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為何要大冒風險,將美國拉入戰局?

2020-12-22 風卷歷史

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了二戰這個大染缸中,改變了整體戰爭態勢,讓德國和日本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

很多人認為日本此舉,是「腦子進水」的突出表現,是冒了巨大的風險。

日本為何要這樣做?

1、日本有些自大,確實是低估了美國。

山本五十六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就踏上了高速發展的通道,不僅在亞洲一枝獨秀,在世界領域也算得上是異軍突起。

1894年,日本對曾經譽為「天朝」的老大哥動手了,沒有想到,老大哥根本不抗揍,日本大勝而歸,取得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取得了臺灣控制權。另外,如果不是「三國幹政還遼」,大半個東北也幾乎收入囊中。

十年之後,在我東北大地,小日本對大俄國又是一頓胖揍,於是乎,俄國「含淚」吐出了佔領了45年的庫頁島等區域。就此,世界為之側目。

1931年,日本強勢發動九一八,輕鬆佔領了中國的大東北。1937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大半個中國逐漸淪入日本之手。

以上的一系列結果,告訴了日本一個道理:奇蹟是能創造出來的,只要夠團結,只要不怕死,只有夠堅韌。

而反觀二戰前的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強,可參加過像樣的戰爭嗎?

沒有,除了建國時期那些戰爭外,最大規模的戰爭就是美國內戰了。對於美國的綜合實力,特別是軍事科技和經濟實力,日本是有忌憚的。

但對於美國的戰力,特別是戰爭意志,日本是持懷疑態度的,既然能在比自己強大的中國和俄國身上創造奇蹟,為何就不能在美國身上創造奇蹟呢?如果美國被打敗了,日本取得了不錯的戰爭結果,那麼,可以在談判桌上談談條件啊!

曾經的成功,讓日本人落入一個陷阱裡,以為奇蹟還能繼續,最後的結果,讓日本人失望了,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把一個猛獸拉入了戰局,只有接受被揍的命運。

2、日本早有計劃南下,只是提前了而已。

吉田松陰

曾經的日本,作為島國,從精英人士到民間百姓,是缺乏安全感的,而安全感要靠控制更大的土地來消除,於是就開始滋生侵略野心。

野心容易讓人膨脹,也容易讓國家瘋狂。日本想要進入大陸,取得更多的土地,控制更多的資源。

早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吉田松陰就提出了三計劃:一是控制朝鮮,進入東北,向蒙古和俄羅斯腹地擴展;二是侵略中國,模仿女真控制華夏大地;三是南下東南亞,控制東南亞各國,然後向印度發起攻擊。

這樣的計劃,可謂是瘋狂的,一旦實現,日本就是世界絕對數一數二的國家。就這個侵略計劃,成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國主義者的偉大理想,時時在鞭策自己,要不斷努力奮進。

這其中,控制朝鮮和東北早早實現了,而1937年攻擊中國大陸後,也實現了一大部分目的。於是,「北上」或「南下」成了重要選擇了。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日本被朱可夫軍隊打敗了。這次戰爭,讓日本看到了北上的難處,於是,北上就此擱淺,並和蘇聯籤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蘇聯不會偷偷出手。

如此,日本開始考慮重要的「南下計劃」,而美國作為太平洋的霸主,是日本南下的攔路虎,這是日本猶豫的地方。

但是,美國的做法,加快了日本的南下計劃。

3、日本被逼到一個階段了,必須和美國開戰了。

如果有的選擇,日本絕對不會這麼早就開啟南下計劃,但形勢不由人,日本碰到了嚴重的麻煩。

從1940年開始,美國和英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日本需要的石油、鋼材、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無法進口了。而日本國內的資源是短缺的,無法提供戰爭的需求。而我大東北當時也還沒勘探出石油。

怎麼辦?如果日本不能解決資源問題,不要說擴展了,就是中國的戰場,他們都得慢慢考慮退出了,可吃到嘴裡的肉如何能放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日本看到了東南亞的橡膠,看到了印度尼西亞的石油,決定提前發動南下計劃,與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哪怕是有美國這頭攔路虎,日本依然想搏一搏。只要把美國打趴下半年時間,日本就可以控制了東南亞,到那時,木已成舟,生米做成了熟飯,美國能咋的?

在1941年年初,山本五十六就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經過多次上會討論,在1941年的12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了偷襲珍珠港,美國被一下子打懵,而日本快速南下。

一切都如日本計劃的,美國的夏威夷軍事基地受損嚴重,趁著美國調整的時間,日本對東南亞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控制,那些駐紮在東南亞的美軍、英軍、法軍等統統不是對手,被日本橫掃,並製造了巴丹死亡行軍、新加坡大屠殺等慘案,一度讓菲律賓的麥克阿瑟都不得已逃走。

總之,看起來一切都如計劃般順利,但,美國緩過勁後,開始了瘋狂的報復。

直到此時,日本人才後悔了,惹怒了一頭大老虎,自己招架不住了。

但後悔有用嗎?沒用。從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開始,美國加入了二戰,一切開始不利於軸心國了。

日本的民間,直到現在,都認為「偷襲珍珠港」容易成功,都是美國下的套,只是為了找一個進入二戰的理由。估計,日本是多想了,美國就算介入戰爭,又何必投入那麼大的成本?

1945年,軸心國的失敗已經無法避免,此時,日本還提出所謂的「玉碎計劃」,還想最後一搏。但是,德國的投降,希特勒的失敗,讓日本人恐慌,但還不想認慫。

在1945年的8月6日、9日,美國送上兩顆原子彈,而蘇聯在8月8日又啟動了攻擊日本的「八月風暴」計劃,就此,日本再也招架不住,在8月15日投降了。

總體說來,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二戰的戰事當中,無非這麼三個原因,一是不斷的成功導致了自大;二是南下本來就是日本的一個計劃,這是提前引爆了;三是日本被經濟制裁,想要繼續維持戰爭,必須南下,而南下,必須和美國過招。

相關焦點

  • 甘冒「違法」風險,拜登為何堅持提名這位非裔將軍?
    甘冒「違法」風險,拜登為何堅持提名這位非裔將軍?違法」風險,拜登為何堅持提名奧斯汀?》。而正是這些爭議,導致了拜登提名計劃可能面臨的多重阻礙甚至是法律上的風險。從簡歷上看,奧斯汀可謂從一線和基層成長起來的人才。197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奧斯汀,領導過美軍在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等地的軍事行動,實戰經驗豐富。2008年至2012年期間,他曾先後擔任駐伊拉克多國部隊司令、駐伊美軍司令。
  • 二戰期間,美國用原子彈炸日本,為何沒有選擇炸掉東京
    二戰期間,美國用原子彈炸日本,為何沒有選擇炸掉東京? 1945年4月30日,隨著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之後,德國瞬間群龍無首,最終選擇投降,法西斯三大國家中,只剩下日本依然在中國戰場中頑抗,而且還越來越激烈,仿佛為了攻下中國賭上了一切。
  •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不集中力量進攻中國,反而還同時去招惹美國?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不集中力量進攻中國,反而還同時去招惹美國? 二戰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同時,也向美國伸出了魔爪。在1941年,日本海軍大將、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因曾留學美國,深知美國的科技水平是當時的日本無法比擬的,他們也的確一直都在亞洲作戰,甚至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出兵幫忙。然而這一切都是在珍珠港襲擊之前。
  • 二戰期間,日本並沒有侵略巴西,為何巴西卻擁有大量日本居民?
    據環球網報導稱,作為二戰的發起國,日本不僅是大肆侵略亞洲國家,更是多次與美軍交鋒,表現出的戰鬥力十分強悍,要不是其野心得不到控制,偷襲了美軍珍珠港基地,致使美國勃然大怒,直接向日本本土投射了原子彈,日本也不會無條件投降,淪為現在的美國「小弟」,處處受到美國的限制,軍事領域也只能在美國和世界各國的多重限制下
  • 越戰時,美國為何堅決不用原子彈?四個原因,揭露美國的真實面目
    當我們在回顧這場戰爭的時候,不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二戰時,美國用原子彈打擊了日本,但為何在越戰中就算是失敗,也堅決不用原子彈呢?」二戰期間,中、英、美、蘇等國為主的同盟國和軸心國納粹德國、日本、義大利是屬於殊死較量的關係,這是一場正義對抗非正義的戰爭。因此,早日結束戰爭,減少戰爭損失則是各個同盟國的共同願望,所以最後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才正式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 當然了,這一行為雖然存在著諸多的爭論,但是在當時的國際社會看來,這不僅是正確的,同時也是極有必要的。
  • 二戰期間,大大小小的日本軍官,為何都要佩戴一把軍刀?
    在二戰期間,有一個場景十分經典。日本軍隊中,大大小小的軍官都會佩戴一把軍刀。當時世界上還採用軍刀的國家只剩下了兩個,一個是波蘭,另一個就日本。日本軍隊對冷兵器十分執著,各級軍官都分發有軍刀。那麼,當時為何軍官們都必須佩戴軍刀呢?
  • 張召忠:日本為何不願承認二戰敗給中國,兩大理由讓人哭笑不得!
    甚至在很多日本人心裡,他們認為二戰打敗日本的並不是中國,反而是美國和蘇聯。 究竟美國是因為什麼會在二戰期間讓日本如此害怕呢? 直到1942年底,美國才打響反擊戰,開始一個島連著一個島的越島攻擊,1944年菲律賓戰役以後,美國又將日本壓縮到衝繩地區。
  • 二戰結束後,為何德國被盟軍分割佔領,而日本卻只被美國佔領?
    二戰結束後,為何德國被盟軍分割佔領,而日本卻只被美國佔領?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慘劇,也是到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一個個國家從閉關鎖國,悶頭發展,到相互之間聯繫了起來。
  • 十萬人機場歡送這位美國人,二戰後日本迅速崛起為何要感謝他?
    就像二戰的時候,明明是美國重創了日本,為何後來日本人還會感激美國?接管日本1945年8月30日下午,一架飛機在日本橫濱的厚木機場緩緩降落。整個機場高度戒備,因為這架飛機上,是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面對這種局面,麥克阿瑟知道要接管這個國家非常困難,但首先,要震懾這個國家。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籤字儀式在美軍戰艦上舉行。籤字儀式結束後,400架當時美國最先進的B-29轟炸機掠過上空,隊列旁圍繞的,是1500架艦載機。頓時,天空被遮蔽,海洋被震動,日本代表團面面相覷。
  •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都在自己的頭盔上套上張網呢?作用大到驚人!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都在自己的頭盔上套上張網呢?作用大到驚人!抗戰期間日軍陰險狡詐,並且手段殘忍。在二戰期間中國,朝鮮,東南亞等等都成為了他們的戰場,最後也是和美國開展。當然這一切都是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工業還有經濟等多方面快速發展有著極大的關係。
  • 二戰時日本要和美國掰手腕,為何僅僅一年就被打成了狗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是二戰時期軸心國集團的第二大巨頭,是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中國軍隊被打的節節敗退,日軍很快佔領了中國的半壁江山,日本的勢力和野心也因此急劇膨脹。1941年12月7日,為打破美國對日本的制裁,日本派遣艦隊偷襲美國珍珠港,把美國海軍打的人仰馬翻,取得了太平洋地區的海上優勢。與此同時,日軍大肆南下,席捲東南亞,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佔領了南洋,日本勢力達到了頂峰。日本人就這樣得意忘形,無視自己的國力,非要和美國掰腕子,結果沒過一年,在1942年6月中途島大敗後,很快就被美軍打的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
  • 原子彈爆炸不久,日本人就冒著得病風險,住滿了核輻射區,為啥?
    這件事情發生了以後,美國大為震怒,為了懲罰日本所做的惡,同時在國際上樹立威信,於是他們派出兩架飛機,分別帶著"小男孩"、"胖子"兩枚核彈前往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原本,日本人並不在意,因為這樣的轟炸每天都在發生,直到兩顆原子彈直接將這兩個地方變成了修羅場他們才知道害怕,非常快速的投了降。
  • 甘冒「違法」風險,拜登為何堅持提名首位非裔國防部長奧斯汀?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當地時間12月8日證實,將提名67歲的退役陸軍四星上將勞埃德·奧斯汀擔任國防部長。如果這一提名能夠獲得國會批准,奧斯汀將成為美國首位非洲裔國防部長。消息一出,幾乎所有人都感到錯愕——首先,拜登沒有提名此前呼聲頗高、被各方「押注」的熱門人選米歇爾·弗盧努瓦;其次,他最終意屬的這名人選,本身亦存在頗多爭議。
  • 二戰期間,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會成為美國軍人的夢魘?
    其中在美日硫磺島戰役中,美國遭遇到二戰以來最頑強的抵抗,而這次戰役也成為了二戰美國士兵的夢魘,甚至一些二戰老兵提起硫磺島戰役就依舊心驚膽寒;並且硫磺島戰役爆發期間,日本政府已經被美國原子彈嚇得投降,然而,硫磺島的日本駐軍卻沒有絲毫投降的意思,為此這場戰役被稱為最後的太平洋戰役,也是最劇烈的戰爭。
  • 我國至今才2艘航母,為何二戰美國有150艘,日本也有29艘?
    在二戰期間,美國和日本的海軍力量就十分強盛,航母數量也非常龐大,日海軍的航母數量足足有29艘,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更為恐怖,擁有150艘航母,這就讓很多人感到疑惑了,為何在二戰期間,美日的海軍能配備如此數量的航母,而科技如此發達的現在,世界上所有航母的數量都遠遠不及美國二戰時期的數量呢?
  • 我國至今才2艘航母,為何二戰時美國有150艘,日本也有29艘航母
    在現在的中國海軍中,中國已經了兩艘中型航母,但是在二戰中,航母成為了很多國家的強力打手。日本在二戰中就有29艘航母參戰,美國憑藉強大的製造能力更是讓航母數量達到了150艘,在比較下現在我國的兩艘航母數量,就非常非常的少了。至於二戰中日美為何擁有如此強大實力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就二戰的航母而言,二戰中的航母和現在的航母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 美國二戰用原子彈轟炸日本,越南戰爭為何寧願敗北,也不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已經窮途末路,早晚都會戰敗,可美國為了讓日本能儘快地投降,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對日本本土進行登陸,減少了自身的傷亡。可以說美國為了儘快取得戰爭勝利,是用盡了一切辦法的。
  • 二戰揭秘:美國為何朝日本扔原子彈,真實的原因引人深思
    在二戰的歷史上,美國往日本投放原子彈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投降,美國的這個功勞是得到世界公認的,不容反駁。 然而,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真的像美國軍方解釋的所謂減少美軍人員傷亡?
  • 二戰:日本的零式戰機戰績出色,為何德國不進口一些自用?
    1942年12月7日,軍國主義日本對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發起了突襲,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在日本海軍的這次偷襲行動中,由三菱重工設計的零式戰機對美軍軍事基地的地面力量進行了有力打擊,在隨後的菲律賓戰役中,零式戰機又為日軍奪取制空權發揮了重要作用,令美英等國難以置信。
  •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三巨頭出賣中國眾所周知,在二戰的這段歷史中,中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這才使得美國在後期的對日戰爭中佔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