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圖像初傳階段的海外研究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考古遺存看,公元前3世紀以前,印度並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佛教藝術。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館長麥克阿瑟在實地考察了眾多印度早期佛教遺蹟以後,對偶像化佛教出現之前的佛教初期藝術形態有這樣的描述:「首先是一種宗教符號的藝術表達,這一時期的藝術特徵是信徒繪製大量象徵佛陀教誨的宗教符號,而不是以人形化創造的宗教偶像。」

根據佛教初創期的藝術遺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由佛陀「象徵物」崇拜向「人形化」崇拜的動態發展軌跡。哈佛大學教授班傑明·羅蘭在論述其產生的原因時認為:「早期佛教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種以創始人教義為基礎的哲學體系,不需要表現佛陀本人。」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居於畫面中心位置的藝術母題並非永遠處於一種靜止的狀態,社會意識、官方態度、佛教自身體系的發展等關鍵因素都在早期佛教藝術母題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作為佛教崇拜最早母題之一的飛天圖像,在佛教初傳階段的壁畫構圖中,也符合這一特徵。

由已知考古遺存看,飛天圖像在畫面中的構圖藝術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其一,嚴格遵循佛教儀軌的「緊那羅—乾闥婆」構圖。從藝術發生學角度看,印度飛天的擬人化藝術表達先於佛陀的擬人化創造。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公元前2世紀早期佛教石刻壁畫上部,以「窣堵坡—法輪」為中心軸,對稱繪製兩尊「飛天」。畫面左側飛天為男性,頭戴印度傳統帽式,圓臉大眼濃眉,頸部戴項圈,裸露上身,右手上舉,手肘處披帛隨風飛揚,整個身體呈U字形,下身著短褲,雙腿向上自然彎曲。畫面右側飛天可能為女性,面部圓潤,五官與男性飛天相似,手拿花環,下身為鳥身,身後刻有翅膀。這樣的飛天形象屬於佛教藝術飛天的早期形態,也是中國佛教藝術飛天的源頭。根據古代印度神話記載,為佛唱讚歌的「緊那羅」是一種半人、半鳥的天神。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愛德華·謝夫指出:在早期東亞宗教藝術中,人們常常將「緊那羅」與「迦陵頻伽」形象混淆,因為他們在佛教藝術中都是以半人半鳥的形象出現,但實際上,兩者並無任何關聯。由圖像出現的位置、形制及功能,我們可以斷定:畫面中半人半鳥的天神為飛天—緊那羅,而與他相對的天神應為飛天—乾闥婆無疑,畫面中的飛天形象符合早期印度神話的記載。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石刻壁畫中的兩尊飛天圖像,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飛天圖像,而他們的圖像形制與藝術表達範式也成為以後幾個世紀飛天壁畫的「粉本」。其中隨風飄動的披帛、雙腳向上自然彎曲的飛翔動勢以及整體的U字形結構,都可以在中國飛天的圖像中找到蹤影。

其二,自由組合的「緊那羅—緊那羅」和「乾闥婆—乾闥婆」構圖。早期印度佛教中的飛天圖像基本都是成對出現在壁畫中,但是他們的組合形式並非嚴格遵循佛教儀軌的要求。比佛利爾美術館所藏佛教石刻壁畫時間稍晚的中央幫桑齊大塔北門壁畫(公元前1世紀),用兩尊「緊那羅」的飛天組合取代了「乾闥婆—緊那羅」飛天組合。另外,收藏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公元1世紀佛教壁畫,描繪的是一處佛教遺蹟,遺蹟周圍環繞著崇拜者及飛天。飛天圖像僅存1幅,另一幅殘損。從僅存的飛天圖像看,此尊飛天為男性,帽飾、面部特徵與佛利爾美術館藏飛天圖像相似,雙手放在胸前,但肘部並沒有披帛,身體自然向上彎曲,但彎曲的幅度比佛利爾美術館藏飛天略小,從殘損飛天的細節特徵看,對應的兩尊飛天均為人首、人身,可能為「乾闥婆—乾闥婆」組合,而非常規的「緊那羅—乾闥婆」組合。

佛教初傳階段的飛天如何影響中國佛教藝術中飛天的創作呢?這種影響應當與佛教本土化的發展相關。漢學家許裡和認為:佛教何時傳入中國,已不得而知,它可能從西北慢慢滲入,經由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上的兩條支線在敦煌進入中國,並且從那裡穿過河西走廊進入「關中」和華北平原,那裡正是後漢都城洛陽坐落的地方。這種滲透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至公元1世紀中葉(在同期中國文獻首次證實佛教此時已經出現)之間。這樣的觀點也從眾多的中國、印度考古成果中獲得了支持。具體到飛天圖像,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我們可以從許多中國飛天圖像遺蹟中看到對於早期印度飛天形制的前後繼承關係。如龍門石窟唐代窟龕雕於窟頂蓮花周圍的飛天圖像,大多俯臥,作飛翔狀,身體略呈弧形。飛天束髮髻,多戴項飾,袒上身,下著袖腿長裙,披巾多於頭後揚成一個大圓環,末端自腋下後揚或繞臂後飄。喜龍仁曾指出:當時工匠雖然不可能熟悉真正的印度造像,但他們一定多少知曉那些類型。從藝術表徵看,中國飛天圖像與印度飛天圖像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形制關聯。這樣自西向東的演變過程較為複雜,需要梳理印度—中國佛教文化遺產的來龍去脈。特別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佛教對於印度佛教不斷創造性的發揮,形成中國獨立的佛教體系,中國佛教藝術也進入上層社會視野,發展出符合自己民族精神的各種形象。尤其是以飛天為代表的眾多佛教元素出現在中國的地下墓葬中,需要我們進一步清理分析與深入討論。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宗教美術考古編年史(1949—2016)」(17AZJ00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宗教美術史》」(17ZDA237)、江蘇省創新計劃項目「經濟新常態下江蘇民間藝術產業範式轉型研究」(KYZZ16-01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詩曉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姚崇新:考古學家做圖像研究的基本原則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受海外的影響,包括港臺地區在內的我國藝術史研究逐漸趨熱,除了傳統的美術史界外,我國學術界特別是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對圖像資料的興趣越來越濃,《美術史研究集刊》《藝術史研究》《藝術學》《藝術考古》《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形象史學研究》(現已改為《形象史學》)等相關刊物的相繼問世即是明證,而且前兩種刊物已成為海峽兩岸公認的有關藝術史研究的權威期刊
  • 狄更斯初傳中國考
    考證狄更斯初傳中國,不應忽略19世紀下半頁在上海租界內發行的英文報刊。 據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狄更斯最初進入中國,可能需要追溯到代表英國在華「特殊商務利益」的「英國官報」——《字林西報》(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在1868年3月23日刊載的一篇報導,講述此時正在美國訪問,並受到熱烈追捧的狄更斯準備自己售票盈利。
  • 基於DSP集成開發環境CCS2.2的指紋圖像預處理的應用研究
    DSP 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技術領域和獨立的學科體系,並使當前的指紋技術研究向更廣泛的應用領域發展。結合研究應用的實際情況,本文選定了100MHz DSP 並利用其流水線編碼的操作特點結合指紋識別技術,提出了基於TMS320VC5410 CCS2.2 實現指紋成像系統的預處理研究。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散布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等處的壁畫中,留存有豐富的法器圖像,對其進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壁畫佛教法器圖像的研究現狀在前賢的成果中,有關敦煌佛教法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圖像修辭與史學研究相遇的……幽冥時刻
    可靠的職業安全感;另一條路線則是通過探索研究藝術之間的關聯、闡釋實物和圖像的方式及理論與批評實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視覺的性別嵌入和社會歷史性等議題質疑作為「靜止」圖像的藝術客體的傳統身份。他在這裡提到的「證據」與「圖像的歷史價值」,在我看來有強烈的暗示作用:對於圖像作為歷史研究的「證據」,應該有更為宏觀和開放性的理解。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比如先秦時期主要依靠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各類青銅樂器;至兩漢時期,除文獻記載外,畫像石(磚)樂舞圖像又成為重要的信息來源;宋、元、明、清時期,各類音樂文獻和記載逐漸豐富。唯獨漢以後至宋以前的這段時期的樂舞史研究基本依靠文獻記載,這基於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樂器等實物數量稀少;第二,已有研究成果對敦煌樂舞的重視度不夠,但這一時期恰恰是中國古代樂舞發展的鼎盛階段。
  • 美術研究|好書推薦·專題:李軍《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
    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東西,縱橫數萬裡,穿越美術、工藝、思想與文學等不同領域,以豐富的案例和細膩的圖像分析,集中探討歐亞大陸兩端中國與波斯、義大利諸國之間的藝術與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媒介競爭和跨媒介生成現象,具體演示了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 單張圖像就可以訓練GAN!Adobe改良圖像生成方法 | 已開源
    試試從單個圖像入手吧。  去年穀歌就提出了SinGAN,是第一個拿GAN在單幅自然圖像學習的非條件生成模型(ICCV 2019最佳論文)。  而最近,來自Adobe和漢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個方法做了改進,探討了幾種讓GAN在單幅圖像提高訓練和生成能力的機制。  研究人員將改進的模型稱作ConSinGAN。
  • 佛光重現:于闐佛教圖像的發現與研究
    對于闐本土文物、圖像的考察研究,與19世紀末國外探險家對於西域的探險、對文物的掠奪是緊密相聯的。1893年法國人杜特義·德·蘭斯(Dutreuil de Rhins)、費·格勒納爾(F·Grenard)的考察團在西域探險時經過和田,在約特乾等地收集了一批陶俑、陶器等文物帶回歐洲展出,引起了時人對和田的注意。
  • 谷歌發明的由2D圖像生成3D圖像技術解析
    谷歌發明的由2D圖像生成3D圖像的技術,利用3D估計神經網絡圖像信息的補全以及預測,融合了拍攝角度、光照等信息,讓生成的3D圖像看起來更加逼真,這種技術對於三維建模以及工業應用都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 當前海外傳媒藝術研究的現狀與特點
    對研究現狀的考察,對於一個新興研究領域而言,常常具有認識研究對象、尋找研究方法、矯正研究框架、規劃研究譜系、調適研究目標的功用。  況且,即便是海外的傳媒藝術研究,也存在著種種的不足與問題,這更凸顯了在起點上對研究現狀探問的意義和價值。
  • MQDC 未來實驗室|首批趨勢研究圖像公布
    2020年7月20日,在泰國曼谷,MQDC旗下的未來實驗室 (FutureTales Lab),公布了其趨勢研究的首批圖像。該未來學研究中心,力求通過捕捉分析新出現的趨勢,給社會帶來福祉,確保人類擁有美好未來。
  • 太陽天文臺發布了最新黑子圖像,這是目前最詳細的太陽黑子圖像
    現在,藉助嶄新的太陽天文臺發布的最新圖像,可以看到令人著迷的細節中黑子的瘋狂活動。在夏威夷,丹尼爾·K·伊努耶(Daniel K.Inouye)太陽望遠鏡(DKIST)仍處於完成的最後階段,但它於2020年1月28日拍攝的第一張太陽黑子圖像(不是11月下旬出現的太陽黑子)已經是我們看到的最詳細的了。
  • 原神香菱飛天bug怎麼卡 香菱飛天鑽頭教學
    原神香菱飛天bug怎麼卡?香菱飛天鑽頭怎麼搞?最近,遊戲中有一個香菱飛天鑽頭bug引起了玩家們的熱議,這個bug用起來非常的炫酷。
  • 燃爆抖音的「飛天之吻」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這,就是震撼天地的「飛天之吻」。白馬山作為重慶武隆區旅遊產業二次創業的核心項目,綠維文旅項目組挖掘了「飛天之吻」的魂後,才定位「天下情侶山·武隆飛天吻」的主題定位,讓白馬山與仙女山互動起來,引導仙女山千萬級的觀光休閒度假遊客,到白馬山來,體驗「有情山水」的生態與文化。如何打造「飛天之吻」?能否成為白馬山的吸引核?
  • 專訪張弘星丨在數字時代,為中國傳統圖像建立知識圖譜
    因此,在CIT項目醞釀階段,我感到如果想要真正推進中國視覺文化傳統中題材/母題的系統研究,並給非藝術史專業人士提供接觸、理解和使用中國傳統圖像及其含義的便利,就需要構建一個植根於中國視覺文化特性、聚焦作品題材、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整理、適用於海內外收藏機構藏品的受控詞彙,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國藝術圖像資料庫。
  • 敦煌飛天除了歌舞昇平,還有……
    之前我們已經聊過關於莫高窟飛天的性別及形象演變,具體見文章「你以為敦煌飛天都是小仙女?」(可點擊跳轉),發現很多朋友對飛天形象具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從職責的角度來說,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大致可以劃分為伎樂飛天、舞蹈飛天和散花飛天這幾類。「伎樂飛天」伎樂飛天是指壁畫中持有樂器的一類飛天。敦煌莫高窟中就有600多身飛天為伎樂飛天,儼然藏著一個栩栩如生的音樂世界。壁畫上眼花繚亂的樂器,形態各異的樂伎共同組成了編制不一的樂隊,其樂隊規模或大或小,均妙趣橫生。
  • 基於圖像識別的循跡車路徑識別算法研究
    此模塊的主要作用是識別黑色引導線,工作原理為:攝像頭的信號通過LM1881視頻分離晶片向DGl28產生行信號中斷和場信號中斷,以控制圖像A/D值的採集;然後通過邊沿提取算法提取出每行黑線的位置,通過提取連續段重新購建一幀圖像的算法對整個圖像進行處理。(2)驅動模塊Freescale公司生產的MC33886晶片是一款性能優良的直流電壓驅動晶片。
  • 計算機視覺:圖像檢測和圖像分割有什麼區別?
    字幕組雙語原文:計算機視覺:圖像檢測和圖像分割有什麼區別?英語原文: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bject Detection and Image Segmentation?翻譯:雷鋒字幕組(明明知道)人工智慧中的圖像處理人工智慧對於圖像處理有不同的任務。
  • 鈦白粉行業研究跟蹤框架之三:從海外鈦白大廠的式微看國產龍頭的...
    原標題:鈦白粉行業研究跟蹤框架之三:從海外鈦白大廠的式微看國產龍頭的進擊,維持「看好」評級   機構:東興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