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中慢粒白血病是什麼 安徽省兒醫專家解析兒童「慢粒」

2021-01-12 安徽門戶網站

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以來,引發觀影熱潮,影片也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這種疾病走入普通人的視野。片中一名慢粒患兒的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成人相比,兒童慢粒白血病的發病和治療是否有所不同?7月13日,安徽省兒童醫院血液科主任屈麗君深度解析兒童慢粒白血病。》》》相關閱讀:蜱蟲叮咬嚴重者或致死亡 合肥疾控專家:被咬後不要硬拽

屈麗君介紹,慢粒性細胞白血病又稱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粒白血病多發生在成年人,僅不到百分之十的患者為兒童,在所有兒童白血病中約佔百分之二到三。

慢粒白血病的發病,是由於病變細胞攜帶了ph染色體為特點,在DNA水平形成了融合基因,其表達的異常升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是致細胞惡變的原因。其自然病程經歷三個階段,即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

慢粒白血病患兒發病時會有哪些表現?屈麗君介紹,白細胞升、脾臟腫大,或者血小板增高,家長就要帶孩子進入血液專科進行骨髓相關檢查、明確判斷,以免耽誤病情。

目前,慢粒白血病的治療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即伊馬替尼口服,劇中的格列衛就是一種進口伊馬替尼口服藥。二是可以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這是目前唯一治癒慢粒白血病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骨髓移植存在移植風險,口服靶向藥物兒童耐受性好、副作用少,與移植一樣,也取到了相當好的療效。

據了解,中華慈善總會已有格列衛患者援助項目,採取新農合承擔3個月藥品費用,項目援助9個月藥品模式,大大緩解患者的治療經濟困境。

相關焦點

  • 白血病也能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可治可控,36歲「慢粒」小夥規範...
    他的主治醫生、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黎緯明稱,慢性髓性白血病(俗稱「慢粒」)現在已經能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可治可控,甚至通過規範治療實現「治癒」停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6年規範管理「治癒」白血病2011年4月,周磊發現自己的肚子突然變大了,吃不下飯,到醫院檢查發現脾腫大,白細胞非常高。
  • 《我不是藥神》最讓人痛心的人物不是呂受益竟然是他!
    《我不是藥神》劇照在這部電影裡,令人印象最深的當屬呂受益。他是一名慢粒白血病人,需要終身服用天價藥物,因為這巨額的費用,他選擇用常人難以承受的清創方式來治療。最後他為了不拖累家人選擇自殺。黃毛也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因為得知自己身患此病,為了不拖累家人,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真是懂事的讓人心疼。
  • 《我不是藥神》丨當情和法被捆綁,誰能拯救夾縫生存的弱者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迫於生計程勇鋌而走險賣藥,經歷了賣藥—停藥—再次賣藥的過程,最終因非法賣藥被抓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此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
  • 《我不是藥神》中的生與死,不管是誰,每個人都只想好好地活下去
    《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是在2018年上映的,雖然距離現在已經了2年,但還也算是一部很不錯的國產影片,給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且在豆瓣上的有著很高的評分。而且影片中的演員們的演技都是無可挑剔的,而且在影片的題材上可以說算是冒著很大的風險,足以看出徐崢的大膽。
  • 電影《我不是藥神》:賣印度神油的大叔,如何成為「藥神」
    「藥神」並不常見 但是有時候是常見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藥神」電影《我不是藥神》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但是不得不說,它在我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單單從口碑來看,我相信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男人,人到中年,最怕的是什麼?
  •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體現了普通人吃不起天價藥
    2018年,《我不是藥神》獲得了30億的票房,可「藥神」的原型陸勇很生氣,他說:徐崢扮演的主角完全破壞了我的形象。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圍繞白血病患者這類特殊群體展開,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讓我們感受到沒錢的無助。
  • 《我不是藥神》:小黃毛,你回家了嗎?
    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電影活的編年史——村花2018年7月5日,《我不是藥神》提前一天上映了。今天村花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豆瓣9.0分,值這個數。誠如早前看過點映的筒子們所說:120分鐘的電影,前面60分鐘笑到人仰馬翻,後面60分鐘哭得稀裡譁啦。
  •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事件,究竟應該怎麼看待
    《我不是藥神》熱映,原型陸勇的故事再度進入公共視野。他是慢粒白血病人,先為自救、後為救人而推廣印度仿製藥。2006年,陸勇作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志願者,與另一位北京志願者,在韓國慢粒性白血病協會律師的陪同下,曾前往印度這家製藥公司考察,以確認公司是否真的存在,這些藥物在印度是不是「真藥」。
  • 《我不是藥神》的原型陸勇,不滿把他塑造成逐利商人,引發爭議?
    兩年前,看完《我不是藥神》後,原型陸勇很生氣,他覺得電影完全扭曲了他的真實意圖,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注重利益的商人,這部電影大獲全勝,票房高達30億,而他作為原型也面對了前所未有的討論度。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 陸勇:我不是藥神,我只是一個有良心的白血病患者
    2018年的那個夏天,我們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都應該有《我不是藥神》的蹤影。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會對主人公程勇接二連三受到無數打擊而焦心;我們也會對他後來顧私利來牟取暴利而咬牙切齒;到後來我們自然也會感動於他無私的奉獻而熱淚盈眶。
  • 《我不是藥神》裡神像那段是什麼意思?
    我認為其作用有三點:1.呼應電影主題。「我不是藥神」有一個「神」字,我們知道,除了慢粒性白血病病人和病人家屬以外的人,包括主人公自己,都沒有覺得自己是什麼「藥神」。但是在病人面前,在死亡面前,在求生意識面前,在貧窮與病痛面前,販便宜假藥的主人公程勇就是拯救他們的「神」,是讓他們生命得以延續的「神」。
  • 白細胞超50倍,我是被命運選中的10萬分之一
    2018年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慢粒白血病為人熟知,也讓「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這句話深入人心。慢粒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種,也稱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一般人群中,大約每10萬有1至2個人患有該病。兩年多過去,慢粒白血病人們現在過的怎麼樣了?本期顯微故事關注慢粒白血病人的生活現狀,講述他們的悲喜人生。
  • 《我不是藥神》憑什麼奪下豆瓣評分9.0?
    《我不是藥神》憑什麼奪下豆瓣評分9.0?我不是藥神,我做過菩薩,我想過做神,但我終究是一個普通人。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期待已久的口碑之作,自播出之後更是燃爆朋友圈,奪下豆瓣9.0的高分,掀起暑期檔的浪潮!那麼,相比於其他電影,他究竟為什麼猶如猛虎下山之勢,乘風破浪呢?《我不是藥神》改編自一個來自陸某某的真實故事。
  • 看完《我不是藥神》才真正理解現實的殘酷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製,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8年7月5日。《我不是藥神》的故事,講述了混跡於街頭的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父親病重,一個離了婚的中年男人也是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
  • 我們沒有罪,也沒有錯,但我們也可能並不覺得活著——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我們只是普通人,面對疾病,我們會害怕,會想活下去。但我們可以傳遞愛,給予愛,激勵他人相信生命,這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原因。影片以極具印度風情的背景音樂渲染氣氛,主人公程勇坐在自家破舊的保健品店裡,代賣著印度油。
  • 《我不是藥神》:現實比電影更複雜,但至少這是個開始
    最近最火熱的電影當屬《我不是藥神》。我們已經很久沒看到這樣一部票房、口碑俱佳的國產電影了:點映期間票房即過億,上映第一天已經有十多萬豆瓣網友給出了9.0的高平均分。要說它為什麼火?電影的視聽語言流暢、營銷到位自然必不可少,但它的現實主義題材切中了要害——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內心的隱憂與傷痛。
  • 被罪惡燕掩埋的,是高貴的靈魂——觀電影《我不是藥神》有感
    被罪惡掩埋的是高貴的靈魂觀電影《我不是藥神》有感01「只要是正義的一方,無論多麼卑鄙都可以被原諒。電影中,那些病人們所患上的病症叫做「慢粒白血病」,這是一種需要終身服藥的病症,且目前市面上的藥物只有前面提到的「四萬塊錢一瓶」的格列寧等寥寥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