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人生禮儀:「過去」如何被「日常化」?|社會科學報

2020-12-22 湘湘帶你看社會

人生禮儀是人的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儀式,在我國具有久遠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表現。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批准號為14AZD120)探討了傳統禮儀在當下的傳承與實踐,以思考傳統禮儀對於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和重建的可能性。

貫徹人生的傳統禮儀

人生禮儀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節上所經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生禮儀並不是變動不居的民俗事象,也不僅僅是一種人生過渡禮儀,而是儒家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社會禮儀制度和民俗生活互動的產物。千百年來,它始終發揮著規範人生和社會教化的作用。人生禮儀是傳統禮儀文化內涵、價值以及運行機制的集中體現。

誕育禮、成人禮、婚禮、喪葬禮、祭祀禮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貫徹人生的五大禮儀,也是我們主要考察的傳統人生禮儀類別。誕育禮是人生經歷的第一道禮儀,它圍繞著新生兒誕生、養育過程展開;成人禮是青少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通過儀式,它是以青年人生理成熟為基礎,結合社會人的角色期待設計的青年成長禮儀;婚禮為人倫之始,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基本結構和過日子的走向;喪禮為教化之重,哀死送亡是中國傳統社會禮敬生命的重要禮儀,關係著每個家庭的人情厚薄;祭祖是慎終追遠的孝道的重要體現。

數年來,我們在禮與俗、精英與民間、文獻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的互動中對人生禮儀的文本形態和生活形態進行關聯研究,力圖全面闡釋人生禮儀傳統及其在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傳承與重建實踐,強調對人生禮儀實踐軌跡的研究,探討「過去」如何參與建構「現在」,即「過去」如何被「日常化」。

人生禮儀的文獻傳統

圍繞著冠婚喪祭諸人生禮儀,中國古代形成了特定的文獻傳統。儒家經典、文人禮書、民間日用類書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人生禮儀的書寫傳統,記載著人生禮儀的歷代演變,傳遞著傳統禮儀知識與價值觀念。這一傳統以《儀禮》為藍本,旨在為禮儀實踐提供文本指南,以切於日用為特點,呈現出禮俗交融的特點,共同構成了人生禮儀傳統亦禮亦俗的龐雜豐富的面貌。

《儀禮》在後世的禮典製作、文人禮書撰作中都具有典範的作用,提供了最為基本的禮儀結構、框架以及思想基礎,是儒家士人探討、變革相關禮儀的起點和參照。歷代文人都致力於將古禮與日用融合,以使禮儀行用於世。這些士人所參與的文本書寫活動使禮與俗之間的分野變小,出現禮俗融匯狀態。書寫文本與生活的互動也成為傳統禮儀實踐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宋代以來,隨著士人階層積極向下推行禮儀,禮儀與民俗有著更深的融合,儒家禮儀也更為深刻地影響著基層社會。

朱熹《家禮》則是宋代以來的新禮儀經典,被視為化民成俗的範本和民間行禮的指南。元明時期其他家禮類禮書對冠婚喪祭諸禮的制定大多遵循《家禮》的框架,同時融合時俗或地方傳統。宋代以來,民間坊刻發展,大量刊印日用類書,輯錄與冠婚喪祭諸禮相關的各種知識,包括儀節、律令條例,禮儀實踐中所使用的各類文書格式、範本,儀式中的聯語詩文讚詞等,展示了較切於日常生活的傳統禮儀知識系統。《家禮》也更加日用化,出現了許多以「家禮」名之、實則為日用類書的禮儀指南,深刻影響了基層社會的禮儀實踐。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禮儀類別的情況會稍有差異,其中婚喪祭的書寫傳統較為完整豐富,而誕育禮、成年禮則較為寥落。

禮俗秩序具有社會治理價值

禮儀實踐與民間信仰、地方傳統糅合在一起,共同建構了基層社會的禮俗秩序,有著較高的社會治理價值。「禮俗相交」是宋代影響深遠的著名的《藍田鄉約》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強調的是禮俗生活對鄉裡民間的自我規約。包括人生禮儀的禮俗生活是實現鄉村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實踐,以民間信仰、道德倫理與地方傳統為資源,型塑個體人格,培養集體意識,傳遞民俗傳統,以禮儀教化的方式鞏固家庭與鄰裡的倫理關係。

人們以群體互動的禮儀的形式充分表達自己的生命認知、道德體驗與生活期待。在禮儀實踐與禮俗互動中,禮生、道士等民間禮儀專家發揮了重要的文化中介的作用。例如,誕生禮的親友鄰裡的集體慶賀與祝福,讓人們通過祝賀新生命誕生的禮儀形式形成村落社會的情感連接。生命個體一旦降生,就進入了生命共同體,隨著生命的成長,經歷「成年」與「成家」各生命環節,日益形成共同體意識。

共同體意識通過禮儀生活不斷得到強化與傳承,成為鄉村精神生活的底色。「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慎終追遠成為鄉裡生活基本情感與禮儀表達的精神信仰內涵。民間禮儀實踐重視喪葬禮儀在個人、群體、社會三個層面上的價值和意義,人們往往利用喪葬儀式進行社會教化。通過上香祭奠儀式禮敬亡人;通過主持人蓋棺論定的悼詞與禮生的民間小調進行道德倫理教化。這些人生禮儀在農村基層社區有著重要的「禮俗相交」的社會治理意義。

當然,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社區,我們要充分考慮在現代社會環境中進行傳統禮儀生活的傳承與創新,提倡移風易俗,去繁就簡。但是,我們必須傳承尊重生命的理念,重建以「孝」為核心,既能有效宣洩情感,又能傳達友愛與尊重,符合當代生活節奏的喪葬禮儀。我們只有真正尊重人的生命個體,重視生命禮儀蘊含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才會築就穩固的家庭與社會基礎,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目標。

傳統人生禮儀的當代實踐

以人生禮儀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禮儀,其當代實踐呈現出複雜面相。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社會包容程度的擴大、國力的提升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增強,中國社會進入民族主體文化建設與文化多樣性共存的狀態。

首先,21世紀初,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政府主導的非遺保護工程在國內蓬勃開展,部分人生禮儀進入了國家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比如浙江寧波寧海的「十裡紅妝」婚俗、內蒙古鄂爾多斯婚禮,山西大槐樹祭祖習俗、浙江文成太公祭等。在非遺保護工程推動下,傳統禮儀文化得到社會的廣泛認知與重視。人們以傳統禮儀的重建與復歸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標誌,一些年輕人以傳統禮儀為時尚,傳統的婚禮與成年禮得到部分城市人的喜愛。隨著對民族文化價值的重新認知,傳統禮儀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和復興。

其次,在複雜的多重現代語境下,媒體、商業、民眾、地方文化人以及學者多方積極參與,對冠婚喪祭諸禮進行適應性簡化與重組。特別是活躍在城鄉的禮儀公司、禮儀主持人,他們以自己理解的傳統禮儀程序,結合現代時空條件與主家的需要喜好,推出了花樣翻新的禮儀活動內容。比如,山西一帶的十二歲孩童圓鎖儀式既有解除面鎖的傳統儀式,也有該少年發表演講的新節目;浙江洞頭七夕的小人節是傳統的十六歲成年禮;也有地方組織中學生著統一服裝集中舉行成年禮,其中有家長贈送成年禮物的儀式環節;河北廊坊勝芳古鎮婚禮,身著傳統新婚禮服的新娘帶著「離娘餃子」,從轎車中下來,進入新房,在經歷了傳統攔門儀式之後,在新房先食用餃子,這些儀式環節都由僱用的攝影師記錄保存。

在當代語境下,傳統禮儀已經是我們當代人理解的傳統方式,它被拼接糅合在現代生活場域與儀式環節中。傳統符號的發明與利用,傳統名號下的眾多變化,都說明人生禮儀實踐處於鮮活與多樣的狀態。但人們對傳統的熱情、對傳統儀式所強調的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的重視似乎並沒減弱。當然,人們更多強調的是儀式對當事人融入社會的渲染與表演,很多家庭性人生儀式已經由小家庭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傳統禮儀在當代的實踐是一個新舊更新的禮俗重構的過程。

傳統人生禮儀的重建

對於傳統人生禮儀的重建,我們應持審慎的態度。

一方面,傳統禮儀和傳統人倫的重建是化解當下家庭、社會人倫焦慮的重要途徑,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人倫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核心。人倫關係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中西皆如此。禮儀和人倫具有超越民族的普遍價值。禮制的打破、舊式婚姻制度的取消、平等自由理念的深植都無法消解人倫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和價值。經過千百年來的浸染,傳統人倫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關乎世道人心。因此,無論是從普世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傳統人倫和禮儀都具有當代價值,對於新禮儀、新道德的建構也有著重要的輔助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的儒家倫理和禮治傳統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它在漫長的鄉土社會中孕育而成。隨著近現代以來社會的演進,古老的鄉土文明逐漸被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新,在一波波科技與人文結合的「生活革命」潮流衝擊下,雖然我們未必真正在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上出現徹底的革命性變化,但生活形態的嬗變已經成為社會事實。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在現代社會,禮治、德治不再作為一種主要制度來約束人們的生活,傳統禮儀和人倫應該更多地注入私德領域和個人修養之中。禮儀的重建也應當側重在私德領域和個人修養層面進行,使其成為當下人們多元選擇之一種。

傳統禮儀的重建必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接軌,是在自主平等之上的家庭倫理秩序的重建。

傳統禮儀的重建也應當在維護個體尊嚴和價值的前提下進行,擯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內容,保留可彰顯親情和現代價值的內涵,保存脈脈溫情的中國禮儀特色,並追尋與回答「什麼是良好的生活」。

【來源:社會科學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報]李龍:農地流轉助推家庭化流動
    過去30年間,中國人口流動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從早期的個體性流動發展到當前的家庭化流動,直觀表現就是攜家帶口的流動人口迅速增多,流動正由一種個人傾向的生存狀態變為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伴隨家庭化流動的趨勢,留守人員與流動人口在城鎮地區實現了團聚,能夠推動家庭結構回歸平穩、家庭功能有效發揮,同時,隨遷人員的社區接納與社會融入也得到了保障,能夠帶動家庭福祉全面提升。家庭化是未來人口流動發展趨勢家庭化是實現流動人口轉移落戶的基本條件。
  •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禮儀文化、財政制度、擴大內需、課程思政、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山西師範大學郝琴、衛建國指出,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對於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構建禮儀文化教育體系。
  • 為什麼要懂禮儀?禮儀修養有什麼重要的作用?
    01那麼,為什麼要懂禮儀呢?首先,禮儀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民族的禮儀文化,都是在本民族固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禮儀也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傳承。然後規範的禮儀行為體現了一個人他本身的行為方式。
  • 鑽石殿堂人生禮儀之成童禮——給孩子最珍貴的人生禮物
    鑽石殿堂首場成童禮由獲全國主持人大賽金獎的蘇蛟老師圓滿執禮完成鑽石殿堂-南通獨創人生禮儀之--成童禮送給孩子最珍貴的人生禮物有儀式感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精緻,有儀式感的人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與眾不同與價值。教會孩子對待事情的儀式感,就是在教會他們一種幸福的能力,使生活充滿節奏和律動。人生禮儀環環相扣,尤其意義非凡的成童禮,是古代中國父母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體現著漢家思想的精粹。《禮記》中所述:「成童、舞象、學射御」,即長成大孩子開始跨入少年行列,並開始學習武術、射箭等本領。
  • 大學生學習職場禮儀的重要性
    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知書達禮,待人以禮,應當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然而,在大學校園仍有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還有許多與大學生的禮儀修養、與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的現象。
  • 禮儀培訓師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
    禮儀培訓師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要了解這一個問題,首先要明了的禮儀培訓師是個怎樣的職業,它的工作內容和它的工作使命又是什麼。禮儀培訓師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禮儀培訓師是對於向社會大眾或企業員工教授禮儀文化知識和儀態儀表的教育工作者的統稱。
  • 世界史:佛教和耆那教,年代久遠的地方性禮儀,傳統的虔誠
    佛教徒作家卻描繪了印度社會更加多姿多彩的情景。在許多勸誡性和虔誠的故事中,商人和他們的遠途旅行是討人喜歡的情節,構成了這類文學的很大部分。只是這類作品偶爾帶有對出身的驕傲和對禮儀純度強調的痕跡,而這正是婆羅門教作品的特色。由此看來,佛教(還有耆那教)對印度的城市人群特別有吸引力。早期佛教的僧侶用市井的語言傳教,而不講像梵語那種深奧的古老的語言,這必然有助於他們贏得廣大的聽眾。
  • 關鍵詞:祭祀、家禮、宴席,中國飲食禮儀是如何發展完善的
    關鍵詞:祭祀、家禮、宴席,中國飲食禮儀是如何發展完善的「民以食為天」!而食者有其道,此道曰「禮」也。中國人喜歡捉摸飲食,也精於飲食禮儀。飲食作為人類維持生命延續的必須過程,陪伴我們終生。而以飲食活動為主要表現媒介之一的禮儀行為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頻繁重現,經過長時間演練逐漸變成一種固定的禮節。故而但凡飲食,必遵循禮節。那麼飲食禮節是從何時開始的,又是如何發展完善,變成今天這樣的餐桌禮儀的呢?
  • 禮儀培訓師如何更好地開展禮儀培訓工作
    禮儀培訓師如何更好地開展禮儀培訓工作。來學習禮儀培訓師課程的老師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零基礎,想要轉行成為禮儀培訓師。第二類是自己本身是一名空姐、瑜伽老師、舞蹈老師然後行業受到瓶頸期,想要拓展禮儀業務的。第三類是自己是高校老師、對生活有追求的人來自我提升的。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中國科學院
    那麼,這個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同時最貧窮和最受忽視的地區,如何實現保護與發展並舉?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 [中國社會科學報]宋鷺 楊端程:川普施政帶給世界不確定性
    首先,美國的中產階級日趨衰落,社會貧富進一步加劇,導致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同時,金融資本的迅速膨脹讓國內的絕大多數財富集中到少數權貴手中,加劇了貧富兩極分化。川普「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競選口號實質上是讓中產階級從日益加重的負擔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再度成為美國社會穩定與繁榮的中流砥柱。其次,實體經濟的衰落使美國就業問題更加突出。
  • 褚儀天下禮儀研究院發布企業主題曲《褚儀曲》
    自公司成立以來,學院院長褚褚帶領團隊秉持「 習禮用禮,禮贏職場,禮享生活,禮讚人生」的品牌理念,將西方先進的禮儀培訓理念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相結合。褚儀天下擁有禮儀文化交流中心,打造名家名師主題沙龍,傳承中華禮儀風範;禇儀天下禮儀雲學院,通過線上課堂弘揚中華美德,用愛傳播中國禮儀文化,一路砥礪奮進,一路高歌遠航。
  • 傳統「結婚禮儀」的這三個階段,你一定要知道哦!
    婚禮,無論在古今中外,都被認為是人生儀禮中的大禮,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婚禮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頭霧水。現在很多人結婚都西式的,那麼我國的傳統婚禮是怎麼樣的呢?我國傳統婚禮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
  • 傳統殯葬禮儀——成服
    成服最基本的「禮」,即傳統的所謂五服制度。「五服」之制是我國在周秦時代就基本定型的喪服制度。這種制度不僅見於喪葬,也是親族關係遠近親疏的標誌,與禮儀規制或實際的權利、義務關係多有聯繫。就喪禮而言,它規定了何種關係應該屬哪一服,這一服應該穿什麼樣的喪服,服喪多長時間;相反,見到所著喪服,也就能知道服喪者與死者之間關係的遠近親疏,並且大略推知服喪人相互間的關係。
  • 正席八大碗,給你一個河北乃至北方傳統待客之禮儀的正確姿勢
    同時通過正方合禮與民藝重生微論壇,以正席八大碗為引, 共同討論文創如何傳承文化,如何促進產業升級,如何融入現代生活,由此河北乃至北方禮物市場中也增添了一枚獨特「河北味道」的文創禮物——正席八大碗。本次活動也得到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產業協會、河北冀商商會、石家莊市文化產業協會、河北商業名企以及主流媒體的大力支持。
  • 用禮儀制度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的放矢)
    實踐證明,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對於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構建禮儀文化教育體系。
  • 生活中禮儀你了解多少?走進禮儀,感悟禮儀文化!
    行周揖禮的孔子像(來自網絡)走進禮儀感悟禮儀文化。禮儀是社會文明的標誌,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名片禮儀:名片是你推向外界的窗戶,走進你的開始拜訪禮儀:好印象因拜訪而深刻,也是關係好的開始接待禮儀:賓至如歸的感覺饋贈禮儀:禮物是一份心意。禮儀就在你身邊。
  • 【中國科學報】嚴陸光院士:格言點亮人生之光
    剛剛過去的6月,嚴陸光再登三尺講臺,為中科院研究生院開設「電工新技術」系列講座,每次上課一講就是一上午。課程的最後一小時有些特別,嚴陸光不再講艱深的專業知識和前沿進展,而是結合他自身的經歷,談起了做人、做事、做學問。記者初次見到嚴陸光時,也是在一次講座上。不同的是,那次他在談「我的父親嚴濟慈是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的」。
  •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
    原標題: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縱觀我國歷史,疫情並不少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蠱」「疾」等文字的記載,「癘」字亦多見於《尚書》《山海經》中,這表明,中國人很早就對疫病有了初步了解。但中國古人的智慧之處在於,他們懂得防疫以預防為先。中國是禮儀之邦,衣食住行,宴飲坐臥,禮儀無處不在,在古代傳統禮儀中,也處處體現著防疫的智慧。
  • 學會《禮儀》小知識,傳承中華美德
    在社會交往中,為了相互尊重,人們在儀容儀表,舉止、禮儀方面建立了共同的和普遍接受的行為準則。禮儀是不可或缺的。接下來,小編會教你一些簡單易用的禮儀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吃是我們每天重複的一個動作。但是你真的知道你的飲食禮儀是否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