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灣上的白色「指環」 張學濤
1. 喚醒城市記憶
茅洲河,深圳的母親河,因水草豐茂而得名,卻因深圳特殊的歷史而遺落在城市發展浪潮的波濤中。時至今日,一枚猶如潔白「指環」的醒目圓環從茅洲河中部的一處河灣上升起,方才讓那歷史的脈絡重回公眾的視野,令「母親」的形象逐漸鮮明起來。它就是「碧道之環」——茅洲河4公裡生態修復示範段的重要節點。
2.自然而然——山水之間基地置身於寶安區北隅的一片悠然山水之間,茅洲河在此不經意地一彎,衝積出一片視野絕佳的開闊溼地。如何通過挖掘場所之「理」、解讀內在隱性語彙,自然而然的建造?自然雖充滿無限自由,但答案自在其中。當建築師一次又一次不斷審視基地時,周圍三處茂林淺丘與茅洲河灣在基地處自然交匯的形態方才逐漸浮現出來——「自然而然」的生長基因早已蘊涵在基地的隱性力量之中。
▼基地總體區位 TJAD
▼基地與周邊自然的關係 TJAD
當建築師面對基地凝視沉思之時,場所蘊涵的隱性基因開始逐漸展現力量。建築師在此採取了「略加影響」的微改造策略,建築順應基地的輪廓(城市道路與溼地堤岸圍合成的三角形)從城市一側向河面「自然而然」的逐漸隆起形成三角形「綠丘」。南面向水面打開形成「透明」的觀景界面,其覆土的建築形式之下便是水文教育展示及市民休閒的空間。▼設計生成動圖 TJAD
▼概念草圖 TJAD
▼建築主體以地景式沿著岸線蜿蜒展開 章魚見築
▼航拍總圖 章魚見築
3. 順勢而為——有無相生
以 「消隱的無」回應自然, 以 「幾何的有」創造存在。「有無」相生,尋求自然營造的微妙平衡。這是建築師在面對「自然」時的深層考量。建築以地景式的非建築化「消隱」狀態沿著堤岸蜿蜒展開,順應用地輪廓成為向河面隆起的拖著長長尾巴的三角形「綠丘」。展現了建築與自然的融合,並隔絕與城市的喧囂。在隱入自然的同時,再植入符號化、幾何化的「存在」(一「環」一「球」)為場地注入標識性及永恆感。「環」是輕落丘頂的環形觀景平臺;「球」是一個可至多容納200人的球幕展廳。
▼發散於建築中的圓形母題 章魚見築
▼從城市界面俯瞰「碧道之環」及整個茅洲河灣 章魚見築
4. 體驗勝於圖景——人、空間、精神的交互體驗
整個展示館面積不到1500㎡,包含了水文教育、市民日常休閒等功能。可謂方寸之間高度聚合。建築師以較為克制的手法塑造建築形體,意在將來訪者更多聚焦於體驗上。故設置了一條張弛有度富於變化的空間序列:入口——前院——旋梯——圓環——展廳——溼地——河流;反之亦然。弧形入口——「望月廊」:半圓形入口空間下,傾斜弧牆拱衛出的窄窄通廊恰到好處地向外界若隱若現地展示著內有乾坤的玄機,激發人們的探索欲。
▼前廣場及潛藏的入口 章魚見築
圓形水院——「天空的容器」:穿過入口通廊,建築師以混凝土質感的UHPC塑造了一個圓形前院。這是一處樸素的 「物質空間」,黑色鏡面水池,灰色牆面,「懸浮」的白色圓環和旋梯,此外再無多餘的色彩和裝飾。這是「天空的容器」,只有庭院圍合出的圓形天穹和它在鏡面水池中的倒影。它是極簡的,白雲的遊走和牆壁上光影的蔓延顯露時光靜好。它又是至繁的,環、梯、庭在其中投射出紛繁錯疊的景象,展現出世界變化莫測而又普遍聯繫的一面。
▼隱藏於狹窄的入口後的圓形前院 章魚見築
▼圓形水院、圓環、旋梯交疊形成多重意境的獨特場所感 章魚見築
景觀圓環——「天空之環」:順著螺旋樓梯登上直徑30米、最大懸挑達10米的鋼結構白色圓環。視線沿著360°無遮擋的圓形視界毫無束縛地向外擴散輻射。在晨曦中,在夜幕下,不論是隔岸遠眺還是登環俯視,「碧道之環」都恰當地完成了「看或被看」的角色。
▼大尺度懸挑的「碧道之環」 章魚見築
▼從環上觀賞梯田水景和遠眺茅洲河 章魚見築
透明大廳——「山水的容器」:展示館內部6m通高的玻璃肋幕牆向水岸打開。建築師在這裡以前後兩道玻璃幕牆塑造了雙向「透明性」。於前序空間的「隔世感」 形成鮮明對比,茅洲河灣的自然景色順勢流淌並充盈整個內部空間。當來者獨坐窗前,恍如置身於蒼茫溼地之中。水草搖曳,樹影婆娑,只需靜待落日餘暉灑滿河岸溼地。
▼向水岸打開的透明界面 章魚見築
梯田水景——「九曲葦蕩」:藉助建築前方堤岸的高差打造的梯田水景與河岸自然過渡,九曲迴廊般的迂迴路徑讓觀者在在步移景異中感受自然蒼茫,同時構建了多級淨化的的生態溼地系統。從河畔觀望,整個建築「消隱」在溼地的蘆葦叢中,展現了建築與場地的融合共生。
▼掩映在「梯田水景」中的展示館 章魚見築
▼微光中的「碧道之環」水天一色 章魚見築
▼夜幕中靜謐的綠丘 章魚見築
▼夜色中的「碧道之環 章魚見築
5.外延內融、眾樂之園——延伸體驗式科教
通過外延內融的設計策略,「碧道之環」使其營造的體驗和影響力外延到建築本體之外,又向內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不論是登環遠眺、書香裡徜徉還是梯田水景間縱情自然,都已成為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坐擁全景的咖啡書吧 章魚見築
▼球幕展廳內部 羅溪
「碧道之環」以一座立體公園的角色融於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成為每日居民晨練、夜跑,學生上下學途徑小憩的必經場所;也成為文藝和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的打卡點。它是一座水文教育展館,也式一座景觀和記憶的容器。人們通過新生的建築得以追溯茅洲河過往的記憶,並獲得獨特的親水場所體驗。令人與自然的共鳴在時間、空間中得以延續和強化。將科普教育以融入日常體驗的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將文化公建以更謙遜的姿態、更親密的關係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相信,這將是科教文化建築發展探索的新方向。
▼碧道之環和梯田水景相得益彰,成為周邊市民親近自然的樂園 羅溪
▼環上憑欄遠眺的憧憬少年 羅溪
▼「碧道之環」為城市邊際街區帶來新的活力 章魚見築
項目圖紙
▼平面功能分布 TJAD
▼立面圖 TJAD
▼剖面圖 TJAD
項目名稱:碧道之環
設計方: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19/2020
主創及設計團隊:
建築:江立敏、張煜、羅溪、徐豔、邱楚懿、
巢靜敏,趙懿;
結構:劉冰、朱亮、孫洋、張碩、沈葵;
給排水:陳旭輝、李學良、李麗萍、馮漢仁;電氣:安世超、宋海軍、朱亞君、羊元鑫、
李玉芝;
暖通:馬國傑、錢必華、王鈺;
幕牆:田利軍,黃杰;
景觀(概念設計):江立敏、張煜、羅溪、
樓慧伶、袁天遠、徐豔、邱楚懿
景觀(深化設計):樓慧伶、袁天遠、張偉、
沈磊、湯攀、田雅琴、幸暢;
室內設計:金鐘,徐博,汪南焰;
照明設計:楊秀、陳幸如、徐霞青、杜怡婷
項目地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洋湧路、松羅路
建築面積:1497.5㎡
攝影版權:章魚見築、羅溪、張學濤
合作方:上海風語築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譯地事務所
客戶:深圳市水務局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
版權聲明:轉載作品,本文來源於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由( 創研社 ) 整編而成。
原文地址: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如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長期接受各類作品、資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