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原則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當今時代,前沿科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系列新興科技,例如基因工程和基因編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合成生物學、神經技術、納米技術、增強現實技術、3D列印、異種移植等。這些新興科技有四大特點:風險性、不確定性、雙重用途,以及可能引發一些未曾有過的倫理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將傳統科技管理升級為科技倫理治理。實行科技倫理治理,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對在新興科技創新、研發和應用中採取的行動、作出的決策以及制定的政策提出一個評價其是非對錯的標準,即規定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倫理原則。我們可以將新興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原則規定如下:

  人的福祉

  我們將這一倫理原則置於首位,就是要指出,發展科技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的福祉。以人的福祉為首位原則與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相一致。增進人的福祉就是要將科技創新可能引起的對人和環境的風險最小化、受益最大化。由於基於科技創新的幹預措施中受益與風險並存,「人的福祉」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對科研方案進行認真細緻的倫理審查,對風險-受益比作出評估,審查科研方案是否體現對人的尊重。「人的福祉」這一倫理原則中的人,既包含現在世代的人,也包含未來世代的人,因而包含代際公正問題;福祉要求人在社會和環境上都處於良好狀態之中,因此也包含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等內容。

  尊重人

  尊重人的倫理原則主要是尊重人的自主性,這就要求將知情同意作為倫理規範,並進一步成為法律規範。知情同意的形式可隨幹預或科研的情況及其引致的風險大小而異,與科研發展的需求相平衡。尊重人也包括尊重人的尊嚴,將人看作目的自身,而不把人僅僅看作是手段或工具。尊重人也包括承認人的內在價值,即每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反對將人視為僅有外在價值或工具性價值,即對他人或社會「有用」。尊重人也包括保護個人信息,不管是原來記錄在案、個人最近提供,還是在幹預過程產生的數據,亦即,尊重人也包括尊重和保護人的隱私。

  公正

  公正包括分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回報的公正和修復的公正。「公正」是一個比較宏觀的概念,例如我們討論社會的公正或制度的公正時,往往使用「社會正義」「制度正義」等術語。公平一般用於微觀領域,例如我們講科研、教育、市場或體育領域的「公平競爭」或「機會公平」。公正的倫理原則也包括公平可及這一倫理要求。在貧富之間存在不平等而且市場正在擴大貧富鴻溝時,用納稅人的公共資金髮展的科技成果卻往往為少數富人享有,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不公平、不公正問題。

  負責

  我們這裡的「負責」具有多種意義。一種意義是我們應負責地發展這些科技事業,這是指:其一,我們在創新和研發時必須堅持科研誠信,反對不端行為;同時在涉及到人時我們要保護作為人的受試者和其他利益攸關者,保護人類未來世代的利益,在涉及到有感受能力的動物時要關心動物的福利,在可能影響環境時要保護環境不受汙染、破壞和侵蝕。另一種意義是,當發生有傷害人和破壞環境事件時,我們能夠追查到何人負責,即能夠問責、追責,一直到可根據相應法律規定追究責任人的法律責任。例如,在持續10年的幹細胞治療亂象期間,沒有一例治療成功,醫生、醫院和生物技術公司賺足億萬利潤,而病人卻遭受身體和經濟上的重大損失,此事至今沒有問責,這種情況不能重演。

  透明性

  透明性是防止科研人員違反科研誠信、損害受試者和消費者身心健康或利益等不端行為的最好辦法,也是進行倫理和法律治理、預防違反倫理規範和法律規定的有效辦法。例如,一些學者建議建立全國註冊處,將可能發生重大違反倫理規範和法律規定的科研項目或課題註冊登記,便於治理者或監管者以及大眾監督。

  公眾參與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說明一點:有可能決定人類命運的重大決策(例如未來世代人的健康)被少數人在實驗室悄悄決定,而不顧科學共識和倫理規範;在市場的誘惑下,科學原來固有的自我校正機制已經失效。因此,應該改變「科學家立項、企業出資、政府批准」的「三駕馬車」決策路徑,讓有專業知識的人文社科學者和公眾代表以及關注科技創新的民間組織參與到上遊科研決策過程,加強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信任。有些對社會和人類有重大影響的研究項目和課題(例如可遺傳基因組編輯臨床試驗)不僅需要科學共同體的共識,而且需要社會共識。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雷瑞鵬)

相關焦點

  • 雷瑞鵬:新興科技倫理治理,不能忽視這6個原則!
    因此,我們必須將傳統科技管理升級為科技倫理治理。實行科技倫理治理,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對在新興科技創新、研發和應用中採取的行動、作出的決策以及制定的政策提出一個評價其是非對錯的標準,即規定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倫理原則。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防止科技濫用、科技作惡、學術不端?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江暢認為,當前亟須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包括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健全科技倫理監管制度,建立科技人員自律機制。  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 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是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的重要基礎。
  • 學術隨筆:守好科技倫理底線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釋放出巨大生產力,極大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風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
  •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釋放出巨大生產力,極大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風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
  • 智能時代的數據倫理與算法倫理──第五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數據...
    海南省法學會、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省社會治理創新與人才培養基地承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科學出版社、上海瑪娜數據科技發展基金會等高校、媒體和企業的近2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孫明春: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中的倫理規範與行業自律
    美國在2019年修訂了《國家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提出包括應對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確保人工智慧系統安全等八項戰略重點。歐盟在2019年4月發布了《可信賴的AI倫理指南》,並在2020年2月發布《人工智慧白皮書》,將倫理監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2020年10月,歐洲議會通過了三項有關監管人工智慧的立法倡議,以更好地平衡技術創新和社會治理的關係。
  • 深圳市金融科技倫理委員會正式成立
    沒有底線的金融走不遠,沒有約束的科技很危險。在本次峰會上,《深圳市金融科技倫理宣言》首次正式發布,深圳市金融科技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忠民現場宣讀。通過「九條倡議」呼籲每一個金融科技企業、每一位金融科技從業者維護金融科技倫理建設,共同努力促進金融科技領域中個人、組織、和社會之間關係的改進,使深圳市金融科技發展朝著有利於促進技術、商業和道德共同繁榮的方向進步。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
    關於創新平臺,他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成立在倫理學學科建設上、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研究上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舉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視角,同時要面向世界,面向應用,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研究宗旨要堅持頂天立地,堅持治用原則。
  • 天獄:人機衝突中的倫理問題
    一方面,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指數增長把人類帶入了激動人心的繁榮時代;另一方面,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工程和遺傳學不受約束地對人類生活甚至人類本身滲透和融合,將最終導致系統性忽視人類存在的基本原則。
  • 2020安徽醫學倫理學考試資料:公共衛生倫理原則
    2020安徽醫學倫理學考試資料:公共衛生倫理原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性在醫療工作中的地位逐漸顯露出來。尤其在今年爆發了危及全國的大型公共衛生事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 劉俊傑:準確把握新時代國家治理的方向和原則
    我們要辯證地看到,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之所以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蹟,關鍵在於我們的國家治理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有定力;同時也要看到,如何治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沒有先例。在面臨國內外風險挑戰、不確定因素明顯上升的關鍵時期,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好正確的國家治理方向和原則。
  • 教育部治理高校App泛濫 採集人臉等信息需經倫理論證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教育部治理高校App泛濫 採集人臉等信息需經倫理論證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1月27日記者獲悉,教育部印發《高等院校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專項治理行動方案》(下稱《方案》),要求各高校嚴控app數量,採集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教育App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BCDA、治理就是管理B、治理的前提是自治C、治理強調的是多方參與D、治理強調的是協商與妥協2治理理念是他律與自律的統一√>4在工程職業倫理困境中,工程師要努力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必要時可以忽略「將公眾的健康、安全和福利放在首位」這一首要原則。
  • 教育大數據的倫理訴求及其實現
    教育大數據的倫理訴求具體表徵為主觀上的自我保護需要和客觀上的社會保障需要,明確倫理訴求是治理倫理風險的前提條件。教育大數據的倫理訴求是數據主體和數據客體等結構要素對倫理價值的共同追求,即數據主體以「有用無害」為表徵的內生性訴求,數據主體以「責任擔當」為表徵的外發性訴求,數據客體以「數據權利」為表徵的內生性訴求,數據客體以「制度保障」為表徵的外發性訴求。
  • 工程師時代與工程倫理的興起
    近年來,工程倫理日益成為科技哲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實踐證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純粹是自然科學技術的應用,還關涉道德、人文、生態和社會等諸多維度的問題,這使得工程師面臨特別的義務或責任,工程倫理便是這種責任的批判性反思。在當代社會,人們免不了使用工程產品,免不了生活在工程世界之中,工程倫理因而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環球科技】      作者:袁珩(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潤生,系研究員)  科學研究的倫理問題向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科學研究的十大共同倫理原則  為了解各個學科領域、國家和社會共同遵守的倫理原則,蘭德公司考察了跨越國家疆界的倫理規範,閱覽了200多份文獻,從中辨識出各學科領域大體上應共同遵守的十項倫理原則。  一是社會責任,研究人員和研究必須為社會謀福利。
  • 全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工作坊在河海大學舉行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俞晨)11月24日,由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工程教指委」)主辦的第六期全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工作坊在河海大學舉行。全國工程教指委委員、河海大學副校長董增川教授,全國工程教指委秘書處沈巖主任等出席了此次工作坊。
  • 以科技支撐賦能公共危機治理
    【關鍵詞】科技創新 公共危機治理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提升化解公共危機效能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需要全方位努力。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科技成果的運用對國家治理的支撐作用日益突出。2020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強調,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
  •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基本方略
    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途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基本理念的創新,還需要管理模式和技術體系的創新,必須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系統論方法,構建全新的生態治理體系。
  •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李倫教授科技倫理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李倫教授科技倫理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20-06-24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