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食雜記之——事羊記
文/李滿強
羊出西北。
國人食羊的歷史可謂久遠,最早可追溯到1100多年前,一些出土的壁畫中就描述了當時人們吃羊肉的情景。到了宋朝,上至北宋太祖趙匡胤,下到南宋名將韓世忠,都偏好羊肉。元代以後,風氣更盛,元宮廷太醫忽思慧所寫的《飲膳正要》中,含羊肉的菜佔了近八成。到了清朝,羊肉的吃法更是發揮到了極致,從乾隆爺下江南的飲食檔案來看,最著名的當數清朝宮廷的108道羊肉大宴了。
清燉羊肉
甘南草原的歐拉羊,新疆塔城的貴妃羊,寧夏鹽池的灘羊……都是數一數二的好羊。內蒙古草原的羊似乎也不錯,肉質鮮嫩,無羶味。羊肉的吃法不一而足,有紅燜羊肉、鐵板羊肉、烤全羊、清燉羊肉、羊肉泡饃、饢包肉等。眾多的吃法之中,我最熟悉也最喜歡的,還是清燉羊肉、胡辣羊頭、死麵餅子羊肉泡和手抓羊肉。
甘肅和寧夏是鄰居,我所在的縣城靜寧,到西海固也就100公裡的路。既然是鄰居,就免不了經常走動。某年冬天,寧夏的一個詩人朋友電話裡吆喝我說:我們在一個村子裡宰了兩隻羊,你帶幾個兄弟過來吧!知道朋友不會誆我,於是帶了幾個兄弟趕過去。七拐八彎,抵達一個僻靜的小村莊,羊是現場宰殺的,農家將羊肉清燉,只加了鹽和胡椒,鮮嫩、肥美。一干人盤腿坐在農家的熱炕上,窗外北風呼嘯,屋內熱氣騰騰,用粗瓷碗盛了白酒,邊吃邊飲。肉是鮮肉,酒是烈酒,人是爽人,吃得盡興,喝得開懷,最後是我醉得人事不省。
胡辣羊頭
除了清燉,寧夏的羊肉之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胡辣羊羔頭。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去固原,和幾個朋友一干人喝完酒已是半夜光景,友人說,咱吃宵夜去。摸黑進了一家小店,店主端上來一盤羊羔頭,一人一個。我有些犯怵,這能吃完嗎?怎麼吃?對於新鮮陌生的事物,我們總是心懷本能地拒絕和警惕。友人說,放開吃,好吃得很!邊說邊教我。我半信半疑地撕了一塊肉,酥爛可口,麻而不辣,不肥不膩,果然好味道!於是乎,放開手腳,風捲殘雲,頃刻之間,一個羊頭就變魔術般,沒了!有了第一次,後來每次去固原,我都要專門尋了去吃。這兩間老店,專賣羊頭羊蹄,早上歇業,下午五點開門,到了晚上十點左右,三百多個羊頭就賣完了。第一次吃的時候每個羊頭八塊錢,現在漲到了35元,但是吃的人有增無減,常常是不到十點就告罄。
關於羊頭,我寫過幾首詩,錄其中一首:
哦,我的主人
我吞食青草
啜飲甘露
忍受鞭笞和孤獨
為的是有一天
在你路過的時候
提頭來見
……
人都有虛偽的一面,寫作者尤甚。一邊懷揣惻隱與悲憫,一邊又無法拒絕羊肉帶來的味蕾刺激和腸胃舒坦,大快朵頤。我也不能免俗。
手抓羊肉
已過世的作家汪曾祺有一篇《手把羊肉》,說的是在蒙古包裡吃羊的事兒。這老頭挺可愛,寫了許多讓人心肺溫暖的文字。但這個「把」字似乎太「文」了一點,沒有還原羊肉的本味。在西北,大多都叫「手抓羊肉」,一個「抓」字,羊肉美味饞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我吃過最有意思的手抓羊肉,是在甘南的瑪曲草原上。
瑪曲是藏區,黃河從青海流到這裡之後,悠然地拐了個彎,留下了水草豐美的大草原。這裡的歐拉羊是藏羊系,體格健壯,高大豐美,頭小臀肥。由於常年在草原上遊蕩,吃青草,飲甘露,肉質異常細膩鮮美。那年七月,我和幾個詩人朋友一起參加《格桑花》編輯部在瑪曲草原開的筆會,有機會一睹阿萬倉溼地草原壯闊遼遠的美景,也嘗到了正宗的手抓歐拉羊肉。在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上,我們支了鍋灶,用黃河水煮羊肉。藏族人煮羊肉更簡單,只在羊肉快熟的時候放點鹽,這樣煮出的羊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新鮮和原味。肉熟到七八成時,就可出鍋食用。大家一哄而上,每人手抓一塊,在野花搖曳的草地上席地而坐,邊吃,邊喝藏人自己釀的青稞酒。很多藏族朋友都隨身帶著小刀,左手抓肉,右手剔骨,左右開弓,吃下來,一塊塊骨頭白白淨淨,像是件藝術品。遠處雪山巍峨,近處青草悠然,身邊藏族朋友歌聲悠長動聽,縱是你有家國心事,在這裡也仿佛到了世外桃源,可以吃得痛快,喝得酣暢。
羊肉泡饃
在我的老家靜寧,羊肉最常見的吃法,是死麵餅子羊肉泡。羊肉的做法和陝西羊肉泡差不多,只是餅子大有差異。陝西人用的是發麵餅,我老家則是用開水燙了面之後,將麵團擀成幾毫米的薄餅烙制而成,叫「死麵餅子」,這樣的餅子撕成一寸見方的小塊,泡入羊肉湯中,不會發糊,柔軟、筋道,很有嚼頭。
近日翻李笠翁《閒情偶寄》,看到他關於羊的幾句話,饒有趣味:「參芪補氣,羊肉補行,餘謂補人者羊,害人者亦羊。」意思是羊肉多食容易發脹,對身體不好。李漁是浙江人,一生風雅,閱歷無數,但他沒到過西北,沒有嘗過這裡各色的羊肉,如果他吃過正宗的手抓,估計就不會這麼說了。
鮮羊肉
《說文解字》上說:「事」者,職也,本來是我吃羊,反而說成是事羊,看,只因我好這一口,又自欺欺「羊」地虛偽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