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設計小鎮周邊鎮村的小朋友們在設計研學體驗營裡製作手工。
位於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的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
日前,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第三批省級特色小鎮名單,其中從化生態設計小鎮、西和萬花風情小鎮、西塘童話小鎮、南平靜修小鎮入選,成為廣州市入選小鎮最多的區。
新型城鎮化助推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也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結果。作為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的平臺,特色小鎮已成了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同時是農村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作為廣州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之一,從2015年提出建設特色小鎮發展戰略至今,從化已在全區謀劃布局20個特色小鎮,10個已對外運營,歷經發展建設,從化闖出了一條以建設特色小鎮為重要抓手的鄉村振興之路。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鑽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通訊員朱敏炫
案例聚焦
生態設計小鎮成「網紅」
「流量」強了企業富了村民
夏日的炎熱未盡,藍天白雲之下,從化生態設計小鎮裡的一片草坪綠得耀眼,正對著的是一個可容納千人的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沿著旁邊小道往裡走,鴨洞河上流水潺潺、涼意襲人,無論是遊客,還是村民都會倍感愜意。從前,這裡只是從化一個普通的鄉村,產業以農業為主。2018年,從化在良口鎮塘尾、良明、良平3個村內規劃建設生態設計小鎮,兩年過去,小鎮的環境美起來了,綠色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更加豐富了。
昔日服務員當上了店主
臨近國慶假期,良明村的村民林小媚忙著備貨。去年,林小媚夫妻在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的商業街租下一間店鋪,售賣從化土特產。村子環境變美,她是獲益者之一。此前,林小媚在酒店做服務員,每個月拿2500元工資。如今,她開起了自己的小店,「今年五一假期,很多人來小鎮旅遊,每天都從早上八點忙到晚上八點,每天的營業額能達到3000元到4000元。」
2018年,從化在良口鎮塘尾、良明、良平3個村內規劃建設生態設計小鎮。一期項目包括生態設計小鎮會議中心(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生態大道、灣區設計開放大學等;二期項目包括鴨洞河景觀改造、設計師村、上水設計酒店等;三期項目包括鴨洞河十公裡全線景觀改造、兒童設計公園等。一期於當年竣工,二期如今完成了95%,三期正在啟動建設。生態設計小鎮成了從化近年新晉旅遊勝地之一。
「現在走在小鎮裡,看到背著雙肩包的很可能就是來自廣州市區的遊客。除了日常的散客,每個月還有70~80批團體遊客。」從化區生態設計小鎮第一書記曾新穎說,「人流量多了,大大促進了附近農莊、民宿的收入。」
產業集群讓企業有了底氣
「這裡有創意的土壤。」這是「90後」設計師李雪松對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的第一印象。2018年,李雪松負責的設計公司——見素科技入駐了生態設計小鎮,成了第一批入駐的企業。「從化在辦公場所和住宿上都給了我們優惠,公司分出了一支三人小團隊過來。」起初,這支團隊給小鎮周邊的鎮街做「一村一品」產品的包裝、品牌升級服務,「談業務的時候,一說起我們來自生態設計小鎮,周邊的村鎮都知道。」
隨著小鎮的發展越來越好,2019年,見素科技整個團隊全部搬到了生態設計小鎮。
入駐小鎮兩年,李雪松覺得小鎮的變化超出了他最初的期待,「小鎮現在有數字藝術、設計師之村、設計酒店等,已經形成產業集群。」最初,見素科技來到小鎮是覺得鄉村的慢生活更適合做創意。如今,小鎮慢慢帶來的產業聚集效應更是助力創業公司提升品牌。李雪松舉了個例子:「有時到市內或省內開發新的業務,說起我們來自生態設計小鎮,大家都知道。本身我們入駐小鎮也是有門檻的,小鎮認可我們的業務。如今,生態設計小鎮形成了低碳設計的產業集群,在外能為我們『背書』。」
目前,76家不同類型的設計企業以及14個國際國內高端研究創新機構已經落戶塘尾村,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的生態經濟體系在生態設計小鎮初見雛形。
讓村裡孩子感受設計魅力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小鎮的體驗課了,覺得很有趣!可以認識很多小朋友,跟老師們一起到田野裡收集樹葉,做成自己喜歡的圖畫,很開心。」住在良口鎮碧水新邨的幸瀅說。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由灣區開放設計大學主辦,生態設計小鎮、老溫泉新活力實踐館協辦的「設計研學體驗營」開了三期課程。參與課程的都是溫泉鎮、良口鎮的村子裡的孩子,他們跟著灣區開放設計大學的老師們一起到戶外撿葉子、做扎染、畫氣泡畫……「我們的課程都是包含設計元素的,開辦這樣的課程就是為了讓村裡的小孩從小就能感受到設計的魅力,這是一種美學教育。」灣區設計開放大學運營管理中心主任樓佳程告訴記者,從2019年開始開展研學課堂,目前已舉辦了5期左右,每一期都有200多人報名。
曾新穎介紹,去年6月,生態設計小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掛牌,此後,周邊行政村黨組織、入駐企業以及良口鎮的各級事業單位紛紛加入,組成了一支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
這支隊伍除了會面向兒童開展美學教育的課程,還會開展諸如「端午包粽大賽」「垃圾分類學校先行」等面向廣大村民的文娛活動。據悉,一年來,實踐站組織各種活動及培訓班等超過160次,惠及周邊2萬多村民。
基層思考:
從化區鄉村振興辦副主任葉平:
多元發展產業互補避免同質化
從化區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通過特色小鎮這一平臺努力探索在廣州超大城市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目前,從化區在五鎮三街謀劃建設了20個各具特色的小鎮,打造富民興村綜合平臺,輻射帶動周邊鄉村共同振興。而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小鎮產業同質化較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發展特色小鎮還面臨著用地的局限性。
在建設特色小鎮方面,從化注重學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按照「重點打造、連片推進、全域覆蓋」的思路,將全區劃分為錦洞、西和、錢崗、西塘、南平、流溪溫泉、蓮麻等15個片區。以特色小鎮為點,以點帶片,聚片成面,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從化的特色小鎮大部分偏重文旅和農旅產業,產業發展同質化較為嚴重。我們儘量指引小鎮往多元化發展,比如像生態設計小鎮發展設計產業,南藥小鎮發展康養產業等。特色小鎮不光可以做旅遊,同時可以做一些其他產業,在區內形成互補。
從化區生態設計小鎮第一書記曾新穎:
高端人才和村民實現交流融合
建設生態設計小鎮對小鎮內的村莊的人居環境、產業振興、人才振興都有很大的幫助。
建設第一期的時候,小鎮建設方和村民談徵地事宜,當時我們是沒有底氣的,因為我們不敢保證未來的發展。而隨著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的落成,周邊環境的整治,兩屆生態設計大會的召開,還有各種高端會議選址於此,小鎮如今每個月有70~80批團體遊客來此考察、研學、團建,幾乎每日都有散客前來遊玩,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我們第二、第三期的建設和村民談徵地,可以以第一期的建設為樣本,讓大家看到未來的方向,這樣一來比較容易獲得村民的支持。
和從化其他的特色小鎮相比,生態設計小鎮最突出的要數它的產業。生態設計小鎮發展的是綠色產業,包括會議產業、旅遊服務業、設計產業等。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的生態經濟體系已初步形成。
產業來了,也方便村裡的中青年勞動力就近就業,工資比較高而且穩定。此外,村民創業的機會更多了,開民宿,辦農莊,開車做導遊都可以。
更重要的一點是村裡的氣息和以前不一樣了,小鎮成立了一支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發動了很多入駐企業的員工,他們會面向周邊的村民舉辦公益沙龍,公益創意培訓班等,極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系列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帶動了企業的高端人才與農民進行交流融合,讓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
專家點評: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
小鎮未來發展應該交給市場
從化以建設特色小鎮為抓手,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既符合鄉村振興的基本規律,也找準了自身資源特色的客觀優勢,以準確定位為基礎,全區發力,推動鄉村振興更快、更好地向前發展。
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工業化與農業發展、農村建設之間的邊界是涇渭分明的。工業建設和農業發展無關,城市建設和農村發展無關。事實上,實施鄉村振興不是農業農村孤立的發展,而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這就要求城鄉以及工農之間的傳統邊界應該是趨於模糊的,相互之間是一個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要讓工農相互促進,城鄉相互融合,就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工具和平臺。特色小鎮本身具有按照高標準的城鎮化要求和水平進行建設,但建設內容卻又與農業、農村以及地方資源緊密相關,它本身就具有打破城鄉工農邊界的功能。
目前特色小鎮有較多的政府投入來建設和支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撬動社會資源共同參與,但長期依靠政府投入來運轉較難具有可持續性。未來特色小鎮如何發展,應該交給市場。目前,從化建設的20個特色小鎮,做得比較有聲有色的有四五家。這已經初步開始顯現市場的優勝劣汰作用。當然,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上,政府是不能缺位的,但產業、產品以及商業模式的選擇等與市場緊密相連的部分,未來應該交給市場來決定。
中心工作室出品
專欄統籌:湯新穎、王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