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將軍家廟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村,據《新會縣誌》記載,張將軍受朝廷表彰,回鄉建家廟,於1884年完工,張將軍祠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80年代被新會博物館列入文物目錄,1995年被新會公布為第三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廣東省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組建築由南向北而坐,前中後三個入口,左右迴廊貫通,磚木結構、石結構,呈現祠堂建築模式。整組建築,前後碼,佔地約2800平方米,家廟主樓寬25米,深52.55米,頂高10米,寬10米,前庭庭院空間鋪有長2米,寬0.4米的花崗巖條,非常氣派。家廟中心主樓為堅硬的山頂,吊梁穿鬥的混合梁架,石雕工藝精湛,門口兩側離地0.6米有鼓,第二個入口前有一個平臺,側廂是懸山閣樓,其規模宏大,做工精細,表現出典型的晚清建築風格和嶺南特色,堪稱清代南方建築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張將軍的廟附近有一口「品」形的三眼井,井口用四塊花崗巖板雕刻而成,雖然只有2米深,但據說井水一百多年來從未乾涸,清澈冰冷,寺廟前有兩隻巨大的大理石獅子,左邊是帶腳踏繡球的滾珠公獅子,右邊是滾珠母獅子,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它是廣東省罕見的歷史和技術遺蹟。
在張將軍廟以西約300米處,是張為紀念張將軍的祖先而建的太廟,在張祠堂前,有一塊花崗巖浮雕御石珏,高1.3m,寬0.7m,厚0.2m,石覺正面雕有四根祥雲石柱,頂端蹲著獅子,石柱之間的上部刻有一對鶴和一對僕人,頂部雙鳳拱託太陽,主體上部刻有「聖旨」二字,中下部刻有「奉天聖旨」和「張」九個楷書字,更難得的是,在張的祠堂前,還有一副清廷張贈的名為「真勇路」的世華表,據考證,「真勇巴圖路」在滿語中是「武士」的意思,是清廷給戰功卓著的武將起的名字,每對手錶的總高度為8.8米,直徑為0.3米,底座高度為1.5米,中國的手錶是一個浮雕式的龍圖案包裹的圓柱,獅子尊重頂部,座位上還有兩塊護柱石碑,上面分別刻有「玉慈鎮永巴圖路」字樣,這副世華表是新會僅存的一副具有歷史價值的清代世華表。
張其光,又名,廣東省新會市雙水區鎮人,年輕時,清廷招募水兵抵抗太平軍橫掃大江南北,他立志效忠清廷,招募一批青年男子當平民,成群結隊參軍,變賣家產當基金,他帶來的年輕人被編入左指揮的水軍,調往浙江與太平軍作戰,他去浙江任提督,先後駐守浙江、福建和臺灣,同治七年,張賜名「鎮永巴圖魯」,是廣東唯一的巴圖魯,光緒元年,皇帝授予他一件黃襖,1893年,曾兩次被皇太后召見,賜食,他在浙江期間,深受浙江人民的支持,浙江有一座張公廟紀念他,浙江人稱他為張將軍,稱他的指揮軍隊為「張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