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新:考古學家做圖像研究的基本原則

2020-12-16 澎湃新聞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受海外的影響,包括港臺地區在內的我國藝術史研究逐漸趨熱,除了傳統的美術史界外,我國學術界特別是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對圖像資料的興趣越來越濃,《美術史研究集刊》《藝術史研究》《藝術學》《藝術考古》《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形象史學研究》(現已改為《形象史學》)等相關刊物的相繼問世即是明證,而且前兩種刊物已成為海峽兩岸公認的有關藝術史研究的權威期刊。的確,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藝術史研究取得了較多進步,但過熱未必是好事。時下,談論圖像甚至已成為一種時尚,但部分學者缺乏必要的圖像知識儲備和圖像研究方法的掌握,研究成果良莠不齊。目前一種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將圖像資料進行跨時空的勾連,從而達成圖像跨時空交流的宏大敘事的預設,但研究者又往往拿不出切實有效的證據證明圖像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繫,比如探討西王母圖像與娜娜女神圖像之間的聯繫、在漢畫像石中過度搜求貴霜藝術因素等即屬此種情況,這樣的做法令人堪憂。是到了應該注意圖像學研究的基本原則的時候了,但以下內容僅代表我個人的思考。

北涼壁畫:月亮與西王母

一、要避免天馬行空式的解讀

在圖像解讀中不能沒有發散思維,不能沒有想像力,但應該有個度,發散過頭了、想像過頭了就會出現謬誤。

比如對史前圖像的解讀有時容易天馬行空。由於史前研究無法用文獻進行佐證,我們允許史前研究提出不同的假說,假說一般是指在邏輯上似乎可以成立但難以有效驗證的觀點,既無法證真也無法證偽。但也不能因此對史前圖像的解讀過於隨意,不能因為別人拿不出反駁你的證據,就將自己的觀點視為當然。從目前的情況看,部分學者對史前圖像(包括巖畫)的解讀過於隨意。史前研究難以驗證是客觀事實,但研究者應該明白,考古材料自身還是有一定的自我驗證能力的。比如,同一圖像母題可能出現在不同的載體上、不同性質的遺存中、不同的考古環境中,這就要求我們要將對這一圖像母題進行的內容、性質或功能預判,納入不同載體中、不同性質的遺存中以及不同的考古環境中,分別進行驗證。

貢布裡希在《象徵的圖像》中說,他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一套標準的防範措施,以校正對圖像闡釋天馬行空、言說過頭的習慣,正是這種習慣敗壞了圖像學的名聲。看來天馬行空不僅僅是史前圖像研究存在的問題。在實際的研究中,有些學者只在乎自己提出的解讀方案是否「有創意」,是否「有新意」,已經不怎麼在乎有效證據鏈的建立了,這是很危險的。

那麼如何避免天馬行空式的解讀呢?我以為必須拿出切實有效的證據。什麼是切實有效的證據呢?以圖像的跨時空交流研究為例,我以為,首先要尋找圖像在時空位移中的軌跡證據,即不僅要考慮圖像從哪裡來,也要考慮圖像是怎麼來的,路徑是什麼?沿此條路徑傳播的可能性是否具備?其次,要從微觀層面觀察,圖像之間是否存在內在聯繫?比如,兩地圖像之間是否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圖像元素?最後,從宏觀歷史背景看,交流的可能性是否存在?例如,如果你認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環主室形成的馬蹄形迴廊結構受到了印度佛教支提窟結構影響的話,那麼至少要從以下幾方面提供證據:1)印度佛教支提窟東傳的軌跡;2)從細部列舉劉勝墓結構與印度佛教支提窟結構的相同或相似之處;3)佛教入華的宏觀歷史背景。事實上,從以上三方面都不能提供切實有效的證據,相反,第三點可以提供有效的反證,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佛教初傳中國能早到劉勝的時代。僅由第三點提供的反證,就足以否定劉勝墓結構受到印度支提窟結構影響的說法,那麼這一說法就是「天馬行空」。此例的內容雖然不是圖像,但在文化交流範疇,物、像同理。

二、要避免過度闡釋

按照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圖像研究的第三個層次是,解釋作品的內在意義或內容,即對圖像背後信息的進一步挖掘與解釋——這就是真正的圖像學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屬於圖像志的範疇)。內在意義或內容究竟可能是什麼?潘諾夫斯基認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狀況、哲學、宗教等等往往可以通過藝術家的手筆凝聚在藝術家的作品中,而凝聚在藝術品中的具體內容就構成了作品的內在及本質意義,是藝術家真正想表達的思想,也就是作品的「象徵意義」。這一理論能夠成立的社會邏輯是: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都或多或少的包含著一定的時代烙印。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下產生的,而且還可以具體到特定的歷史時空,所以社會歷史的烙印在作品中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意味著,藝術作品與其所生成的社會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具體的差異在於,一類作品所對應的具體社會歷史方面的內容有很大的差異;作為一種單個的藝術品,它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可能存在個性差異。掌握了這些情況,我們就可以對其背後隱藏的內在意義和內容有一個導向性思考。

近年來,已有學者敏銳地注意到圖像資料隱含的思想史和政治史信息(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關於圖像文獻研究的方法》,《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鄧小南《書畫材料與宋代政治史研究》,《美術研究》2012年第3期),的確,從歷史學和思想史的角度看,圖像資料顯然不僅僅是美術史的「專材」,上述學者的意識可能意味著我國今後一個時期圖像資料研究的新的增長點。

這樣看來,闡釋圖像的所謂「象徵意義」成為圖像學研究的「王道」,是圖像學研究的基本任務。但在實際研究中,有些學者往往存在「過度闡釋」的傾向,對圖像所謂的「象徵意義」求之過深。有的研究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有假設有求證,貌似也有證據鏈,因此很容易迷惑讀者,但是經不起嚴格的邏輯推敲。這提示我們,在閱讀有關圖像研究成果時,要注意其證據資料是不是經得起嚴格的邏輯推敲。「過度闡釋」的後果是,往往使本來可以成為正確的結論變成了謬誤。因此,在進行圖像學研究時,我們還必須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即圖像作品或其他藝術品固然有人類情感因素的寄託,固然隱含著一定的社會歷史信息,但從理論上說,如果試圖把所有人類的情感經驗都附加在圖像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圖像本身並沒有那麼高的「附加值」,特定的圖像資料所附帶的信息是有限的,因而對這些信息的「發掘」也並不是無止境的,當把這些信息「發掘」到極致之後就應當停止了,如果再繼續的話就是過度闡釋,就是謬誤。有時候,真理與謬誤之間就是「進一步」和「退一步」的差別。

三、不能將不同時空中貌似相似的圖像隨意勾連

我們應該承認,圖像在一定的時空中的確存在交流與互動。但是我們在研究這種聯繫時一定要注意尋找有效證據,如果沒有有效證據時不能做判斷,否則很危險。如果認為二者確有關係,那就必須提供流傳與傳播過程的證據。我們需要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即在不同時空下獨立發展起來的造型藝術從外形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實際上二者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例如,娜娜女神圖像與西王母圖像,在構圖形式上的確有一些相似性:都是女神,都以獸為坐騎,但不能因此得出二者有關係的結論,因為事實非常清楚,這兩位女神完全是在兩個不同時空下發展起來的造型藝術,二者從未有過交集。西王母出自中國本土創造,戰國時期其信仰開始流行,漢代開始出現其圖像;娜娜女神出自西亞兩河流域,是古代兩河流域南部最古老的神祇之一,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可見,西王母與娜娜女神二者可謂風牛馬不相及。

卡斯特文明:描繪國王將女兒獻給娜娜女神

四、要注意圖像形式與內容的不變與變

在不同的語境中,相同的圖像可能內涵相異,因為圖像的形式是可以借鑑的,但是借鑑的結果往往可能意味著內涵的差異。例如,佛教密教的神祇及其圖像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鑑了婆羅門—印度教的神祇及其圖像,造成密教萬神殿中的神祇及其圖像與婆羅門—印度教萬神殿中的神祇及其圖像有很多是相似的,有的在造型上甚至完全相同。但進入密教萬神殿的婆羅門—印度教神祇的身份都發生了變化,比如大自在天為婆羅門—印度教地位最高的三大神之一(坐騎是公牛,多頭多臂),被佛教吸收後稱摩醯首羅天,地位明顯下降,只是一種護法神,相應地,其圖像的內涵也發生了根本變化。饒有趣味的是,中亞粟特地區的拜火教也吸收了若干婆羅門—印度教的神祇及其圖像,同樣包括大自在天,在粟特版拜火教中,大自在天的身份變成了風神維施帕卡,相應地,其圖像的內涵再次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是圖像形式的不變與內涵的變。這樣的實例還有很多,不備舉。明白了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準確把握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圖像母題在不同語義場中可能存在的性質與功能差異。

五、要正確看待圖像的程式化和滯後性問題

圖像創作有一定的程式化傾向和圖像內容有一定的滯後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否認。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為何會出現這種程式化的傾向。程式化與滯後性存在著內在聯繫,只要存在程式化就必然存在滯後性。程式化與滯後性的產生,歸根結底,與藝術品的商品化有關——與之相聯繫的是作坊式生產、規模化生產。從商業的角度看,作坊式、規模化生產顯然更能顯現經濟效益,同時,創造新樣式顯然要比複製舊樣式成本要高得多。藝術品要求變求新,是比較難的,比較容易的做法就是按部就班、依樣畫葫蘆,根據現有粉本來製作速度更快,因此,藝匠們缺乏創新的動力。因此,作坊生產、規模化生產的後果是一定時期內圖像從形式到內容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圖像的程式化傾向因此產生,進而產生滯後性問題。事實上,畫像石、畫像磚、佛教造像甚至墓葬壁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程式化和滯後性這樣的問題。

儘管如此,我認為也不能絕對化地看待圖像的程式化和滯後性問題。比如,如果我們絕對化地理解程式化問題的話,就無法解釋佛教藝術在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風格變化,更無法理解中國佛教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具有的鮮明的時代特徵,一言以蔽之,在我看來,不存在絕對一成不變的「程式」。「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關於滯後性問題,也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對具體對象做具體分析,有的圖像內容反映的時代氣息其實是很濃的,絲毫看不出「滯後性」,安伽墓石葬具浮雕圖像中表現墓主人生前與突厥人交往的圖景就是最好的例證,因為這些圖像內容可以與墓誌文字相互呼應。榮新江先生對粟特石葬具圖像的研究正好說明這些圖像資料具有時效性,是「與時俱進」的(榮新江《粟特與突厥——粟特石棺圖像的新印證》,載周偉洲編《西北民族論叢》第4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不能簡單貼上「程式化」和「滯後性」的標籤,否則勢必忽視這些圖像資料潛在的史料價值。

六、要重視圖像自身的創作傳統與脈絡

某些圖像母題在一定時期之內,有其自身的創作習慣、傳統、演進脈絡,因此,在做具體分析時要注意這個傳統,否則解釋會出現偏頗。

茲以《歷代帝王圖》的研究為例。《歷代帝王圖》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古帝王圖》,傳為唐閻立本所作,現僅存摹本,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畫面從右至左畫有十三位帝王形象:西漢昭帝劉弗陵、東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各帝王圖前均有榜題,且均有隨侍,人數不等,形成全畫卷相對獨立的十三組人物,共計四十六人。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十三位帝王的著裝並不一致,有的著帝王的「正裝」,即著袞服戴冕旒,有的卻著「便裝」,即普通士人裝扮,著便服戴白紗帽。對此,有學者認為這是畫家有意為之,寓示褒貶:身著便服者暗示他們非正統君主,身著袞冕者則暗示他們在法統上具有優勢,屬於正統君主,這可能與以唐太宗為代表的唐初君臣對南北朝正統所在的歷史認識相關——著袞冕者為正統,著便服者為非正統(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顏娟英主編《美術與考古(上)》,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這一觀點似乎可以歸納為「政治隱喻說」。但這一觀點與作品的實際呈現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正統性無可置疑的漢昭帝未穿冕服,而不具正統的蜀、吳二主卻著冕服。

孫正軍認為,從圖像自身的語言看,「冕服即正統」、「便服即非正統」的對應關係恐難以成立。他檢討了漢代以來帝王圖像創作的傳統和習慣,認為漢代以來對於帝王類的肖像的創作,並不完全恪守帝王本身的著裝傳統。具體而言,繪製上古帝王時多用冕,繪製秦始皇及春秋戰國諸王時則多用通天冠。及至魏晉南北朝,東晉南朝和北朝實際都存在兩種繪製皇帝形象的模式。其中,自漢代而來的著通天冠皇帝像傳統在南北雙方均有繼承,且各自又發展出新的皇帝像繪製模式(孫正軍《重視圖像自身的脈絡:以〈歷代帝王圖〉皇帝異服為線索》,《唐研究》第二十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這一觀點似乎可以歸納為「自身傳統說」。這樣看來,「政治隱喻說」似乎不能成立。

孫正軍的研究提示我們,在致力發掘圖像的「象徵意義」時,也要千萬注意圖像自身的創作傳統與脈絡。

本文摘錄自《馬丁堂讀書散記》,姚崇新 著,鳳凰出版社,2020年6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佛光重現:于闐佛教圖像的發現與研究
    新中國成立之後,經考古學家的保護、發掘,大量遺址得以重新呈現,考古和美術研究也得以順利進行,特別是大量唐代遺址的出土。于闐唐代佛教美術的繁華以及背後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為時人重視。對于闐本土文物、圖像的考察研究,與19世紀末國外探險家對於西域的探險、對文物的掠奪是緊密相聯的。1893年法國人杜特義·德·蘭斯(Dutreuil de Rhins)、費·格勒納爾(F·Grenard)的考察團在西域探險時經過和田,在約特乾等地收集了一批陶俑、陶器等文物帶回歐洲展出,引起了時人對和田的注意。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張同標在其《印度埃洛拉石窟第12窟的八大菩薩造像》一文中提到了敦煌壁畫中的拂塵,在《早期印度佛教美術的華蓋圖像及其在中國的傳播》中論及敦煌壁畫中的華蓋圖像等。通過以上對國內相關研究的梳理,可見已有成果的貢獻主要有:其一,在較為微觀的層面上對敦煌壁畫中的部分法器做了專門具體的研究,作為單個圖像研究比較深入。
  • 手機攝影教程第三季 構圖的一些基本原則
    【PConline 玩機技巧】前兩季筆者簡單介紹了一下常見的曝光理論知識,相信看完這些之後,各位在用手機拍照時也就有了一些曝光的基本概念,拍出一張曝光基本準確的照片應該是沒什麼問題,那麼接下來,就要進入到如何「拍好」的範疇。而在這些「拍好」的技法當中,構圖無疑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適的技巧之一了。
  • 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原則
    實行科技倫理治理,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對在新興科技創新、研發和應用中採取的行動、作出的決策以及制定的政策提出一個評價其是非對錯的標準,即規定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倫理原則。我們可以將新興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原則規定如下:  人的福祉  我們將這一倫理原則置於首位,就是要指出,發展科技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的福祉。
  • 考古學家在伊朗發現神秘的「螳螂人」巖畫
    考古學家和昆蟲學家聯手分析了巖畫。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本月的 《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 雜誌上,表明該生物可能是螳螂和人的組合。雕刻物長5.5英寸(14釐米)。與著名的掠食性昆蟲相似。它具有三角形的頭部和摺疊的前臂。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手臂其餘部分上的圓形形狀。
  • 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在線人體骨骼模型,由去世的考古學家捐獻
    物理骨架是由UNE考古技術人員羅恩·韋伯(Rowan Webb)捐贈的,他於2010年因癌症去世,並希望將其遺體用於科學研究。受到他的故事啟發,UNE的研究人員和技術專家團隊花費了兩年的時間,使用數位化和渲染技術來實現羅恩的抱負。
  • 遠古「巨貓」現身了,考古學家在山地上還原了它的模樣
    為了將這些圖像蝕刻到地上,遠古畫師們清除了土壤中深色的表面沉積物,這才形成了淺色的線條。事實上,照片中清晰的圖形輪廓,是好幾天人工清潔和修復的結果。當地工作人員偶然發現這片地畫時,圖形幾乎不可辨別。除此之外,由於位於易受自然侵蝕影響的陡峭斜坡上,這隻巨貓還面臨著消失的可能。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圖像修辭與史學研究相遇的……幽冥時刻
    但是作者的研究視角、論證思路和結論仍然有新的啟發意義,尤其對於歷史圖像學方法論研究來說,更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從該書研究議題的學科性質而言應屬於藝術史學史,但是從作者偏向於深度理論的探討方法而言,同時更具有歷史圖像學和藝術心理學的某些方法論特徵。作者在該書提出的基本問題是:今天的歷史研究者依據什麼闡釋歷史上藝術作品?這些依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麼?
  • 飛天圖像初傳階段的海外研究
    由圖像出現的位置、形制及功能,我們可以斷定:畫面中半人半鳥的天神為飛天—緊那羅,而與他相對的天神應為飛天—乾闥婆無疑,畫面中的飛天形象符合早期印度神話的記載。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石刻壁畫中的兩尊飛天圖像,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飛天圖像,而他們的圖像形制與藝術表達範式也成為以後幾個世紀飛天壁畫的「粉本」。
  • 籃球教學的基本原則
    自覺積極性原則教師啟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學習效果達到最佳,貫徹學生為主體原則,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探討和刻苦練習。教師要運用設疑、聯想、比較等方法啟發學生思維,可通過組織比賽、裁判工作和競賽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
  • 深度學習AI正在幫助考古學家翻譯古代碑
    原標題:深度學習AI正在幫助考古學家翻譯古代碑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正在幫助解決現代世界中的許多問題。這些藥片於1933年在現代伊朗被發現,已經被學者研究了數十年。但是,他們發現平板電腦的翻譯過程非常麻煩,並且容易出錯,該翻譯過程數以萬計。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提供幫助。
  • 中國的「神話故事」,日本考古學家怎麼看?
    幾年之後,看到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再回想一下,和《國史大綱》同時流行的,還有《中國可以說不》和文化散文,便意識到「溫情與敬意」不應作為了解本國史的基本態度,對於歷史意識淡薄、民族情緒翻湧的國度尤其如此。還原悠遠古史的原貌,最擅長的還是考古學家。
  •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它可能藏在沙漠裡
    西蘭大陸示意圖有時候,做一件事不能固執地鑽牛角尖,要發散思維變通一下,比如朝相反的方向去做,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尋找亞特蘭蒂斯文明,人類使用各種手段在海底苦苦尋找,卻始終找不到,難道亞特蘭蒂斯文明真是只是傳說,它根本不存在。
  • logo設計需要掌握的三大基本原則
    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logo,都想擁有一個完美的logo,logo設計的時候不僅要看設計師的設計技術,而且專業的設計師也要掌握以下基本原則,這樣才能設計出更經典的logo。logo設計的時候,要知道可識別性就是一切,不要將logo當做一件藝術品來做,可識別性才是logo設計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融入一些藝術元素。二、簡約時尚原則如今的社會,推崇簡約時尚,簡約時尚可以說是通往成功的鑰匙。
  • 《海賊王》中的考古學家與中國考古走出去戰略
    美洲和澳洲,以及許多太平洋島嶼,就是現實中全滅或近乎全滅的奧哈拉,基本可算是亡族滅史級別了。對北美和澳洲原住民悲慘歷史的研究成果基本不會彰顯於當地民眾面前,無論是學界還是大眾,大家都裝作好似這些事情從未發生過。
  • 盤點動漫中十位優秀的考古學家,執著追求真相
    曾經是部隊的人,現在是發現和研究能夠連接奇異物質(XM)傳送門的特殊「能量點」的地方的考古學家,沒有這些考古的人存在,有一些東西就不會被發現和利用。 這位考古學教授可是十分厲害,一般的考古學家就還是普普通通的,基本不會什麼戰鬥,而這位是格鬥高手,看來在外面探索求生欲很強,懂得保護自己。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其法律含義?
    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我國憲法關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要求。環境保護是現行憲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國策。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寫入了憲法序言。
  • 考古學家新研究曝出棘龍為「水陸兩棲」鐵證!
    (網絡圖片) 經典電影《侏羅紀公園3》中,棘龍一嘴咬死前兩集的王者「霸王龍」(T-Rex)後,恐龍迷對「史前霸主」稱號歸於何者一直議論紛紛,最新一份研究為棘龍再添分數,科學家認為,棘龍與大多數恐龍(包括霸王龍)不同,在水中也能靈活動作。
  • 民事訴訟法中的基本原則
    大家下午好,我是法律小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民事訴訟制度中的基本原則。民事訴訟法是我們在法律適用中最常用的訴訟規範,也是司法工作者經常用到的法律規範。因此也是特別重要的,在接下來的八天裡我會不斷的更新一些重要的民事訴訟法中重要規定,希望對法律感興趣的朋友轉發出去,讓更多想了解我們擁有什麼樣具體法律權利,更好的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
  • 《部落與彎刀》考古學家妹子任務觸發教程攻略 怎麼觸發考古學家任務
    導 讀 《部落與彎刀》中的考古學家妹子任務想要觸發是需要做很多其他任務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這個任務應該怎麼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