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出處,滅齊欺楚的吳國,真就被3000人滅了

2020-12-12 歷史文化記

蒲松齡,乃明末清初小說家,生於明崇禎時代,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一日他詩興大發,作出千古對聯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

天不負,苦心人,三千越甲可吞吳。

第一句描述的是項羽跟秦軍的戰鬥,儘管項羽勢弱秦國勢大,然百二秦關終屬楚。

而第二句是說中國東南方的吳越之地。吳越雖然水乳相融,但是依舊存在著吳國與越國兩個政權,並且連年廝殺不止,儘管兩國百姓關係不錯,但打仗這事上層貴族說了算。

公元前478年,幾經波折的越王勾踐滅了吳國,越國從此成為春秋一霸,也結束了吳越兩國的百年紛爭,這便是三千越甲可吞吳故事的出處。

吳國當時有多強?

吳國到底在當時有多強呢?吳王夫差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幫吳國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越國其實早就被吳國滅了,只留下了一個亡國之君勾踐。夫差還率領大軍向其他國家進攻,攻佔了齊魯之地,擊退了強楚之兵,夫差已然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吳國也是正值巔峰鼎盛。

如此強大的吳國,幾十萬強壯兵馬是一定有的,而如果說3000越甲可吞吳這個說法沒有虛構或誇大的話,那就真的是天方夜譚了,哪怕這三千人猶如天降,你要怎麼去打敗幾十萬的吳國強軍?所以這裡的三千越甲存在很大的爭議,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越王勾踐一共啟用了多少兵馬來消滅吳國呢?

虛指

古人特別喜歡虛指數字,比如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絕對不是說三個人裡面一定有一個人可以當我師傅,而是指的一群人,以三代指多人的意思,所以三千越甲可能同樣是一個虛數,是代指了許多的兵馬,而並不是恰好三千。

那麼為什麼是三千,而不用五千或者是六千來虛指呢?這裡面也是有說法的。

因為道家說,天地萬物生於無,無生於有,然後還有一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三是最常用來指代龐大的一個數字,在很多情況下,三就已經代表了無窮大,甚至百萬雄師也可以用三來指代,比如三軍令下。(古代可沒有水陸空三軍,純粹是因為三在中國古文化裡的特殊性)。

《東周列國志》

當然了,我們話說回來,除了虛指之外,三千越甲同樣是有一定的典籍可以去追溯的,比如《東周列國志》一書中所寫,越國被吳國滅國之後,越王勾踐與很多越國人都想要復國,然後在暗中操練兵馬,其中負責軍事的叫範蠡。

範蠡此人先是聘請了一個民間武女,據說此人武功獨步天下,然後把三千青壯年交予她訓練。然後範蠡又請來了一個楚國逃犯,這人武藝高強,尤其是箭術無敵,範蠡又把給了這傢伙三千人。

所以兩個三千相加便是六千越甲,而他們都是越國的主力核心部隊,是精英中的精英,屬于越國滅吳國之戰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典籍應該更大部分是來源於這裡,也就是指兩個3000人的越國特種部隊帶領數萬人大殺特殺,最後終於消滅了強吳,越國也取代吳國成為了春秋一霸。

相關焦點

  •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
    【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範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 勾踐臥薪嘗膽,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夫差自盡而亡
    他會兵敗給吳,跪地求饒,任人當牛做馬。經過後來的臥薪嘗膽,發憤圖強,最終成為一方霸主,公元473年滅了吳。勾踐,生卒不祥,姓姒(大禹的子孫後代),名勾踐,別名菼執,秋春末越國君主。公元496年,越王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喪亂之時興兵伐越,勾踐率軍抵禦,戰於攜李(今浙江嘉興市)。吳軍兵敗,闔閭喪生回國中途。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勤奮整訓,欲報弒父之仇。
  • 勾踐滅吳時,這位大臣準備了七個大招,招招見血
    在勾踐入吳為奴時,他為越國的守國大臣,相當於代理國君;在勾踐從吳返越時,他又獻上了滅吳七策,且幾乎每一策均打到了吳國要害…可以這樣說,文種是當時越國政治戰略的謀劃者,同時也是主要的實施者…那麼,他的滅吳七策、或者說他的七個大招是什麼呢?
  • 夷陵之戰後吳國為何不趁機滅了蜀國?
    夷陵之戰後吳國無法趁機滅了蜀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吳國趁機攻蜀,下面展開聊一聊個人的理解。一.天時,吳蜀繼續相爭,曹魏得利夷陵之戰後,蜀國大敗損失慘重,劉備敗逃白帝城並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主持大局後,迅速穩住敗勢,調整布置並準備好抵抗吳國的繼續進攻。吳國在夷陵之戰後也頗有損耗,經濟與軍力水平都有下降。
  • 鄧艾偷渡陰平,滅亡蜀漢,向司馬昭建議滅吳,未被採納
    立此大功之後,鄧艾隨即向司馬昭建議,滅吳計劃,但司馬昭沒有採納,那麼,當時鄧艾的作戰計劃,是否能行得通呢?鄧艾滅亡蜀漢,功勞超過了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鄧艾被封為太尉,增加食邑兩萬戶,兩個兒子被封為亭侯,各食邑千戶。由此可見,鄧艾位極人臣,光宗耀祖,頗為顯貴。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吳、越三國很難達成共識,而出身高貴的吳國也不屑於原本就是荊蠻的楚、越進行溝通互助,三方從骨子裡就是敵對的,不可能妥協,只能是以武力來決勝負。 要知道,楚國是個大國,地廣百萬裡,吳國以區區六萬軍隊能奪下郢都已經是奇蹟般的事情了,可闔閭還要全滅楚國,將其從地圖上全部抹去,可闔閭不懂政治,秦、晉、齊是不會坐視一個以武為本的吳國來取代楚國的地位的,同樣的越國也不會,楚國滅亡對越國來說就是唇亡齒寒的情況。
  • 睽卦九二「遇主於巷」,展示弱君強臣攜手共進,如範蠡輔勾踐滅吳
    範蠡曾在勾踐最為落魄的時候——在吳國為僕,常常暗中商議對策,使得勾踐得以保住性命,才有了後來復國滅吳之事。雖然在吳國時,範蠡和勾踐不能正大光明的商議,而且偷偷的進行,但這並不影響範蠡、勾踐的君臣大義。當時範蠡對勾踐不離不棄、忠心非常,而勾踐則對範蠡信任有加。
  • 越王勾踐和王后雅魚,吳國共同經歷屈辱,為何復國後雅魚要自殺?
    但是,有這樣一對夫妻,並不想我剛剛說的那些一樣能夠風雨同舟、有情有其,有些人只能共苦卻不能同甘,說的就是越王勾踐與王后雅魚。之前在講述範蠡如何在越王勾踐的屠刀之下脫離的時候,就跟大家講過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故事,很多人以為他只是對功臣下手,沒成想這個人對陪伴自己艱苦歲月的妻子雅魚也會如此。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越女劍可破3千兵甲,獨孤求敗達到天劍境界,兩人實力對比如何
    本期我們來探討下金庸筆下的劍術高手,首當其衝的應該就是越女劍阿青,她曾一劍破三千越國兵甲。那麼阿青的劍法比之號稱劍魔的獨孤求敗如何?阿青本是一個普通的農家放羊少女,偶然間遇到白猿舞劍,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悟出了非常厲害的劍招。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阿青的劍法之迅速無人能敵。在宮中面對三千越國甲士的阻擋,她以一支竹棒閃電般擊落這些人手中的劍,轉眼間就飛身到守衛嚴密的西施面前。
  • 商湯一舉滅夏,十四代商人的勵精圖治,終於成就霸業
    《史記·殷本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 」。有一個的傳說,帝嚳的次妃簡狄是因吞下了一枚鳥蛋而懷孕,後來生下了契(xiè),契是商人的始祖,也是部落首領,契生活在堯舜禹時期。我從哪裡來?自有人開始,人類就沒有間斷過追根溯源,商人也追問,我們商人是從哪裡來呢?在追根溯源的時候可能追到始祖契的時候就中斷了,於是就有了這則神話流傳。商人迷信天地鬼神,相信吞玄鳥卵而生子的奇事也不足為怪。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雞父之戰",吳國利用三千罪犯擊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州來則是淮河戰場上的一個重要地區,原先是一個國家,被吳國所滅,成為一個被楚國和吳國爭奪的城邑。在吳楚爭霸前中期,州來以及同為淮河流域重要地區的鐘離、居巢都在楚國的控制範圍之內。畢竟楚國的力量還是比吳國強大一些的。
  • 吳越檇李之戰時越軍陣前自殺將吳軍看呆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因為越人曾在吳國滅楚之戰的關鍵時刻背後偷襲,致使吳人滅楚大業功敗垂成,吳王闔閭在休整近十年後,率兵伐越。 吳王闔閭所帶之兵,是楚人伍子胥、宋人華登長期訓練出來的精兵,經過了伐楚之戰的檢驗,可謂是精兵良將;吳國號稱二千裡,雖然在滅楚之戰中國力消耗極大,但經過近十年休整,早已恢復得差不多。
  • 中國史上越圍攻吳都之戰
    笠澤之戰後,越王既築越城於吳都西南胥門之外以逼吳,乃採取消耗吳軍之策,一面監視吳都而困之,一面因吳之民而治之,因吳之糧而食之,按兵不與戰,吳軍來挑戰,一日五返,越王欲戰,範蠡勸止之。如是者圍吳至周敬王四十四年春,越王既盡有吳地,乃北開運河之瀆(自吳縣城北十五裡之蠡口直通無錫縣東南四十裡之蠡尖口), 以連通三江五湖;西植葛麻於夫椒山,以為弓弦。又東控笠澤江(吳淞江), 以收東方之糧;南通攜李之瀆,以利前後輸送。越軍因之日強,吳軍因之日削。
  • 不滅個國,就沒法在圈子裡面混,大唐有哪些滅過國的將領?
    蘇烈滅突厥蘇烈,字定方,很多人以字相稱。他也參與了唐朝滅東突厥之戰。平西突厥。顯慶二年(657年)春閏月,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任雅相、藥羅葛·婆閏等人為副將,再次徵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阿史那賀魯聞訊,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應戰。蘇定方率漢軍及回紇兵一萬餘人同西突厥展開戰鬥。
  • 晉滅吳之戰:終結三國的最後一戰
    司馬炎司馬炎稱帝後,一直圖謀滅吳,統一天下。但由於北方的鮮卑多次入侵,威脅西晉的安全,再加上群臣反對,所以司馬炎決定先平定鮮卑,再消滅東吳,於是西晉對孫吳採取守勢。晉滅吳之戰冬十一月,大舉伐吳。官軍縣進,人有致死之志,吳人內顧,各有離散之心,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1),晉武帝賢明,孫皓殘暴。晉武帝即位後,積極發展經濟,勸課農桑,休養生息,使得西晉實力越來越強。晉武帝對孫吳採取懷柔政策,積極招攬孫吳降將,予以善待。孫皓在位初期,親政愛民,救護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