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禮儀是人的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儀式,在我國具有久遠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表現。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批准號為14AZD120)探討了傳統禮儀在當下的傳承與實踐,以思考傳統禮儀對於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和重建的可能性。
貫徹人生的傳統禮儀
人生禮儀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節上所經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生禮儀並不是變動不居的民俗事象,也不僅僅是一種人生過渡禮儀,而是儒家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社會禮儀制度和民俗生活互動的產物。千百年來,它始終發揮著規範人生和社會教化的作用。人生禮儀是傳統禮儀文化內涵、價值以及運行機制的集中體現。
誕育禮、成人禮、婚禮、喪葬禮、祭祀禮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貫徹人生的五大禮儀,也是我們主要考察的傳統人生禮儀類別。誕育禮是人生經歷的第一道禮儀,它圍繞著新生兒誕生、養育過程展開;成人禮是青少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通過儀式,它是以青年人生理成熟為基礎,結合社會人的角色期待設計的青年成長禮儀;婚禮為人倫之始,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基本結構和過日子的走向;喪禮為教化之重,哀死送亡是中國傳統社會禮敬生命的重要禮儀,關係著每個家庭的人情厚薄;祭祖是慎終追遠的孝道的重要體現。
數年來,我們在禮與俗、精英與民間、文獻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的互動中對人生禮儀的文本形態和生活形態進行關聯研究,力圖全面闡釋人生禮儀傳統及其在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傳承與重建實踐,強調對人生禮儀實踐軌跡的研究,探討「過去」如何參與建構「現在」,即「過去」如何被「日常化」。
人生禮儀的文獻傳統
圍繞著冠婚喪祭諸人生禮儀,中國古代形成了特定的文獻傳統。儒家經典、文人禮書、民間日用類書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人生禮儀的書寫傳統,記載著人生禮儀的歷代演變,傳遞著傳統禮儀知識與價值觀念。這一傳統以《儀禮》為藍本,旨在為禮儀實踐提供文本指南,以切於日用為特點,呈現出禮俗交融的特點,共同構成了人生禮儀傳統亦禮亦俗的龐雜豐富的面貌。
《儀禮》在後世的禮典製作、文人禮書撰作中都具有典範的作用,提供了最為基本的禮儀結構、框架以及思想基礎,是儒家士人探討、變革相關禮儀的起點和參照。歷代文人都致力於將古禮與日用融合,以使禮儀行用於世。這些士人所參與的文本書寫活動使禮與俗之間的分野變小,出現禮俗融匯狀態。書寫文本與生活的互動也成為傳統禮儀實踐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宋代以來,隨著士人階層積極向下推行禮儀,禮儀與民俗有著更深的融合,儒家禮儀也更為深刻地影響著基層社會。
朱熹《家禮》則是宋代以來的新禮儀經典,被視為化民成俗的範本和民間行禮的指南。元明時期其他家禮類禮書對冠婚喪祭諸禮的制定大多遵循《家禮》的框架,同時融合時俗或地方傳統。宋代以來,民間坊刻發展,大量刊印日用類書,輯錄與冠婚喪祭諸禮相關的各種知識,包括儀節、律令條例,禮儀實踐中所使用的各類文書格式、範本,儀式中的聯語詩文讚詞等,展示了較切於日常生活的傳統禮儀知識系統。《家禮》也更加日用化,出現了許多以「家禮」名之、實則為日用類書的禮儀指南,深刻影響了基層社會的禮儀實踐。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禮儀類別的情況會稍有差異,其中婚喪祭的書寫傳統較為完整豐富,而誕育禮、成年禮則較為寥落。
禮俗秩序具有社會治理價值
禮儀實踐與民間信仰、地方傳統糅合在一起,共同建構了基層社會的禮俗秩序,有著較高的社會治理價值。「禮俗相交」是宋代影響深遠的著名的《藍田鄉約》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強調的是禮俗生活對鄉裡民間的自我規約。包括人生禮儀的禮俗生活是實現鄉村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實踐,以民間信仰、道德倫理與地方傳統為資源,型塑個體人格,培養集體意識,傳遞民俗傳統,以禮儀教化的方式鞏固家庭與鄰裡的倫理關係。
人們以群體互動的禮儀的形式充分表達自己的生命認知、道德體驗與生活期待。在禮儀實踐與禮俗互動中,禮生、道士等民間禮儀專家發揮了重要的文化中介的作用。例如,誕生禮的親友鄰裡的集體慶賀與祝福,讓人們通過祝賀新生命誕生的禮儀形式形成村落社會的情感連接。生命個體一旦降生,就進入了生命共同體,隨著生命的成長,經歷「成年」與「成家」各生命環節,日益形成共同體意識。
共同體意識通過禮儀生活不斷得到強化與傳承,成為鄉村精神生活的底色。「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慎終追遠成為鄉裡生活基本情感與禮儀表達的精神信仰內涵。民間禮儀實踐重視喪葬禮儀在個人、群體、社會三個層面上的價值和意義,人們往往利用喪葬儀式進行社會教化。通過上香祭奠儀式禮敬亡人;通過主持人蓋棺論定的悼詞與禮生的民間小調進行道德倫理教化。這些人生禮儀在農村基層社區有著重要的「禮俗相交」的社會治理意義。
當然,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社區,我們要充分考慮在現代社會環境中進行傳統禮儀生活的傳承與創新,提倡移風易俗,去繁就簡。但是,我們必須傳承尊重生命的理念,重建以「孝」為核心,既能有效宣洩情感,又能傳達友愛與尊重,符合當代生活節奏的喪葬禮儀。我們只有真正尊重人的生命個體,重視生命禮儀蘊含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才會築就穩固的家庭與社會基礎,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目標。
傳統人生禮儀的當代實踐
以人生禮儀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禮儀,其當代實踐呈現出複雜面相。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社會包容程度的擴大、國力的提升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增強,中國社會進入民族主體文化建設與文化多樣性共存的狀態。
首先,21世紀初,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政府主導的非遺保護工程在國內蓬勃開展,部分人生禮儀進入了國家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比如浙江寧波寧海的「十裡紅妝」婚俗、內蒙古鄂爾多斯婚禮,山西大槐樹祭祖習俗、浙江文成太公祭等。在非遺保護工程推動下,傳統禮儀文化得到社會的廣泛認知與重視。人們以傳統禮儀的重建與復歸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標誌,一些年輕人以傳統禮儀為時尚,傳統的婚禮與成年禮得到部分城市人的喜愛。隨著對民族文化價值的重新認知,傳統禮儀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和復興。
其次,在複雜的多重現代語境下,媒體、商業、民眾、地方文化人以及學者多方積極參與,對冠婚喪祭諸禮進行適應性簡化與重組。特別是活躍在城鄉的禮儀公司、禮儀主持人,他們以自己理解的傳統禮儀程序,結合現代時空條件與主家的需要喜好,推出了花樣翻新的禮儀活動內容。比如,山西一帶的十二歲孩童圓鎖儀式既有解除面鎖的傳統儀式,也有該少年發表演講的新節目;浙江洞頭七夕的小人節是傳統的十六歲成年禮;也有地方組織中學生著統一服裝集中舉行成年禮,其中有家長贈送成年禮物的儀式環節;河北廊坊勝芳古鎮婚禮,身著傳統新婚禮服的新娘帶著「離娘餃子」,從轎車中下來,進入新房,在經歷了傳統攔門儀式之後,在新房先食用餃子,這些儀式環節都由僱用的攝影師記錄保存。
在當代語境下,傳統禮儀已經是我們當代人理解的傳統方式,它被拼接糅合在現代生活場域與儀式環節中。傳統符號的發明與利用,傳統名號下的眾多變化,都說明人生禮儀實踐處於鮮活與多樣的狀態。但人們對傳統的熱情、對傳統儀式所強調的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的重視似乎並沒減弱。當然,人們更多強調的是儀式對當事人融入社會的渲染與表演,很多家庭性人生儀式已經由小家庭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傳統禮儀在當代的實踐是一個新舊更新的禮俗重構的過程。
傳統人生禮儀的重建
對於傳統人生禮儀的重建,我們應持審慎的態度。
一方面,傳統禮儀和傳統人倫的重建是化解當下家庭、社會人倫焦慮的重要途徑,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人倫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核心。人倫關係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中西皆如此。禮儀和人倫具有超越民族的普遍價值。禮制的打破、舊式婚姻制度的取消、平等自由理念的深植都無法消解人倫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和價值。經過千百年來的浸染,傳統人倫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關乎世道人心。因此,無論是從普世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傳統人倫和禮儀都具有當代價值,對於新禮儀、新道德的建構也有著重要的輔助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的儒家倫理和禮治傳統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它在漫長的鄉土社會中孕育而成。隨著近現代以來社會的演進,古老的鄉土文明逐漸被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新,在一波波科技與人文結合的「生活革命」潮流衝擊下,雖然我們未必真正在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上出現徹底的革命性變化,但生活形態的嬗變已經成為社會事實。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在現代社會,禮治、德治不再作為一種主要制度來約束人們的生活,傳統禮儀和人倫應該更多地注入私德領域和個人修養之中。禮儀的重建也應當側重在私德領域和個人修養層面進行,使其成為當下人們多元選擇之一種。
傳統禮儀的重建必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接軌,是在自主平等之上的家庭倫理秩序的重建。
傳統禮儀的重建也應當在維護個體尊嚴和價值的前提下進行,擯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內容,保留可彰顯親情和現代價值的內涵,保存脈脈溫情的中國禮儀特色,並追尋與回答「什麼是良好的生活」。
【來源:社會科學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