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乃明末清初小說家,生於明崇禎時代,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一日他詩興大發,作出千古對聯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
天不負,苦心人,三千越甲可吞吳。
第一句描述的是項羽跟秦軍的戰鬥,儘管項羽勢弱秦國勢大,然百二秦關終屬楚。
而第二句是說中國東南方的吳越之地。吳越雖然水乳相融,但是依舊存在著吳國與越國兩個政權,並且連年廝殺不止,儘管兩國百姓關係不錯,但打仗這事上層貴族說了算。
公元前478年,幾經波折的越王勾踐滅了吳國,越國從此成為春秋一霸,也結束了吳越兩國的百年紛爭,這便是三千越甲可吞吳故事的出處。
吳國當時有多強?
吳國到底在當時有多強呢?吳王夫差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幫吳國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越國其實早就被吳國滅了,只留下了一個亡國之君勾踐。夫差還率領大軍向其他國家進攻,攻佔了齊魯之地,擊退了強楚之兵,夫差已然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吳國也是正值巔峰鼎盛。
如此強大的吳國,幾十萬強壯兵馬是一定有的,而如果說3000越甲可吞吳這個說法沒有虛構或誇大的話,那就真的是天方夜譚了,哪怕這三千人猶如天降,你要怎麼去打敗幾十萬的吳國強軍?所以這裡的三千越甲存在很大的爭議,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越王勾踐一共啟用了多少兵馬來消滅吳國呢?
虛指
古人特別喜歡虛指數字,比如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絕對不是說三個人裡面一定有一個人可以當我師傅,而是指的一群人,以三代指多人的意思,所以三千越甲可能同樣是一個虛數,是代指了許多的兵馬,而並不是恰好三千。
那麼為什麼是三千,而不用五千或者是六千來虛指呢?這裡面也是有說法的。
因為道家說,天地萬物生於無,無生於有,然後還有一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三是最常用來指代龐大的一個數字,在很多情況下,三就已經代表了無窮大,甚至百萬雄師也可以用三來指代,比如三軍令下。(古代可沒有水陸空三軍,純粹是因為三在中國古文化裡的特殊性)。
《東周列國志》
當然了,我們話說回來,除了虛指之外,三千越甲同樣是有一定的典籍可以去追溯的,比如《東周列國志》一書中所寫,越國被吳國滅國之後,越王勾踐與很多越國人都想要復國,然後在暗中操練兵馬,其中負責軍事的叫範蠡。
範蠡此人先是聘請了一個民間武女,據說此人武功獨步天下,然後把三千青壯年交予她訓練。然後範蠡又請來了一個楚國逃犯,這人武藝高強,尤其是箭術無敵,範蠡又把給了這傢伙三千人。
所以兩個三千相加便是六千越甲,而他們都是越國的主力核心部隊,是精英中的精英,屬于越國滅吳國之戰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典籍應該更大部分是來源於這裡,也就是指兩個3000人的越國特種部隊帶領數萬人大殺特殺,最後終於消滅了強吳,越國也取代吳國成為了春秋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