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學生漢服行「拜師禮」 傳統禮儀賀教師節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重慶小學生漢服行「拜師禮」 傳統禮儀賀教師節 (1/5)

"← →"翻頁

「仰止彌高,鑽之彌堅。桃禮不言,下自成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寄望後來者,成功報師尊。」9月10日教師節當日,一曲禮樂讚歌中,重慶樹人景瑞小學近40名小學生身著漢服,用傳統禮儀中的「拜師禮」叩拜恩師,為老師們送上一份特別的教師節禮物。劉渝 攝

莊嚴的音樂響起後拜師禮正式開始,7名五年級學生作為代表穿著漢服,徐步整齊地走到臺前,分別為老師贈送束脩六禮,隨後40名學生正衣冠,深深鞠躬對老師行拜師禮,老師隨後回饋禮品。束脩六禮包括芹菜寓意勤奮好學;蓮子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棗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乾瘦肉條寓意為祝福。據悉,古代的傳統拜師禮數包括主祭誦讀詩經、學生呈拜師帖、呈束脩、呈敬師茶、老師回禮等環節,此次拜師禮減少了程序,簡單而隆重。

作為拜師禮「贊者」的小學生梁博,在早前學校組織的一次有關漢服文化的小課題後就喜歡上了漢服禮儀,「一般的禮物太普通了,我們希望用老師培育我們的方式回報老師,用拜師禮儀為老師獻上教師節祝福,希望老師永遠健康美麗。」

「今年的開學禮,學校進行了部分傳統禮儀的教習,沒想到緊跟而來的教師節,孩子們就學以致用,用傳統禮儀答謝師恩,我感到十分欣慰。」據校長李華介紹,學校一直以「蘭」為教學理念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簡短的拜師禮既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也體現了尊師重教的理念。

尊師重教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師節是一個感謝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貢獻的節日,今年9月10日也是新中國的第30個教師節。

發布時間:2014-09-10 14:23:34 【編輯:張越】

重慶小學生漢服行「拜師禮」 傳統禮儀賀教師節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基德漢服接受球迷拜師禮 現場授藝化身隊員
    昨日上午,14名10到16歲的時報社區籃球小子,在涼風習習的泉城廣場,身著傳統的漢服,向兩屆奧運會男籃冠軍得主、夢八隊隊長、現美國男籃助理教練、達拉斯小牛隊主力控衛賈森·基德行拜師禮……從此,他們就是基德的「徒弟」了,而能與基德在一支球隊中打對抗賽,聽基德面授機宜,時報社區籃球小子們,昨日度過了一個或許令他們終生難忘的「見面會
  • 弘揚國學經典 傳承禮儀文化---富德生命人壽滄州中支開展客戶節...
    2020年7月5日,富德生命人壽滄州中支2020客戶節「禮孝研學」線下親子活動在遠近聞名的衡水孫敬學堂隆重舉行。來自滄州各地的50名幸運客戶和小朋友們齊聚一堂,共同開啟了為期一天的傳統禮儀文化研學之旅,贏得了到場客戶的交口稱讚。
  • 國學禮儀篇丨紙短情長、不忘師恩,文化傳承、意義深遠
    我國古代便有一套學生尊師的禮則。學生入學,先要行拜師禮。清代的拜師禮儀是,在學堂的正中擺好桌子,學生拿著「贄」在學堂外等待,老師出來召見,學生進去獻贄於桌上。先向先師孔子牌位跪拜,然後向老師行跪拜禮,老師站立以揖禮相答。以後每天早晨入學堂,晚上出學堂見到老師,都要對老師作揖行禮。
  • 神聖而莊嚴的「拜師禮儀」!
    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源頭,以前華夏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要舉行拜師儀式。「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古之求學者,只有舉行拜師儀式,入了泮,才能夠算正式進入了孔學的大門,任何文化都不例外。俗話說得好「樹有根,水有源」。傳統文化講究師承,沒有拜師學習,就沒有師承、「不正規」。
  • 談談中國傳統武術的拜師禮節
    中國的武術,尤其是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大多一直是師徒之間口傳身授。由此,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特別強調師徒之名分,也特別講究尊師重道,注重拜師禮儀。拜師禮儀也就是一種拜師禮節和拜師儀式,也是一種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中國傳統武術一直以來都是通過拜師入門,才被視為真正的薪火傳承,也是我們常常稱作的「入室弟子」。而那些沒有經過正式拜師的弟子常常被稱為「記名弟子」。
  • 三甲醫院女碩士辭職拜師著名中醫
    拜師儀式現場。12月6日,大渡口頤元堂國醫館內,39歲的中醫女碩士謝宇傑雙膝跪地,用最傳統的禮儀,向著名中醫疑難病專家謝亞蘇三叩首行拜師禮,成為謝氏復燕堂第五代傳人。在拜師儀式現場,按照傳統禮儀,師徒雙方交換了《拜師帖》和《收徒帖》。「師父秉持著『道不輕傳』信念,在收徒標準上非常嚴苛。」徒弟謝宇傑說,她多次利用周末時間跟隨謝亞蘇醫生義診,直到對方終於被自己的誠心打動,答應收她為徒。謝宇傑坦言,擁有碩士學歷的她,於2020年7月辭去了重慶某三甲醫院編制內醫師的工作,決定全力學習,將中醫發揚光大。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梅長蘇行作揖禮近日,浙江衢州兩會期間,為倡導保持健康的社交、工作方式,兩會代表紛紛用作揖禮來替代握手禮儀,一方面衛生健康,另一方也可以保持人與人的健康距離,一時間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修齊禮儀學院禮儀培訓師培訓作揖禮示範
  • 泰順竹裡首屆傳統文化旅遊節明天開幕啦!快穿上...
    一切都順」暨泰順縣竹裡畲族鄉「傳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9月28日如約而至啦(文末有福利)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興起漢服與漢服禮儀文化活動釋菜禮、開學禮、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等眾多中國傳統文化在此上演釋菜禮古代凡始入學,須向先師行釋菜之禮釋菜禮解讀:「入學者,舍菜」
  • 傳統節日線上踏青 古桃APP推出「雲上花朝」漢服嘉年華
    春天來臨,漢服愛好者們迎來了盛裝踏青的好時節。3月26日,漢服社區古桃APP啟動線上漢服嘉年華系列首站「雲上花朝」活動,以花朝節為契機,推出豐富多彩的踏青季漢服主題互動玩法,營造傳統融合潮流的節日氛圍,傳播中華文化正能量。
  • 遇見漢服 夢回千年——明日香水書院漢服盛宴等你來
    傳統禮儀 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舉; 叉手禮是我國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禮儀,出現於西晉,流行於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時期的。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 萬福禮古代漢族女子常見禮儀之一。右手放在左手上兩手握拳,位於腹部正中央。
  • 傳文化、習禮儀 莒縣中宮格教育成功舉辦第一屆 「開蒙禮」
    開蒙禮是祖國傳統的禮儀習俗、禮儀文化,為了讓學童們感受中華傳統習俗的禮儀,從中汲取尊師愛學的思想精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之人。8月28日上午莒縣中宮格教育在麗正園成功舉行第一屆開蒙禮儀式, 學童及家長近二百人參加了本次「開蒙禮」活動,讓傳統文化浸潤到孩子們的心中。
  • 中國傳統文化學童入學儀式——開蒙禮
    開蒙禮既是中國傳統的禮儀習俗、禮儀文化,又是當今對孩子一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開篇之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啟蒙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生動而莊嚴的開蒙儀式,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古聖先賢一一孔老夫子,感知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課,將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禮儀起源可追索到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 七夕節回歸傳統 鹽城50餘名「同袍」著漢服乞巧
    中國江蘇網8月28日訊 拜織女、祭魁星、鬥巧、分食巧果……昨天,在鹽瀆公園,鹽城50多名漢服愛好者集體「穿越」,拜香祭酒重現中國古代七夕的各種精彩活動場景,帶著市民重溫七夕節傳統含義和習俗,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
    原標題: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縱觀我國歷史,疫情並不少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蠱」「疾」等文字的記載,「癘」字亦多見於《尚書》《山海經》中,這表明,中國人很早就對疫病有了初步了解。但中國古人的智慧之處在於,他們懂得防疫以預防為先。中國是禮儀之邦,衣食住行,宴飲坐臥,禮儀無處不在,在古代傳統禮儀中,也處處體現著防疫的智慧。
  • 第一、第二實驗學校一年級舉行「入學禮」
    第一實驗學校在第一實驗學校門口,一年級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迎接新生入學,為新生佩戴「我是小學生啦」胸章。家長領著孩子一起走過「入學門」,高年級學生夾道歡迎。小學生在籤名牆上簽名留念,正式步入成長的新階梯。
  • 漢服服裝是什麼樣的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漢服是古代的一種服裝形式,現如今演變成更時尚的穿搭方法,被很多人穿著上街,更好的詮釋了中國服裝歷史的博大精深。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到現在可以歸結為所有的古裝服飾。
  • 硃砂啟智,粵韻風華,夏園傳統文化節「儀式感」滿滿!
    近日,「繽紛夏園 無限綻放」2020穗東街夏園社區傳統文化節活動在夏園社區松石徐公祠舉辦。本次活動由穗東街道辦事處、穗東街夏園社區居民委員會主辦,夏園小學、穗東街秦中英粵劇協會、穗東街夏園鴻福堂醒獅隊協辦。通過小學開筆禮、醒獅匯演、粵劇演出和遊園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夏園社區綻放光彩。
  • 傳統人生禮儀:「過去」如何被「日常化」?|社會科學報
    人生禮儀是傳統禮儀文化內涵、價值以及運行機制的集中體現。誕育禮、成人禮、婚禮、喪葬禮、祭祀禮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貫徹人生的五大禮儀,也是我們主要考察的傳統人生禮儀類別。這一傳統以《儀禮》為藍本,旨在為禮儀實踐提供文本指南,以切於日用為特點,呈現出禮俗交融的特點,共同構成了人生禮儀傳統亦禮亦俗的龐雜豐富的面貌。《儀禮》在後世的禮典製作、文人禮書撰作中都具有典範的作用,提供了最為基本的禮儀結構、框架以及思想基礎,是儒家士人探討、變革相關禮儀的起點和參照。歷代文人都致力於將古禮與日用融合,以使禮儀行用於世。
  • 傳統禮儀「揖禮」點燃兩會新亮點,全面解讀如何作揖有禮
    到兩會期間傳統文化禮儀中的作揖禮儀成功代替了握手禮,展示泱泱大國深厚的禮儀文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顯得格外和諧美好。中華禮節,講究中正安舒,自然優雅,講求禮敬在心,簡而不繁。自從揖禮成為兩會新風尚,收到不少學員的私信諮詢,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揖禮常見疑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