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其法律含義?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年5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指出「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草案第九條)」。

廣為社會關注的民法「綠色原則」,其確立的意義是什麼?其法律含義是什麼?怎樣適用、貫徹呢?

「綠色原則」被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是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源緊張、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因素。

而環境保護法治化程度較低,是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法治建設要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在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急需法治的完善。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我國憲法關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要求。環境保護是現行憲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國策。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寫入了憲法序言。

另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了新發展理念,與我國需要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這樣的基本國情相適應。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集中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地位,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回答了建設生態文明相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

因此,促進綠色發展,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守護人民享受自然之美,就是中國民法典承載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

民法增加「綠色原則」,是我國民事法律制度在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綠色原則」的規定,既承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更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也吸收了國外立法經驗,是對中國社會現實需求進行的積極法律回應和法律安排,具有裡程碑意義。法律的發展向來與政治、社會變遷密切相關。

「綠色原則」與民法其他基本原則不同,是從社會本位出發對民事主體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這是民法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回應的結果,是環境保護目標推動民法理論和制度發展與變革的結果。

由於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和綜合性,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出現了綠色化、生態化的趨勢,它們在修訂民法典時,重點關注生態保護相關內容,對所有權絕對的原則進行了修正,吸納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新理念,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創新了民事法律制度。

各國民事訴訟法大都相應地規定了侵權訴訟機制,譬如環境汙染案件受害人可以對侵害人直接提起訴訟,很多國家還規定有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上述立法趨勢,即意在以民法特有的實現機制,達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法律目的。

回應現實需要,結合國外立法經驗,我國民法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一項符合民法精神的新原則。

理解「綠色原則」的法律含義,首先需從文本意思看,「綠色原則」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作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實施法律行為的基本準則,「綠色原則」意味著民法對其保障的權利主體,提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性要求,可以體現為相關具體法律規定的適用。

如民法總則第132條關於「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規定,要求民事主體在實現民事權利的過程中,必須避免影響環境資源的違法、不當行為。

如果民事主體行使權利的行為造成資源嚴重浪費或者環境嚴重損害的,將構成權利濫用行為,可被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其次,「綠色原則」既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還是處理民事活動與環境活動關係的基本原則,是體現民法和環境資源法積極互動的重要原則。作為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環境資源兼具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價值,物權法律制度和合同法律制度中納入關於環境資源的規定即為了平衡這兩種價值。法律規定了相應的環境資源保護機制,「綠色原則」對這些保護機制的運行具有基本指導意義。

最後,「綠色原則」與其他民法原則協調、互補,貫穿著民法精神。

「綠色原則」通過相關法律規則和制度的完善、民事審判實踐、公民自覺踐行等環節得以貫徹

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綠色原則」決定了我國民法典的價值取向和性質,涉及到民事主體和權利體系的拓展等各個方面,貫徹於各項民事法律制度中,它不僅應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所普遍遵循,還對法律適用、法律解釋等司法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作為價值取向,「綠色原則」適用於民法各部分和實施全過程。「綠色原則」要引導物權編、債權編等各編的協調統一,還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強化環境侵權責任的立法依據。而在法律適用中,基本原則可以指導法律判斷和法律解釋,劃定自由裁量權的合理界限。

立法機關需積極完善相關規範,以保障這項原則的落實。我國早在2007年制定了物權法,作為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礎性法律,這部法律就已經融入了環境保護理念,具體體現為:物權法規定了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法還把自然資源納入調整範圍,規定了礦藏、水流、海域、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資源屬於國家或者集體所有,這為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奠定了產權基礎。

物權法確認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也規定了海域使用權、採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等幾類準用益物權,這對於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侵權責任法是落實「綠色原則」的另一重點部分,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保護機制,也是一種重要的私法保護方式。

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汙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環境保護法對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的條件作出了規定。

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民事訴訟法規定更為詳盡的程序保障內容,從而促進民法和環境法更加積極的互動。「綠色原則」的適用還有賴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運行基礎。無論是節約資源,還是保護生態環境,都需要政府與公民共同努力。

事實上,環境問題關乎個人切身利益,而每位公民的活動都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民法確立「綠色原則」有利於促進公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付諸行動、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最終實現環境保護的共治。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王雅琴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打開民法典|「綠色原則」入法 護航美麗中國
    2020年5月28日,我國迎來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用在何處?背後具有什麼重要意義?這引起了委員們熱議……縱觀世界各國民法典,我國的民法典第一次確立「綠色原則」、第一次系統規定「綠色義務」、第一次專門銜接「綠色訴訟」……民法典具有「生態世紀」的鮮明烙印,是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成果,為「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民法制度保障。
  • 康達原創 | 《民法典》中的綠色限定原則
    [5]一、《民法典》相關綠色規定《民法典》[6]延續了《民法總則》有關「綠色原則」的規定,即「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其從總體上對所有民事活動要遵守的環保義務作了一個總括性的規定,為《民法典》分編中「綠色原則」提供了立法基礎。
  • 民法典「綠色原則」的納入,意味著什麼?
    現在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讓二者能夠有機配合,進行環境共治,為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提供了法治保障。」全國政協委員曹志安也提出:從電力行業角度看,民法典突出「綠色」等基本原則,對改善電力營商環境作了積極回應,為後續能源立法、電力法修訂明確了基本方向。
  • 將「綠色原則」納入「十四·五」讓綠色生態「活」起來 | 建言中國...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民法典將「綠色原則」寫入《民法總則》,「綠色原則」確立將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價值之間的協調與平衡,並有助於完善民法的權利體系和義務體系,為環境與生態侵權類民事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基本原則的請求權支持,彰顯出民法的時代性和進步性。
  • 亮「典」案例,「典」亮生活 | 從事民事活動應堅持綠色原則處理人...
    民法典共1260條,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7編及附則,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其確立的各項制度構成現代公民權利的源泉,體現了現代法治以人為本的價值,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綠色原則」下依法推進中國「四生一體」正當其時!
    中國網訊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民法典》將「綠色原則」寫入《民法總則》,「綠色原則」確立將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價值之間的協調與平衡,並有助於完善民法的權利體系和義務體系,為環境與生態侵權類民事糾紛的解決提供了基本原則的請求權支持,彰顯出民法的時代性和進步性。
  • 《民法典》明確綠色原則,不允許在野生動物保護區上挖礦
    破壞環境要被追究法律責任,想要在保護區開採更是不被允許。A投資公司和B礦業公司籤訂合作勘查開發協議,約定:A投資公司支付B礦業公司3500萬元後,雙方共同設立項目公司,並在符合條件時將B礦業公司探礦權過戶至項目公司名下。A投資公司依約向B礦業公司支付3500萬元。後A投資公司發現合作勘查作業區位於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遂通知B礦業公司解除合同,B礦業公司拒絕。
  • 每日一《典》誠信原則填補合同漏洞、彌補法律空白,實現公平正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再有20多天就要施行了。這部法典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可謂民生百科全書。「每日一《典》」,帶你共同學習《民法典》的亮點法條。【條文】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理解與適用】本條規定了民法的誠信原則。一、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王晨副委員長在民法典草案說明中指出,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編訂纂修」這四個字,含義深刻。「編」不是對現行法的簡單彙編,而是將現有的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修」「訂」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法律規定進行修改完善。
  • 民法典回應中國之問與時代之問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總則編在民法的基本原則中確認的自願原則,而且讓自願原則在各項民法的基本原則中處於最為核心和關鍵的地位。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係,如果它僅僅只涉及到民事主體私人利益關係安排的話,法律會尊重人們在交往中的平等協商、自主決定。
  • 我國民法典編纂的現代性及其限度
    ①  二、「綠色原則」與民法基本原則的開拓  民法典編纂對現實社會問題和國家發展目標的積極回應,首先表現為對民法基本原則的發展、提煉和表述。立法活動是對社會現實和歷史經驗的規範化表達過程,同時也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理想設計和價值選擇,每一個具體規範都蘊含並反映我們所理解和試圖表達法的應有價值觀念,即法律基本原則。正如拉倫茲指出:「整個法秩序(或其大部分)都受特定指導性法律思想、原則或一般價值標準的支配」。
  • 2020年安徽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刑法的基本原則考點匯總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經常考到的題目,是我們事業單位備考的重要考點;刑法的基本原則貫穿於刑法整個過程中,對於犯罪的定罪量刑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接下來將從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的含義和考法這兩個方面進行解析,幫助同學們梳理事業單位考試中刑法基本原則的考點。一、罪刑法定原則《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註:一個行為是不是犯罪、受不受處罰都是由刑法規定。
  • 民法典物權編: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專欄《民法典(物權編)》第2章 物權平等保護原則《民法典》第207條 【物權平等保護原則】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一、物權平等保護原則分析民事活動中,所有民事主體地位平等,那麼物的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既物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都受到法律平等保護,他人或組織不得侵犯。
  • 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是指法律由國家制定、統一實施,在國家主權...
    司法權的統一性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是指法律由國家制定、統一實施,在國家主權範圍內對各地區、各部門和全體公民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制統一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牴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
  • 檢察公益訴訟遇上民法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民法典與檢察工作
    >    江蘇省豐縣檢察院檢察長陳士莉接受採訪    在民法典這部「生活百科全書」中,有11處直接表述了「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並明確規定了「綠色原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等制度,這也成為民法典備受關注的亮點和特色。
  • 中英兩國法律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適用與突破丨航運界
    明年生效的《民法典》第465條有了更加清楚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我國《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 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這裡沒有賦予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權利。其中含義還是要遵守「合同相對性」原則。
  • 韓承鵬 梁晶:富勒法律合法性原則的價值分析
    他對待法律能否溯及既往的問題的態度是:「雖然完美是一個難以捉摸的目標,但識別出明顯不妥之處卻並不困難」。(四)法律的清晰性原則清晰性是法律的合法性一項最基本的要素。倫理學的發展形成許多分支,我們這裡的法倫理學既可以被認為是規範倫理學也可以是應用倫理學,因為它的任務即是探索為了實現美好生活而應遵循的正確的倫理準則,也是將倫理學的基本理論應用於具體生活的倫理學理論。雖然法倫理學思想早在富勒之前就被提出,但是對於現代法倫理學體系而言,理性的道德與法律結合卻是從富勒開始的。」
  • 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原則
    因此,我們必須將傳統科技管理升級為科技倫理治理。實行科技倫理治理,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對在新興科技創新、研發和應用中採取的行動、作出的決策以及制定的政策提出一個評價其是非對錯的標準,即規定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倫理原則。
  • 公司決議的外部效力研究——《民法典》第85條法教義學分析
    惟但書規定的含義,一般解讀為「社團決議具有一經作出即推定有效的特點,為保護與營利法人交易的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即便決議被人民法院撤銷,營利法人也不得據此主張其與善意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係不歸屬法人或無效。」問題是,但書規定的兩處不周延限制了其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