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自製的98式鋼盔,和國軍的M35型頭盔,到底哪個更強?

2021-01-08 史與刀

鋼盔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但是在近代抗日戰爭中,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國力弱小,工業生產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士兵所用的鋼盔比起敵國日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是否能做到像現代眾多影視劇中那樣,鋼盔是國軍標配,普及度如此之高?

佩戴頭盔的部隊

我們先來說日軍,日軍在戰爭結束以前使用過兩種頭盔,分別為90式和98式,其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的是90式,不是因為90式有多好,而是因為日本自身國力的限制,而且98式是後期因為戰爭需求由90式改進過來的,基本只有精銳部隊使用。

90式,在1930年正式裝備因此90因此得名,它是日本仿照法國,德國的鋼盔樣式結合自身需求改進過來,它得原材料是碳素鋼,厚度約1mm,重達1公斤,前後左右對稱外形,有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稍突出的帽簷。在頭頂上部有4個小的氣孔以作通風之用。

日本陸軍採用的90式鋼盔前部正中印有日本陸軍的星形徽記(星徽),說到這個黃色的星標我就不得不說日本但是騷包的性格了,工業革命後日本一度不可一世,在鋼盔上開始這個星標很明顯,後來和蘇聯打了一場被一頓爆頭,於是高層才決定改小這個標誌的尺寸。日本海軍使用的鋼盔在同樣位置印有錨狀標記以示區別。90式其實防護能力很不理想,在世界後來各國頭盔測試中它屬於基本要墊底的存在,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可以在1000米外穿透90式,於是這也迫使日本陸軍部研製後來的98式。

顯眼的90式頭盔

98式,1932年開始研究,1938年才定型,它得外形和90式相差不大,主要材料上拋棄以前的碳素鋼,改用了合金鋼,厚度從1mm變成了2mm,內部用纖維織物代替原來的麻布,不過重量也變成以前的兩倍約1.9千克。據日本陸軍部發表的文件上說,98式鋼盔可以抵禦500米距離的7.7mm口徑步槍彈的射擊。在前部加裝鐵片後可以抵禦300mm距離7.7mm 步槍彈的射擊。其防禦效果可以和同時期其他強國的鋼盔相媲美。

光滑的98式頭盔

但是就像小編上文有提到的那樣,98式鋼盔的性能雖然普遍優於90式鋼盔,但是由於日本貧弱的軍工生產能力和戰時生產的緊張情況,實際裝備的98式鐵帽數比例並不大,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仍然普遍以90式鋼盔為最主要的裝備。

日本軍人

至於日本鋼盔還有一個特點,與鋼盔配套的還有一層防護網,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頭盔上要裝一層網子,其實這層網主要有四個作用,1可以減少反光,因為90式和98式都是金屬,在高亮的地方作戰容易暴露,有了一層網光線會弱很多。2便於插上偽裝物品,比如稻草,樹枝什麼的。3可以作為緩衝,不是說網子可以擋子彈的力度,而是說在頭盔與物體碰撞時,比如牆,樹枝什麼的會降低聲音,提高隱蔽性。4可以給士兵提到一個內部保護的作用,因為頭盔內的鉚釘是凸起來呢,有這層網可以保護士兵頭部不會因此受傷。

能偽裝的日軍頭盔

說完了日軍,我們再回過頭看當時國軍的裝備,國軍當時主要的頭盔來源是靠買,其實裝備量最大的是德國M35,1935年這款頭盔開始裝備德軍,因為中國和德國當時處在蜜月期,一聽大佬有新式裝備了,大出血購買了31.5萬頂。德國裝備也真不是吹的,處處著重細節,M35有六種規格而同時期其他國家的一般只有兩種,內部日本是麻布而m35是羊皮豬皮,鋼盔的襯墊帶是金屬質地,分為內外兩條,用於連接皮質內襯和外殼。鋼盔的皮革襯墊是用金屬襯圈來固定,M35型鋼盔的皮帶用結實耐磨的皮革製成,大多是黑色或棕色,為了方便調節設計了13個扣眼。M35鋼盔是用一整塊鉬鋼薄板經過多次機械模具衝壓,然後再對鋼盔邊緣進行卷軋,使其光滑柔和。而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德國的金屬衝壓、卷軋技術。即便是後來的美國的M1鋼盔也採用了相似的卷軋工藝,但也比M35鋼盔整整晚了五年。

M35鋼盔

M35鋼盔採用「全面包裹式防護」結構理念,防護面積前方到齊眉位置,兩側及後部有很長的「盔裙」,能有效增加對頭部側面和後腦的防護,同時盔沿有卷邊,用來防止雨水滴下遮擋視線。M35不僅穿戴舒適,而且鋼盔的主功能——防護力也非常出色,M35頭盔的V50值(用1.1克的斜邊圓柱體彈丸,在規定距離內以不同的速度射擊頭盔,其中50%的彈丸擊穿頭盔,另外50%不擊穿的數值)大約在400m/s左右,而二戰時期其他國家的制式鋼盔的平均水平是300m/s。

國軍將士在阻擊敵人

雖然M35如此優秀,但是中國從抗戰開始到結束只有40萬頂,聽著挺多但是你要知道當時國軍初期有著200萬以上的軍隊,只有中央軍或者老蔣看重的部隊才能裝備,至於地方軍例如《亮劍》中楚雲飛所在的晉綏軍都是自己想辦法,給你個布帽愛要不要。

許多國軍的布帽

因此小編在這裡只能說有些編劇史料都是不查的嘛,只要國軍出場個個穿的跟美軍一樣,衣服啥的就沒髒過,隨著在戰爭中的損耗,加之德國和日本結盟,中斷了和中國的軍事合作,中國想採購再無可能,所以基本到1938年底,就很少再有成建制部隊裝備M35鋼盔的。

縱觀整個抗戰期間,中國很多部隊就只有最最簡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與大刀片!暫且不談槍炮重武器,僅僅是從單兵防具這個角度也就可以看出當時裝備的落後與物資的匱乏,但是正是在這樣情況下,中國軍隊依然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艱苦作戰,其中所付出的艱辛與犧牲,足以使我們後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

相關焦點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鑑於道具的數量不少,以至於一些劇作中,德式鋼盔竟然有成為國軍在抗戰中標準形象的趨勢。
  • 我軍這款頭盔外觀跟日軍90式鋼盔很像,在使用過程中好評如潮
    上文筆者說到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繳獲大量日軍90式鋼盔,一直使用到中國第一代防彈頭盔誕生,其實,不僅僅有日本鋼盔,新中國初期,美國的、法國的、英國的、德國的、蘇聯的等,解放軍部隊中都能見得到,而且雖說種類繁多,但也無法做到一人一隻,鋼盔被優先裝備於汽車兵、炮兵等。
  • 「90鋼盔」有效提升了日軍陣亡率?二戰日本鋼盔前世今生
    鋼盔是士兵防護頭部的一種裝備,自古就有。但古代的應該叫做頭盔,而不是鋼!古代成語″丟盔御甲"就是說丟掉了頭盔和甲冑。冷兵器時代頭盔是用來防刀箭的,大多是用皮革和銅做成,而現代戰爭的鋼盔一般是用來防彈片的。
  • 日本士兵的自殺式頭盔是二戰時期質量最差的鋼盔之一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陸軍的單兵頭盔質量,美國的M1型頭盔是二戰公認的質量最好的鋼盔之一,美軍士兵二戰的陣亡率較低,很大程度上跟美軍的裝備的鋼盔有關,美國的鋼盔厚度要比蘇聯和德國鋼盔厚度,高出三分之一,其優點就是堅固,厚重,但缺點就是普遍比其他國家的鋼盔要重上許多,導致美軍很多士兵在戴鋼盔時都不太喜歡扣上扣子
  • 中國士兵展示被擊穿的日軍鋼盔,他們的鋼盔,防不了子彈嗎?
    下面這張拍攝於1942年,中國軍隊跟日軍戰鬥之後,繳獲了很多武器裝備。哈裡森把鏡頭對準了這位士兵,他正微笑著展示一頂被打穿的日本頭盔。如此看起來,日本頭盔似乎防彈性能不佳啊,但它真的像一些朋友所言的,日軍鋼盔,可戴可不戴,反正都沒作用?
  • 對越還擊戴布帽,付出血的代價,兩山輪戰配發國產鋼盔,表現優異
    亞德裡安鋼盔的成功設計頗具開創意義,其他各交戰國根據該鋼盔的特點推出了本國的制式鋼盔,比如英國的布洛迪型鋼盔(即著名的飛碟型頭盔),德國的M-16型鋼盔等。而因種種原因暫時無法自行研製鋼盔的國家便紛紛解囊向法國購買亞德裡安鋼盔。毫不誇張地說,亞德裡安鋼盔幾乎定義了至今為止所有軍用鋼盔的設計要素。
  •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
    ,但新鋼盔的重量更輕,內襯結構更加緊湊堅固,和過去的鋼盔相比完全是耳目一新。鋼盔的襯墊帶是金屬質地,分為內外兩條,用於連接皮製內襯和外殼。鋼盔的皮革襯墊是用金屬襯圈來固定的,連接皮革襯墊和金屬襯圈的是三枚帶鋁製平頭的開腳鉚釘。M35型鋼盔的皮帶用結實耐磨的皮革製成,大多被染成黑色或棕色,共13個扣眼。原品皮帶上通常都印有生產廠商的名字、生產日期和其它標記。
  • 二戰日軍鋼盔為何裝一層網狀物,不光是為了美觀,有著大作用
    日本01式鋼盔由於01式鋼盔的缺點非常多,如帽舌偏長阻擋視線等,日本也開始了設計新式鋼盔,在1930年設計出了90式鋼盔,在90式鋼盔列裝日軍後,立馬就受到了一個大考驗,1939年蘇日諾門坎戰爭爆發90式鋼盔的內襯太薄了,冬天在頭部出汗後頭皮容易被沾粘,摘下頭盔時頭皮被扯下,夏天被日光照射後燙頭皮,簡直折磨人。日本認識到90式鋼盔的缺點後,又設計出了98式鋼盔,這款鋼盔大多出現在太平洋戰場,國內戰場裝備數量非常少。
  • 實力與顏值並存的德式M35鋼盔有話說
    而德國著名的俾斯麥宰相很喜歡在公開場合戴這種頭盔,因此也被廣泛認為是德意志和普魯士軍隊的象徵。但不久後這款華而不實的頭盔就被德軍取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拋棄了古老的尖頂盔,因為在當時的戰場環境中,這款頭盔毫無用處,還有暴露目標的風險。
  • 決定二戰走向的諾門坎戰役,日軍頭戴的鋼盔成為致命失誤
    在1939年5月到9月這段時間,日本和蘇聯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先後投入了20多萬兵力,在諾門坎發生了多次戰鬥,最終蘇聯更勝一籌。最終日本和蘇聯籤署了和平協議,雙方在遠東地區的和平狀態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8月8日蘇軍發起的八月風暴行動。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但是就鋼盔來說的話,其實繳獲是比較難的,起碼比槍械的繳獲要更難。 因為即便是日軍,也不是人人戴鋼盔的,想要繳獲鋼盔,必須是打死日軍,而且還得是我方控制了戰場,這樣才能從容繳獲鋼盔。 比如一場阻擊戰,日軍的死傷可能在百人以上,但是戰場不是我們控制,阻擊戰打完後就轉移了,即便是殲敵較多,這也無法繳獲鋼盔。
  • 為什麼二戰日軍頭盔喜歡加個網,而德軍頭盔卻沒有
    二戰時日軍一直帶的是大帽簷,這是模仿法國軍隊的。之後德國軍隊的鋼盔在各國流行起來,日本就又將帽子換成了鋼盔。 不過缺點也不少,當時的日軍對於帶頭盔這件事很不情願,由於金屬材質的原因,頭盔在他們埋伏作戰時很容易碰到東西發出聲響,暴露位置。而且頭盔在太陽的照射下還會反光,讓隱藏的日軍漏出馬腳。
  • 亮劍:獨立團繳獲大量日軍鋼盔,為何李雲龍從不讓戰士佩戴?
    《亮劍》中,獨立團繳獲大量日軍鋼盔,為何李雲龍從不讓戰士佩戴?因為八路軍不是以陣地戰為主,運動作戰,急行軍多,所以不需要這些負重,鋼盔在某種程度上遠不如糧食重要。當時由於當時日軍鋼盔也不多,因此,八路軍繳獲的鋼盔數量非常有限。一般都是優先發給精銳部隊或執行危險任務的部隊。普通部隊肯定沒有的。記得抗戰勝利紀念日的時候,有新四軍老兵來我們學校開座談會。他們說起,如果是去炸鬼子的炮樓,要是有鋼盔的話肯定會給突擊手戴上的。
  • 二戰日軍頭盔上有一層漁網,非常簡陋,卻能減少傷亡
    不過,子彈還是可以穿透鋼盔的,帶上鋼製頭盔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被周邊的彈藥和碎片誤傷。但是,鋼盔的表面極為光滑,在太陽底下會反射強烈的光芒,很容易暴露目標。於是,日本專家對其進行了改良,想到用漁網一樣的網子把頭盔給裹了起來,這樣一來,日軍在戰鬥中的傷亡率也明顯降低了。 其實,日軍剛開始也不怎麼用,還是看到歐洲人的頭盔上有一層漁網,開始效仿別人。
  • 日軍最怕的軍隊,只要看見戴這種帽子的隊伍,直接挖戰壕做挨打準備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裝備精良,我們跟他們壓根就沒法比,用的還是土槍土炮,手裡的傢伙都非常落後,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存在。這等情況前期一直被壓著打,直到後續得到各方的援助,以及從戰場上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後,局勢才緩和一些,但即便如此,我們和日軍的傷亡比例還是高達5:1。
  • 日軍最怕的軍隊,看見戴這種帽子的隊伍,直接挖戰壕做挨打準備
    導語:日軍最怕的軍隊,看見戴這種帽子的隊伍,直接挖戰壕做挨打準備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裝備精良,我們跟他們壓根就沒法比,用的還是土槍土炮,手裡的傢伙都非常落後,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存在。這等情況前期一直被壓著打,直到後續得到各方的援助,以及從戰場上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後,局勢才緩和一些,但即便如此,我們和日軍的傷亡比例還是高達5:1。要說那時候稍微厲害一點的也就國軍了,有德式武器、美式武器、蘇式武器,個別精英部隊更是武裝到牙齒,跟日軍差距並不是很大。其中有這麼一支部隊,日軍一看到就立即挖戰壕,做好挨打的準備,連絲毫反抗的心思都沒有,到底是哪支部隊這麼牛呢?
  • 日本九〇型鐵帽防彈測試
    這篇是狗子繼續搬油管土豪UP主 Edwin Sarkissian的測試視頻,這次測試對象是一頂日軍二戰時期的90式鋼盔,由於防彈能力太弱,所以本身內容較短,因此狗子順便先科普一下這頭盔的由來。在30年代之前,日軍是沒有鋼盔的,但一戰時日本好歹也是個參戰國和觀察國,所以看著英法德他們在1915年就開始普及鋼盔,肯定是理解到鋼盔這玩意能大大降低榴霰彈以及破片榴彈對步兵的殺傷。因此在20年代,日本人就基於法國亞德裡安盔山寨了一款01式鋼盔(1926年恰好是昭和1年,因此得名),由於頭盔頂上有個櫻花標,因此也被稱為櫻花盔。
  • 和79年對越作戰相比,80年代老山輪戰解放軍的武器有何變化?
    相比於1979年爆發的對越自衛反擊戰,80年代老山輪戰時期的解放軍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在武器裝備方面,80年代的解放軍比1979年時的解放軍武器裝備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那麼這時候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到底有怎樣的變化呢?
  • 侵華日軍二戰頭盔,解放軍79年緊急大規模裝備,30年後才停產
    值得注意的是,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軍人,佩戴的是一頂美軍二戰時期的M1頭盔;但是頭盔的懸掛和原版M1不一致,可能是去掉內盔後改裝了80式頭盔的日式懸掛。其他人佩戴的都是80式頭盔。 由於建國後的左傾作風,給士兵裝備頭盔一度被主流觀念認定是貪生怕死的行為。
  • 日軍不服:國軍有世界級先進武器
    蔣介石和他親信的人大唱"抗日三天亡國論"。蔣說:"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因為蔣這樣說,何應欽、汪精衛說得更厲害了,何應欽說:"日本有多少煙囪,日本人有多少工廠,我們如何能比,不抵抗還可支持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