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禮儀「揖禮」點燃兩會新亮點,全面解讀如何作揖有禮

2020-12-22 培訓師翟夏妍

疫情期間,國內外新聞不斷更新,看到有的國家在與人見面的時候踐行碰腳行禮,作為華夏兒女忽然感覺我們的生活自帶文化屬性,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

看看疫情期間我們的問候方式,從空軍醫療隊的醫護人員採用了「碰肘禮」。肘碰肘,心對心,相互問候,相互加油!

到兩會期間傳統文化禮儀中的作揖禮儀成功代替了握手禮,展示泱泱大國深厚的禮儀文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顯得格外和諧美好。

中華禮節,講究中正安舒,自然優雅,講求禮敬在心,簡而不繁。

自從揖禮成為兩會新風尚,收到不少學員的私信諮詢,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揖禮常見疑問點。

一,揖禮應當如何使用?

「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

周揖禮可分為天揖、時揖、土揖三種,所謂高揖、長揖是作禮時的高度和時間,而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禮中,王見諸侯的揖禮,《周禮註疏·卷三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特揖,一一揖之。旅,眾也。

揖禮是正式禮,胸前攏手,推出為揖,收回為拱。其它如抱拳禮、叉手禮、附手禮以及女子的襝衽禮等,皆由揖禮變化而來。

雙掌相疊 手心向內 拇指平疊 雙臂抱鼓 足閒兩寸 齊眉送出

生活中常用的揖禮站立位有:共立,肅立,卑立,迎立。

共立:適用於平輩間行禮,手朝前推的同時身體和頭部自然前傾15度。

共立

肅立:向尊者,長輩或者上司行禮的方式,身體前傾45度。

肅立

卑立:也稱垂佩,適用於非常隆重的場合,身體前傾90度。

卑立

迎立:尊者的見面禮,適用於老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雙臂向身體內側拉近,適用於表達對晚輩的喜愛。

迎立(左)

二,常見孔子畫像的揖禮是迎立麼?為什麼是手指向上的?

我們常看到孔老夫子的畫像或雕像會行一種種特殊的揖禮——交手禮。左右手掌皆伸直向上向斜上指,左手在外,左手拇指撫在右手四指低端,右手拇指內扣。

這是孔子作為聖人在接受弟子叩拜時所表達的受禮方式,既不是施禮也不是還禮。 由於自身的超然地位,孔聖不能做揖回禮,因此孔聖兩手重疊,略成揖禮的形狀,掩抱於胸口,意謂謙遜恭謹拳拳在心之意,所以這個動作乃是受禮而不是還禮。

所以以上的這種行禮方式,真的不太建議也不太適合。

三,揖禮在男女使用時有什麼區別?

行揖禮時在乎左右,區分男女。在古代,左右、男女在行禮時差別很大,各有不同的的意義,這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禮記集解·卷八》所載「凡拜,男子尚左手,左陽也。『其拱亦然』兇事則傷左手,反吉也。婦人則吉事尚右,兇事尚左。

男士揖禮

男士左手覆右手,正之為吉利,反之則為兇禮。

女士揖禮

女士右手覆左手,正之為吉利,反之則為兇禮。

《道德經》中也有:「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

四,叉手禮是什麼?

叉手禮是唐、宋、金遼、金、元時期揖禮的一種行禮方式,也叫交手禮。

宋人《事林廣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長安十二時辰》叉手禮

與叉手禮相似的還有附手禮,即雙手附於胸腹間,在行大禮前站直,表示誠意正心,和現代禮儀的標準姿勢很相似。

附手禮

五,女士的萬福禮和揖禮的關係是麼?

女子揖禮有所不同,與男子相比為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後又出現女子萬福禮,雙手握拳交疊右手上左手下放在小腹中線,目視下微屈膝。

萬福禮

女子與人見禮時,會根據身份尊卑、場合以及關係親疏,會有正身見禮或側身見禮的不同,側身見禮多用於地位卑微的人見尊者時或女人初見生人時的行禮方式,因而雙手的位置會隨之自然放置身前或身側,成了不同方向的女子斂衽禮,後來演變成後來所謂的側身萬福禮。

側身見禮並不是真的側身,而是由於女子經人介紹與生人初次見禮時,不能正身面對生人,所以在見禮時一般是將身略側,低眉垂目,表現貞靜含蓄和恭謹內斂。

其實中華禮節講究中正端莊,女子行禮也必然正對受禮之人,因此並沒有將手故意放於身側的萬福禮。有說法講目前許多側身的所謂萬福禮,乃是戲劇式的表現方式,演員需要正面對觀眾,而受禮者通常在施禮的旁邊,因此施禮方向需要向左或向右傾斜。

相關焦點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梅長蘇行作揖禮近日,浙江衢州兩會期間,為倡導保持健康的社交、工作方式,兩會代表紛紛用作揖禮來替代握手禮儀,一方面衛生健康,另一方也可以保持人與人的健康距離,一時間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禮儀培訓師培訓課程拜師儀式作揖禮揖禮與拱手禮的意義「作揖」是古代社會交際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沿用,提起作揖
  • 拱手作揖,兩會代表興華夏傳統禮儀,有何可笑?!
    疫情當前,某地人大開會改握手為作揖,引起國民各種討論,稱讚者有之,詆毀者亦有之。其實,不管握手和作揖都是禮節的一種展現,不存在握手一定比作揖文明或進步的論斷。只是近百年來我國為了效法西方,所以學習握手。
  • 專訪|楊朝明委員:拱手作揖禮可在中小學推行,領導應帶頭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浙江衢州市兩會的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的做法,引發公眾對如何行見面禮儀的廣泛討論。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
  • 在西方握手禮安全性被質疑時,我們的拱手作揖禮有必要恢復嗎?
    題/在西方握手禮安全性被質疑時,我們的拱手作揖禮有必要恢復嗎?文/貓兒眼,一隻喜愛文史,愛談論古今的小貓兒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疫情讓「作揖」禮有所復歸,您知道雙手如何抱拳嗎?大有講究!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禮儀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曾是維繫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規範,也是中華文化中色彩最為濃厚、影響最為深遠的重要內容。禮制遍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而在這些禮儀制度之中,「作揖」禮雖然僅僅是社會交際中比較細小的禮節之一,卻也具有豐富的形式和深刻的意義,這次疫情讓「作揖」禮有所復歸。「作揖」是古代社會交際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沿用。《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
  • 當下推廣「拱手作揖禮」未必應時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楊朝明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身教、以身示範,納入學生習慣養成體系。
  • 影視作品中妃子「萬福」禮儀都有哪些講究?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古代妃子行「萬福」禮儀的鏡頭,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鳳九假扮宮女入太晨宮的趨禮;素素告訴夜華自己懷孕時的揖禮等等,有不少人會疑惑,古代女子行禮果真如此嗎?除「萬福」禮儀之外古人行禮又有哪些講究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閒話「作揖」
    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於世之強霸。」(《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
  •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
    原標題: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國傳統禮儀中縱觀我國歷史,疫情並不少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蠱」「疾」等文字的記載,「癘」字亦多見於《尚書》《山海經》中,這表明,中國人很早就對疫病有了初步了解。但中國古人的智慧之處在於,他們懂得防疫以預防為先。中國是禮儀之邦,衣食住行,宴飲坐臥,禮儀無處不在,在古代傳統禮儀中,也處處體現著防疫的智慧。
  • 古代禮儀推演的前世今生,試以作揖,跪拜禮為例證闡釋解讀
    於中國的封建社會而言,真正能夠讓男性心甘情願下跪的恐怕只有封建的禮儀,即對於天地和父母的跪拜。這種行為不但沒有使他們折顏,甚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其對封建禮儀的服從以及自我修養品性的優劣。下跪或者跪拜在封建時代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其中的淵源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封建時代中,無論其自身地位如何,無論其自身輩分如何,都不免會踐行席地跪坐這樣的禮儀習慣。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作揖」與「跪拜」禮儀的起源與發展1.禮儀之邦影響之下的禮節形成擁有將近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古國,從古至今都遵循著「以禮治國」的大國風範。也正是在這種「禮儀」思想的影響之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按照「周禮」與「禮記」的禮儀標準,開始形成一些與禮儀有關的動作,這其實就是「作揖禮」與「跪拜禮」的起源。2.古人見面禮儀之「作揖」「作揖」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禮節的外化表現。
  • 作揖與握手,你更喜歡哪個
    浙江衢州各縣開兩會,疫情之下,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作揖本是中國傳統的交際禮儀,見面作揖,古已有之,大概可以追溯到周朝之前,一直流傳到民國時期,還很常見。中國人不作揖,而改為握手,顯然是西風東漸的結果,說起來也就一百來年的時間。只是,現在人們對於作揖,已經頗為陌生,似乎作揖只是在遙遠的古代才存在一般。中國人拋棄作揖而改為握手,大概是與拋棄長袍馬褂而改穿西裝同時進行的。當時的人,是如此急於要拋棄傳統的那些東西,還想要拋棄中醫和漢字呢,當然是沒有拋成功而已。
  • 行作揖禮正確的姿勢,快來get√
    作揖禮,中國傳統的見面行禮方式,躬身一揖,體現著中國人自謙而敬人的品格特質。在衢州,作揖禮傳承著綿延千年的南孔文化,被賦予「南孔聖地 衢州有禮」城市品牌的具象標識,更是代表著當前最健康、最衛生、最安全的社交禮儀。「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正在掀起一場新時代「新國潮」,引領著健康文明新風尚。衢州,將全力打造一座「行作揖禮」的城市。
  • 合十禮將成全球問候方式 回首中國傳統的拱手揖禮
    合十禮的梵語原意為「向你鞠躬致意",在行禮時雙掌合在胸前,十指併攏以示虔誠和尊敬。在面對不同身份的人時,雙手會擺在不同的位置,不過基本上不會與對方有任何皮膚接觸。合十禮在印度、東南亞等佛教地區十分常見,此為印度古代文化禮儀之一,後為佛教徒沿用成為日常禮節。
  • 你會標準作揖嗎?大學教授進小學傳授禮儀知識
    標準的作揖是怎樣的手勢?19日,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馮蘭來到洪山實驗外國語學校,為該校四年級學生講授《禮儀——青少年的必修課》,引導學生從小掌握禮儀知識,養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 白事中的三跪九叩之禮,有什麼步驟,如何去做
    白事中的三跪九叩之禮,有什麼步驟,如何去做文/@成長新視點在傳統的殯葬禮儀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一些親戚朋友在拜祭亡人的時候,會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三跪九叩,是中華民族傳統之禮中的最高級別。白事三跪九叩禮的步驟,意思是一跪三叩,重複做三次,跪是雙膝跪地,叩是頭點地。一、白事三跪九叩禮步驟。三跪九叩禮,也叫三跪九拜,是古代傳統禮節中最高的級別,普通情況之下,不會行此大禮。拜神時的三跪九叩禮,是先出左腳,叩頭時手背向上。
  • 傳統人生禮儀:「過去」如何被「日常化」?|社會科學報
    人生禮儀是傳統禮儀文化內涵、價值以及運行機制的集中體現。誕育禮、成人禮、婚禮、喪葬禮、祭祀禮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貫徹人生的五大禮儀,也是我們主要考察的傳統人生禮儀類別。數年來,我們在禮與俗、精英與民間、文獻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的互動中對人生禮儀的文本形態和生活形態進行關聯研究,力圖全面闡釋人生禮儀傳統及其在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傳承與重建實踐,強調對人生禮儀實踐軌跡的研究,探討「過去」如何參與建構「現在」,即「過去」如何被「日常化」。
  • 《清平樂》裡的這個手勢,是什麼禮儀?
    :第一段是韓熙載與來賓聚精會神傾聽琵琶演奏的場景,其中有兩人行的是叉手禮。第二段描繪的是韓熙載敲鼓,一歌妓跳舞,眾人觀舞的情景,人群裡多了一個和尚,他謙恭有禮,行的就是叉手禮。最後一段描繪了宴會結束,賓客們陸續離去的場景,其中有一人回頭向韓熙載告辭,行的也是叉手禮。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叉手」一詞常見於早期的漢譯佛典, 大體解釋為「兩手交叉」或「手指交叉」。臺灣語言學家竺家寧說過早期佛經中的「叉手」有兩手交叉之意。
  • 古代基本禮儀有哪些?底蘊深厚,為人處世不可不知!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此為華夏。狹義上的華夏文化指的就是這兩點——漢服與漢禮,或者說是傳統服裝與禮儀。近些年漢服正在慢慢流傳開來,儘管現代的漢服只是形制材料上面的優化,並沒有對文化有推進的效果,但是有這個起端就很好。
  • 叩指禮、座次禮……茶桌上的禮儀都有哪些?
    本文導讀:相傳乾隆微服出巡時,在茶館內喝茶,為下屬倒茶時,下屬惶恐,大庭廣眾之下又不能行跪拜之禮謝恩,隨即靈機一動,行叩指禮謝恩,自此叩指禮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回想當初與同事一起找朋友約茶,剛入茶室就被室內濃厚的文化氣息所感染了。當時老闆娘很是熱情地招呼我們,那時我因為剛接觸茶,也不懂茶道禮儀,而有些忐忑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