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是勞動者,匠人是那些在勞動中精益求精者、勤勉不懈者,人生在勤,勤則不匱。
世界再吵雜,匠人的內心依然是寧靜的。在喧囂中,憑著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匠心,期待時間與技藝彼此成全,匠人如梅,匠心傳世。用堅毅,重複風霜的磨練,在九寒冬裡隱忍待發;匠人是寂寞的,更是執著的。
匠心,是歲月中一次次沉澱的耐心。
何為匠心?是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初心,有「終一生,愛一事」的耐心。匠心,是養成工匠的核心原生動力。
在壓力大、節奏快的現代社會,願意用一生去做很慢很安靜、很需要沉下心才能做好的事情。不求名、不逐利,能克服寂寞、擊退誘惑,我想必定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堅持不需要努力,才是人性的本真。
看著那些漸行漸遠的手藝人,在當今所謂普世金錢價值觀下,讓我們讓我們害怕因這份堅持與時代脫節,失去了打磨的耐性,迷失了自我。
守護匠心,做「新匠人」。
「新匠人」要終生學習,學以致用。在專注的領域中,要持續學習新的技術,要敢於突破,敢於捨棄,但是依舊專注,專注的是事,不是法,不是器。在自己的領域裡面跟隨時代,不斷的提升。
「新匠人」要打破邊界,跨專業融合。在阿爾卡特朗訊的時候,歐洲一個網絡工程師,40多歲,聊起來會發現他對網絡理解的深度很深,從最基礎的原理,到應用無一不精。而且對作業系統-Unix,中間件,資料庫等同樣都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即A+++++...,而且+【B+++】+【C+++】+【D++】,解決問題能力超強,對我影響很大。對於信息化而言,除了自己的專業技術,要深入理解業務,才能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
百度了一下,發現吳曉波老師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新匠人」的概念,2018年建立了新匠人學院,從定義看顯然有著更高的標準、格局和視野。
吳曉波老師定義的新匠人,3個特點,4個標準
特點
新審美。做任何一個物件,要符合今天的中國新中產的一些審美標準、審美要求,符合強大的當代性。新技藝。新連接。需要一種新的連結方式。
標準
一是產品要有人格化。能夠產生人格化聯想的品牌。二是能夠為消費升級、為新中產服務的品牌。三是能夠大規模生產的一些品牌。四是對銷售的要求。在500萬以上到5個億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