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大連10歲女孩被殺」的消息驚雷般衝上熱搜。
女孩被殺令人痛惜,加害人同是未成年,讓人愕然而沉重。「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請好好愛護我」,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正在審議之中,血的教訓再次衝撞人心!
近些年,犯罪低齡化情況已經越來越嚴重,校園霸凌現象頻繁發生,相關報導比比皆是,而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頻頻示警,也不斷挑動公眾脆弱的神經。
未成年人犯罪,責任在誰?是法律、道德意識的缺失,還是家庭教育缺失或學校教育的差池?都有。
一方面,大多數父母忙於工作,很少時間陪伴孩子,更別說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即使罪惡之花正在孩子的內心悄悄萌芽,他們也難以察覺。另一方面,分數至上的學校,缺乏愛與理解,也逐漸的剝奪著孩子純正的本性。
雖然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很多,但家庭教育是給了孩子最基本品行的方式。
讓孩子敬畏生命
人只有真正的對生命產生敬畏,才會珍惜自己、他人以及世界上所有生命特徵的生物。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踢打小狗小貓,或將昆蟲肢解,如果家長沒能及時制止,並告誡他們行為的錯誤性,這就會使孩子缺乏對生命的基本敬畏之心,也更容易釋放他們罪惡的天性。
人為什麼懼怕火?
因為火會使人灼痛、燒傷。
無論多小的孩子,在親自品嘗火焰的滋味後,就不會再把手伸到火焰之中。
我們要保護未成年人,但不縱容他們。
不知道火的滋味如何,又談何敬畏火?
對生命沒有應有的敬畏,又談何珍愛?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說:
「人,實際上都是一種產品。是社會、教育的產品。『』
最重要的,是家庭的產品。
孩子性格有缺陷,問題往往出在早年的撫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道理,以後長大了再慢慢教育。
但等孩子長大了,他們又很苦惱,為什麼小時候那麼乖的孩子,上了初中後像變了個人一樣。與孩子的距離變得特別陌生疏遠,開始學壞,你又打又罵,但就是一點用都沒有。
因為那時已經「為時已晚」,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只有當父母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孩子才會自願接受撫養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
孩子的所有觀念都是在小的時候樹立的,同時也是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家長不要總在語言上上教孩子怎麼做人,而是要用行動去感化孩子,無論是善待生命,還是平時的一些品行,父母的親身示範最有效。
底線不能跨越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用自己的權威和人生閱歷幫孩子樹立一套健康、完整的行為道德、法律體系,與社會保持一致。這能夠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絕對不能做,同時也要告訴孩子,跨越底線將會面臨的後果和懲罰。
犯罪心理學說,遺傳給了他一把槍,環境給他上了鏜。
作為父母,最需要的是教會他們做人的基本準則,讓他們擁有為人處事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