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作為前段時間的熱播劇,聚焦高考問題,以三個家庭的日常為主線。好多網友都驚呼,刷個劇竟然看到了老爸、老媽本尊,嚇得我差點把 iPai 都丟了。
一元關係中,媽媽絕對的控制權讓女兒崩潰
劇中喬英子的媽媽宋倩,是個很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她很早就和丈夫喬衛東離了婚,和女兒相依而生。為了照顧好女兒,她辭去了春風中學老師的工作,選擇做自由度更高的輔導班老師。每天為女兒準備補品,海參、燕窩等不斷,每碗濃湯裡都包含著深深的愛意。在她的幫助下,女兒喬英子成績優秀,懂事又禮貌,母女關係看似融洽,連方一凡的媽媽童文潔都羨慕宋倩有個好女兒。
可是,後來喬英子卻一度抑鬱,哭著喊著要跳河,就因為媽媽堅決反對她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和長期以來對她的控制。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認為,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歸根結底有三種層級的關係:一元關係、二元關係和三元關係。
宋倩和女兒喬英子,本來應該是關係場中勢均力敵、立場不同的二元關係,各自擁有獨立的話語權,彼此在爭奪控制權。但是由於宋倩的強勢,很快取得了絕對的控制權,女兒喬英子的聲音被淹沒,二元關係退化為一元關係。
一元關係的實質是一方受剝削、受壓迫,它是一種極端不平等的關係,同時它也是危險、不穩定的關係。
例如宋倩一家三口放飛願望氣球時,女兒喬英子鄭重地寫上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表達自己的願望。可宋倩見了,把女兒的願望改成清華、北大任選其一,把女兒視為自己的客體,一點也不尊重她。後來喬衛東出來支持女兒的夢想,宋倩非要加上一句,一定考到七百分。她完全無視女兒的想法,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女兒好,做什麼都是對的,其他人做什麼都是錯的。
在這種一元關係下,女兒喬英子的人格、主權被蠶食,完全失去了自我。這些讓女兒接受不了,覺得與其生活在媽媽令人窒息的愛中,不如奔向更自由的空間。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父母,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從身體到精神嚴加控制。「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把親子關係扭曲成一元關係,有這樣的父母,孩子也會很無奈吧!
一元關係下,強勢的父母,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同樣面對超強控制欲的父母,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最後塑造的孩子性格也會千差萬別。
1. 被動攻擊型如小勇是廣州某中學初三的學生,他平時學習態度端正,每次小考成績都很優秀,但是一逢大考,像期中、期末或升級考試等,他幾乎次次都會發揮失常,考試成績很難看。
小勇的父母都是教師,母親更是想方設法提高小勇的心理素質,但都毫無作用。不得已,父母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
原來,小勇討厭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感。心底卻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告訴他,你怎麼能恨爸爸媽媽呢?他們對你那麼好,那麼無私,你反而恨爸爸媽媽,你還有良心嗎?
所以,小勇表面上聽父母的話,表現得乖巧懂事。卻在大考時故意考砸,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父母的不滿,這就屬於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型孩子,是指由於種種原因,無法自由表達正常的攻擊行為,而採用隱蔽方式表達出來的孩子。一元關係中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無法正面抗衡,內心的痛苦卻又無處發洩,只能採用被動攻擊的方式來表達內心強烈的情緒,這也是孩子面對強大壓力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2. 叛逆型《遇見幸福》裡,蕭晴的女兒蕭春妮,因為不喜歡父母為自己挑選的專業,索性退學搞起了音樂。簫晴當時還被蒙在鼓裡,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辛辛苦苦兼職賣保險為女兒攢錢。知道真相後,蕭晴一怒之下把女兒最寶貝的吉他賤賣了。女兒因此指責母親霸道、蠻橫不講理,還一言不合離家出走了,幸好被甄開放收留。
在父母做什麼都對的一元關係中,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高壓政策下,本性被抑制。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能力也逐漸增強,就有了和父母抗衡的資本,孩子會正面和父母硬槓。具體的表現有:和父母大吵大鬧,穿奇裝異服、紋身化妝,父母讓往東、孩子偏偏往西;極端的甚至離家出走、自殺威脅父母等。
在我看來,叛逆其實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標誌,孩子的自我在發展,孩子試圖從父母那裡奪回控制權,希望把一元關係轉化為二元關係甚至三元關係。但是,孩子自身的認知能力有限,暫時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只能用破壞性的手段摧毀禁錮他們的一元關係。
3. 缺乏獨立意志型演員朱雨辰,曾因為媽媽上過熱搜。朱媽媽會每天給他榨兩瓶果汁,並要求他晚上把空瓶帶回家;不讓他在外面吃飯,跟著跑劇組照顧他的日常生活;堅持看他的微博,360度無死角監視他的一言一行,還會大段大段地抄在本子上;會出面幹涉他的每一段感情。
連朱媽媽自己都說,我完全沒有自我,我是用整個生命來愛兒子。這樣的朱媽媽,用她那令人生畏的愛,把兒子變成了一個害怕愛情、生活頹廢、迷失方向的人,簡直就是加強版的宋倩啊!
如果一元關係中父母的力量太過強大,孩子的力量又太過微弱,那麼孩子就會習慣依附於父母,其獨立意志很難發展起來。一元關係階段對應著嬰兒的0-6個月,孩子不僅在衣食住行上離不開父母,關鍵是心理上還沒有和媽媽分離,和媽媽處於共生狀態。其大腦正處在混沌期,自我尚我分化出來,說的話語不過是別人的傳聲筒、做的事情也是遵從他人的指揮。
這種情況反而比較嚴重,因為孩子始終寄生在父母的陰影裡,獨立意志遲遲不肯發展,甚至會倒退成嬰兒狀態。孩子脫離了父母,很可能連生存都是問題。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過: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了。
父母的控制欲太強的話,孩子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傷痛,甚至終身都難逃脫這個魔咒。所以,父母們請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愛,束縛孩子的成長。放開孩子,也放下心中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