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殯葬禮儀——成服

2020-12-22 天福壽園小福

簡單來說,成服也就是穿孝、戴孝。舊時的穿孝、誠孝必須嚴格遵守有關禮制,不允許有所差錯,所以叫「遵禮成服」。

成服最基本的「禮」,即傳統的所謂五服制度。「五服」之制是我國在周秦時代就基本定型的喪服制度。這種制度不僅見於喪葬,也是親族關係遠近親疏的標誌,與禮儀規制或實際的權利、義務關係多有聯繫。就喪禮而言,它規定了何種關係應該屬哪一服,這一服應該穿什麼樣的喪服,服喪多長時間;相反,見到所著喪服,也就能知道服喪者與死者之間關係的遠近親疏,並且大略推知服喪人相互間的關係。

五服不僅標明了親族內部的人際關係,也規定這些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假如與死者的關係是父子或父女(未嫁)關係,屬五服的「斬衰」,那就要穿最粗的麻布做的毛邊孝服,服喪三年,同時也有繼承死者遺產的權利;假如死者是已嫁的姑姑,相互間的關係為「大功」,那就穿熟麻布做的鎖邊孝服。當然,禮儀規定的不同關係間親族成員相互應有的態度、作為。並不那麼簡單,而是複雜多變、細緻入微的,比如姨表親、舅表親同屬五服中的「細麻」,但俗語又有「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當輩親」的說法,說明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別。

什麼關係的人穿什麼樣的孝服,而「分配」孝服也有一定的禮節。一般的關係,家主送上即可,而特殊的關係如人主、四門親家等,雖說孝不重,但卻要由孝子跪叩呈上。在這種禮節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關係的遠近親疏,而是尊卑等。如果這些禮節沒有做到,把尊卑、先後、親疏的關係搞錯,就可能出現爭吵。孝服遮體的多寡(民間叫「經重」)和五服制度相關。若是斬衰一服的,即父子、父女(未嫁)關係,孝要從頭到腳一片白,衣服不鎖邊,腰扎麻繩,即所謂「披麻帶孝」。如果雙親中有一人健在,則鞋後跟處不用白布包嚴。此外的幾服各依其制。有的只戴孝帽子,卻無孝服。孫、重孫除孝服外還有些特別的標誌,如孫子、孫女孝衣肩頭釘一塊紅布,重孫釘兩塊;如果亡人是外祖父母,則釘藍布。

總之,頗具禮儀意義的成服不僅讓孝子們都穿上了孝服,並且也明確了多重關係,並且影響著其後的埋葬儀俗。

相關焦點

  •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當代殯葬改革不應拒絕傳統
    、海外華人在中華傳統喪葬禮儀傳承與轉化方面的經驗,以及當前殯葬管理業的現狀與問題等方面進行了研討。會議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趙法生主持,世界研究所趙文洪書記和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彭永捷教授致辭,張立文、李景林、張踐、謝遐齡、方朝暉、吳飛、唐文明、韓星、王慶新、項陽、丁鼎、解光宇、楊春梅、陳進國、何其敏、陳杰思等學者先後發言,就中華傳統喪禮中的人文關懷和當代價值、目前殯葬業管理的理念誤區、殯葬服務業應如何引入人文關懷以彰顯人的尊嚴、海外華人在中華傳統喪葬禮儀傳承與轉化方面的經驗,以及當前殯葬管理業的現狀與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
  • 溫州地區用的天主教殯葬禮儀白本「二、為亡者追思祈禱禮」掃描版
    第六式78第七式82第八式85第九式86三、附歌禮儀歌曲88禮儀外歌曲140四、追思已亡175也可以參考:煉靈通功經文目錄一、天主教殯葬禮儀言1第一式為成年守靈禮3入殮禮8出殯禮9告別禮13火葬禮14安葬禮17第二式常用殯葬禮
  • 現代殯葬禮儀⑦:名人葬禮1周年祭
    千禾正道(禮儀服務公司)以禮敬之心,感懷「美學泰鬥」的璀璨人生,承繼生命禮讚,圓滿呈現了一場莊重紀念祭禮,紀念敬愛的劉綱紀先生,緬懷先生的學術人生。千禾正道專業服務溫暖備至千禾正道此次承辦劉老綱紀先生的祭禮活動,從真誠的溝通開始,將活動方案、現場布置、花藝製作都做到盡善盡美,禮儀服務溫馨備至,讓參與祭禮活動的孝眷與親友感到受到舒心、暖心與專業。活動的圓滿成功,是對先生學術人生、思想境界的致敬,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價值的傳承。
  • 2020年中國殯葬協會新入會會員名單
    中廣視媒(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聖氏根祖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北京吉馳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堂彼岸殯儀服務有限公司河北省(4)定興縣天祥殯葬禮儀服務有限公司>滿洲裡市達永山生態陵園管理有限公司內蒙古萬合陵園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遼寧省(3)綠水青山環保科技(大連)有限公司瀋陽天路殯儀服務有限公司瀋陽瑞林殯葬禮儀服務有限公司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目的是怎麼儘快處理逝者?
    殯葬文化的起源,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人類早期,活著的人不再將死去的人棄之不顧,而是蓋上土石稻草之類,或運送到隱蔽之處,代表著在世的人對死者的眷戀和憐惜,也是自那時起,人類開始出現模糊的殯葬意識。
  • 傳統人生禮儀:「過去」如何被「日常化」?|社會科學報
    人生禮儀是人的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儀式,在我國具有久遠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表現。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批准號為14AZD120)探討了傳統禮儀在當下的傳承與實踐,以思考傳統禮儀對於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和重建的可能性。
  • 寵物殯葬現監管「灰色地帶」
    眾多從業機構無資質運營,也使寵物殯葬行業處於「灰色地帶」。  北京市農業局獸醫管理處副處長韓磊表示,目前北京市已使用化製法對動物屍體進行無害化處理,並建立了851個收集暫存點,免費進行清運和處理,來為寵物送終。
  • 規範寵物殯葬 倡導「生態葬」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寵物殯葬行業已發展得頗為成熟。美國的寵物殯葬歷史悠久。紐約哈特斯戴爾寵物公墓始建於1896年,安息著8萬餘只寵物,埋葬的寵物形形色色,包括蛇、蜘蛛、烏龜等。在美國哥倫比亞寵物公墓,每年要舉行3500場寵物葬禮。
  •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
    原標題: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縱觀我國歷史,疫情並不少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蠱」「疾」等文字的記載,「癘」字亦多見於《尚書》《山海經》中,這表明,中國人很早就對疫病有了初步了解。但中國古人的智慧之處在於,他們懂得防疫以預防為先。中國是禮儀之邦,衣食住行,宴飲坐臥,禮儀無處不在,在古代傳統禮儀中,也處處體現著防疫的智慧。
  •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禮儀文化、財政制度、擴大內需、課程思政、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山西師範大學郝琴、衛建國指出,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對於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構建禮儀文化教育體系。
  • 紀念喬寬元|致敬文化殯葬踐行者喬老爺
    他先後參與並主導了多項殯葬課題研究,從宏觀到微觀,既包括政府層面的殯葬政策研究、區域殯葬發展規劃,也涵蓋殯葬實體的戰略規劃,幫助殯葬企業在行業文化理念引領下進行實踐。除殯葬科研外,喬老爺倡導的殯葬教學、殯葬文化研究,共同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三駕馬車」。
  • 重慶小學生漢服行「拜師禮」 傳統禮儀賀教師節
    重慶小學生漢服行「拜師禮」 傳統禮儀賀教師節 (1/5) "← →"翻頁
  • 殯葬系統唯一的女接屍員——記銅川市殯葬管理處毛潔
    不但從事了別人不願幹的殯葬工作,而且還是全省殯葬系統唯一接運遺體的女員工;不僅熱愛殯葬管理工作,而且還幹的有聲有色,工作不到兩年,就已經被黨組織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她,就是銅川市殯葬管理處遺體接運員毛潔。
  • 人體面部三維數位化助力殯葬行業研究修復殘缺遺體面部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是國家民政部直屬事業單位,是目前我國殯葬領域中唯一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1989年成立以來,以「研究殯葬技術、推進殯葬進步」為宗旨,主要承擔「殯葬科學技術與基礎理論研究,殯葬建築、設施設備及產品研究與開發
  • 海東別克殯儀車殯葬車生產廠家
    海東別克殯儀車殯葬車生產廠家寧夏,河南福特全順特順殯儀車質量怎麼樣售前服務:您在確定購買意向前您可以和我們聯繫,推薦你的購車標準和要求,我們會在短的時間內和您聯繫。售中服務:一旦您確認了產品,我們在憑藉你的銀行回單開始進入研發設計流程,中央您一旦有任何疑慮您都能和我們聯繫,我們將詳盡解答。
  • 亞洲殯葬業巨頭:富貴集團鄺漢光博士簡介
    幽默、體貼、隨和、遠見、慈悲心,這便是我採訪完後對這位殯葬業巨頭掌舵人的印象,他也顛覆了我對殯葬行業的看法。——編導手記1954年,鄺漢光出生於馬來西亞的一個華人家庭,兄妹10人,父母都是橡膠工人,每天凌晨3點,鄺漢光和哥哥便坐著父母的腳踏車去到7、8公裡的地方一起割膠,快到上課的時間點時,父母便用腳踏車再把他們送回到學校。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禮儀起源可追索到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 瀋陽寵物殯葬服務業的現狀及前景
    截至2020年,全國新增寵物殯葬服務的門店數量多達數百家,據統計,僅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寵物殯葬門店,單個城市的門店數量已超百家。瀋陽等新一線城市,寵物火化、寵物殯葬門店數量也達到數十家之多。
  • 正席八大碗,給你一個河北乃至北方傳統待客之禮儀的正確姿勢
    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八大碗因此成為中國傳統美食之集大成者。康熙八年,康熙到正定隆興寺上香,梁清標以正定八大碗來招待皇帝和隨行大臣。正方文化立足文化傳承,追根溯源,全國首次系統闡釋八大碗文化,挖掘八大碗背後千餘年的待客之禮儀文化,全面展現出了正定八大碗在中國1000餘年歷史上北方璀璨的餐飲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待客之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