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果果談歷史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佛教和耆那教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佛教徒作家卻描繪了印度社會更加多姿多彩的情景。在許多勸誡性和虔誠的故事中,商人和他們的遠途旅行是討人喜歡的情節,構成了這類文學的很大部分。只是這類作品偶爾帶有對出身的驕傲和對禮儀純度強調的痕跡,而這正是婆羅門教作品的特色。由此看來,佛教(還有耆那教)對印度的城市人群特別有吸引力。早期佛教的僧侶用市井的語言傳教,而不講像梵語那種深奧的古老的語言,這必然有助於他們贏得廣大的聽眾。
佛教和耆那教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闡明他們各自的正統教義。存留下來的記載清楚地反映了爭論和分裂派別對這兩個宗教的影響。承認一種有權威性的聖典教規是限制教義爭論的一個明顯辦法,但是印度的佛教以特有的激情編成了幾種聖傳匯集,並從來沒有使之近似於一種聖典,這就不能確定在已有的許多個不同的故事與訓誡中,哪一種具有權威性。皇帝阿育王可能試圖對這種混亂做一些調整,於是召集佛教的主要高僧成立一個委員會。
但如果有這回事,他卻認為,在他著名的石刻敕令中並不適於提到這個委員會而這些石刻敕令是他那個時代印度史唯一無可爭議的史料來源。這些銘文依照阿育王的命令刻在巖石和石柱上,我們由此得知,這位皇帝對他青年時代過於殘暴的傳統治國之道有所覺悟後,為佛教的宗旨所吸引。在他值治的早期,阿育王侵入他祖父唯一沒能徵服的重要國家印度,經過一場血戰吞併了它。此後他誓絕軍事行動,轉而贊成精神上的徵服,並派出一系列使者在他的臣民和鄰國中傳揚佛教。
在此之前,佛教的主要成就是在雅利安人所佔印度的東緣和南緣一帶,在那裡婆羅門教在原土著居民中只得到部分贊同。阿育王的傳教事業使佛教在印度所有地方和錫蘭奠立,並至少在中亞有了一個立足點。得到阿育王支持並大力傳播的這種宗教,其玄學上的悲觀主義、道德戒律與喬達摩佛陀《釋迦牟尼》所教導的已很不同。在其原有精義上增加了一種原始的民間崇拜,這種崇拜以在聖人遺骨周圍建造的舍利塔,為中心舍利塔也建造在其他特別的聖地上。與這些舍利塔經常在一處的還有紀念柱以及樹林,這些樹林用以紀念佛陀在其下悟道的那棵樹。
通過這種變化,佛教本身吸收了年代久遠的地方性禮儀。對遺物的尊崇使許多聖地和諸多起源各異的神靈易於披上一種佛教的外衣,佛陀本身的形象也越來越多地有了超人類的特點。最大的神與佛陀生活中關鍵的轉折點聯繫在一起,或是圍繞著分成幾份的佛陀骨灰建造。根據虔誠的傳統,阿育王又將骨灰進一步分散在他遼闊國土的各個部分,圍繞著佛陀一份份的骨灰,建造了眾多新的舍利塔。
伴隨著國家的支持和一種使最低賤的人也易於理解的崇拜,佛教就成為印度最為廣泛民眾化的宗教。對於阿育王本人,或者對他大多數的教友而言,佛教的教條和禮儀與一種濃厚而廣泛的道德聯繫在一起。確切地說,阿育王銘文的主題就是勸誡他的臣民的行為要與達摩一致在著名的「第二石柱令」上刻著他自己對達摩的定義,表述如下:「達摩即為善。但達摩由何構成?它幾乎無惡,而由許多善行構成,其中有仁愛、慷慨、誠實與純潔。」更為特別的是,對阿育王來說,達摩要求他的王國中各個宗教群體相互容忍和尊重,並戒絕殺害人或動物。
阿育王還禁止用動物做犧牲,運用國家權力來反對有關這種犧牲的舊的吠陀禮儀,他本人也放棄了打獵和作戰這類在印度和其電地方國王們的傳統運動。作為一個信奉宗教者,阿育王確實是印度國王中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但他也是個主張君臨天下的皇帝。像他的父親和祖父那樣,在這方面的能力,他似乎當得起「希臘愛好者」這個稱號。世界帝國的思想可能是從阿黑門尼德王朝的波斯傳到印度的,考古調查提供了孔雀王朝和波斯宮廷之間親密關係的具體論證,例如,在華氏城孔雀王朝宮殿建有一個大的柱廳,就是波斯波利斯的風格。
更進一步講,孔雀王朝的雕刻與波斯(以及希臘)的模式也極為相似。希臘人關於國家至高無上、超越所有人類活動的觀念,可能也吸引了孔雀王朝的君主們。他們也許試圖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官僚行政機構,就像埃及的託勒密王朝那樣。但這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為有關孔雀王朝政府的《政事論》其主要證據本身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但是無論這種計劃是否付諸實踐,《政事論》都有著希臘思想的深刻印記。尤其是國王的法律至高無上、超越神聖的先例和習慣之上的原則,迥異於此前的印度傳統,與之後的印度傳統也大相逕庭。
我們或許應當把《政事論》解釋為勸告一位統治者如何擴大其權力的手冊,而非對實際情況的記敘。從這個角度來說,《政事論》以及孔雀王朝整個的行政與軍事努力,都可以看作把一種希臘伊朗的觀念移植到印度這個難於駕馭的社會實體上的企圖,即國家對於所有其他人類聯繫的形式而言是至高無上的。而在實際上,孔雀王朝的行政無疑是以摩揭陀王國過去經驗為基礎的雖然旃陀羅笈多和他的繼承者們可能為希臘統治權的觀念所吸引,但是一種本土成長起來的印度等級制度到頭來還是佔了上風。
總括而言,到亞歷山大入侵時,印度的發展線索似乎一直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初(或是更早)才可確定。亞歷山大的遠徵使印度和希臘化世界之間有了新的親近關係,又由於「希臘愛好者」孔雀王朝在印度本地興起,新的外來影響在印度社會變得鮮明起來,雖然比較起來還是表面化的。國王的宮廷資助了一種西方化的藝術風格,並可能宣傳希臘一伊朗模式的行政與政治理論。然而在宮廷圈子之外,外來影響恐怕直到孔雀王朝之後很久也是微不足道的,直至延續下來的更為大量的與地中海世界的軍事及商業接觸,使得希臘羅馬影響作為一個整體,更深入地滲透到印度社會之時。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發表自己的有關看法!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