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十八年前一個百無聊賴的暑假午後,我打開了一個裝著DVD的小盒子,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個場景好像很熟悉的樣子,當時很多小男孩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千萬不要有什麼誤解,DVD盒子上的封面不是性感妖嬈的女星,而是幾個穿著鬥篷的小孩子,還有一頭白貓頭鷹。
嗯,就是下面這張海報。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英國上映是在2001年的11月,剛好是十九年前,我不知道中國大陸當時有沒有引進,反正那時候我看電影主要是用DVD,彼時去電影院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
一開始我看到《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個名字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因為總感覺是一部童話向的電影,當時我剛接觸西方奇幻文學,心心念念的還是《魔戒》和《地海傳說》,總覺得看哈利波特降低我的心理年齡,這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鄙視鏈。
但是,當我半推半就看完這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時候,我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了這部電影和小說的粉絲。
因為這個魔法的世界實在太驚豔。
有自動翻轉的對角巷:
有趣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
月光之下神秘的霍格沃茨:
還有飄滿蠟燭的大廳:
當時還處於青春期的我折服於電影中絢麗燦爛的魔法世界,想來若這世間真有魔法,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第一部哈利波特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1997年才面世,但是在2001年,就改編而成的電影便正式上映,這不啻為幻想文學和商業電影結合的奇蹟。時至今日,哈利波特仍然是全球最知名的十大IP之一,同時也是最為知名和流行的泛文學作品。
如果要在7部小說以及8部電影中選擇一部作為全系列代表的話,那麼我一定會選擇第一部,不僅是因為它是一部開山之作,也是因為它是一部純粹的,不摻雜任何「社會映像」的魔幻電影。
它適合任何年齡段,任何階層的觀眾觀看,只要你對魔幻的世界存在一絲幻想或者存在一點童真,你一定會沉迷於這個奇異的世界,無論是否讀過原著。我甚至覺得《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僅有這一部,也註定奠定其在西方奇幻文學中的地位。
當然,《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之所以成功,還在於角色形象的塑造。說到選角,自然繞不開故事的鐵三角:哈利、羅恩、赫敏。但是,電影的成功卻不僅僅是主角人物的塑造出色,幾乎所有的配角都讓人印象深刻。
湯姆費爾頓扮演的拽哥馬爾福,一副隔壁富二代熊孩子得瑟的樣子:
馬修·劉易斯扮演的納威,可愛又膽小怕事總被欺負的小同學形象,但是充滿著善良和堅定:
據說英國籍的演員,只有十個人沒有參演過哈利波特電影,這種全民參演的勢頭大概只有莎士比亞能夠比擬。鐵三角第一天演出都被在場的300多位群眾演員的大陣勢給嚇哭了。
不過,有一些哈利波特小說的死忠粉卻對這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表示了不滿。比如說哈利波特的眼睛原著是綠色的,但是雷德克裡夫的眼睛卻是藍色的。這種吹毛求疵的精神,我也是佩服的,這好像也是哈利波特飯圈的固有問題了。電影總共就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長,不可能事無巨細的一模一樣的把小說全都拍出來,哪怕人家是主題公園恐怕都做不到。要是找不到綠眼睛的十歲左右的小演員,你這是不拍了麼?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哈利波特圈子普遍年齡不大的原因了,因為小孩子普遍追求我全都要。(難怪連原著作者JK羅琳都被開除了粉籍。)
JK羅琳給整部小說的最後一章命名為「十九年後」,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一語成讖。在電影上映的十九年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復刻版終於再中國大陸又獲得上映。按照小說的設定,哈利波特生於1980年,到今年剛好40歲;扮演哈利波特的雷德克裡夫出生於1989年,今年也已經31歲;而坐在屏幕前的我,年齡同樣朝著四十奔馳而去。
無論在任何一個次元,時光都是一趟永不回頭的列車,我們所能做得也只是不斷地去回憶,或者是成為他人的回憶。永遠年輕的,大概就只有螢幕之中的那些曾經青澀的面容和光怪陸離的魔幻世界。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