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國內外新聞不斷更新,看到有的國家在與人見面的時候踐行碰腳行禮,作為華夏兒女忽然感覺我們的生活自帶文化屬性,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
看看疫情期間我們的問候方式,從空軍醫療隊的醫護人員採用了「碰肘禮」。肘碰肘,心對心,相互問候,相互加油!
到兩會期間傳統文化禮儀中的作揖禮儀成功代替了握手禮,展示泱泱大國深厚的禮儀文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顯得格外和諧美好。
中華禮節,講究中正安舒,自然優雅,講求禮敬在心,簡而不繁。
自從揖禮成為兩會新風尚,收到不少學員的私信諮詢,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揖禮常見疑問點。
一,揖禮應當如何使用?
「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
周揖禮可分為天揖、時揖、土揖三種,所謂高揖、長揖是作禮時的高度和時間,而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禮中,王見諸侯的揖禮,《周禮註疏·卷三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特揖,一一揖之。旅,眾也。
揖禮是正式禮,胸前攏手,推出為揖,收回為拱。其它如抱拳禮、叉手禮、附手禮以及女子的襝衽禮等,皆由揖禮變化而來。
雙掌相疊 手心向內 拇指平疊 雙臂抱鼓 足閒兩寸 齊眉送出
生活中常用的揖禮站立位有:共立,肅立,卑立,迎立。
共立:適用於平輩間行禮,手朝前推的同時身體和頭部自然前傾15度。
肅立:向尊者,長輩或者上司行禮的方式,身體前傾45度。
卑立:也稱垂佩,適用於非常隆重的場合,身體前傾90度。
迎立:尊者的見面禮,適用於老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雙臂向身體內側拉近,適用於表達對晚輩的喜愛。
二,常見孔子畫像的揖禮是迎立麼?為什麼是手指向上的?
我們常看到孔老夫子的畫像或雕像會行一種種特殊的揖禮——交手禮。左右手掌皆伸直向上向斜上指,左手在外,左手拇指撫在右手四指低端,右手拇指內扣。
這是孔子作為聖人在接受弟子叩拜時所表達的受禮方式,既不是施禮也不是還禮。 由於自身的超然地位,孔聖不能做揖回禮,因此孔聖兩手重疊,略成揖禮的形狀,掩抱於胸口,意謂謙遜恭謹拳拳在心之意,所以這個動作乃是受禮而不是還禮。
所以以上的這種行禮方式,真的不太建議也不太適合。
三,揖禮在男女使用時有什麼區別?
行揖禮時在乎左右,區分男女。在古代,左右、男女在行禮時差別很大,各有不同的的意義,這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禮記集解·卷八》所載「凡拜,男子尚左手,左陽也。『其拱亦然』兇事則傷左手,反吉也。婦人則吉事尚右,兇事尚左。
男士左手覆右手,正之為吉利,反之則為兇禮。
女士右手覆左手,正之為吉利,反之則為兇禮。
《道德經》中也有:「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
四,叉手禮是什麼?
叉手禮是唐、宋、金遼、金、元時期揖禮的一種行禮方式,也叫交手禮。
宋人《事林廣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與叉手禮相似的還有附手禮,即雙手附於胸腹間,在行大禮前站直,表示誠意正心,和現代禮儀的標準姿勢很相似。
五,女士的萬福禮和揖禮的關係是麼?
女子揖禮有所不同,與男子相比為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後又出現女子萬福禮,雙手握拳交疊右手上左手下放在小腹中線,目視下微屈膝。
女子與人見禮時,會根據身份尊卑、場合以及關係親疏,會有正身見禮或側身見禮的不同,側身見禮多用於地位卑微的人見尊者時或女人初見生人時的行禮方式,因而雙手的位置會隨之自然放置身前或身側,成了不同方向的女子斂衽禮,後來演變成後來所謂的側身萬福禮。
側身見禮並不是真的側身,而是由於女子經人介紹與生人初次見禮時,不能正身面對生人,所以在見禮時一般是將身略側,低眉垂目,表現貞靜含蓄和恭謹內斂。
其實中華禮節講究中正端莊,女子行禮也必然正對受禮之人,因此並沒有將手故意放於身側的萬福禮。有說法講目前許多側身的所謂萬福禮,乃是戲劇式的表現方式,演員需要正面對觀眾,而受禮者通常在施禮的旁邊,因此施禮方向需要向左或向右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