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規劃總則... 1
(一)目的... 1
(二)指導思想... 1
(三)編制原則... 2
(四)編制依據... 3
(五)規劃期限及範圍... 5
二、規劃背景... 6
(一)區域概況... 6
(二)土地利用現狀及特點... 7
(三)現行規劃實施評價... 10
(四)土地利用的機遇與挑戰... 11
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16
(一)區域發展總體定位... 16
(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16
(三)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17
四、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 19
(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19
(二)土地利用布局優化... 22
五、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和土地用途管制... 24
(一)建設用地空間管制... 24
(二)土地用途管制分區... 26
六、保護和合理利用農用地... 33
(一)加大耕地保護力度... 33
(二)加強基本農田保護與建設... 34
(三)統籌安排其他農用地... 35
七、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 36
(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 36
(二)促進建設用地集約利用... 36
八、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 38
(一)優先保障中心城區用地... 38
(二)優化配置城鎮工礦用地... 38
(三)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 39
九、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 40
(一)生態環境建設目標... 40
(二)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0
(三)土地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區域... 42
十、土地整理復墾開發... 43
(一)補充耕地目標... 43
(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 43
(三)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大工程... 43
十一、重點工程項目安排... 44
(一)交通運輸工程... 44
(二)水利設施工程... 45
(三)能源建設工程... 45
(四)其他工程... 45
十二、鄉鎮土地利用調控... 46
(一)三茅鎮... 46
(二)新壩鎮... 46
(三)八橋鎮... 47
(四)西來橋鎮... 47
(五)油坊鎮... 47
十三、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48
(一)法律措施... 48
(二)行政措施... 48
(三)經濟措施... 49
(四)技術措施... 50
(五)社會措施... 51
附表... 52
一、規劃總則
(一)目的與任務
為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揚中市「兩個率先」的宏偉目標,切實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統籌安排各業各類用地,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依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51號)》,編制了《揚中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主要明確了2006-2020年間全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戰略,制定了土地利用主要目標和調控指標,提出了規劃期內土地利用分區及管制原則,明確全市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合理劃定城鎮村用地邊界,確定全市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目標,並提出實現規劃目標的針對性保障措施。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嚴格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緊緊圍繞實現「兩個率先」這一主題,以生態建市和沿江開發戰略為中心,以泰州過江通道建設為切入點,以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核心,統籌安排各業用地,協調處理好現代化進程中生態安全與建設佔用之間的關係,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轉變用地方式,調整用地結構。堅持創新體制機制,依靠科技進步,強化土地利用法治,改變用地觀念,為揚中市社會、經濟及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保障。
(三)編制原則
1、統籌城鄉用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根據揚中市「十一五」規劃「一年奔小康,三年大推進,五年實現新崛起」的總體戰略目標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發揮沿江開發戰略的帶動作用,統籌兼顧併合理安排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各行業各部門等多方面對用地的合理需求,確定土地利用的總體戰略導向,劃定各類土地用途分區,促進區域協調有序、城鄉統籌發展的格局。
2、嚴格保護耕地,嚴控建設佔用耕地
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強調「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進行最嚴格的保護,以維護農業生產的根基。嚴格控制各項建設佔用耕地,堅持建設佔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3、節約集約用地,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按照發展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方向,落實「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約高效」的要求,把節約集約用地作為各項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大力推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4、協調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發展
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用地,構建生態文明的城鄉環境。加強生態用地保護,推進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國土安全保障建設,確保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
5、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措施,保障規劃落實
在總結規劃實施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提出適合揚中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強化土地規劃制度建設,落實規劃實施共同責任,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四)編制依據
1、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6)《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7)《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審查辦法》。
2、規範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
(2)《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
(3)《關於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和修編前期調研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133號);
(4)《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5]32號);
(5)《關於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對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82號);
(6)《關於印發<報國務院審批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大綱評審辦法>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54號);
(7)《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基數轉換與各類用地布局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10號);
(8)《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51號)。
3、相關規劃
(1)《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
(2)《鎮江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送審稿);
(3)《揚中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
(4)《揚中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
(5)《揚中市鎮村布局規劃(2006—2020年)》;
(6)《揚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7)《鎮江港揚中港區總體規劃》;
(8)《揚中市生態建市規劃(2006—2020年)》;
(9)《揚中市沿江工業帶發展規劃》;
(10)相關產業規劃。
4、技術標準
(1)《土地分類》(國土資發[2001]245號);
(2)《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 \T21010-2007);
(3)《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規程》(徵求意見稿)。
(五)規劃範圍及期限
規劃範圍為揚中市域的所有土地,面積33089.19公頃。規劃期限為2006-2020年,其中基期年為2005年,近期年為2010年,目標年為2020年。
二、規劃背景
(一)區域概況
1、自然概況
揚中市位於長江中下遊,成陸始於東晉,宋代稱小沙,清代已形成現今全境輪廓,素有「江中明珠」、「太平之洲」的美稱,因「大江風貌、田園風光、江鮮風味、民居風採」而獨具神韻,是親水臨江的宜居之城、清新秀美的生態之城和溝通南北的樞紐之城,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江鮮之鄉和中國竹編之鄉,也是江蘇省綜合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人居環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揚中地處亞熱帶季風中部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全市由太平洲、中心沙、雷公島和小泡沙4個沙洲和周圍長江水域組成。市域內資源豐富,其中最為特色的即是水產資源,民間一直流傳著「長江最美數三鮮、三鮮最美在揚中」。此外揚中有著豐富的深水岸線資源,整島黃金岸線達54公裡,佔蘇南未開發岸線總量的2/3,最深處達30米,泊位可達5-10萬噸級。
2、區位概況
揚中市地處北緯32°00′~32°19′,東經119°42′~119°58′之間,東北與泰州、揚州隔江相望,西南與常州一衣帶水,南橋相接滬寧高速公路和京滬鐵路,北渡可聯京滬高速公路。距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只有2.5小時的公路車程,到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只需1.5小時,距國際貨運港口鎮江港、泰州港分別為6公裡和2公裡,具有便捷的鐵路、公路、水路運輸條件,在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可充分接受上海、南京及蘇州等大中城市的直接輻射。
3、社會經濟概況
揚中市鄉鎮企業起步早、發展快,現有機械製造、電氣產品、輕紡服裝、電子等30多個行業,電力電器產業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在國內已確立了明顯的技術和規模優勢,2002年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揚中電力電器產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1991年的9.51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08.1億元;財政收入從2000年4.0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1.90億元。經濟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超出全省平均水平。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1991年的13.5:71.2:15.3調整到2005年的3.5:61.5:35.0。
(二)土地利用現狀及特點
1、土地利用現狀
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顯示,全市土地總面積33089.19公頃,其中農用地14334.3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43.32%,建設用地7846.36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3.71%,未利用地(包括長江水面)10908.50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2.97%。
(1)農用地
2005年全市共有農用地14334.33公頃,其中耕地10953.20公頃,佔農用地總面積的76.41%;園地235.79公頃,佔農用地總面積的1.64%;林地333.45公頃,佔農用地總面積的2.33%;牧草地2.27公頃,佔農用地總面積的0.02%;其他農用地2809.62公頃,佔農用地總面積的19.60%。
(2)建設用地
2005年全市共有建設用地7846.36公頃,其中城市991.68公頃,佔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2.64%;建制鎮1158.28公頃,佔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6.64%;農村居民點地4779.07公頃,佔建設用地總面積的68.67%;其他獨立建設用地30.84公頃,佔建設用地總面積的0.39%;交通運輸用地399.82公頃 ,佔建設用地總面積5.10%;水利設施用地448.01公頃,佔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71%;其他建設用地38.66公頃,佔建設用地總面積的0.49%。
(3)未利用地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總量10908.50公頃,其中水域9250.47公頃,佔未利用地總面積的84.80%;自然保留地1391.93公頃,佔未利用地總面積的12.76%;灘涂沼澤266.10公頃,佔未利用地總面積的2.44%。
2、土地利用的特點
(1)土地利用空間狹小,陸域土地利用程度較高
揚中系長江衝積沙洲,地勢低平,全市被長江環抱,江堤內是農業用地和生產生活建設用地,堤外是寬闊的長江水域。市域總面積33089.19公頃,其中陸域面積24347.03公頃,佔總面積的73.58%;長江面積8742.16公頃,佔總面積的26.42%。經過數百年的開發,陸域內已利用土地22180.14公頃,佔陸域面積的91.10%,陸地利用效率較高,土地利用擴張空間狹小。
(2)農用地以耕地為主,林地和園地比重較小
2005年末,全市共有農用地14334.33公頃,其中耕地10953.20公頃,佔農用地的76.41%;園地235.79公頃,佔農用地1.64%;林地333.45公頃,佔農用地的2.33%;其他農用地2809.62公頃,佔農用地的19.60%。
(3)建設用地規模較大,農村居民點集約利用水平較低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建設用地呈現快速擴張的趨勢。至2005年,全市建設用地總量達到7846.36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3.71%,扣除長江水面佔陸域總面積的32.91%。其中,城市991.68公頃,佔建設用地總規模的12.64%;建制鎮1158.28公頃,佔建設用地總規模的14.76%;農村居民點用地達4779.07公頃,佔建設用地規模的60.91%。全市建設用地規模尤其農村居民點用地較大,且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市域內農村居民兩棲居住現象越來越普遍,即在城鎮購買了房產,在農村尚留有原老宅基地。市域內河港密布,農村居民點大多呈條帶狀分布於河流兩側且首尾相連。2005年,全市農村人口16.05萬人,分布於全市1385個自然村埭,平均每個自然村埭116人,陸域內平均每平方公裡有6個自然村埭。全市農村居民點總面積4779.07公頃,每個自然村埭佔地僅為3.45公頃,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達297.72平方米,農村居民點用地粗放,集約用地潛力很大。
(4)生態溼地資源豐富,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有限
揚中市生態資源豐富,全市共有未利用灘涂、葦地及水面10908.50公頃,包括不可開發的長江水面8742.16公頃、可供適當開發的灘涂及葦地1391.93公頃以及河流水面508.30公頃。為保護全市生態物種的多樣性,必須保留適當的灘涂、葦地。可開墾為耕地的灘涂、葦地不僅量少,且開發難度及開發成本較大。
(三)現行規劃實施評價
1、主要指標的執行情況
現行規劃確定的全市主要規劃指標為:非農建設佔用耕地控制在546.73公頃,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增加耕地1294.95公頃;到規劃期末,耕地保有量12988.22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1073.33公頃。
至2005年,全市非農建設佔用耕地994.11 公頃,超出現行規劃指標447.38 公頃;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增加耕地630.95公頃,完成補充耕地任務的48.72%;耕地保有量10953.2公頃,比規劃目標少2035.02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0993.32公頃,比規劃目標少80.0公頃。
2、規劃實施的成效
現行規劃在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強化土地利用的宏觀調控,協調用地矛盾,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落實土地空間布局,保障揚中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第一,有效地遏制了建設用地盲目擴大,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第二,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相互推進,促進了揚中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長。1996年職工人均工資為6212元,2005年已經達到17163元,是1996年的2.76倍;第三,優化了生態結構,促進了生態保護與汙染治理,2005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8.04%,長江揚中段水質達標率100%;第四,加快了土地市場建設,規範了土地利用秩序,增強了用地觀念。
現行規劃編制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央頒布了11號文件,在全國實行宏觀經濟調控和嚴格保護耕地政策。由於規劃編制與實施階段巨大的宏觀經濟環境差異,經濟總量急劇擴張與經濟結構大幅調整,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遠遠超出規劃預期,導致現行規劃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並在規劃實施中表現出一些突出問題:第一,規劃目標相對單一,注重對耕地的保護,但對用地需求考慮不夠全面;第二,對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規劃調整較頻繁;第三,規劃公眾參與程度不高,行政幹預較多,影響規劃的順利實施。
(四)土地利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經濟形勢、產業結構的不斷完善,今後15年是揚中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資源、環境等約束條件加劇的矛盾凸顯期。隨著「沿江開發」戰略、泰州過江通道的實施與落實,揚中市區位條件將發生跳躍式的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嶄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在科學分析、深刻把握「兩個率先」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揚中市土地利用和管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1)全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東南沿海珠三角地區資源日益緊張和商務成本的不斷上升,進一步加快了產業和資本向長江三角洲和內地轉移的步伐。揚中市地處長三角腹地,引南接北,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配套能力,有利於促進揚中成為產業轉移和深加工的「首選地」;有利於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出口貿易,有利於擴大外資引用的領域,優化外資投資結構,參與新的勞動地域分工,從而擁有更大的產品市場和更大的地區影響力。
(2)沿江開發戰略的實施
為充分發揮長江水道的綜合優勢,積極構築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新平臺,推動全省開發型經濟再上新臺階,江蘇省委、省政府於2002年決定實施沿江開發戰略。隨著沿江開發戰略的實施,沿江地區將以建設國際製造業基地為目標,充分發揮臨江適宜布局大運輸量、大吞吐量、大進大出產業的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重大基礎產業。通過產業的上下遊、前後向及旁側連結,延伸產業鏈,形成工程電器、裝備製造、新能源基期配套產業集群。
揚中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市,其深水岸線總長54公裡,其中本島47.47公裡,西來橋約6公裡。目前整段岸線基本處於待開發狀態,未開發的深水岸線佔蘇南未開發岸線總量的2/3左右,其已成為長江下遊不可多得、等級最高的「黃金岸線」,是鎮江港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吸引了包括國內外一些大型船廠、石油集散等行業巨頭投資的眼光。有利的宏觀外在環境將促進著揚中的土地利用不斷向沿江地區發展,達到集約節約用地的目的。
(3)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
千百年來揚中一直是與外界隔絕的「孤島」,隨著大橋、二橋的建設,改變了揚中「孤島」的歷史。目前連接泰州、揚中和常州的泰州公路過江通道正在積極建設之中,該通道建成後,揚中將真正成為連接蘇南蘇北的交通樞紐,匯集區域外的大量人流和物流,並進一步激活港口和生態資源優勢,提高揚中參與長江三角洲在裝備製造業、物流業及休閒旅遊業等產業分工與協作的廣度和深度。揚中將規劃建成「一島五橋」的格局,真正成為連接大江南北的「中心鏈核」。交通結構的不斷優化將引導揚中市新一輪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格局的優化,將不斷促進揚中市土地利用結構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4)開發區功能定位的轉換
原揚中市經濟開發區主要位於三茅鎮,其主導產業為汙染少、佔地面積少的工程電器及相關上下遊產業。隨著沿江開發戰略、泰州過江通道以及238省道複線建設的不斷推進,揚中市第二產業逐步由零散分布向鄉鎮集中區和揚中港區集聚,行政中心逐漸向原經濟開發區集中,初步形成政府辦公現代化、工業用地空間布局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約化的發展格局。因此為適應岸線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對運輸量及吞吐量需求較大的產業主要向沿江地區轉移,以此來促進開發區的功能定位轉換及空間置換,形成集裝備製造業、大型倉儲物流等臨港工業和新能源基地等為一體的經濟開發區,以達到集約節約用地的目的。
2、挑戰
(1)生態空間狹小,制約揚中的經濟發展
揚中自然地貌單一,能源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空間狹小。作為成洲僅數百年的長江衝積島嶼,與沿江其他地區相比,揚中的城鄉建設和經濟發展更要考慮到防洪安全、河勢穩定和水資源保護等問題。因此,無論是從自身還是區域角度來看,生態揚中的發展始終應是第一位的。但作為獨立的縣級行政單元,經濟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產業的支撐,協調產業與生態之間的矛盾成為揚中未來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2)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的形勢日趨嚴峻
到2010年和2020年,揚中市總人口預期將分別達到32.79萬和35.24萬。為保障糧食安全,必須保有一定數量的基本農田;為保障生態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強對具有生態功能的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保護。同時,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將不可避免地佔用部分耕地,但全市耕地後備資源有限,生態環境壓力制約了耕地資源補充的能力,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3)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揚中市目前正處於沿江開發發展的重要階段,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GDP將分別達到230億元和600億元,經濟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對土地的需求量不斷加大;此外,推進城鄉統籌和城鎮一體化發展,將拉動基礎設施用地的進一步增長;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需要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周轉支撐。但是,隨著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可用作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各項建設用地的供給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4)統籌協調土地利用的任務艱巨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不斷加快,亟待轉變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優化行業土地利用結構;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實現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促進國土開發新格局的形成,對調整區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各行業、各區域土地利用目標的多元化,加大了調整和優化行業、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難度,統籌協調行業、區域土地利用的任務日益繁重。
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一)區域發展總體定位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依託獨特的岸線資源優勢、本地及沿江兩岸腹地的產業基礎,緊抓沿江開發及泰州過江通道建設的機遇,藉助蘇錫常日益完善的市場體系與區域交通,將揚中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工程電器產業化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新能源基地以及長江三角洲田園生態休閒區。
(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1、經濟發展目標
至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萬元,年均增長14%以上。至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6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2006年總體上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2010年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
2、社會發展目標
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到2010年,分別達25500元和12400元,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3、人口和城鎮化發展目標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鎮化水平有較大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到2010年,總人口達到32.79萬人,城鎮化率52%以上。到2020年,總人口達到35.24萬人,城鎮化率65%以上。
(三)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根據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和「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統籌各業各類用地需求,協調人地矛盾,保障社會、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
1、切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
按照市級規劃要求,規劃期間耕地數量得到切實保護,耕地質量不斷提高;嚴格控制建設佔用耕地,全市2010年耕地保有量義務量為10830.59公頃,任務量為10515.13公頃,2020年耕地面積保有量義務量為10815.13公頃,任務量為10045.58公頃。規劃期間確保8113.33公頃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2、嚴控建設用地規模,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從嚴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審查調整各類相關規劃和用地標準。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大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基礎性作用,健全節約集約用地長效機制;強化農村土地管理,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劃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分別控制在7271.99公頃和7846.33公頃,城鎮工礦用地面積分別控制在2592.27公頃和3199.79公頃以內;人均城鎮工礦用地分別控制在152平方米和139平方米以內。
3、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嚴格控制建設佔用耕地
規劃期間,有效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充分挖掘利用閒置和低效建設用地,深入拓展建設用地空間,合理確定城鄉規模、道路交通、水利設施等建設用地規模和範圍,有效保障科學發展用地需求。規劃至2010和2020年,全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分別控制在469.67公頃和1356.95公頃以內,新增建設佔用耕地規模控制在334.53公頃和980.79公頃。
4、全面推進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
加強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和建設用地整理,適度開發耕地後備資源。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補充耕地義務量不低於334.53公頃和980.79公頃,任務量分別不低於19.07公頃和211.23公頃。
5、加強生態建設,構建生態揚中
嚴格保護溼地、林地等生態資源,積極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合理開發,控制汙染,使城鎮建設、經濟發展不突破土地、能源、環境等資源的合理容量;提升區域生態服務功能,減小對長江的汙染和生態破壞,將揚中建設成為「生態島」、「富庶地」。規劃至2020年,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2%,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5%,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以上。
四、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
(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1、農用地
(1)耕地
2005年,全市耕地面積為10953.20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3.10%。規劃至2010年耕地面積為10515.13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1.78%,比基期年淨減少438.07公頃;規劃至2020年,全市耕地面積為10045.58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0.36%,比基期年淨減少907.62公頃。
耕地減少的流向主要為建設佔用,其中,規劃至2010年新增建設佔用耕地為334.53公頃,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19.07公頃;規劃至2020年新增建設佔用耕地為980.79公頃,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211.23公頃。
(2)園地
2005年,全市園地面積235.79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71%。規劃至2010年園地面積為221.00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67%;規劃至2020年園地面積為230.8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70%。規劃期間園地淨減少4.96公頃。
(3)林地
2005年全市林地面積為333.45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01%。規劃至2010年林地面積為518.76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57%;規劃至2020年林地面積為867.0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62%。規劃期間林地淨增533.58公頃,比重增加1.61%,通過在江港河堤坡以及江灘葦地種植防護林,直接或間接的增加林木覆蓋率。
(4)牧草地
2005年全市牧草地面積為2.27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01%。規劃至2010年和2020年牧草地面積為2.27公頃,規劃期間牧草地未發生面積變化。
(5)其他農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農用地面積為2809.62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49%。規劃至2010年其他農用地面積為2733.45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26%;規劃至2020年其他農用地面積為2466.27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7.45%。
2、建設用地
2005年,全市建設用地面積為7846.36公頃。規劃至201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體規模控制在8295.04公頃以內,其中新增建設用地規模469.67公頃,淨增建設用地規模448.68公頃;至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體規模控制在9085.93公頃以內,其中新增建設用地規模1356.95公頃,淨增建設用地規模1239.57公頃。
(1)城鄉建設用地
2005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為6959.87公頃,佔土地總面積21.03%。規劃至2010年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總規模控制在7271.99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1.98%;規劃至2020年城鄉建設用地總面積控制在7846.3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3.71%。全市規劃近期城鄉建設用地面積淨增加312.12公頃,規劃遠期淨增加574.34公頃,規劃期內城鄉建設用地面積共計淨增加886.46公頃。
1)城市
2005年城市規模為991.68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00%。規劃至2010年城市規模為1302.97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94%;規劃至2020年城市規模為1567.2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4.74%。
2)建制鎮
2005年建制鎮總面積為1158.28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50%。規劃至2010年建制鎮總面積為1255.45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79%;規劃至2020年建制鎮面積為1592.71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4.81%。
3)農村居民點用地
2005年全市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4779.07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44%。規劃至2010年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4679.7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14%;規劃至2020年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4646.5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04%。
4)其他獨立建設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獨立建設用地面積為30.8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09%。規劃至2010年其他獨立建設用地面積為33.8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10%;規劃至2020年其他獨立建設用地面積為39.8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12%。
(2)交通水利用地
2005年交通用地面積為399.82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21%;水利用地面積為448.01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35%。規劃期間,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量增大,佔建設用地總量的比例有所增加。
規劃至2010年交通用地面積為511.38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55%;水利設施用地為473.01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3%。規劃至2020年交通用地面積為677.93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05%;水利用地面積為523.01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58%。
3、未利用地
規劃期間,為緩解用地壓力,適度開發未利用地,提高用地效率。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積為10908.50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2.97%。規劃至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積為10803.55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2.65%;規劃至202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積為10391.28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1.40%。
(二)土地利用布局優化
揚中市土地利用布局優化的思路是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確保生態用地,落實國家、省市重點項目用地,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城區、開發區、揚中港區以及集鎮區的優先發展,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節約集約用地。
1、基本農田布局優化
科學布局耕地和基本農田,避免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對基本農田的佔用,積極推進基本農田永久保護。基本農田調整時遵循「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布局總體穩定」的原則,確保數量、提升質量,穩定布局。規劃期間,重點調減中心城區、重點中心鎮新壩鎮以及沿江開發涉及八橋鎮、西來橋鎮範圍內的耕地及基本農田,將基本農田集中布局在以發展農業為主的油坊鎮、三茅鎮北部(原豐裕鎮)、新壩鎮北部等地區。共計調出基本農田3204.13公頃,調入基本農田424.26公頃,根據《江蘇省農用地資源分等研究》成果,揚中市農用地土地質量等別皆為一等,布局調整後基本農田質量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規劃期間能夠確保8113.33公頃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2、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優化
按照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方針,構建以238省道複線、泰州過江通道為骨架的交通框架,結合城鎮及沿江發展要求,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不斷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逐步形成「一城多鎮」的土地利用格局;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加快區域產業用地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用地集中集聚和集約利用。
3、生態用地布局優化
構建以雷公島、小泡沙為典型的長江溼地生態保護功能區、以環島森林公園的生態走廊保護為主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灘涂溼地保護區、江堤防護林區、堤頂交通綠化區、堤身風景經濟林區和堤內生態農業區5個不同區域。保持揚中城市「水、城、綠」的特色,以城市綠地系統為核心,以城郊生態防護林網為基礎,充分利用交通走廊、自然河流水系開闢城市公共綠地和生態用地,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五、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和土地用途分區
(一)建設用地空間管制
統籌區域土地利用,明確區域土地利用調控方向,加強土地利用的引導與調控,按照建設用地布局與管制要求,綜合揚中市土地利用特點、土地適宜性、主導用途等方面的因素,明確劃定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用於指導城鄉開發建設行為。
1、允許建設區
允許建設區指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邊界所包含的範圍,是規劃期內新增城鎮、工礦、村莊建設用地規劃選址的區域,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城、鎮、村及工礦建設。該區土地面積約為7889公頃,主要分布於中心城區、各鎮城鎮建設區、揚中港區以及新農村建設的中心村。中心城區空間上結合泰州過江通道建設的機遇,滿足城區南進東延的要求,打造揚中親水臨江的城市形象;新壩鎮緊抓238省道複線的建設,推進鎮區東進,與城區形成有機整體;油坊鎮於揚中大道西側集鎮南部發展油坊創業園區;八橋鎮依託238省道複線建設、充分利用沿江岸線資源,促進港區與鎮區的有機結合;西來橋鎮依託二橋夾江及主航道岸線資源優勢,合理利用有限的生態空間。
該區的管制規則為:區內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受規劃指標和年度計劃指標的約束,區內空間布局形態可依程序進行調整,但不可突破建設用地擴展邊界,並須報規劃審批機關同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批准。該區是城鎮村及工礦發展優先選擇的地區,應科學合理地確定開發模式、規模和強度,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節約集約用地,儘量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少佔農用地特別是耕地。
2、有條件建設區
有條件建設區主要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邊界之外、擴展邊界以內的範圍,按照保護資源和環境、有利於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劃定,避讓優質耕地和重要的生態環境用地。該區土地面積約為600公頃,主要分布於各鎮社會經濟發展核心區域周邊:中心城區依238省道複線南側及西側布局有條件建設區,以保障中心城區北部地區遠期發展需要;為促進新壩鎮與中心城區的有機銜接,在新壩鎮238省道複線東側布局有條件建設區;同時在八橋鎮與西來橋鎮沿江作業區適當布局有條件建設區。
該區的管制規則為:區內土地符合規定的,可依程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同時相應核減允許建設區用地規模。規劃期內建設用地擴展邊界不得任意調整,如需調整按規劃修改處理,嚴格論證,報規劃審批機關批准。
3、限制建設區
限制建設區所轄範圍是全市範圍內除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以外的其他區域。該區土地面積約15000公頃,空間上廣泛分布於全市各鎮。
該區的管制規則為: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農業發展空間,是開展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和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區域。區內禁止城、鎮、村新增建設,嚴格控制線性基礎設施和獨立建設新增用地。
4、禁止建設區
禁止建設區所包含的空間範圍是區域內具有重要的資源、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禁止各類建設用地開發的區域。該區土地面積約9700公頃,主要包括沿江灘涂、沿江景觀防護綠地、生態走廊、生態防護林等。
該區的管制規則為:區內土地的主導用途為生態與環境保護空間,嚴格禁止與主導功能不相符的各項建設。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規劃期內禁止建設用地邊界不得調整。
(二)土地用途管制分區
為適應全市經濟發展,合理布局全市土地資源,挖掘土地利用潛力,對全市土地利用實行用途管制。根區域內各鎮資源條件、土地適宜性、土地利用現狀、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區域發展戰略定位的差異,把全市劃分為9個土地用途分區,並按照促進人口、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各區域土地利用管理的重點,指導各區域土地利用的調控。全市土地用途管制的思路是緊緊圍繞全市沿江開發戰略與岸線資源開發目標,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確保生態用地,落實國家、省市重點項目用地,統籌城鄉發展,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節約集約用地。
1、基本農田保護區
基本農田保護區指對耕地及其他優質農用地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土地用途區。依據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結合全市發展目標,按照基本農田調入調出要求,在全市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9379.57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8113.33公頃。
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為:
(1)區內土地主要用作基本農田和直接為基本農田服務的農田道路、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區內的一般耕地,應按照基本農田管制政策進行管護;
(2)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應當整理、復墾或調整為基本農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
(3)禁止佔用區內土地進行非農建設,禁止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房、建窯、建墳、取土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禁止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4)在不突破多劃的基本農田規模的前提下,列入項目清單的建設項目佔用基本農田時不再補劃,簡化相應用地報批程序。
2、一般農地區
一般農地區是指除基本農田以外,針對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區內總面積2772.29公頃,其中耕地1932.35公頃。該區在全市各鎮區周邊均有分布,主要於三茅、西來橋、八橋等鎮。該區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為:
(1)區內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園地和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及其他農業設施。
(2)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應當優先復墾或調整為耕地、園地,規劃期內確實不能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能擴大面積;
(3)禁止佔用區內土地進行非農建設,不得破壞、汙染和荒蕪區內土地。
3、林業用地區
林業用地區是指為保護和發展林業生產所劃定的土地用途區。為適應生態建市的需要,該區主要分布於沿江周邊,總面積為921.56公頃。該區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為:
(1)區內土地主要用於林業生產,以及直接為林業生產和生態建設服務的營林設施;
(2)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應當按其適宜性調整為林地或其他類型的營林設施用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
(3)區內零星耕地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需要可轉為林地;
(4)禁止佔用區內有土地進行非農建設,不得佔用區內土地進行毀林開墾、取土等活動。
4、牧業用地區
牧業用地區指為畜牧業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該區面積約為3公頃。其管制規則為:
(1)區內土地主要用於牧業生產,以及直接為牧業生產和生態建設服務的牧業設施;
(2)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應按其適宜性調整為牧草地或其他類型的牧業設施用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
(3)嚴禁佔用區內土地進行非農建設,不得佔用區內土地進行開墾、取土等破壞草原植被的活動。
5、城鎮建設用地區
城鎮建設用地區指為滿足城鎮(含開發區、揚中港區)建設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本區域總面積3179.9公頃,包括中心城區、各鎮區及揚中港區。本區域的布局以將揚中市打造成為工程電器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新能源基地為目的,抓住沿江開發和泰州過江通道建設機遇向城區及沿江地區傾斜。分析各鄉鎮建設需求,重點保障開發區倉儲及新能源產業、新壩鎮工程電器產業,八橋、西來橋鎮沿江裝備製造以及船舶製造業。
該區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為:
(1)該區內的土地主要用於城鎮各項建設,城鎮規劃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不應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規模;城鎮內部功能布局嚴格執行城市總體規劃。
(2)保護和改善城鎮生態環境,嚴格保護城市空間體系控制的生態走廊,禁止建設佔用規劃確定的永久性綠地、水體等。
(3)區內建設應優先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閒置地和廢棄地;城鎮建設用地區內的土地,在批准改變用途以前,應按原用途使用,不得廢棄和撂荒,能耕種的必須及時恢復耕種。
(4)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快「城中村」改造。通過用地結構與布局的調整,提高中心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區,使之成為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
6、村鎮建設用地區
村鎮建設用地區是指村鎮建設需要劃定的土地區域。區內總面積5050.64公頃,空間上廣泛分布於各個鄉村。規劃期間,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統一改造、保留特色的原則,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村居民點向規劃村莊集中為目標。依據《揚中市鎮村布局規劃》,科學布局村莊,積極引導以從事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戶在村莊集中居住,鼓勵以從事第二、三產業為主的農戶進城、進鎮居住。環島旅遊及岸線開發空間內不布局新的農村居民點,保留和控制現狀有特色的村莊。此外依託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結合現狀村莊「沿河、沿渠、沿路」的特色,構築具有揚中水鄉「路—河—橋—院」特色的「帶狀聚合」的居住形態。該區的土地用途管制為:
(1)區內的土地主要用於村鎮、居民住宅、鄉村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等建設,嚴格執行村鎮規劃。
(2)鼓勵通過土地整理,將其他用地區內零散分布的村莊和鄉村企業,向村鎮建設用地區集中。嚴禁在村鎮建設用地區以外新增用地用於村鎮建設。
(3)控制村鎮建設用地區各項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用地標準,安排各項建設用地。
(4)村鎮建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空閒地,確需擴大的,應當首先利用非耕地、劣質耕地。
7、獨立建設用地區
獨立建設用地區指除鄉鎮、鄉村建設區以外的用於工礦建設以及其他獨立建設用地所劃定的區域,包括通訊引航基站、變電站、加油站等。本區域總面積為82.1公頃,主要目標為結合建築、交通、防護、環保等建設條件,引導用地合理布局。該區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為:
(1)除有特殊選址要求的項目在該區安置外,一般性工業用地不得安排在內,儘量在城鎮村用地範圍內統籌考慮。
(2)區內建設應優先利用現有低效建設用地、閒置地和廢棄地。
(3)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經批准的相關建設規劃;
(4)區內因生產建設挖損、壓佔的土地應及時復墾;
(5)區內農用地在批准改變用途之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蕪。
8、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指為對自然、人文景觀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土地用途區。區內總面積為1648.27公頃,區內構建以長江溼地生態保護功能區、以環島森林公園的生態走廊保護為主的生態系統。該區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為:
(1)區內土地主要用於保護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2)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經批准的保護區規劃;
(3)區內影響景觀保護的土地用途,應在規劃期間調整為適宜的用途;
(4)不得佔用保護區核心區的土地進行新的生產建設活動,原有的各種生產、開發活動應逐步退出。
(5)嚴禁佔用區內土地進行破壞景觀、汙染環境的開發建設活動。
9、風景旅遊用地區
風景旅遊用地區:是指具有一定遊覽條件和旅遊設施,為人們進行風景觀賞、休憩、娛樂、文化等活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主要包括國土公園,雷公島等。該區土地面積為105.64公頃,其管制規則為:
(1)區內土地主要用於旅遊、休憩及相關文化活動;
(2)區內土地使用應當符合風景旅遊區規劃;
(3)區內影響景觀保護和遊覽的土地用途,應在規劃期間調整為適宜的用途;
(4)在不破壞景觀資源的前提下,允許區內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和適度的旅遊設施建設;
(5)嚴禁佔用區內土地進行破壞景觀、汙染環境的生產建設活動。
六、保護和合理利用農用地
(一)加大耕地保護力度
1、明確耕地保護目標
嚴格保護耕地,發揮耕地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全保障功能。規劃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為10045.58公頃,開發整理補充耕地211.13公頃,其中規劃近期補充耕地19.07公頃,遠期補充耕地192.06公頃。
2、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耕地保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非農建設成為耕地減少主要因素的趨勢將更加明顯。應強化對非農建設佔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導,建設項目選址必須貫徹不佔或少佔耕地的原則,確需佔用耕地的應儘量佔用等級較低的耕地。規劃近遠期,全市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量控制在334.53公頃和646.26公頃以內。
3、加大補充耕地力度
嚴格執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按照「先補後佔」的原則,在佔用耕地前先補充與佔用耕地數量與質量相當的耕地。加強對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的管制,確保補充耕地質量和數量。
4、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全面開展耕地質量普查、建立耕地質量檢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全面提高耕地質量,確保全市有限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大力推廣測土培肥技術、增施有機肥、擴大綠肥種植,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在實施耕地佔補平衡時,必須確保補充耕地質量,加大復墾土地地力建設評價,提高土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永久性建設佔用的耕地的耕作層必須剝離,在符合水保要求的前提下,用於新開墾耕地和基本農田建設。
(二)加強基本農田保護與建設
1、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穩定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
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保護目標,依據基本農田劃定的有關規定和標準,參照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調整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並落實到地塊和戶,調整後的基本農田平均質量等級不低於原有質量等級。規劃至2020年,確保全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8113.33公頃。
2、加強基本農田建設
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和力度,建立基本農田建設集中投入機制。大力開展基本農田整理,改善基本農田生產條件,提高基本農田質量。通過加大公共財政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升基本農田地力等級和生產能力。
3、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進一步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各項法規制度。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佔用審批制度。佔用基本農田必須經過依法審批,禁止改變基本農田性質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禁止對基本農田耕作層造成永久性破壞的臨時工程用地和其他各種活動。層層籤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將保護面積分解到各鎮、村,落實到每個地塊。規劃期間,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
(三)統籌安排其他農用地
1、推進園地綜合整治
規劃期間,穩定現有園地,著力提高園地單產和效益。為適應種植及經濟作物產業發展需要,合理調整園地布局,引導新建園地向條件適宜的地區集中發展,規劃期內園地規模基本保持穩定,到2020年園地面積為230.83公頃。
2、保護和規劃林業發展用地
加強林地保護,嚴格執行林地徵佔用許可制度,禁止毀林開墾和非法佔用;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對沿江生態敏感區加大生態建設,規劃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林地面積分別達到518.76公頃和867.03公頃。
3、合理安排和布局畜禽養殖用地
加強畜禽養殖用地的調查和規劃,鼓勵畜禽養殖業規模化經營。儘量選擇廢棄地和未利用地發展畜禽養殖,避免畜禽養殖造成環境汙染,適度擴大畜禽養殖用地規模。
七、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
(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
1、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
合理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優先支持重點城鎮發展用地及產業用地,嚴格落實年度計劃指標。規劃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分別控制在469.67公頃和1356.95公頃以內。
2、嚴控建設用地總量
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整合城鄉建設用地,挖掘存量用地潛力。規劃到201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8295.04公頃之內,其中城鄉用地規模為7271.99公頃,城鎮工礦用地規模為2592.27公頃。規劃至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9085.93公頃之內,其中城鄉用地規模為7846.33公頃,城鎮工礦用地規模為3199.79公頃。
3、保障基礎設施用地
優先保障國家和省重點交通運輸工程建設,統籌安排水利設施用地。規劃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規模分別增加到984.39公頃和1200.94公頃。
(二)促進建設用地集約利用
1、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按照建設節約集約型社會的要求,轉換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強規劃統籌和政策引導,鼓勵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因地制宜的拓展城鄉建設用地空間。規劃到2010年,人均城鎮工礦用地不超過152平方米;規劃到2020年人均城鎮工礦用地不超過139平方米。
2、優化產業用地布局
充分發揮沿江區位優勢,優化揚中產業用地布局。結合開發區功能定位轉換,集中布局光伏、風電等新能源以及上下遊配套倉儲物流業。利用深水岸線資源優勢,形成以船舶製造等產業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基地。
3、推行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年度評價制度
加強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指標體系建設,並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全市每年對轄區內建設用地尤其是開發區的集約利用狀況進行評價和分析,把握集約利用水平的動態。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與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配相掛鈎。開發區的集約利用評價結果與開發區的升級、擴區相掛鈎。
八、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
(一)優先保障中心城區用地
1、發展目標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充分發揮揚中市區位、交通、岸線資源等優勢,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大力發展旅遊服務業,將揚中建成親水臨江的水上花園城市。
2、中心城區用地布局
中心城區是全市經濟、文化中心,對全市發展起領軍作用。考慮到自然交通要素,將周邊的資源納入中心城區的空間組織要素。規劃期間中心城區主要依託泰州過江通道向西拓展、238省道複線向南拓展,依託開發區臨江適度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市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心。
3、中心城區規模
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根據城市發展目標、資源環境容量和城市化的客觀規律,並與城市規劃充分協調,合理劃定中心城區規模邊界。規劃至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區規模控制在1302.97公頃和1567.24公頃之內,其中規劃近期淨增建設用地178.99公頃;規劃遠期淨增建設用地264.27公頃。規劃至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11.42萬和16.26萬人。人均建設用地分別控制在114.1平米和96.4平米。
(二)優化配置城鎮工礦用地
規劃期間,全市以「一城多鎮」進行市域空間組織,以城區為增長中心、其他鄉鎮(新壩鎮、油坊鎮、八橋鎮、西來橋鎮)為補充,城鎮空間集聚發展,生態空間開敞布局。
「一城」即以城區為中心。「多鎮」,市域北部新壩鎮依託城區、238省道向東拓展,與城區有機銜接,以生態綠地分隔;油坊鎮主要在揚中大道西側發展,形成以創業園為中心的市域南部綜合服務中心;八橋鎮在238省道以東至沿江、以南至二橋夾江一帶發展船舶製造等裝備業並與集鎮形成有機整體;西來橋依託二橋及夾江優勢發展船舶製造業。
(三)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
揚中市建設用地的顯著特點為農村居民點用地呈密集條帶狀分布、用地規模偏大。依據鎮村布局規劃,揚中市將積極實施遷村並點工作,全市自然村落將逐漸由1385個合併為228個中心村,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巨大,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規劃期間,揚中市將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護耕地、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為出發點,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以優化用地結構和節約集約用地為重點,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優化城鄉用地布局,並為城鄉建設爭取發展空間。
九、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
(一)生態環境建設目標
2010年目標:圍繞建設綠色揚中和生態旅遊城市的目標,進一步建立健全適應揚中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監管體系;強化保護自然人文景觀,維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保證景觀資源及土地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強化城區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設,確定城鎮建設的區域和發展方向,從空間、時間上構築良好的城鎮生態系統。
2020年目標: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控制力,建立完善有效的生態環境建設體系。實現市域生態功能的動態平衡,促進揚中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二)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1、生態農業休閒區的土地利用模式
結合建設綠色揚中和生態旅遊城市的目標,依託揚中市較強的經濟支撐實力、獨特的環島景觀資源和江鮮美食旅遊資源,開發包含採摘、品嘗、垂釣、觀賞、休閒等內容的觀光農業旅遊產業,實現農業生產與旅遊產業的有機結合。大力開展生態示範村(園)建設,構建「點、線、面相連,喬、灌、花、草相結合」的綠色生態體系。同時適當遷村並點,集約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形成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居住集中區。
2、生態型岸線開發土地利用模式
強調體現「綠色、生態」理念,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平衡協調發展,圍繞「較高、較新」的產業結構導向及展示優美自然環境的主題,創新港口、岸線開發建設理念,將保護生態岸線與岸線開發有機結合,形成新興的生態港口示範區。不斷引導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生態型城鎮土地利用模式
重點發展工程電器、裝備製造業、新能源產業,促進產業的集聚、發展低碳經濟、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對城區商貿區的工業企業按照相關規範要求,搬遷至開發區集中發展,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盤活存量土地。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適當增加城市、城鎮綠地空間,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閒健身活動場所,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通過用地結構與布局的調整,提高城鎮核心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鎮區。
4、生態型自然保護區的土地利用模式
嚴格控制生態和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強度,防止城市及村鎮建設對此區域土地的不斷蠶食吞併,設置生態敏感協調區,並加以控制。生態自然保護區內禁止工業企業、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進入,設定開發強度,規定有旅遊度假功能的生態敏感區,其開發建設用地佔總用地的2%以下,非旅遊區的生態敏感區,其開發建設用地佔總用地的1%以下,密度控制在低密度為宜。
(三)土地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區域
1、水源地保護區
揚中市目前共有2個取水區,分別是揚中主島的二墩港取水口和西來橋島的川心港取水口。為保護水源保護區內的生態平衡,禁止各類汙染源進入水源地及其保護區,不得向水源地保護區排放環境汙染物,大力完善水源地及上遊地區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2、長江溼地生態功能保護區
溼地生態功能保護區主要包括長江水域和岸邊溼地及小泡沙、雷公島等。其中重要溼地面積約為6.56平方公裡,包括溼地公園、國土公園、大橋公園等。對溼地生態功能區可適當進行生態旅遊等開發活動,但應嚴格限制區內的人類活動強度,實施積極的建設性保護方針。強化綠化建設,優化綠化結構,增強生態自我平衡與修復能力,保障區域整體生態安全。
3、環島森林公園保護區
該區可分成江堤防護林區、堤頂交通綠化區、堤身風景經濟林區和堤內生態農業區進行保護。根據環島森林公園兼有豐富森林景觀的特點,方向以保護和發展風景林為主,開展綠色旅遊,加強堤內農業生態化建設;遏止破壞性的開發,旅遊開發項目須制定控制性規劃,合理利用風景旅遊資源,科學測算旅遊環境容量,其性質、布局、規模、造型、色彩等必須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
十、土地整理復墾開發
(一)補充耕地目標
規劃期間全市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211.23公頃,其中規劃近期補充耕地19.07公頃,規劃遠期補充耕地192.16公頃。
(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
根據各鄉鎮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劃定全市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其中土地整理重點區域主要分布於三茅鎮及新壩鎮,土地開發重點區域主要在沿江地帶以及雷公島。
(三)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大工程
圍繞土地開發整理補充任務,將土地開發整理類型一致、規模較大,重點組織實施的工程確定為土地開發整理重點工程。
1、基本農田建設工程
規劃期間,通過基本農田建設,全市共計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1000公頃,新增耕地30公頃。該工程主要分布於新壩、油坊等鄉鎮,包括新壩鎮向陽等村基本農田整理項目、三茅鎮興陽等村基本農田整理項目以及油坊鎮會龍等村基本農田整理項目。
2、土地開發工程
揚中市可開發的後備資源主要是葦地和灘涂,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帶以及雷公嘴。規劃期間,揚中市將適度開發沿江灘涂,該工程實施總面積223.37公頃,可補充耕地181.13公頃。
十一、重點工程項目安排
規劃期間,揚中市圍繞沿江開發、泰州過江通道建設堅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配套建設、節約用地的原則,優化各類基礎設施用地配置,著力提升現有設施等級,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防止盲目建設,促進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一)交通運輸工程
規劃期間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的要求,優化各類交通用地規模、結構與布局,搶抓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機遇,全面加強區域交通設施建設,實現對外交通通過高速公路融入南京1小時通勤圈和沿江3小時通行經濟帶。
(1)公路:規劃期間,重點建設泰州過江通道, 238省道複線、城區周邊環路等項目的開工建設,形成以揚中全島為「魚背」,238省道複線為「魚脊」,雷公島連接線、油坊創業路、開發區倉儲線、八橋船舶路、西來橋慶豐路等道路為「魚刺」的「背脊刺」型特色交通網絡;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適量安排「村村通」工程用地需求。
(2)航道:依據揚中市航運發展規劃,規劃以長江及夾江航道幹線為主,完善支線航道,逐步疏浚內河航道,充分連通長江主航道和夾江航道,形成揚中水路交通系統。
(3)港口碼頭:規劃期間,新建長江主航道港區四處,分別為揚中港區興隆作業區、八橋作業區、西來橋作業區以及夾江作業區。集中於油坊夾江形成內河航道與夾江的物資交換港口,滿足城區和城鎮生活物質及少量零散貨物運輸。
(二)水利設施工程
(1)防洪工程建設:規劃期間,重點實施全島排澇站改造,提高防洪標準;進一步提高雷公島、小泡沙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2)河道治理建設:進一步疏通水系,逐年治理一批河道,形成完善的排澇體系,達到20年一遇的排澇標準。
(三)能源建設工程
按照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當增加能源用地供應,重點保障全市規劃期間電網建設用地需求。緊緊圍繞農村電網規劃要求,嚴格項目用地管理,不斷地優化電力能源用地布局。以適應全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規劃期間,重點建設220kV普慶變電站增容、新建220kV永勝變電站、聯合變電站,以及110kV二橋變電站、幸福變電站、開發區變電站。
(四)其他工程
規劃期間其他工程主要包括八橋、西來橋汙水處理廠及興隆、長旺汙水提升泵站建設。
十二、鄉鎮土地利用調控
通過分析揚中市各鎮定位及產業政策導向,綜合資源環境條件、土地利用現狀和潛力等因素,分別確定各鎮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規模、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等約束性指標,以及建設用地總規模、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總量、新增建設佔用農用地規模等預期性指標,並確定不同類型城鎮的管制要求。
(一)三茅鎮
三茅鎮作為中心城區所在地,是城鎮化發展和工業、商貿發展的核心區域,全市約50%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落實在該鎮,並調減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以及補充耕地任務。建設用地必須節約集約利用,優先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閒置地,在保障發展的同時嚴格控制用地規模,保護和改善城鎮生態環境。
規劃至2010年和2020年,三茅鎮建設用地總規模分別控制在3265.60公頃和3609.65公頃之內,其中新增建設用地分別為204.3公頃和590.28公頃;規劃期間,確保2446.17公頃基本農田保護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二)新壩鎮
新壩鎮作為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以工程電器產業為主導產業。規劃期間合理利用新增指標,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至2010年和2020年,全鎮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575.05公頃和1664.42公頃之內,其中新增建設用地分別控制在53.07公頃和155.33公頃之內。規劃期間,確保1857.95公頃基本農田保護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三)八橋鎮
八橋鎮作為沿江開發的重點區域,有著豐富的岸線資源,在指標分解過程中結合沿江產業的特點重點傾斜。規劃至2010年和2020年,全鎮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062.98公頃和1217.20公頃之內,其中新增建設用地分別控制在91.59公頃和264.61公頃之內。規劃期間,確保1221.12公頃基本農田保護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四)西來橋鎮
西來橋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二橋區位、岸線資源、夾江岸線等,其作為沿江開發的重點區域,在指標分解中也將重點傾斜。規劃至2010年和2020年,全鎮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630.15公頃和722.68公頃之內,其中新增建設用地分別控制在54.95公頃和158.76公頃之內。規劃期間,確保421.89公頃基本農田保護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五)油坊鎮
油坊鎮作為作為以農業和創業型城鎮,落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較少,並根據資源條件和產業特點適當調減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重點建設與改造優質農田,保護農地生態系統,並根據自身優勢特點發展農、水產品加工業。
規劃期間,確保2137.86公頃基本農田保護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全鎮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355.34公頃之內,其中新增建設用地控制在142.48公頃之內。
十三、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一)法律措施
1、強化規劃的法律地位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要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體現其權威性。做到規劃就等於法律,違反規劃就等於觸犯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制定規劃實施管理辦法
揚中市政府應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上級政府相關政策的前提下,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制定操作性更強的規劃實施管理辦法,明確規劃的實施環境、實施目的、實施程序、實施情況分析、規劃調整範圍及管理方法、違法規劃的處理措施等具體規定。
3、積極完善執法監督體系
建立規劃實施巡迴檢查制度,抽調國土、建設、規劃、農林、環保等部門人員,組建規劃實施執法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對各鄉鎮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嚴肅查處違反規劃的用地行為。
(二)行政措施
1、實行規劃實施共同責任制
建立領導責任制,與黨委政府主要責任人籤訂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實現年度考核並以此作為地方黨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的一項重要依據。
2、強化土地利用計劃調控
依法對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實行約束性管理。合理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統籌安排階段性農用地轉用、建設用地和土地開發整理規模,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的考核和管理。
3、設定用地門檻,嚴格建設用地預審制度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本輪規劃的重中之重,實現節約集約用地必須做到:第一,完善和規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嚴格建設用地選址和規劃審查,引導建設項目按規劃用地;第二、設定土地利用投資門檻,控制低效用地;第三、建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機制,對於利用前期投資套取土地而後期低效用地的企業,相關部門定期對其審查,並設定一定的產出標準,不達標企業要使其整改,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經濟措施
1、加大對耕地保護的資金支持力度
建立以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土地閒置費、土地復墾費等為主的土地整理專項資金,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穩步開展土地復墾,適度開發宜農後備土地資源,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2、完善耕地保護的經濟激勵機制
建立與耕地保護權益相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給予農民有關農業生產資料、技術服務、生產性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條件,實行與所種植耕地面積增減、質量升降掛鈎的專項耕地種植財政補貼,提高農民保護和改良耕地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加大對耕地改良的投資。
(四)技術措施
1、建立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建立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利用「3S」技術對土地規劃實施情況及規劃修改情況進行實時更新、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對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庫建立土地利用規劃年度變更機制,對年度土地利用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系統分析管理。同時通過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逐步實現土地規劃基礎數據的信息共享,提高基礎性和公益性規劃信息的社會服務水平。
2、建立一套符合揚中市實際的實施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符合揚中市實際的規劃實施評價指標體系,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狀況進行動態評估並做出準確的判斷,以便採取相應而有效的措施,確保土地資源利用的科學合理性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建立城鎮工礦、農村居民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調查與評估機制。建立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反饋與調控機制,適時評價規劃實施情況。
3、加強規劃實施管理隊伍建設
在規劃的編制、審批與實施這三個相輔相成的環節中,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價值觀的業內人員是實施規劃的重要人力資源,當務之急是強化規劃管理的培訓學習機制,提高規劃實施管理隊伍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及管理水平。
(五)社會措施
1、廣泛徵求專家意見,提高規劃決策水平
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針,科學系統的安排各項工作,廣泛徵求專家意見,提高規劃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
2、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規劃修編過程中採取多種渠道,擴大公眾參與,聽取群眾意見,增強規劃修編的公開性、透明度及公眾參與度。規劃修編形成方案形成後,舉行聽證、公示,廣泛徵求相關部門和基層群眾意見,以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規劃方案批准後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對規劃主要內容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全社會依法用地意識,增強對科學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資源重要性的認識,讓公眾了解規劃並監督規劃的實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土地資源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