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劇照)
吳按: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劇中人雙手互握、舉至胸前或放於腰間,這是什麼禮儀呢?是流行於唐宋時期的叉手禮。我找了一篇介紹叉手禮的文章,作者是鄭學富先生,轉自公號「古籍」,文章從《韓熙載夜宴圖》說起。我略作了刪節——
點擊播放 GIF 0.2M
《韓熙載夜宴圖》卷,五代,顧閎中作 (宋摹本) ,絹本,設色,整幅畫分為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其中有三段畫面出現了叉手禮:
第一段是韓熙載與來賓聚精會神傾聽琵琶演奏的場景,其中有兩人行的是叉手禮。第二段描繪的是韓熙載敲鼓,一歌妓跳舞,眾人觀舞的情景,人群裡多了一個和尚,他謙恭有禮,行的就是叉手禮。最後一段描繪了宴會結束,賓客們陸續離去的場景,其中有一人回頭向韓熙載告辭,行的也是叉手禮。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叉手」一詞常見於早期的漢譯佛典, 大體解釋為「兩手交叉」或「手指交叉」。臺灣語言學家竺家寧說過早期佛經中的「叉手」有兩手交叉之意。《說文解字·又部》中寫道:「叉, 手指相錯也。從又, 象叉之形」。「叉手」最初為佛教固有禮儀。東漢時期, 佛教語域中用「叉手」表示尊敬。西晉時期逐步發展出世俗的「叉手」禮, 僧俗手禮共用「叉手」一個詞形。隋唐時期,世俗「叉手」禮盛行, 「叉手」成為世俗手禮的專用名稱,屬揖禮的一種。
叉手示敬,是唐代盛行的一種恭敬姿勢。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柳宗元的詩,「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說明叉手禮成為了當時社交的常用禮儀。
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陳元靚所撰的《事林廣記》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翻譯過來就是:「左手緊握右手拇指、左手小拇指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左手拇指向上」。至明代《水滸傳》(智取生辰綱)《警世通言》(崔持詔生死冤家)《醒世恆言》(徐老僕義憤成家)等小說中皆有叉手禮的相關記載。
宋元刻本《事林廣記》「習叉手圖」
叉手禮如何行呢?宋人《事林廣記》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叉手禮不像拱手、作揖那樣,行完禮,手就放下了。叉手禮手要放在胸前持續這一動作。俗話說「叉手不離方寸」,方寸即「心」,這裡指的是胸部。
王虛中的《訓蒙法》中記載,「小兒六歲入學,先數叉手,以左手緊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
由史書記載和出土實物資料顯示,叉手禮這種行禮方式,出現於唐末,流行於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的。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正文結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