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遺存看,公元前3世紀以前,印度並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佛教藝術。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館長麥克阿瑟在實地考察了眾多印度早期佛教遺蹟以後,對偶像化佛教出現之前的佛教初期藝術形態有這樣的描述:「首先是一種宗教符號的藝術表達,這一時期的藝術特徵是信徒繪製大量象徵佛陀教誨的宗教符號,而不是以人形化創造的宗教偶像。」
根據佛教初創期的藝術遺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由佛陀「象徵物」崇拜向「人形化」崇拜的動態發展軌跡。哈佛大學教授班傑明·羅蘭在論述其產生的原因時認為:「早期佛教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種以創始人教義為基礎的哲學體系,不需要表現佛陀本人。」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居於畫面中心位置的藝術母題並非永遠處於一種靜止的狀態,社會意識、官方態度、佛教自身體系的發展等關鍵因素都在早期佛教藝術母題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作為佛教崇拜最早母題之一的飛天圖像,在佛教初傳階段的壁畫構圖中,也符合這一特徵。
由已知考古遺存看,飛天圖像在畫面中的構圖藝術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其一,嚴格遵循佛教儀軌的「緊那羅—乾闥婆」構圖。從藝術發生學角度看,印度飛天的擬人化藝術表達先於佛陀的擬人化創造。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公元前2世紀早期佛教石刻壁畫上部,以「窣堵坡—法輪」為中心軸,對稱繪製兩尊「飛天」。畫面左側飛天為男性,頭戴印度傳統帽式,圓臉大眼濃眉,頸部戴項圈,裸露上身,右手上舉,手肘處披帛隨風飛揚,整個身體呈U字形,下身著短褲,雙腿向上自然彎曲。畫面右側飛天可能為女性,面部圓潤,五官與男性飛天相似,手拿花環,下身為鳥身,身後刻有翅膀。這樣的飛天形象屬於佛教藝術飛天的早期形態,也是中國佛教藝術飛天的源頭。根據古代印度神話記載,為佛唱讚歌的「緊那羅」是一種半人、半鳥的天神。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愛德華·謝夫指出:在早期東亞宗教藝術中,人們常常將「緊那羅」與「迦陵頻伽」形象混淆,因為他們在佛教藝術中都是以半人半鳥的形象出現,但實際上,兩者並無任何關聯。由圖像出現的位置、形制及功能,我們可以斷定:畫面中半人半鳥的天神為飛天—緊那羅,而與他相對的天神應為飛天—乾闥婆無疑,畫面中的飛天形象符合早期印度神話的記載。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石刻壁畫中的兩尊飛天圖像,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飛天圖像,而他們的圖像形制與藝術表達範式也成為以後幾個世紀飛天壁畫的「粉本」。其中隨風飄動的披帛、雙腳向上自然彎曲的飛翔動勢以及整體的U字形結構,都可以在中國飛天的圖像中找到蹤影。
其二,自由組合的「緊那羅—緊那羅」和「乾闥婆—乾闥婆」構圖。早期印度佛教中的飛天圖像基本都是成對出現在壁畫中,但是他們的組合形式並非嚴格遵循佛教儀軌的要求。比佛利爾美術館所藏佛教石刻壁畫時間稍晚的中央幫桑齊大塔北門壁畫(公元前1世紀),用兩尊「緊那羅」的飛天組合取代了「乾闥婆—緊那羅」飛天組合。另外,收藏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公元1世紀佛教壁畫,描繪的是一處佛教遺蹟,遺蹟周圍環繞著崇拜者及飛天。飛天圖像僅存1幅,另一幅殘損。從僅存的飛天圖像看,此尊飛天為男性,帽飾、面部特徵與佛利爾美術館藏飛天圖像相似,雙手放在胸前,但肘部並沒有披帛,身體自然向上彎曲,但彎曲的幅度比佛利爾美術館藏飛天略小,從殘損飛天的細節特徵看,對應的兩尊飛天均為人首、人身,可能為「乾闥婆—乾闥婆」組合,而非常規的「緊那羅—乾闥婆」組合。
佛教初傳階段的飛天如何影響中國佛教藝術中飛天的創作呢?這種影響應當與佛教本土化的發展相關。漢學家許裡和認為:佛教何時傳入中國,已不得而知,它可能從西北慢慢滲入,經由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上的兩條支線在敦煌進入中國,並且從那裡穿過河西走廊進入「關中」和華北平原,那裡正是後漢都城洛陽坐落的地方。這種滲透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至公元1世紀中葉(在同期中國文獻首次證實佛教此時已經出現)之間。這樣的觀點也從眾多的中國、印度考古成果中獲得了支持。具體到飛天圖像,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我們可以從許多中國飛天圖像遺蹟中看到對於早期印度飛天形制的前後繼承關係。如龍門石窟唐代窟龕雕於窟頂蓮花周圍的飛天圖像,大多俯臥,作飛翔狀,身體略呈弧形。飛天束髮髻,多戴項飾,袒上身,下著袖腿長裙,披巾多於頭後揚成一個大圓環,末端自腋下後揚或繞臂後飄。喜龍仁曾指出:當時工匠雖然不可能熟悉真正的印度造像,但他們一定多少知曉那些類型。從藝術表徵看,中國飛天圖像與印度飛天圖像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形制關聯。這樣自西向東的演變過程較為複雜,需要梳理印度—中國佛教文化遺產的來龍去脈。特別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佛教對於印度佛教不斷創造性的發揮,形成中國獨立的佛教體系,中國佛教藝術也進入上層社會視野,發展出符合自己民族精神的各種形象。尤其是以飛天為代表的眾多佛教元素出現在中國的地下墓葬中,需要我們進一步清理分析與深入討論。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宗教美術考古編年史(1949—2016)」(17AZJ00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宗教美術史》」(17ZDA237)、江蘇省創新計劃項目「經濟新常態下江蘇民間藝術產業範式轉型研究」(KYZZ16-01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詩曉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