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了二戰這個大染缸中,改變了整體戰爭態勢,讓德國和日本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
很多人認為日本此舉,是「腦子進水」的突出表現,是冒了巨大的風險。
日本為何要這樣做?
1、日本有些自大,確實是低估了美國。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就踏上了高速發展的通道,不僅在亞洲一枝獨秀,在世界領域也算得上是異軍突起。
1894年,日本對曾經譽為「天朝」的老大哥動手了,沒有想到,老大哥根本不抗揍,日本大勝而歸,取得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取得了臺灣控制權。另外,如果不是「三國幹政還遼」,大半個東北也幾乎收入囊中。
十年之後,在我東北大地,小日本對大俄國又是一頓胖揍,於是乎,俄國「含淚」吐出了佔領了45年的庫頁島等區域。就此,世界為之側目。
1931年,日本強勢發動九一八,輕鬆佔領了中國的大東北。1937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大半個中國逐漸淪入日本之手。
以上的一系列結果,告訴了日本一個道理:奇蹟是能創造出來的,只要夠團結,只要不怕死,只有夠堅韌。
而反觀二戰前的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強,可參加過像樣的戰爭嗎?
沒有,除了建國時期那些戰爭外,最大規模的戰爭就是美國內戰了。對於美國的綜合實力,特別是軍事科技和經濟實力,日本是有忌憚的。
但對於美國的戰力,特別是戰爭意志,日本是持懷疑態度的,既然能在比自己強大的中國和俄國身上創造奇蹟,為何就不能在美國身上創造奇蹟呢?如果美國被打敗了,日本取得了不錯的戰爭結果,那麼,可以在談判桌上談談條件啊!
曾經的成功,讓日本人落入一個陷阱裡,以為奇蹟還能繼續,最後的結果,讓日本人失望了,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把一個猛獸拉入了戰局,只有接受被揍的命運。
2、日本早有計劃南下,只是提前了而已。
曾經的日本,作為島國,從精英人士到民間百姓,是缺乏安全感的,而安全感要靠控制更大的土地來消除,於是就開始滋生侵略野心。
野心容易讓人膨脹,也容易讓國家瘋狂。日本想要進入大陸,取得更多的土地,控制更多的資源。
早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吉田松陰就提出了三計劃:一是控制朝鮮,進入東北,向蒙古和俄羅斯腹地擴展;二是侵略中國,模仿女真控制華夏大地;三是南下東南亞,控制東南亞各國,然後向印度發起攻擊。
這樣的計劃,可謂是瘋狂的,一旦實現,日本就是世界絕對數一數二的國家。就這個侵略計劃,成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國主義者的偉大理想,時時在鞭策自己,要不斷努力奮進。
這其中,控制朝鮮和東北早早實現了,而1937年攻擊中國大陸後,也實現了一大部分目的。於是,「北上」或「南下」成了重要選擇了。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日本被朱可夫軍隊打敗了。這次戰爭,讓日本看到了北上的難處,於是,北上就此擱淺,並和蘇聯籤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蘇聯不會偷偷出手。
如此,日本開始考慮重要的「南下計劃」,而美國作為太平洋的霸主,是日本南下的攔路虎,這是日本猶豫的地方。
但是,美國的做法,加快了日本的南下計劃。
3、日本被逼到一個階段了,必須和美國開戰了。
如果有的選擇,日本絕對不會這麼早就開啟南下計劃,但形勢不由人,日本碰到了嚴重的麻煩。
從1940年開始,美國和英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日本需要的石油、鋼材、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無法進口了。而日本國內的資源是短缺的,無法提供戰爭的需求。而我大東北當時也還沒勘探出石油。
怎麼辦?如果日本不能解決資源問題,不要說擴展了,就是中國的戰場,他們都得慢慢考慮退出了,可吃到嘴裡的肉如何能放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日本看到了東南亞的橡膠,看到了印度尼西亞的石油,決定提前發動南下計劃,與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哪怕是有美國這頭攔路虎,日本依然想搏一搏。只要把美國打趴下半年時間,日本就可以控制了東南亞,到那時,木已成舟,生米做成了熟飯,美國能咋的?
在1941年年初,山本五十六就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經過多次上會討論,在1941年的12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了偷襲珍珠港,美國被一下子打懵,而日本快速南下。
一切都如日本計劃的,美國的夏威夷軍事基地受損嚴重,趁著美國調整的時間,日本對東南亞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控制,那些駐紮在東南亞的美軍、英軍、法軍等統統不是對手,被日本橫掃,並製造了巴丹死亡行軍、新加坡大屠殺等慘案,一度讓菲律賓的麥克阿瑟都不得已逃走。
總之,看起來一切都如計劃般順利,但,美國緩過勁後,開始了瘋狂的報復。
直到此時,日本人才後悔了,惹怒了一頭大老虎,自己招架不住了。
但後悔有用嗎?沒用。從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開始,美國加入了二戰,一切開始不利於軸心國了。
日本的民間,直到現在,都認為「偷襲珍珠港」容易成功,都是美國下的套,只是為了找一個進入二戰的理由。估計,日本是多想了,美國就算介入戰爭,又何必投入那麼大的成本?
1945年,軸心國的失敗已經無法避免,此時,日本還提出所謂的「玉碎計劃」,還想最後一搏。但是,德國的投降,希特勒的失敗,讓日本人恐慌,但還不想認慫。
在1945年的8月6日、9日,美國送上兩顆原子彈,而蘇聯在8月8日又啟動了攻擊日本的「八月風暴」計劃,就此,日本再也招架不住,在8月15日投降了。
總體說來,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二戰的戰事當中,無非這麼三個原因,一是不斷的成功導致了自大;二是南下本來就是日本的一個計劃,這是提前引爆了;三是日本被經濟制裁,想要繼續維持戰爭,必須南下,而南下,必須和美國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