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鄉村裡,都有一個關於老兵的故事。
每一個平凡的生命背後,總有一些,讓我們不能舍卻的感動記憶。
題記
我叫於敬安,是一位退伍老兵,我出生於1939年8月,今年虛歲82歲了。我的家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湖溝鎮王洲村於河頭。這個小村莊靠近淮河的支流澮河,小時候,我家門前就是這條河,澮河,如今,我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澮河的水,還是一如既往的這樣的流淌著。
小時候,我們村子沒多少戶人家,常年以打漁和種地為生。村子裡有兩大姓,姓於和姓單兩家。在我當兵之前,我家加上我一共有6口人。現在,我們的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起小時候的茅草屋,村子裡很多人都去城裡買了樓房,像我這樣的老年人,為數不多的,還留在村子裡,不想走,也不願意走。
我這一輩子,最光榮最難忘的,莫過於我16歲那年,從老家於河頭村,穿上軍裝,戴上大紅花,在鄉親們的敲鑼打鼓聲中,走進了嚮往已久的部隊,當上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那是1955年的3月份,我經過報名、體檢等環節,光榮的入伍了,走的那一天,是從隔壁鎮子上的任橋集火車站上的火車,沿著津浦鐵路開了幾十公裡,在符離集火車站下車,成為咱們坦克二師三團指揮連的一名戰士。
剛到部隊的時候,還挺想家的,我在家裡排行老大,我當兵走了之後,家裡的農活就落在了弟弟妹妹的身上,心裡說不想家是不現實的。那時候就想,家裡的活誰幹,父母是不是又要辛苦了。後來,在部隊的大集體生活,讓我覺得想家不如好好幹,身邊的戰友們,和我一樣,都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大家在一起,有使不完的勁兒。
在部隊的時候,一個月津貼6元錢,1958年我退伍的時候,漲到了11元錢。我所在的部隊是一支裝甲部隊,那時候,全國的坦克師就6個團,我的印象是這樣的。坦克一師的一團、二團駐守在北京,坦克二師的三團、四團駐守在徐州,坦克三師的五團、六團駐守在南京。我就服役在徐州。
徐州離我家並不遠,那時候我所在的鎮湖溝鎮還屬於安徽宿縣地區,是皖北,而徐州呢,就在蘇北,距離我老家也就100多公裡。在部隊的時候,我學會了開裝甲車,那時候我可就會開裝甲車了,我還是車長,會使用車上的各種武器,另外,我們用的坦克車,就是比較經典的T-34坦克了。想起這些,都讓我很難忘,我現在還能記得清很多的東西。
在部隊的時候,有一次演習訓練,因為我除了擔任車長以外,還是一名偵察兵。在進行戰鬥前進的時候,滑進了一個六七米深的石坑中,幸好那時候身體素質好,要不然,那個黑夜可能就上不來了。因為在部隊訓練肯吃苦,搶險救災也都很願意犧牲奉獻,就烙下了一點病,後來,我退伍的時候,部隊給我辦理了病退,我現在能夠享受到縣裡給我的重點優撫補助(每個月605元)還有重點優撫醫療補助。
現在怎麼說也是八十多歲的人了,身體大不如從前了,幾年前,老伴去世了,我現在一個人生活。我有三個兒子還有一個女兒,孫子重孫也很多,我覺得一個人過,挺安靜的,我也不大願意去麻煩小孩,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生活。這兩天,我還去縣裡的中醫院輸液,老年人有點慢性病,這個都很正常,我自己很能想得開。
今年,咱們淮河流域水位很高,我每天聽新聞,都在關注這個事,我們村子前面的這條河,也在上漲。這讓我想起了,當年我在部隊的時候,也和現在咱們的子弟兵一樣,去參加過抗洪搶險救災。那一次是1957年的夏天,七八月份,我當兵的第三年。離部隊駐地不遠的韓莊煤礦,被持續多日的雨水侵襲,齊腰深的洪水有倒灌煤礦礦井的危險,為了保護國家財產不受損失,我們接到支援地方抗洪救災的任務後,晚上都沒來得及吃飯,就帶著救援工具趕往韓莊煤礦參與救援了。
在韓莊煤礦,我們堅守了半個多月的時間,那時候就是用一些麻袋裝沙子泥土,再堆一些草包,我們也有軍用橡皮舟,終於堵住了洪水。空閒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會帶著一些家裡省吃儉用存的雞蛋還有西瓜過來慰問我們,我們當時有規定,因為老鄉們的生活也艱苦,又經歷了洪水,所以不能要,但是鄉親們熱情啊,西瓜有時候都推來推去摔碎了。現在看電視裡,新一代的子弟兵也是這樣在抗洪搶險救災的大壩上,我就覺得很親切,咱們人民子弟兵的這種光榮傳統沒有丟,還是以前我們那時候的樣子,很溫暖。
這次救援結束後,我被通令嘉獎一次,還有一次因為訓練突出,也被嘉獎一次。當兵的時候我的個頭是一米七多一點,三年後退伍,我長高了10釐米,不到20歲的年紀就一米八多的個頭。後來我想啊,是因為那時候正是長個的時候,再加上部隊的訓練比較多,而且部隊的夥食比在老家農村好多了,我們吃的也多,這樣,我就又長了10釐米。我現在雖然82歲了,但是,我依然能夠站得很筆直。
年紀大了,現在的生活主要以清淡為主,我還堅持做做農活,門口有一個菜園子,平時的時候,都是大兒媳婦過來打理,我想吃什麼菜,都可以摘,孩子也都挺關心我,每天都會來看我,我去輸液什麼的,不放心也會給我打電話。我因為有著部隊情結,我就讓我的二兒子還有我的一個孫子,都去部隊當兵了,他們和我一樣,也都是咱們於河頭的退伍老兵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軍旅情結,這裡面,其實是有故事的。解放前,我們的日子過得不好,就盼望著解放軍來,小的時候,離我家不遠處,淮海戰役在這裡打響了,我們村子裡的兩戶人家住了不少解放軍的傷員,其他參戰的戰士們,也會分散住到其他老鄉家裡。因為戰鬥打的急,有幾個犧牲的戰士,就埋藏在我們村子後面的那片莊稼地裡,小的時候,我見過了這一切,我就想,長大後,我就要去當兵,當一個和他們一樣的兵。村子裡的於躍遠是鎮子上的中學老師,他有空回家,都會來找我聊一聊,咱們於河頭的故事,他說他在寫我們於河頭的故事。
村子後面的這一片,綠汪汪的玉米地,在那年的淮海戰役中,有幾位犧牲的烈士,他們就安眠在這裡。我小的時候,路過這裡,都會敬一個禮,或者,鞠躬。前幾年,我老伴去世了,我就把我的老伴,也埋在這裡,每年清明的時候,我來看望我老伴,我都會給安眠在這裡的英雄,鞠個躬。
我當年開過裝甲車,我現在82歲,還能騎三輪車,於老師這一天傍晚,要我和他一起去這片地裡,再去看看。因為路不好走,才下過雨,我就選擇騎車了。淮海戰役勝利後,在徐州建有淮海戰役烈士陵園和紀念碑,在離我們村十幾裡遠,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那就是雙堆集烈士陵園。紀念碑就為了緬懷當年犧牲的英雄們還有更多的無名英雄們。
小時候的心願,後來促使我去當兵,我們一家三代人都去當兵。現在我老了,我當然知道,當年的烈士,國家也建了陵園和紀念碑,來緬懷他們,在我心裡,我始終放不下,小時候的記憶。當我把這些故事講給村子裡的後生們聽的時候,幸運的是,村子裡的他們都很好,都懷著一顆敬畏的心,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小時候,我讀過私塾,後來,改成學校上了初小,所以,我對家國大義還是比較懂得,也是比較在乎的。現在的莊稼地,長滿了玉米。我們這邊的人,也就是種小麥、玉米,從我小的時候就這樣,這片土地養活了我們於河頭世世代代的人。每一次,我都要給村子裡的小孩們說,我們於河頭,當年啊,是支援過淮海戰役的,是參與過這場戰役的,雖然我們就是一個小村莊,但是,我們和千千萬萬的支援前線的老百姓一樣,我們擁護和熱愛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啊,因為他們是我們老百姓自己的隊伍。
路還是小時候走過的那條路,莊稼還是小時候的莊稼,只不過,路上沒有了父母親,回家後也沒有了老伴做好的晚飯,兒女們都已經成家立業,唯一的牽掛,還是在村子後面的這片莊稼地裡。
這所老房子,我也生活了幾十年了,這老房子的宅基地,也有很長的歷史了。老伴走了以後,我基本上是一個人在生活。因為兒女們的關心,生活是不用發愁的,我當過兵,生活也都很自律,年輕的時候喜歡喝酒,現在為了保重身體,誰勸我我都不喝酒了。
村子裡的路也都是水泥路,我有一輛三輪車,孩子們經常會擔心我,都82歲了,還騎車,說過我不少回了,我覺得我頭腦還夠清醒,還能騎車。今晚吃過這碗餃子湯圓,明天啊,還要再去縣城的中醫院,去輸液。
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在部隊,每年「八一」我們連隊都會會餐,現在部隊應該也是這樣吧。我老了,當我沒忘我是一個老兵,政府也沒忘記我,每個月還給我有優撫補助,我是親眼見證了咱們這個於河頭小村莊,迎來新中國到後來的改革開放,還有現在進入新時代的好日子,我想說的是,我是一個兵,退伍後咱們無論種地還是在務工,都是好樣的,不要給咱部隊丟臉。好好幹,就是好好生活,就是一個好兵,退伍了一樣是個好兵。
本文系圖說江淮原創圖文故事,由於敬安講述,圖說江淮整理並拍攝,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使用。
歡迎更多退役老兵講述「我的退役故事」,可私信提供故事線索,講述你的人生故事,溫暖每一個前行的心靈,更多圖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請點擊關注圖說江淮,帶給你有溫度的視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