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煮茶,沒有把手的茶壺卻不燙手?急須壺的名字有什麼來歷?

2020-12-11 西海茶事

小雪,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個節氣,2020年11月22日04時39分38秒開始,鬥指己,太陽達黃經240°,進入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的到來,意味著冬季降雪即將拉開大幕。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地寒未甚",故雪量不足,地上無積雪。進入該節氣,大部分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朔風呼嘯,雪花翩然,落地即化。有朋自遠方來,開門迎客,備齊溫酒,沏上熱茶。下著小雪的閒日,寒冷異常,來一杯冒著熱氣的茶,溫一壺藏在雪裡的酒,坐下來閒話家常,窗外茫茫一片,這個冬日越發美了,寒冷似乎並不可怕。

「小雪」是雨到雪的過渡,有詩云:「太行初雪帶寒風,一路凋零下贛汀。」「小雪」之後氣溫急劇下降,降雪增多,萬物盡數蕭疏,山間河邊草木枯黃,瘦削的荻蘆隨風搖曳。夜裡寒氣漸濃,緊閉窗帷門戶,莫叫寒氣入室來。

小雪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小雪」過後,天氣越發乾燥,氣溫低下,這時也是加工臘肉的好時節。老南京有句俗語,"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過去條件限制,冬天新鮮蔬菜較少,就在「小雪」前後醃菜、肉以備過冬之用。

小雪初臨,寒氣濃重,畏冷畏寒。飲一碗熱熱的老茶,不失為一種好的養生之道。

普洱老茶被稱為「可以喝的古董」,有「茶中之王」之稱。普洱茶的功效非常多,是暖胃、降脂、養氣的最佳選擇。

普洱老茶內含的咖啡鹼可以中和人體的胃酸,進而改善消化功能。長期飲用普洱老茶可起到養胃、護胃作用。

普洱老茶可以泡也可以煮,寒冷天氣適合煮茶。對於喜歡煮茶的朋友,爐火是非常重要的,紅泥爐是燒水用的火爐,造型小巧玲瓏,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通常以木炭作燃料。

在小雪節氣,西海茶事為茶人量身定製兩款紅泥爐。他們外觀相同,因供熱形式不同分「經典炭爐」和「電陶爐」兩種,以滿足不同茶友的需求。

陳羽(約公元806年前後在世),唐時江東人。中唐詩人。公元792年,和詩僧靈一同時進士。

雪已至,天初晴。詩人夜晚泊船於溪邊,雪過天晴的蘆葦蕩暗影浮動,水波激蕩使得岸邊的鶴驚叫連連,看著山頭的月亮映照在溪邊,只有一葉孤舟與流水作伴。更深露重,孤舟旅人,在這寒氣日濃的夜晚,荻蘆也藏在暗影中,似乎夜變得更長了。

西海二十四式壺之二十「荻蘆側柄急須壺」,源自大唐雅物的急須壺。急須壺造型古樸,古代文人飲酒煮茶的器物。

「急須壺」中的「急須」二字源於福建晉江方言,又稱「急燒」 或者 「急燒仔」。在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煮茶為主,人們發明出這種形似藥壺的器皿,便是用來煮茶的。北宋福建茶人、曾任禮部尚書的黃裳在《龍鳳茶寄照覺禪師》詩裡寫道:「寄向仙廬引飛瀑,一簇蠅聲急須腹」,詩下自注曰:「急須,東南之器。」。如此看來,急須在北宋時也作為茶器來使用。

青釉側把壺

急須壺造型十分古樸,它多採用左側把的形式,壺把和壺身成九十度角,壺把和壺嘴間也成九十度角,方便右手持握,不易被燙傷。壺的形制,使其加熱迅速,柄與壺口構成的角度,恰巧適合在高溫加熱後及時的傾倒,能耐冷熱急變,保溫,便於觀察煮水的變化過程。

清中期邵景南制白泥繪側把壺 落款「孟臣」

中國自唐、五代時起,鄰邦日本便掀起學習大唐文化的熱潮,多次派遣唐使、學者、僧人來中國學習,在「茶煙嫋嫋籠禪榻」的環境裡耳濡目染,逐漸領略到中國茶文化的精妙,開啟了日本參禪悟道的茶道歷史。至明時,隨著泡茶法的流行,急須漸漸退出茶器舞臺,成為鄉間煎藥、燒水的工具。反觀日本,急須一直作為茶器在茶道中使用,所以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這種茶壺被稱為日式急須。

清末王寅初作

兜兜轉轉千年之後,急須壺大體造型未發生大的變化,依舊是側把偏向一邊。有的壺身似瓜梨,腹圓、蓋圓。底為橋型鈕,形與提梁對應,而圈起的虛空間亦近似圓滿,如清末明初王寅春的側把壺。此款上下虛實相應,古意盎然,正如中國人悠遊自在而樸實的生活形態。

當代無垢金壺陳念舟

千載急須,揚名在外,甚是遺憾。我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作為後世子孫該為其傳承延續、發揚光大。

「急須壺」急須一壺歷經千載,古樸盎然長存至今。曾兼藥、酒、茶與一身,器物所用盡之,所謂「大道至簡」便是如此吧。凡俗事物多便會雜,少而精方為輕鬆。

荻蘆,蘆葦根莖修長,高1-3 (8)米,直徑1-4釐米,具20多節,葉片披針狀線形,蘆葦花為稠密的下垂小穗,花期8—12月,穎果長約1.5毫米。

蘆葦是一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生物量高的禾本科植物。蘆葦的葉、葉鞘、莖、根狀莖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氣組織,在淨化汙水中起到重要作用。蘆葦莖稈堅韌,纖維含量高,是造紙工業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蘆葦多種在水邊,與水連成一片,花開時漂亮非常。

蘆葦花語:韌性,自尊又自卑的愛

▲ 荻蘆側柄急須壺

材料:紅泥

規格:14.6cm×8cm

此壺適宜泡:老茶

相關焦點

  • 怎麼挑選合適的玻璃煮茶壺?老茶客說出3個方法,茶友用了都說好
    飯後,朋友便提議煮茶喝,於是大家一起走去茶室。同行的有七人,如此人數,若是用小茶壺的話,怕不太夠喝。好在朋友用來煮茶的茶壺比較大,是個大肚子玻璃煮茶壺,拿出電陶爐,清洗茶具,不一會便開始煮茶喝。有側把壺和提梁壺等。今天,就以這兩種比較常見的器型來做介紹。側把壺的把手在茶壺的側邊,這樣的設計可以起到防止燙傷的作用。平時煮茶,將茶壺放置在電陶爐加熱煮茶的時候,便可以拿起把手,將茶湯倒出。
  • 冬日煮茶,玲瓏剔透的玻璃壺,比其他材質的茶壺更出色?
    《2》玻璃壺煮茶,究竟有什麼好?冬天到了,氣溫逐漸轉冷,煮茶正流行。現代生活裡煮上一壺茶,玻璃煮茶壺可謂高頻出現。電陶爐+耐高溫的玻璃壺,是冬日煮茶的常見搭檔。玻璃壺的表壁,細膩光潔,不容易藏汙茶垢,殘留茶漬。每次煮茶後只需稍加衝洗,用海綿輕輕擦拭,便能恢復光潔如新的狀態。比起內壁粗糙的陶壺,砂壺,玻璃煮茶壺的清洗過程更輕鬆。
  • 不同的茶怎樣選擇不同的茶壺?
    瓷質茶壺,泡什麼茶都可以,可以說是萬能的茶壺了。它成瓷溫度高,無吸水性,衝泡茶葉時,可以很好的保留茶的色、香、味。也很容易清洗,沒有異味;保溫適中,不燙手,不炸裂。入門茶壺基本就選它了。陶壺質地緻密,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能吸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緩慢不致燙手,即使冷熱驟變,也不致破裂;用陶壺泡茶,香味醇和、保性好、無熟湯味,能保茶真髓,—般認為用來泡烏龍茶、鐵觀音等半發酵茶最能展現茶味特色。陶質茶壺更適合在家裡用,有茶桌、有茶臺,品茶的同時還養壺養心,給生活增添了樂趣。
  • 三界西壺煮茶壺組合,屬於年輕人的輕風格茶具選擇
    「忙裡偷閒,且喝一杯茶去」,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飲茶成為了我這個90後非常喜歡的一种放松方式,總覺得相較於咖啡的飲後過於清醒,喝茶似乎更加適合我。大抵,抑或可以從中品出一種別樣的滋味!整體以簡約白的風格呈現,但簡約中還帶有一絲高貴的氣息,不張揚而自成一道風景,對喜歡煮茶飲用的我來說,總是合適的。茶爐在設計方面類似電陶爐的設計原理,但在使用安全方面為了防止接觸不小心燙手,以螺旋風道,內置雙滾珠風扇的設計形成了良好的散熱效果,使得茶爐在工作的過程中,外殼幾乎感覺不到燙手。
  • 側把的瓷器茶壺在古代叫什麼,美的你都不知道
    一曰注子五代 李昪《貨郎圖》(北京故宮藏)在唐代飲茶成為社會風尚之前是沒有專用茶具的,幾乎都是把現有的酒具拿來就用,茶壺則借酒壺以用。唐李匡乂《資暇集·注子偏提》載:「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蓋、嘴、柄皆具。
  • 用玻璃煮的茶更健康
    俗話說:「煮茶可以很香,煮茶可以很濃的韻味。」 有理由說,某些類型的茶在煮沸和飲用時確實會具有更好的風味,例如我們常見的老白茶,煮熟的普洱茶和其他茶,煮沸後多喝以刺激茶的香氣, 味道越來越醇厚。要想煮好茶,最先的一步就是要選擇好器皿。常見常用的煮茶器皿有玻璃煮茶壺、粗陶煮茶壺、鐵壺這三種,這三種壺可謂各有自己的優勢,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 玻璃煮茶壺開箱體驗:精緻生活真的觸手可得
    這款煮茶壺依舊是三界茶具一貫的極簡風格,整體以素白色為基調,簡約時尚,放在家中,和白牆相互映射,簡單又不平凡。在配件方面,這款三界煮茶器由壺蓋,茶籃,透明玻璃壺身和白色電源底座幾個部分組成。雖然看起來有很多的東西,當實際組裝起來的時候,你會驚訝發現,體積小巧不佔地方,配件的每一處細節設計非常貼心。
  • 始於顏值忠於品質,三界西壺煮茶器太有style了
    作為一個茶道新手,首先置辦一個煮茶套裝是必不可少的,用熱水壺泡茶可不是我的style,作為一個顏值控,我找了現在比較火的三界茶具品牌。這次一共入手了兩個茶爐和一個茶壺,多入手的觀山電陶爐是給父親準備的新年禮物。外包裝上三個產品都是採用的白色極簡風格,正面是各自的渲染圖。
  • 煮葉:原研哉親自設計 未來將是喜茶最大的競爭對手?
    1、採購體系     煮葉深入中國各大茶產地調研,建立如星巴克般的採購體系:透明標準化的採購流程、制茶工藝,對茶進行評級、定價。這保證持續優質的茶源高效流入煮葉的供應鏈體系。另外,煮葉還有飲品手冊,煮葉的飲品都是有SOP(標準操作程序),使得呈現給顧客茶有著標準化的高品質。     2、人才體系      煮葉也像星巴克那樣培養人才。
  • 三界玻璃煮茶壺,集顏值與使用體驗於一身的烹茶利器
    如果你認為品茶是一種儀式,喜歡看著一盞茶,經歷多少沸騰的熱水,浮浮沉沉,由收斂到綻放,或漂浮在水面,或沉寂在盞底,靜靜的感受這茶湯的回甘與醇厚,那麼你一定不要錯過三界茶具上新的這款三玻璃煮茶壺。眾所周知,有的茶可以欣賞它的外形,比如碧螺春、白毫銀針,而茶壺也一樣,有的從材質方面,比如陶泥、紫砂泥,當然也有從造型方面,今天我帶來的玻璃煮茶器,文武火加熱有道,優雅的提梁把手設計,以及細長的壺嘴造型,可以說是一款集顏值與使用體驗於一身的烹茶利器。
  • 不只是蓋碗、茶壺、玻璃杯,連茶盤也很有講究
    作為一個剛開始喝茶的新手,在入門的過程中少不了遇到一件事——買茶具。那為了泡好不同的茶,基礎的茶具配備又有哪一些呢?但在新手入門時,剛開始使用蓋碗泡茶的過程中,容易遇到一件尷尬事——燙手。為此,除了要選擇容量大小適中,一手拿起來趁手的蓋碗外,還要留意拿蓋碗的姿勢和手法,以免得在泡茶過程中燙傷了手。茶壺,在不少茶友家裡常備。
  • 無意間發現一款神奇的茶壺,可煮可泡,還特顯有錢人的氣質
    發現一款特別有意思的茶壺,他叫「側把壺」,我們平常見到的茶壺是有一個圓圓的耳朵,但是這個茶壺沒有,是一個長長的手柄。加長的直線手柄,不僅隔熱防燙,可煮可泡,而且高貴顯有錢的氣質。用側把壺泡茶,會不自覺地調整自己倒茶的動作,顯得主人穩重,大氣,而且加長的手柄,在給客人倒茶的時候,也不用頻繁地起身,泡茶更加舒服。
  • 茶桌上常備的四類茶具,蓋碗、煮茶壺、公道杯、茶杯,該如何挑選
    譬如,一款葉底不鮮活,明顯有褐變的老壽眉,放在了黑瓷蓋碗內,具體情況就不好及時發現了。從器型上,標準器型的蓋碗更不容易燙手。何為蓋碗的標準器型?往往,這一類的蓋碗,碗沿略開,蓋鈕略高。通過觀察壺內的湯色,能夠避免因煮茶時間過長,導致煮出來的茶湯滋味又苦又濃。至於粗陶壺煮茶,更具古典的意境美。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粗陶壺的內外沒有經過上釉,質地略微粗糙。
  • 煮一壺茶,溫暖整個冬天!
    冰涼的茶湯,不僅會影響口感和茶香,而且由於溫度低,喝起來也不舒服。所以,冬季飲茶,我建議煮著喝。煮茶不僅可以長時間保持茶湯的溫度,也更加容易將茶葉滋味給釋放出來。現在這個時節,手捧一杯溫熱的茶湯,足以驅散冬日的寒冷。那麼,下面就來說說煮茶的一些要點。
  • 讓煮茶從繁到簡,只因有它,三界S4電陶爐煮茶器怎麼樣?
    三界不喜歡過於繁雜的東西,主張簡潔乾淨的線條,以黑白為主色調,傳達出一種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的意境。讓我們從它不同的方面感受它細膩紋理。外觀入目第一感覺,很難將它與電茶爐聯繫起來,精緻小巧,厚度大概不到一個指關節,它的表面剛好能容納一隻茶壺,黑晶板面和白色的外殼更增加了電茶爐的幾分冷靜,它的設計並沒有刻意去跟風市面上泛濫的華麗設計,於是反而透露出喜茶人幾分安逸的生活狀態。
  • 老外好奇:中國茶杯沒有把手,不感覺燙手嗎?網友的解釋很有品味
    而中國奴隸社會時期,人們最早發現野生茶樹時,一般將採集的茶樹鮮葉放在鍋中烹飪成羹湯煮食,自然的,茶葉在當時就成為了蔬菜,與飯菜相同。 因此當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烹飪方法和烹飪器皿。而最初的「茶具」,也就是我們吃飯的茶具用的便是碗。
  • 親測三界玻璃煮茶壺,帶給我比泡茶更為濃鬱的茶香體驗
    壺身上標註有水位標記,煮茶的時候注意水位不要超過標價,預留給水加熱沸騰的空間,避免沸騰的時候溢水。這一款玻璃煮茶壺一共有短壺嘴和長壺嘴兩款,我這次體驗的就是這款短嘴壺。三界煮茶壺的壺蓋同樣也是純白色的,非常漂亮,鏡面金屬蓋子採用了特別的磁吸設計,輕輕一放上去便能與壺身緊密合在一起,傾斜壺身倒水時,蓋子也不會掉落。
  • 好茶配好器,除茶壺、茶杯、茶碗、茶盤等飲茶用具,還需要什麼?
    把玩心愛的泡茶美器,置滿身疲憊、一心煩憂於腦後,在茶香瀰漫之際怡靜淡然,讓歲月和心情都濃縮在茶盞之內,會頓覺一切都暫可忘懷……衝泡茶葉,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外,還要有好的茶器。我國茶器種類繁多,各種茶器的結構、特點及其藝術價值都包含了極豐富的文化內容。
  • 紅點設計大獎煮茶神器,是你繁忙午後的一點「自我救贖」
    不需要多貴,不需要多大牌,只要看著舒服、用著舒心,擁有它就心情愉悅。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裡,茶早已不單單是飲品,茶文化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生活。 當你靜坐茶席前,泡上一壺茶,清香的茶味,抿上一口夢回大宋。有句俗話說的好「品的是茶,靜的是心,悟的是人生。
  • 茶器居然有這麼文雅的名字,美的就像一幅畫!
    根據茶器在泡茶中的作用,取了與之相應的文雅名字。美的就像一幅畫一樣,從名字中看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或表現春意盎然,或表現泉水叮咚,或表現高潔。一、茶碗——啜香以前喝茶又稱為「吃茶」、「啜茶」等,所以用來盛放香茶的茶盞、茶碗、茶杯,就被稱為「啜香」,這是文人墨客對茶器的雅稱,也表達出了對茶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