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是古代中國對現在京、津,以及河北地區的統稱。薊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自古以來便是幽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薊城是連通中原及北方地區的交通要道,同時又因為其險要的地勢,成為阻擋遊牧民族進犯中原的天然屏障,所以薊城在軍事上,也是相當重要的,堪稱中原的門戶。
隋唐時期,雖然因循秦漢遺風,以長安為政治中心號令全國,但此時天下格局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南方的經濟崛起,使全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向洛陽轉移。其次,南北朝以來,形成了一次由北向南的民族融合浪潮,這使得北方少數民族,對南方的富庶愈發嚮往,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擴張意圖也更加強烈。所以,作為中原門戶的薊城,在軍事上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加強邊防,更重要的是對北方少數民族進行威懾,及領土擴張的需要,隋煬帝和唐太宗對薊城,甚至整個幽州地區都非常重視,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基礎建設和軍事行動,這些對薊城,乃至北京城後來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來咱們就來看看,這兩位天子在薊城(其實我很想直接說北京),都幹了啥大事。
一、隋煬帝算不算「基建狂魔」?
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幽州地區的控制,並且便於對遼東地區發動軍事行動,隋煬帝以薊城為中心,修建了三大重點工程:
1、開鑿黃河到涿郡的永濟渠
《隋書》記載:
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
這個動員了上百萬人施工的永濟渠,開建於公元608年,也就是大業四年。永濟渠引桑乾河支流(今豐臺區涼水河)從當時薊城南郊入渠,一路向南。
當年隋煬帝修建永濟渠,主要是出於方便軍事物資運輸的考慮,畢竟以當時的條件來說,貨運走水路無論從成本還是時間上,都優於路運。而事實上,永濟渠後來成為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所運輸的物資早已不限於軍事裝備,而成為南糧北運的重要渠道,從這點來說,隋煬帝修建永濟渠確實為日後北京城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不過對隋煬帝來說,造福後世應該是捎帶手的事情,他修渠的主要目的:一個是為了調兵和軍資運輸,一個是為了方便自己尋歡作樂。據說永濟渠修成後,隋煬帝曾乘龍舟北巡涿郡,途中極盡享樂之能事,可是把當皇帝的譜兒擺到了極致。
2、進一步修築馳道
為何要說是進一步?因為以薊城為中轉站修築馳道這件事,最早是秦始皇的創意,而且秦代修築的馳道,已經讓薊城成為北接朔漠,南進中原的通衢要地,隋煬帝只是繼承了秦漢時期修築馳道的成績,並將其發揚光大而已。雖說修了運河,讓南北的交通得以暢通,但畢竟水路雖然經濟,但覆蓋廣度有限,要講四通八達,還得發展道路交通。
隋煬帝開發的馳道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從榆林到涿郡,全長3000裡,寬100步。第二條橫亙南北:從河內(注意此河內在今天的河南沁陽,而不是越南首都),經魏郡(今安陽)、博陵郡(今河北定縣)到涿郡。第三條貫穿東西: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經北平郡(今河北盧龍)、漁陽郡(今天津薊縣)、穿過涿郡止於馬邑郡(今山西朔縣)。
這三條新建馳道的交匯點,均為薊城。這三條馳道修成之後,原本就是交通要道的薊城,其交通樞紐的地位更是如虎添翼,當然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重鎮,有了這樣的交通便利,其戰略重要性,更是無需多言。
3、營建臨朔宮
要說隋煬帝愛玩、能享受,那絕對算得上超級玩家(不接受反駁)。按道理說,薊城這樣一個軍事重鎮,你一個當皇帝的過來除了慰問邊疆戰士,巡視邊境防務,還能幹啥?既然是公務,隨便找個地方湊合住就行了,又不可能常住。
但隋煬帝可不這麼想,他發現幽州這個地方的旅遊資源挺豐富,一時半會兒玩不過來,於是就打算在這裡修建一座帝王行宮,以便隨時可以過來「嗨」(應該叫巡幸,皇家還得保持儀式感)。
據傳說這座名叫臨朔宮的行宮,地址位於薊城的東南,也就是今天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現在是北京市最古老的佛教名剎法源寺的所在地。
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因為隋煬帝太注重軍事,窮兵黷武,特別是三次徵討高麗(據說兩次是御駕親徵),都以薊城為兵馬和糧草的集結地,搞得整個幽州地區戰亂頻繁,老百姓的兵役勞役接連不斷,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最終不僅高麗沒有打下來,還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輝煌一時的臨朔宮,遭到農民起義軍的破壞,毀於一旦。
歷史上對於隋煬帝的評價,基本上是貶多於褒,不是這個「昏」,便是那個「昏」。但作為一名北京大妞,還是很感激這位「昏」君,正是他不遺餘力地對薊城進行基礎建設,才為我的故鄉北京後來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薊城來說,隋煬帝是位「基建狂魔」,對今天的北京來說,隋煬帝或許是位「承前啟後」的貴人。
二、在開發房地產這件事上,唐太宗和隋煬帝的眼光是一樣的
唐高祖李淵推翻了隋朝的統治,建立了大唐王朝。雖說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很多事情因為改朝換代而發生了改變。隋唐時,對邊疆構成嚴重威脅的北方遊牧民族已經從漢時匈奴,變成了突厥和契丹。幽州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僅沒有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改變,反而因為是抗擊突厥的前沿陣地,而變得更為重要了。
那時,薊城的名稱,也變成了幽州城。
1、唐太宗李世民派兵收復東突厥
公元629年,也就是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內亂之機,派兵出幽州北伐,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整個部落分崩離析,大部分部族向唐朝投降。
唐太宗下令,將東突厥歸順各部,安置於幽州一帶,並設立的專門的都督府,對降眾進行管理。此後,自太宗至高宗末年,幽州邊境基本無大型戰事,經此一役,為大唐王朝換來了將近五十年的和平期。
2、唐太宗遠徵高麗
與隋煬帝一樣,唐太宗也是一心想徵服高麗。公元645年(貞觀19年),唐太宗以幽州為基地,親徵高麗,出發前,大軍在幽州城南誓師。
與隋煬帝一樣,這次遠徵高麗並不是一次成功的徵伐。因為高麗軍隊的殊死抵抗,唐軍損失慘重,加之糧草斷供,唐太宗不得不於這年冬天撤兵返回幽州城,徵遼之戰以失敗收場。
唐太宗下令將在此次遠徵中部分陣亡將士遺骨,安葬於幽州城西,稱為「哀忠墓」。據《帝京景物略》記載:
白雲觀西十餘裡,為唐太宗哀忠墓。
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撫平唐太宗心中對陣亡將士的追思之情,於是他又命在幽州城內修築廟宇以緬懷英靈,並為此廟命名「憫忠寺」,也就是今天北京城內法源寺的前身。讓人稱奇的是:唐太宗選擇建立憫忠寺的地址,就是當年隋煬帝修建臨朔宮的原址。
別看史學家對唐太宗和隋煬帝的評價大相逕庭,但這兩位皇帝在某些方面的品味還真是出奇地一致。比如說,隋煬帝想徵服高麗,唐太宗也想;隋煬帝遠徵失利,唐太宗也一樣。就連挑地方蓋房子搞「房地產」,這哥倆兒的眼光都出奇的一致,這恐怕與古代帝王迷信風水之說不無關係,修建憫忠寺的這塊地能夠接連被帝王相中,想來真的是塊風水寶地吧。
三、番外:法源寺趣聞軼事
文章寫到這裡,本來可以結束了,但筆者意猶未盡,突然想給各位把法源寺稍微說道說道:
1、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在幽州城裡毀了不少寺院,卻唯獨敬畏憫忠寺,還特地把憫忠寺改為「順天寺」,似乎是在炫耀自己造反是「順應天意」的。他的部將史思明為了拍馬屁,特意在寺裡立了一塊石碑歌頌安祿山。後來史思明降唐,又將石碑磨平重新篆刻。後憫忠寺毀,這塊石碑卻有幸保留,現存於法源寺的憫忠閣內,這塊距今1200年的石碑,是法源寺中最古老的石碑。
2、據《舊都文物略》載:
宋徽宗被俘北來,羈囚於此,欽宗則居憫忠寺。
也就是說憫忠寺是靖康之變後,金人囚禁宋欽宗的地方。憫忠寺是緬懷英烈的地方,而宋欽宗卻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也不知他的心裡會是個什麼感受?
3、遼時,幽州大地震(1057年),憫忠寺被毀,1070年重新修復後,被稱為「大憫忠寺」。明代稱「崇福寺」,清代雍正十二年改名為法源寺,一直就叫到了今天。
4、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法源寺成立。不過相對於佛學,筆者最愛的還是法源寺的丁香花。據說法源寺的丁香花在明清之時,便已名動京城,是北京著名的三大花事之一,就連印度詩人泰戈爾,也曾在徐志摩的陪同下觀賞過法源寺的丁香。可能是受了佛祖的點化,每當丁香盛開,整個寺院馨香馥鬱,而又古韻悠長,那種特有的寧靜之氣,真的是北京城中一抹與眾不同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