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佛教和耆那教,年代久遠的地方性禮儀,傳統的虔誠

2021-01-10 果果談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果果談歷史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佛教和耆那教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佛教徒作家卻描繪了印度社會更加多姿多彩的情景。在許多勸誡性和虔誠的故事中,商人和他們的遠途旅行是討人喜歡的情節,構成了這類文學的很大部分。只是這類作品偶爾帶有對出身的驕傲和對禮儀純度強調的痕跡,而這正是婆羅門教作品的特色。由此看來,佛教(還有耆那教)對印度的城市人群特別有吸引力。早期佛教的僧侶用市井的語言傳教,而不講像梵語那種深奧的古老的語言,這必然有助於他們贏得廣大的聽眾。

佛教和耆那教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闡明他們各自的正統教義。存留下來的記載清楚地反映了爭論和分裂派別對這兩個宗教的影響。承認一種有權威性的聖典教規是限制教義爭論的一個明顯辦法,但是印度的佛教以特有的激情編成了幾種聖傳匯集,並從來沒有使之近似於一種聖典,這就不能確定在已有的許多個不同的故事與訓誡中,哪一種具有權威性。皇帝阿育王可能試圖對這種混亂做一些調整,於是召集佛教的主要高僧成立一個委員會。

但如果有這回事,他卻認為,在他著名的石刻敕令中並不適於提到這個委員會而這些石刻敕令是他那個時代印度史唯一無可爭議的史料來源。這些銘文依照阿育王的命令刻在巖石和石柱上,我們由此得知,這位皇帝對他青年時代過於殘暴的傳統治國之道有所覺悟後,為佛教的宗旨所吸引。在他值治的早期,阿育王侵入他祖父唯一沒能徵服的重要國家印度,經過一場血戰吞併了它。此後他誓絕軍事行動,轉而贊成精神上的徵服,並派出一系列使者在他的臣民和鄰國中傳揚佛教。

在此之前,佛教的主要成就是在雅利安人所佔印度的東緣和南緣一帶,在那裡婆羅門教在原土著居民中只得到部分贊同。阿育王的傳教事業使佛教在印度所有地方和錫蘭奠立,並至少在中亞有了一個立足點。得到阿育王支持並大力傳播的這種宗教,其玄學上的悲觀主義、道德戒律與喬達摩佛陀《釋迦牟尼》所教導的已很不同。在其原有精義上增加了一種原始的民間崇拜,這種崇拜以在聖人遺骨周圍建造的舍利塔,為中心舍利塔也建造在其他特別的聖地上。與這些舍利塔經常在一處的還有紀念柱以及樹林,這些樹林用以紀念佛陀在其下悟道的那棵樹。

通過這種變化,佛教本身吸收了年代久遠的地方性禮儀。對遺物的尊崇使許多聖地和諸多起源各異的神靈易於披上一種佛教的外衣,佛陀本身的形象也越來越多地有了超人類的特點。最大的神與佛陀生活中關鍵的轉折點聯繫在一起,或是圍繞著分成幾份的佛陀骨灰建造。根據虔誠的傳統,阿育王又將骨灰進一步分散在他遼闊國土的各個部分,圍繞著佛陀一份份的骨灰,建造了眾多新的舍利塔。

伴隨著國家的支持和一種使最低賤的人也易於理解的崇拜,佛教就成為印度最為廣泛民眾化的宗教。對於阿育王本人,或者對他大多數的教友而言,佛教的教條和禮儀與一種濃厚而廣泛的道德聯繫在一起。確切地說,阿育王銘文的主題就是勸誡他的臣民的行為要與達摩一致在著名的「第二石柱令」上刻著他自己對達摩的定義,表述如下:「達摩即為善。但達摩由何構成?它幾乎無惡,而由許多善行構成,其中有仁愛、慷慨、誠實與純潔。」更為特別的是,對阿育王來說,達摩要求他的王國中各個宗教群體相互容忍和尊重,並戒絕殺害人或動物。

阿育王還禁止用動物做犧牲,運用國家權力來反對有關這種犧牲的舊的吠陀禮儀,他本人也放棄了打獵和作戰這類在印度和其電地方國王們的傳統運動。作為一個信奉宗教者,阿育王確實是印度國王中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但他也是個主張君臨天下的皇帝。像他的父親和祖父那樣,在這方面的能力,他似乎當得起「希臘愛好者」這個稱號。世界帝國的思想可能是從阿黑門尼德王朝的波斯傳到印度的,考古調查提供了孔雀王朝和波斯宮廷之間親密關係的具體論證,例如,在華氏城孔雀王朝宮殿建有一個大的柱廳,就是波斯波利斯的風格。

更進一步講,孔雀王朝的雕刻與波斯(以及希臘)的模式也極為相似。希臘人關於國家至高無上、超越所有人類活動的觀念,可能也吸引了孔雀王朝的君主們。他們也許試圖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官僚行政機構,就像埃及的託勒密王朝那樣。但這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為有關孔雀王朝政府的《政事論》其主要證據本身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但是無論這種計劃是否付諸實踐,《政事論》都有著希臘思想的深刻印記。尤其是國王的法律至高無上、超越神聖的先例和習慣之上的原則,迥異於此前的印度傳統,與之後的印度傳統也大相逕庭。

我們或許應當把《政事論》解釋為勸告一位統治者如何擴大其權力的手冊,而非對實際情況的記敘。從這個角度來說,《政事論》以及孔雀王朝整個的行政與軍事努力,都可以看作把一種希臘伊朗的觀念移植到印度這個難於駕馭的社會實體上的企圖,即國家對於所有其他人類聯繫的形式而言是至高無上的。而在實際上,孔雀王朝的行政無疑是以摩揭陀王國過去經驗為基礎的雖然旃陀羅笈多和他的繼承者們可能為希臘統治權的觀念所吸引,但是一種本土成長起來的印度等級制度到頭來還是佔了上風。

總括而言,到亞歷山大入侵時,印度的發展線索似乎一直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初(或是更早)才可確定。亞歷山大的遠徵使印度和希臘化世界之間有了新的親近關係,又由於「希臘愛好者」孔雀王朝在印度本地興起,新的外來影響在印度社會變得鮮明起來,雖然比較起來還是表面化的。國王的宮廷資助了一種西方化的藝術風格,並可能宣傳希臘一伊朗模式的行政與政治理論。然而在宮廷圈子之外,外來影響恐怕直到孔雀王朝之後很久也是微不足道的,直至延續下來的更為大量的與地中海世界的軍事及商業接觸,使得希臘羅馬影響作為一個整體,更深入地滲透到印度社會之時。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發表自己的有關看法!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印度文明的又一高峰——佛教和耆那教興起的列國時代
    十六大國中,拔祇和末羅是共和體制。共和模式在小國中更多一些,比如說,佛陀的誕生國釋迦國就是共和國。釋迦國的首領並非由某個家族世襲,而是由國民推選出來的。據此看來,佛陀在成為佛陀之前,似乎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王子。列國時期湧現的各種思潮和學說(以佛教和耆那教為代表)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反婆羅門教。
  • 世界歷史:耆那教在印度的算術,做出了什麼貢獻?
    據王邦維教授考證,大乘佛教甚至沒有自己的律,而是借用小乘之律。「大小乘的問題與部派問題是兩回事,兩者之間有關聯,但從根上講更是有區別的。部派濫觴於律,而後逐漸在教義上與哲學上有新發展,各張其說,而大乘的起源則完全只與教義與信仰有關。大乘佛教很可能興起於北方,至少是在北方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這得益於位國王和一位高僧。
  • 耆那教論靈魂
    耆那的意思是「勝者」或「修行完成了的人」,在漢譯佛經中它還被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等。其創始人是六師之一的尼乾陀。耆那教擁有大量宗教歷史文獻,最初有十四前書和十支。耆那教的二派:空衣派和白衣派,對這些經典各有不同看法。
  • 早期佛教不讓喝牛奶,耆那教餓死了一生,說說被吐槽的印度文化
    01印度的生和活生活是這個名詞,包括生和活兩部分。佛教和耆那教出現後,2個王子帶領世人移風易俗。印度人從鬥獸場湧向棋盤,賭性從未減弱一分。骰子被社會各階層鍾愛,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傳說!一個叫那羅的國王輸了寶座,又苦練賭術,贏了回來,被人世代傳唱!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佛教,是最成功的外來宗教,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佛教,甚至於佛教內部對佛教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各抒己見,佛教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虔誠的僧侶窮其一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吃透,本人非研究佛教的人,所以就更不敢妄言,只是整理歸納一下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識,如有錯誤還望指正。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奉佛教,還要仇視佛教?
    印度人如今信奉印度教的人佔大多數,與佛教就是死對頭的存在。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表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 它是印度哲學,在佛教大興之前,成為沙門思潮中最大的宗教派別
    它是印度哲學,在佛教大興之前,成為沙門思潮中最大的宗教派別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走進印度。耆那教是印度的一個重要哲學派別。在阿育王大興佛教之前,耆那教是沙門思潮中最大的宗教派別。它在印度的宗教和哲學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哲的地位。「耆那」一詞,意為「勝利者」、「完成修行者」,漢譯佛經譯作「尼乾外道」。據耆那教自己的傳說,其起源於遠古時代,有24祖師。
  • 全球通史:佛教的創始人,以及古印度各宗教的教義
    佛教的教義和婆羅門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主張「眾生平等」,教義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而且信徒不局限於高級種姓的人,低級種姓的人也可以加入,加之該教不需要人們花費大量錢財進行祭祀活動,也不用以苦行來修煉,因此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發展十分迅速,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新教派。佛教不僅在印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而且不斷向外傳播,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正式把佛教定位國教,甚至將佛法的一些戒律,引用到了法律之中,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雖然他將佛教立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對其他的宗教也是非常的慷慨,例如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 走進佛教·之五·沙門思潮(不靠神力靠自己)
    於是,壟斷了話語權的貴族利用宗教手段(本於故有信仰習俗,融和在地傳統),提升組織能力,建立社會良序,令殖民統治順利行進,開啟「吠陀時代」。逐漸建立「神教」信仰與經驗哲學,成為後續印度文化(吠陀、婆羅門教、奧義書、沙門、印度教等)的主幹。雅利安人的早期信仰是樸素的,那是對未知力量(譬如光明與火)的恐懼與盲拜。
  • 白茶為什麼年代越久遠,越好喝?
    茶友們都知道,白茶年代越久遠,其價格就越貴,放得越久,越好喝,相對於很多綠茶來說,白茶永遠沒有保質期,只要保存得夠好,越來越好喝,這是為什麼呢?俗話說「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說的就是白茶。而通常的老白茶,就是年代久遠的白茶,白茶你放個十幾二十年,茶中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沉澱,香氣成分慢慢揮發,湯色也會越來越紅,茶性也會逐漸由涼轉溫。隨著茶葉的慢慢轉化,茶性也會從新茶的寒性轉化為老茶的溫性,內在物質和口感,湯色也在轉化,越陳口感變化也越豐富。
  • 傳統人生禮儀:「過去」如何被「日常化」?|社會科學報
    人生禮儀是人的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儀式,在我國具有久遠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表現。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批准號為14AZD120)探討了傳統禮儀在當下的傳承與實踐,以思考傳統禮儀對於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和重建的可能性。
  • 重慶小學生漢服行「拜師禮」 傳統禮儀賀教師節
    9月10日教師節當日,一曲禮樂讚歌中,重慶樹人景瑞小學近40名小學生身著漢服,用傳統禮儀中的「拜師禮」叩拜恩師,為老師們送上一份特別的教師節禮物。劉渝 攝莊嚴的音樂響起後拜師禮正式開始,7名五年級學生作為代表穿著漢服,徐步整齊地走到臺前,分別為老師贈送束脩六禮,隨後40名學生正衣冠,深深鞠躬對老師行拜師禮,老師隨後回饋禮品。
  • 蔡偉傑︱世界史框架下對清代中國史的詮釋
    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於2011年將世界史升級為一級學科,與歷史學、中國史並列,世界史在今天中國大陸學界受到的重視與日俱增。近年來出版界關於世界史論著的出版與迻譯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然而像中國史與世界史這樣的學科分野並不代表兩者實際上毫無關聯。
  • 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佛教經典為什麼浩若煙海?
    研究過世界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三大宗教,儘管是並列的,但是其影響的區域則完全不一樣,如基督教的主要影響在西方,伊斯蘭教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阿位伯、中東一帶,而佛教影響重心則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