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域27國交易博覽會的組織者
隋朝大業五年,即公元609年,精力充沛,立志趕超漢武帝的隋煬帝楊廣,雄心勃勃地進行了一次西巡,在(今焉支山)組織了一個西域27國參加的交易博覽會,到場的27國人士都佩著金玉,身著錦緞,焚香奏樂,載歌載舞,又有威武、張掖等地的漢人仕女著盛裝騎大馬到場,整個會場綿延數十裡,場面甚是壯觀絢麗。
隋煬帝楊廣是要通過這次博覽會,顯示大隋朝的強盛,結果也確實達到了讓西域各國驚嘆於隋朝強盛富裕的目的。
這次宏大而壯觀博覽會的實際組織者,是黃門侍郎裴矩。
近1400年以後,一場名為《絲路花雨》的舞劇轟動國內外,這場舞劇藉助敦煌壁畫展現了唐朝絲綢之路的盛況,其中的最後一幕就取材於隋朝裴矩組織的這場27國交易會。
可見,這場27國交易會在絲綢之路上的影響之大。
通過這場交易會,裴矩展現出了自己天才的外交能力和組織能力。可是裴矩更為後世關注的是,他在隋唐兩朝截然相反的表現。
二、大器晚成,首建功勳過不惑
裴矩出身河東裴氏,也就是山西的裴氏,這是自東漢以來的大族。在晉朝時,裴氏家族已經成為皇家緊密依靠的門閥,其地位與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相同,甚至以當時裴氏子弟裴秀在司馬炎身邊的地位,琅琊王氏還無人能及。
裴矩的九世族在晉朝永嘉之亂時沒有渡江南遷,而是逃到了涼州,之後就一直在北方,由前秦而至北魏,之後是北齊。裴矩的父親是北齊的太子舍人,但是很早就死了,他死時,裴矩還在襁褓中。
裴矩的成長,得益於裴氏家族的世家文學傳統,他本人好學而且多智。裴矩看書有特點,就是寬泛而雜,他的記憶力非常好,看書效率很高,又因為看書多而且寬泛,因此他以博學多才出名。
裴矩剛進入仕途時,是北齊北平王司州牧高貞的兵曹從事,也就是負責軍事後勤的秘書,之後地位高了一些,轉為北齊定州刺史高平王高仁英的「文學」,相當於機要秘書。
北齊被北周滅後,作為北齊舊吏的裴矩並不被任用,後來楊堅擔任定州總管時,任用了一批前北齊定州的官員,其中就有裴矩。因為裴矩一直擔任秘書工作,因此楊堅也用裴矩為記室亦即秘書,負責記錄和起草一些章程和發布楊堅的指示。
裴矩為楊堅做秘書做得不錯,楊堅非常高興,後來楊堅建隋,裴矩就做為楊堅的自己人到了長安,成為隋文帝楊堅的內史省給事郎,相當於中書令給事中,還是秘書之職。
裴矩在楊堅身邊並沒有明顯的建樹,因為他的工作,是中規中矩的秘書,只是他的秘書工作做得不錯,因此隋文帝派兒子楊堅伐陳時,又讓他給楊廣做秘書。
隋文帝為了培養楊廣,因此給楊廣伐陳配的文武都是當時隋朝的頂尖人物,其中就有隋文帝第一謀主高熲。楊廣讓裴矩和高熲一同將陳朝的所有圖書典籍全部搬回長安。
若是普通人,也許就是完成了一次圖書搬運工作,可是裴矩卻借著搬運這些典籍,將南朝的山川地理了解了個透徹。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陳朝雖然已經被隋朝所滅,可是叛亂卻此起彼伏。隋平陳的第二年,即公元590年,嶺南的番禺(今廣州)發生叛亂,廣州總管韋洸領兵鎮壓時中箭身亡,而裴矩正好有去嶺南巡查的任務。
話說君子不入險地,一直幹秘書的裴矩有理由折返,可是裴矩卻偏向虎山行。
裴矩向一方面建議隋文帝楊堅立刻平叛,因為這股勢力有正在往北方發展的趨勢,一旦北上和江浙的叛亂勢力會師,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控,另一方面,他在南康(今贛州)招募了僅僅3千士兵就南下番禺。
從來沒有接觸過南方,也沒有過軍旅經驗的北方人敢毛遂自薦去南方平叛,不是深思熟慮就是輕佻率性。
此時裴矩已經42歲,又久任秘書工作,自然不是輕佻率性,他之所以敢主動去南方平叛,得益於他對平陳時獲得的陳朝典籍的了解,通過他搬回的陳朝典籍,他已經對南方山川瞭然於胸。
這又得益於裴矩天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裴矩的嶺南平叛果然獲得成功,他收復了包括廣州在內的二十餘州。
裴矩是隋文帝的人,此時立功,讓隋文帝大大長臉,他對第一謀士高和第一大將楊素說:「韋洸帶2萬兵都不能解決嶺南問題,我還一直以為是兵少的緣故,沒想到裴矩只3千兵就解決了問題。有裴矩這樣的臣子在,我就不用擔憂了。」
由於嶺南之功,楊堅賜給了裴矩聞喜公爵位,後又封他為內史侍郎。
三、除大義,計弱突厥
隋朝時期,對大隋最有威脅的邊患是來自北方的突厥。
北周周宣帝時期,為了和突厥交好,將宗室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嫁給了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到了隋文帝時期,千金公主已經成了隋朝封號的大義公主,而大義公主侍奉的可汗,已經成了都藍可汗。
可是大義公主時刻想報楊堅代周建隋之仇,因此不斷慫恿都藍可汗和隋朝為敵。
車騎將軍長孫晟出使突厥,發現了大義公主的小辮子,即她和身邊奴僕的私通。可是長孫晟並沒有想出解決的辦法,他回來報告楊堅。楊堅的秘書裴矩又積極請戰,他可以出使突厥除掉大義公主。
於是,楊堅再派裴矩出使突厥。
裴矩抵達突厥,先秘密會晤了前可汗沙缽略的兒子突利,以嫁給他大隋公主為條件,讓突利向都藍可汗告發大義公主私通奴僕的問題,並要突利說服都藍殺死大義公主。
突利果然促使都藍殺死了大義公主。
接著,裴矩又挑起突利和都藍可汗的矛盾,使得兩人進行內鬥,結果都藍被殺,實力被大大削弱的突利不得不依附隋朝,之後被隋朝封為啟民可汗。
經過裴矩的經營,突厥由隋朝的心腹之患變成了隋朝最忠心的附屬。
四、天才的外交才能
隋煬帝楊廣時期,雄才大略的楊廣欲建立遠超漢武帝的偉業,因此積極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的張掖開闢市場和西域各國進行互市交易,隋煬帝讓裴矩監管具體事務。
此時裴矩已經是大50歲並朝著60歲奔的人,憑著多年秘書工作的經驗,他知道楊廣遲早會有吞併西域之心,因此他並沒有僅僅完成楊廣交給他的互市任務,而是利用機會了解西域風俗和山川地理,包括西域各國酋長的簡歷以及各國的物產情況,編撰了三卷《西域圖記》獻給隋煬帝。
於是,就有了隋煬帝西巡時,在焉支山下規模龐大,盛況空前的西域27國貿易博覽會。
西域國家自來關係複雜,各方勢力滲透其中,這些國家有的是不共戴天的仇敵,有的面和心不和,再加上文化信仰不同,要一同舉行一場和平而又載歌載舞的盛會,沒有相當的外交才能是做不到的。交易會的巨大成功,使得裴矩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
五、在楊廣和李世民身邊的判若兩人
隋煬帝楊廣後期,天下大亂,裴矩做為楊廣的親信隨楊廣遊幸江都(今揚州)。
楊廣並不知道,他的生命即將在這裡結束。
可是,楊廣身邊的裴矩卻很清楚楊廣面臨的狀況,因此他開始明哲保身。
裴矩見到所有的官吏,無論大小,他都以禮相待,決不得罪任何人,他讓任何和他打交道的人都感到高興。
面對中原大亂,隋軍節節敗退,而隋煬帝身邊最精銳的10萬驍果軍卻在江都無所事事,而這些驍果軍又都是關中中原子弟,因此人心浮動,都想打回老家去。
裴矩不僅沒有勸楊廣回軍平叛,反而為了討楊廣的高興,給楊廣出了長期呆在江都的主意,給他的驍果軍分配妻室,讓他們安心留在江都。
結果,驍果軍們在江都成家,都紛紛感謝裴矩。而儘管中原和關中已經亂做一團,可是楊廣和他的精銳驍果軍卻在江都待了兩年之久,
這兩年,聰慧的裴矩再也沒有做過任何有建樹的事,對楊廣唯有「悅媚取容而已」。
裴矩的表現,乃是典型的佞臣。
後來宇文化及反叛,當殺氣騰騰的叛軍殺向楊廣所在的皇宮時,遇到上早朝途中的裴矩,叛軍們對這位給了自己家庭,平日對自己和顏悅色的官員非常有好感,因此說:「不關裴黃門的事」便紛紛繞過裴矩殺向皇宮。
裴矩平時的人緣幫助他躲過一劫。後宇文化及親自到來,裴矩又立刻向宇文化及迎拜。
之後宇文化及殺了楊廣,裴矩跟隨宇文化及的部隊一同北上。宇文化及擁立秦王楊俊的兒子楊浩為皇帝,讓裴矩做了尚書右僕射,加光祿大夫,蔡國公。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打敗後,裴矩又擔任了竇建德的尚書右僕射。竇建德被李淵所敗,裴矩又投了李淵。
裴矩在李淵父子麾下,其表現和在隋煬帝楊廣朝廷上完全不同。
李淵建立唐朝後,讓裴矩擔任民部尚書,80歲的裴矩精神十足,毫無衰老跡象,通曉古今,為李淵重用。
唐太宗李世民剛登基,首先做的就是整肅吏治,為此,他秘密派人給各官吏送財物以試探。有一個部門的門令史接受了一匹絹,唐太宗大怒,要殺這個門令史。
這時,在隋煬帝面前表現諂媚的佞臣裴矩突然成了鐵骨錚錚的諫臣,竟然批評至高無上而且剛登基的太宗李世民:「此人受賄是應該殺,可是陛下用物品引導人犯罪,這就是陷害,這不是我朝倡導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李世民相貌威武,有股不怒而威的氣勢,在他的面前,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從來都是戰戰兢兢,不敢反對,而且他剛殺了太子登基,身帶殺氣,更無人敢隨便亂說話。裴矩偏偏來揭龍鱗,這大出李世民意料。
李世民不僅不怒反而聞之而喜,他不僅採納了裴矩的建議,而且召集百官說:「裴矩敢不附和我,能向我面諫,這是忠臣,你們如果都能這樣,何愁天下不治?」
此時的裴矩成為李世民身邊敢言者第一人,也正是裴矩的敢言,才有了後來魏徵的敢言。
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裴矩,是鐵骨錚錚的忠臣。
六、君明臣直
對裴矩的前後變化,司馬光有精確的評價: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不是他性情有變。如果君主不喜歡聽反對意見,則忠臣會變成佞臣,如果君主樂意聽真話,則佞臣就會成為忠臣。
總結起來是四個字:「君明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