便、餐廚垃圾、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作為食物轉化為蛋白質、脂肪類等,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應用。  黑水虻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而能夠取食並參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階段主要是幼蟲階段,黑水虻幼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後產生的主要產品是蟲糞和幼蟲蟲體。
  • 【中國科學報】百鍊「槍桿」戰病毒
    嚴景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此次疫苗、抗體研發之初,課題組就利用此前建立的合作關係,邀請企業參與。「否則,實驗室做的東西沒辦法快速轉化成產品。」  頂天立地 與國共振  「中國科學家如果不去解決中國社會發展需求所對標的科學問題,那就不是真正的科學家。」高福說,「科學問題一定要和社會問題有效對接,研究成果或是走上書架,進入教科書;或是走上貨架,變成產品,解決實際需求。」  在高福看來,這也是病原室的使命與存在的意義。
  • 【中國科學報】借水傳信 海底撈針
    「奮鬥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這些技術背後有著怎樣的科研故事?本報今起開設「萬米載人深潛的背後」專欄,走進「奮鬥者」號研製團隊,講述他們矢志創新的故事。  「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
  • 【中國科學報】為「嫦娥」織就「護體羽衣」
    日前,《中國科學報》從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獲悉,該所研製的腐蝕防控核心技術已經應用於「嫦娥五號」探測器上的鎂合金天線接收器外殼,以及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鎂質慣組支架上。  在這背後是中科院瀋陽分院院長、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恩厚團隊10多年來對技術的不斷打磨。
  • 未來十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人類及世界?_鏡相_澎湃...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帶來的衝擊,幾乎改變了所有我們熟悉的日常——從國際關係、世界經濟,到人際距離、生活方式……如何看待疫情/後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如果以十年為尺度,這種不確定性又將對人類和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信睿周報》在年終特輯「Re思想與藝術2020」中將這個問題拋給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與藝術家,來聽聽他們的回答。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