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隋煬帝、唐太宗同時相中的地段,北京的法源寺,來歷有傳奇

2020-12-12 闡史官曉悅

幽州,是古代中國對現在京、津,以及河北地區的統稱。薊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自古以來便是幽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薊城是連通中原及北方地區的交通要道,同時又因為其險要的地勢,成為阻擋遊牧民族進犯中原的天然屏障,所以薊城在軍事上,也是相當重要的,堪稱中原的門戶。

隋唐時期,雖然因循秦漢遺風,以長安為政治中心號令全國,但此時天下格局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南方的經濟崛起,使全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向洛陽轉移。其次,南北朝以來,形成了一次由北向南的民族融合浪潮,這使得北方少數民族,對南方的富庶愈發嚮往,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擴張意圖也更加強烈。所以,作為中原門戶的薊城,在軍事上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加強邊防,更重要的是對北方少數民族進行威懾,及領土擴張的需要,隋煬帝和唐太宗對薊城,甚至整個幽州地區都非常重視,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基礎建設和軍事行動,這些對薊城,乃至北京城後來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來咱們就來看看,這兩位天子在薊城(其實我很想直接說北京),都幹了啥大事。

一、隋煬帝算不算「基建狂魔」?

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幽州地區的控制,並且便於對遼東地區發動軍事行動,隋煬帝以薊城為中心,修建了三大重點工程:

1、開鑿黃河到涿郡的永濟渠

《隋書》記載:

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

這個動員了上百萬人施工的永濟渠,開建於公元608年,也就是大業四年。永濟渠引桑乾河支流(今豐臺區涼水河)從當時薊城南郊入渠,一路向南。

當年隋煬帝修建永濟渠,主要是出於方便軍事物資運輸的考慮,畢竟以當時的條件來說,貨運走水路無論從成本還是時間上,都優於路運。而事實上,永濟渠後來成為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所運輸的物資早已不限於軍事裝備,而成為南糧北運的重要渠道,從這點來說,隋煬帝修建永濟渠確實為日後北京城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不過對隋煬帝來說,造福後世應該是捎帶手的事情,他修渠的主要目的:一個是為了調兵和軍資運輸,一個是為了方便自己尋歡作樂。據說永濟渠修成後,隋煬帝曾乘龍舟北巡涿郡,途中極盡享樂之能事,可是把當皇帝的譜兒擺到了極致。

2、進一步修築馳道

為何要說是進一步?因為以薊城為中轉站修築馳道這件事,最早是秦始皇的創意,而且秦代修築的馳道,已經讓薊城成為北接朔漠,南進中原的通衢要地,隋煬帝只是繼承了秦漢時期修築馳道的成績,並將其發揚光大而已。雖說修了運河,讓南北的交通得以暢通,但畢竟水路雖然經濟,但覆蓋廣度有限,要講四通八達,還得發展道路交通。

隋煬帝開發的馳道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從榆林到涿郡,全長3000裡,寬100步。第二條橫亙南北:從河內(注意此河內在今天的河南沁陽,而不是越南首都),經魏郡(今安陽)、博陵郡(今河北定縣)到涿郡。第三條貫穿東西: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經北平郡(今河北盧龍)、漁陽郡(今天津薊縣)、穿過涿郡止於馬邑郡(今山西朔縣)。

這三條新建馳道的交匯點,均為薊城。這三條馳道修成之後,原本就是交通要道的薊城,其交通樞紐的地位更是如虎添翼,當然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重鎮,有了這樣的交通便利,其戰略重要性,更是無需多言。

3、營建臨朔宮

要說隋煬帝愛玩、能享受,那絕對算得上超級玩家(不接受反駁)。按道理說,薊城這樣一個軍事重鎮,你一個當皇帝的過來除了慰問邊疆戰士,巡視邊境防務,還能幹啥?既然是公務,隨便找個地方湊合住就行了,又不可能常住。

但隋煬帝可不這麼想,他發現幽州這個地方的旅遊資源挺豐富,一時半會兒玩不過來,於是就打算在這裡修建一座帝王行宮,以便隨時可以過來「嗨」(應該叫巡幸,皇家還得保持儀式感)。

據傳說這座名叫臨朔宮的行宮,地址位於薊城的東南,也就是今天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現在是北京市最古老的佛教名剎法源寺的所在地。

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因為隋煬帝太注重軍事,窮兵黷武,特別是三次徵討高麗(據說兩次是御駕親徵),都以薊城為兵馬和糧草的集結地,搞得整個幽州地區戰亂頻繁,老百姓的兵役勞役接連不斷,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最終不僅高麗沒有打下來,還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輝煌一時的臨朔宮,遭到農民起義軍的破壞,毀於一旦。

歷史上對於隋煬帝的評價,基本上是貶多於褒,不是這個「昏」,便是那個「昏」。但作為一名北京大妞,還是很感激這位「昏」君,正是他不遺餘力地對薊城進行基礎建設,才為我的故鄉北京後來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薊城來說,隋煬帝是位「基建狂魔」,對今天的北京來說,隋煬帝或許是位「承前啟後」的貴人。

二、在開發房地產這件事上,唐太宗和隋煬帝的眼光是一樣的

唐高祖李淵推翻了隋朝的統治,建立了大唐王朝。雖說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很多事情因為改朝換代而發生了改變。隋唐時,對邊疆構成嚴重威脅的北方遊牧民族已經從漢時匈奴,變成了突厥和契丹。幽州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僅沒有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改變,反而因為是抗擊突厥的前沿陣地,而變得更為重要了。

那時,薊城的名稱,也變成了幽州城。

1、唐太宗李世民派兵收復東突厥

公元629年,也就是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內亂之機,派兵出幽州北伐,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整個部落分崩離析,大部分部族向唐朝投降。

唐太宗下令,將東突厥歸順各部,安置於幽州一帶,並設立的專門的都督府,對降眾進行管理。此後,自太宗至高宗末年,幽州邊境基本無大型戰事,經此一役,為大唐王朝換來了將近五十年的和平期。

2、唐太宗遠徵高麗

與隋煬帝一樣,唐太宗也是一心想徵服高麗。公元645年(貞觀19年),唐太宗以幽州為基地,親徵高麗,出發前,大軍在幽州城南誓師。

與隋煬帝一樣,這次遠徵高麗並不是一次成功的徵伐。因為高麗軍隊的殊死抵抗,唐軍損失慘重,加之糧草斷供,唐太宗不得不於這年冬天撤兵返回幽州城,徵遼之戰以失敗收場。

唐太宗下令將在此次遠徵中部分陣亡將士遺骨,安葬於幽州城西,稱為「哀忠墓」。據《帝京景物略》記載:

白雲觀西十餘裡,為唐太宗哀忠墓。

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撫平唐太宗心中對陣亡將士的追思之情,於是他又命在幽州城內修築廟宇以緬懷英靈,並為此廟命名「憫忠寺」,也就是今天北京城內法源寺的前身。讓人稱奇的是:唐太宗選擇建立憫忠寺的地址,就是當年隋煬帝修建臨朔宮的原址。

別看史學家對唐太宗和隋煬帝的評價大相逕庭,但這兩位皇帝在某些方面的品味還真是出奇地一致。比如說,隋煬帝想徵服高麗,唐太宗也想;隋煬帝遠徵失利,唐太宗也一樣。就連挑地方蓋房子搞「房地產」,這哥倆兒的眼光都出奇的一致,這恐怕與古代帝王迷信風水之說不無關係,修建憫忠寺的這塊地能夠接連被帝王相中,想來真的是塊風水寶地吧。

三、番外:法源寺趣聞軼事

文章寫到這裡,本來可以結束了,但筆者意猶未盡,突然想給各位把法源寺稍微說道說道:

1、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在幽州城裡毀了不少寺院,卻唯獨敬畏憫忠寺,還特地把憫忠寺改為「順天寺」,似乎是在炫耀自己造反是「順應天意」的。他的部將史思明為了拍馬屁,特意在寺裡立了一塊石碑歌頌安祿山。後來史思明降唐,又將石碑磨平重新篆刻。後憫忠寺毀,這塊石碑卻有幸保留,現存於法源寺的憫忠閣內,這塊距今1200年的石碑,是法源寺中最古老的石碑。

2、據《舊都文物略》載:

宋徽宗被俘北來,羈囚於此,欽宗則居憫忠寺。

也就是說憫忠寺是靖康之變後,金人囚禁宋欽宗的地方。憫忠寺是緬懷英烈的地方,而宋欽宗卻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也不知他的心裡會是個什麼感受?

3、遼時,幽州大地震(1057年),憫忠寺被毀,1070年重新修復後,被稱為「大憫忠寺」。明代稱「崇福寺」,清代雍正十二年改名為法源寺,一直就叫到了今天。

4、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法源寺成立。不過相對於佛學,筆者最愛的還是法源寺的丁香花。據說法源寺的丁香花在明清之時,便已名動京城,是北京著名的三大花事之一,就連印度詩人泰戈爾,也曾在徐志摩的陪同下觀賞過法源寺的丁香。可能是受了佛祖的點化,每當丁香盛開,整個寺院馨香馥鬱,而又古韻悠長,那種特有的寧靜之氣,真的是北京城中一抹與眾不同的春色。

相關焦點

  • 絲路留名的裴矩,為何在隋煬帝時為佞臣,在唐太宗時為敢諫的直臣
    一、西域27國交易博覽會的組織者隋朝大業五年,即公元609年,精力充沛,立志趕超漢武帝的隋煬帝楊廣,雄心勃勃地進行了一次西巡,在(今焉支山)組織了一個西域27國參加的交易博覽會,到場的27國人士都佩著金玉,身著錦緞,焚香奏樂,載歌載舞,又有威武、張掖等地的漢人仕女著盛裝騎大馬到場,整個會場綿延數十裡,場面甚是壯觀絢麗。
  • 歷史上隋煬帝真的是昏君嗎?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近年來,影視作品上關於隋煬帝的負面形象可謂是家喻戶曉。那麼,史書上是如何記載隋煬帝的呢?隋煬帝真的是昏君嗎?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隋煬帝形象。史書上記載隋煬帝:「美姿儀,少聰慧」。他在多次出徵後逐漸取得了父母的歡心,再加上太子楊勇喜好奢華,於是隋文帝夫婦有了換太子的想法。在一系列的操作之下,太子楊勇被廢,楊廣當上了太子。雖然說楊廣的做法是令人不齒的,但是哪個皇子沒有當皇帝的野心呢?縱使如唐太宗李世民也逃不過這個兄弟相殘的宿命。為什麼世人只誇唐太宗而貶低隋煬帝呢?只不過是唐太宗取得的成就讓世人忘了玄武門之變的汙點。
  • 蕭美娘第一次被唐太宗強幸後,為何李世民激動的無可自拔?很簡單
    而在歷史上,曾經就有這麼一位漂亮的女子,她一生之中曾經是屬於六個男人,而這六個男人都是有頭有臉的皇帝。 蕭美娘,原本是隋朝隋煬帝的一名皇后,很多人說蕭皇后是一個十足的禍國禍民的紅顏。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蕭皇后一直都是比較內斂的。
  • 北京最「低調」寺院,門票便宜本地人都很少知道,卻因流浪貓出名
    佛教傳入中國幾千年了,可以說,佛教在我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的寺院越來越多,雖然很多寺院隨著歷史消失了,但是很多寺院卻保留了下來,現在這些保留下來的寺院成為了古代寺廟的景點,北京有這樣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但這座寺廟很低調,門票便宜本地人都很少知道,卻因流浪貓出名。
  •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同時,在我們傳統的史論中,唐太宗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他廣開言路,擴大文官統治階層,頒布寬仁慎行的《貞觀律》,踐行民貴君輕的統治理念,是中國古代帝制時期功績突出的英主。如果我們拓展視野,著眼於世界,偉大的唐太宗在世界文明史中又有著怎樣的評價、記憶與書寫?擁有異域之眼的各國學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位名垂青史的中國君主的呢?
  • 北京超神秘寺廟,不僅門票免費還有貓咪可擼,你知道嗎
    但是,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佛教可以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寺廟和寶塔,寺廟裡供奉的雕像成了人們的精神寄託,每逢節日或特殊節日,許多朝聖者都會去寺廟燒香拜佛,在佛像前祈願,希望平安。說到寺廟,自然要提到北京,北京不僅是我們國家的首都,還有很多寺廟,但是寺廟裡的和尚很少,主要是因為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古代寺廟逐漸變成了博物館,然而北京的法源寺就不一樣了,不僅有免費票,還有很多和尚,而且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很少,甚至當地人可能都不知道,外地遊客更不知道了。北京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朝時,法源寺被稱為『憫忠寺』。
  • 北京最古老寺院,門票僅5元景色優美,卻因一群流浪貓而出名
    佛教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佛教傳入我國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建立了很多的寺院,當然也失去了很多的寺院,現在保留下來的古寺都是經歷了歷史的風雨。我國的寺院很多,哪怕是在北京也有不少的寺院,但是北京的寺院大多沒有多少真正的僧人,北京的很多古寺廟本地人都很少知道。
  • 李恪:外祖父是隋煬帝,祖父是李淵,卻成了李世民最倒黴的兒子
    他的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他是隋煬帝的親外孫。他自己是李唐的血脈。也就是,他集合了隋唐兩大皇族的高貴血統。厲害的是,李世民還想過立他為太子,廢掉李治。然而,這麼高貴的人,卻被長孫無忌輕鬆安上了謀反罪,慘澹的退出歷史舞臺,令人唏噓。
  • 此人被唐太宗封為神勇大將軍,宋朝時曾「顯神」,是二郎神的原型
    清朝康熙時期,有個人叫做陳夢雷,編寫過一本《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裡面引用了《龍城錄》中的記載。說隋朝的時候有個人叫做趙昱,隱居在青城山上學道,隋煬帝得知此人後,逼迫他入朝為官,出任四川嘉州太守一職。當時嘉州有條老蛟龍時常興風作浪,禍害百姓。
  • 千古一帝,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叔。也就是說,皇帝幹點啥都得看這些軍政大佬的臉色,所以集權是帝國成立後必須做的事情,不然你想搞點政績背後都有大佬在掣肘,那還搞個飛機?正如劉邦剿滅韓信等合伙人、司馬家分封諸王、劉宋爭權血腥殺戮、孝文帝改革遷都等一樣,隋煬帝楊廣也要擺脫軍政大佬的控制,將最高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 出手為李世民增壽20年,地府首席大判官崔珏生平不凡,有何來歷
    出手為李世民增壽20年,地府首席大判官崔珏生平不凡,有何來歷《西遊記》中,唐太宗李世民受涇河龍王冤魂纏繞,連驚帶嚇,竟然一病不起,魂歸地府。病入膏肓之際,大臣魏徵遞交到他手中一封書信,聲稱讓唐太宗交給他生前的同僚好友,冥司豐都首府判官崔珏。
  • 隋煬帝真是個昏君嗎?其實並不是
    歷史上最為人熟悉的皇帝有很多,比如說唐太宗、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等等,這些皇帝都是人們非常讚嘆的皇帝。現如今看來,人們對古代的皇帝有很多評價不一的地方。比如說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人們對他的評價就不同。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奠定了後世的政治格局,但是他在位期間,殺戮非常多,因此並不是明君。
  • 唐太宗家的女人有多彪悍?從祖母到兒媳,每個人都是傳奇
    而在古代,行事不羈之人並非沒有,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不得不感慨他們家女人的行事作風。那麼唐太宗家的女人有多彪悍?原來,從祖母到兒媳,每個人都是傳奇。 祖母與母親的性格強勢 對於唐太宗李世民我們都不陌生,但李世民的祖母,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聽過的,畢竟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而李世民的祖母,就是大名鼎鼎的獨孤氏。為何說獨孤氏的性格彪悍呢?
  •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④。爾其⑤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⑥諫⑦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⑧移災朕躬⑨,何疾之避?」遂⑩吞之。注釋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貞觀,唐太宗的年號。苑:古代帝王遊玩、打獵和躬耕的園林。
  • 九歲封王,歷任宰相十餘年位列凌煙閣,認識蕭瑀傳奇的一生
    【一個有態度的文化傳播者,讓更多的人物與故事被熟知】【本期為專題歷史,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二期,結尾有話題討論,往期看主頁,歡迎關注和交流】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古代司空見慣的事情,尤其對於皇室貴族來說所以,唐太宗既是念及他的功績,將他列入凌煙閣,排名第九位,高過了很多武將,又賜給他貞褊的諡號,表示功過都有。最終,在公元647年,73歲蕭瑀送走了最後一位至親,也就是親姐姐隋煬帝蕭皇后,因而傷心欲絕於次年離世,過完了神奇而輝煌的一生。
  • 隋煬帝與關隴集團的暗戰,三大奇招沒有奏效,卻葬送了隋朝的國運
    說起隋唐歷史,我想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並不是隋煬帝或唐太宗,而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員猛將——秦瓊秦叔寶,受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影響,多數人都會崇拜個人英雄主義而罔顧真正的歷史,在絕對的主角面前,任何站在其對立面的人物都將成為絕對的反派,而隋煬帝就是這樣的一個反派——昏君。
  • 隋煬帝手下五大重臣,深受隋煬帝信任,被稱為「大業五貴」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西域諸國紛紛前往張掖,同中原往來通商,裴矩奉命監管互市。他知道隋煬帝有吞併西域的打算,便查訪西域的風俗、山川等情況,撰寫《西域圖記》三篇,回朝奏明朝廷。隋煬帝大喜,每日都向他詢問西域情況。裴矩又提議吞併吐谷渾。隋煬帝遂命裴矩經略西域,又拜他為民部尚書。不久,裴矩升任黃門侍郎、參預朝政,並前往張掖,引導西域蕃邦入京朝貢。
  • 唐高祖平天下,唐太宗休養生息,成就「貞觀之治」
    隋朝末年,隋煬帝荒淫無道,各地戰亂不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並於次年618年建立唐朝,開啟了在中國歷史上的極為昌盛、開明的朝代。唐朝開始繁榮自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在其統治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發明人是魏徵、唐太宗、荀子中的哪一個
    你也會說,唐太宗李世民講過此話。是的,魏徵、唐太宗都講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貞觀元年。唐太宗親見軍事力量強大的隋王朝,因徭役繁重、賦稅迭起、刑法嚴峻、窮兵黷武、勞民耗材,最終激起底層群眾普遍反對,導致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