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環–深圳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館/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2020-12-24 騰訊網

▼茅洲河灣上的白色「指環」 張學濤

1. 喚醒城市記憶

茅洲河,深圳的母親河,因水草豐茂而得名,卻因深圳特殊的歷史而遺落在城市發展浪潮的波濤中。時至今日,一枚猶如潔白「指環」的醒目圓環從茅洲河中部的一處河灣上升起,方才讓那歷史的脈絡重回公眾的視野,令「母親」的形象逐漸鮮明起來。它就是「碧道之環」——茅洲河4公裡生態修復示範段的重要節點。

2.自然而然——山水之間基地置身於寶安區北隅的一片悠然山水之間,茅洲河在此不經意地一彎,衝積出一片視野絕佳的開闊溼地。如何通過挖掘場所之「理」、解讀內在隱性語彙,自然而然的建造?自然雖充滿無限自由,但答案自在其中。當建築師一次又一次不斷審視基地時,周圍三處茂林淺丘與茅洲河灣在基地處自然交匯的形態方才逐漸浮現出來——「自然而然」的生長基因早已蘊涵在基地的隱性力量之中。

▼基地總體區位 TJAD

▼基地與周邊自然的關係 TJAD

當建築師面對基地凝視沉思之時,場所蘊涵的隱性基因開始逐漸展現力量。建築師在此採取了「略加影響」的微改造策略,建築順應基地的輪廓(城市道路與溼地堤岸圍合成的三角形)從城市一側向河面「自然而然」的逐漸隆起形成三角形「綠丘」。南面向水面打開形成「透明」的觀景界面,其覆土的建築形式之下便是水文教育展示及市民休閒的空間。▼設計生成動圖 TJAD

▼概念草圖 TJAD

▼建築主體以地景式沿著岸線蜿蜒展開 章魚見築

▼航拍總圖 章魚見築

3. 順勢而為——有無相生

以 「消隱的無」回應自然, 以 「幾何的有」創造存在。「有無」相生,尋求自然營造的微妙平衡。這是建築師在面對「自然」時的深層考量。建築以地景式的非建築化「消隱」狀態沿著堤岸蜿蜒展開,順應用地輪廓成為向河面隆起的拖著長長尾巴的三角形「綠丘」。展現了建築與自然的融合,並隔絕與城市的喧囂。在隱入自然的同時,再植入符號化、幾何化的「存在」(一「環」一「球」)為場地注入標識性及永恆感。「環」是輕落丘頂的環形觀景平臺;「球」是一個可至多容納200人的球幕展廳。

▼發散於建築中的圓形母題 章魚見築

▼從城市界面俯瞰「碧道之環」及整個茅洲河灣 章魚見築

4. 體驗勝於圖景——人、空間、精神的交互體驗

整個展示館面積不到1500㎡,包含了水文教育、市民日常休閒等功能。可謂方寸之間高度聚合。建築師以較為克制的手法塑造建築形體,意在將來訪者更多聚焦於體驗上。故設置了一條張弛有度富於變化的空間序列:入口——前院——旋梯——圓環——展廳——溼地——河流;反之亦然。弧形入口——「望月廊」:半圓形入口空間下,傾斜弧牆拱衛出的窄窄通廊恰到好處地向外界若隱若現地展示著內有乾坤的玄機,激發人們的探索欲。

▼前廣場及潛藏的入口 章魚見築

圓形水院——「天空的容器」:穿過入口通廊,建築師以混凝土質感的UHPC塑造了一個圓形前院。這是一處樸素的 「物質空間」,黑色鏡面水池,灰色牆面,「懸浮」的白色圓環和旋梯,此外再無多餘的色彩和裝飾。這是「天空的容器」,只有庭院圍合出的圓形天穹和它在鏡面水池中的倒影。它是極簡的,白雲的遊走和牆壁上光影的蔓延顯露時光靜好。它又是至繁的,環、梯、庭在其中投射出紛繁錯疊的景象,展現出世界變化莫測而又普遍聯繫的一面。

▼隱藏於狹窄的入口後的圓形前院 章魚見築

▼圓形水院、圓環、旋梯交疊形成多重意境的獨特場所感 章魚見築

景觀圓環——「天空之環」:順著螺旋樓梯登上直徑30米、最大懸挑達10米的鋼結構白色圓環。視線沿著360°無遮擋的圓形視界毫無束縛地向外擴散輻射。在晨曦中,在夜幕下,不論是隔岸遠眺還是登環俯視,「碧道之環」都恰當地完成了「看或被看」的角色。

▼大尺度懸挑的「碧道之環」 章魚見築

▼從環上觀賞梯田水景和遠眺茅洲河 章魚見築

透明大廳——「山水的容器」:展示館內部6m通高的玻璃肋幕牆向水岸打開。建築師在這裡以前後兩道玻璃幕牆塑造了雙向「透明性」。於前序空間的「隔世感」 形成鮮明對比,茅洲河灣的自然景色順勢流淌並充盈整個內部空間。當來者獨坐窗前,恍如置身於蒼茫溼地之中。水草搖曳,樹影婆娑,只需靜待落日餘暉灑滿河岸溼地。

▼向水岸打開的透明界面 章魚見築

梯田水景——「九曲葦蕩」:藉助建築前方堤岸的高差打造的梯田水景與河岸自然過渡,九曲迴廊般的迂迴路徑讓觀者在在步移景異中感受自然蒼茫,同時構建了多級淨化的的生態溼地系統。從河畔觀望,整個建築「消隱」在溼地的蘆葦叢中,展現了建築與場地的融合共生。

▼掩映在「梯田水景」中的展示館 章魚見築

▼微光中的「碧道之環」水天一色 章魚見築

▼夜幕中靜謐的綠丘 章魚見築

▼夜色中的「碧道之環 章魚見築

5.外延內融、眾樂之園——延伸體驗式科教

通過外延內融的設計策略,「碧道之環」使其營造的體驗和影響力外延到建築本體之外,又向內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不論是登環遠眺、書香裡徜徉還是梯田水景間縱情自然,都已成為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坐擁全景的咖啡書吧 章魚見築

▼球幕展廳內部 羅溪

「碧道之環」以一座立體公園的角色融於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成為每日居民晨練、夜跑,學生上下學途徑小憩的必經場所;也成為文藝和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的打卡點。它是一座水文教育展館,也式一座景觀和記憶的容器。人們通過新生的建築得以追溯茅洲河過往的記憶,並獲得獨特的親水場所體驗。令人與自然的共鳴在時間、空間中得以延續和強化。將科普教育以融入日常體驗的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將文化公建以更謙遜的姿態、更親密的關係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相信,這將是科教文化建築發展探索的新方向。

▼碧道之環和梯田水景相得益彰,成為周邊市民親近自然的樂園 羅溪

▼環上憑欄遠眺的憧憬少年 羅溪

▼「碧道之環」為城市邊際街區帶來新的活力 章魚見築

項目圖紙

▼平面功能分布 TJAD

▼立面圖 TJAD

▼剖面圖 TJAD

項目名稱:碧道之環

設計方: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19/2020

主創及設計團隊:

建築:江立敏、張煜、羅溪、徐豔、邱楚懿、

巢靜敏,趙懿;

結構:劉冰、朱亮、孫洋、張碩、沈葵;

給排水:陳旭輝、李學良、李麗萍、馮漢仁;電氣:安世超、宋海軍、朱亞君、羊元鑫、

李玉芝;

暖通:馬國傑、錢必華、王鈺;

幕牆:田利軍,黃杰;

景觀(概念設計):江立敏、張煜、羅溪、

樓慧伶、袁天遠、徐豔、邱楚懿

景觀(深化設計):樓慧伶、袁天遠、張偉、

沈磊、湯攀、田雅琴、幸暢;

室內設計:金鐘,徐博,汪南焰;

照明設計:楊秀、陳幸如、徐霞青、杜怡婷

項目地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洋湧路、松羅路

建築面積:1497.5㎡

攝影版權:章魚見築、羅溪、張學濤

合作方:上海風語築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譯地事務所

客戶:深圳市水務局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

版權聲明:轉載作品,本文來源於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由( 創研社 ) 整編而成。

原文地址: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如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長期接受各類作品、資訊投稿。

相關焦點

  • 長安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開館!四大主題十大特色,講述東莞製造...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展館外觀有很強的現代感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總面積4000平方米,布展面積1300平方米,致力於打造展示茅洲河流域工業發展的第一門戶、東莞首個以工業文明為主題的城市客廳、融合工業遺存活化與園區迭代的創新典範。
  • 同濟大學112周年校慶活動一覽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9 5月15日-6月15日 德文圖書館大廳 展覽:凝固的時間——德籍同濟人史圖博教授 圖書館 30 5月16-18日 設計創意學院暗房報告廳 體驗設計大會 設計創意學院 31 5月17日 嘉定校區德才館 材料學院校友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32 5
  • 【上海科技報】十年,同濟智慧助推上海打造全球「設計之都」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設計教育先鋒代表的「同濟設計」,始終與上海「設計之都」建設發展一路同行、同頻共振,在上海邁向「設計之都」、創新發展的徵程上,烙下了深深的「同濟印記」。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上海市設計學IV類高峰學科建設啟動」作為大事件之一登上榜單,彰顯著教育對「設計之都」建設的重要智力支撐。
  • 同濟建築系博導:李立教授,似乎被貼上「博物館建築師」標籤……
    1994年於東南大學獲得建築學學士;1997年、2002年於東南大學獲得建築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師從齊康院士。2003年-2005年於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2005年至今執教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 深圳新開放的環河碧道,也太美了
    *定格深圳 · 遊玩 第254期*坐擁兩個親水公園碧道之環、溼地、花路...廣東萬裡碧道深圳試點段開放了!已不再是從前汙染嚴重的模樣倒映著藍天十分值得觀賞從碧道之環公園進入即可前往茅洲河碧道碧道之環也是碧道的標誌從背後看
  • 推動綠色發展(93)丨脫胎換骨 茅洲河再現生態魅力
    流域總面積388平方公裡,幹流全長31.3公裡,一級支流33條,其中深圳側24條,東莞側9條。茅洲河被稱為深圳的「母親河」40年來,深圳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承載力不堪重負,茅洲河水汙染問題更是觸目驚心。
  • 茅洲河治理背後的「長安路徑」
    ■如今的茅洲河水清岸美 長安供圖12月10日,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開館。長安鎮一口氣發布13個重點項目,再繪騰飛宏偉藍圖。前不久開工建設的vivo研發中心項目、知榮服飾創新中心項目,均屬於13個重點項目範圍。
  • ...建築設計研究院建院60周年回顧展 聚焦大學設計院的現代建築史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院60周年回顧展開幕式現場  2018年10月25日,作為慶祝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60周年華誕的重要活動之一,「6ⅹ10:一個大學設計院的現代建築史」——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院60
  • 彼得·羅素教授受聘清華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未來人居研究院院長
    12月2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舉行了未來人居研究院院長聘任儀式。國際研究生院執行院長高虹、黨委書記武曉峰、副院長張傳傑、副院長陳偉堅,未來人居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衛國等出席聘任儀式,歡迎彼得·羅素教授加入國際研究生院,受聘為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未來人居研究院(iFHH)院長。
  • 環同濟「四史」聯組學習以史鑑今?探索環同濟總產值五年翻一番目標...
    在昨天舉行的環同濟「四史」學習教育推進會暨同濟大學&四平路街道聯組學習會上,「環同濟人」濟濟一堂,講好環同濟發展史,探索實現路徑。大家的集思廣益透露出一個強烈信號:社區與校區聯動的「環同濟」將出現升級版,一個面向未來生活和產業的原型街區將從NICE2035社區放大延伸,將赤峰路打造成為一條由人工智慧、現代設計等來實現產業賦能的上海創新策源地。
  • 「以設計探索世界」第四屆同濟青年論壇暨同濟校友終身學習平臺...
    瀏覽: 12月12日,由同濟大學校友會主辦,設計創意學院、招生辦公室、上海同濟大學校友會協辦的第四屆同濟青年論壇暨同濟校友終身學習平臺•星空講堂第六講在楊浦創智天地開講。
  • 中國綠色校園設計聯盟單位: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丨系列...
    組織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與國際相關組織開展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國家綠色校園建設,開展教育互聯互通,推動並深化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在教育基本建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教育之弦」今日帶您看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同濟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
    他表示,在教育部有力領導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進一步顯現,培養了一大批創新拔尖人才,有力支撐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他對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同時也是對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三點想法:一是進一步發揚「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優良傳統;二是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急需;三是進一步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形成示範引領。
  • 北京奧林匹克學院——北京新華創空間建築工程設計研究院
    北京新華創空間建築工程設計研究院,成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現由東海集團全資控股,總院位於北京,在濟南、德州、鄭州、重慶、青島等地設有分院或辦事處。北京新華創設計是一家具備建築工程行業甲級設計資質的全過程規劃及工程設計服務機構,業務涵蓋文旅規劃設計、空間規劃設計、建築工程設計、景觀工程設計等領域。北京總院下設綜合部、文旅所、規劃所、建築所、景觀所等專業團隊。各專業設計團隊約200餘人。
  • 「戰時情誼」再升華,四川與同濟大學將在這些領域深化戰略合作!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同濟大學經過六次搬遷,期間,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堅持辦學,1946年回遷上海;「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同濟大學傾力援建都江堰市,並積極參與北川、汶川災後重建項目規劃設計工作,對災後重建順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617」長寧地震發生後,同濟大學派出近50名專家組建聯合設計團隊,駐場開展雙河鎮災後重建總體規劃等8項規劃設計和雙河鎮中學雙河文廟等
  • 60個優秀案例,帶你回顧2019最美建築/空間設計
    許多人說,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寒冬,大家都「太難了」,但也依舊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崛起,湧現出超多的好設計,在2020第一個工作日,就一起來盤點下過去一年裡,驚豔過我們的那些建築設計吧。>上海上音歌劇院2Portzamparc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攝影:邵峰太原長江美術館設計:直向建築董功挪威Twist藝術畫廊設計:
  • 大型公共建築設計:江蘇崑山電子展示館+自行車展示館/案例
    設計: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位於崑山開發區前進路北側,緊鄰夏駕河和城市公園,與對面城市五星級酒店的中心駁岸隔河相望,建築面積24908㎡。
  • 同濟大學榮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同濟大學獲評「全國文明校園」;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附屬楊浦醫院和附屬普陀人民醫院(籌)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雷撼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學校黨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要求,以主題海報、創意設計作品、身邊人身邊事主題短視頻、微信朋友圈定向廣告等為載體,通過「感動同濟」「追求卓越獎」等各類先進選樹、文明校園創建先進表彰,形成了「全場域、全時段、全媒體、全覆蓋」的宣傳教育氛圍,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學校連續五年承辦上海市大學生公益廣告大賽,受到市文明辦的高度評價。
  • QS全球大學學科排名:同濟藝術設計專業世界排名13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Art and Design 同濟大學的設計教育發軔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深受德國「包浩斯」學派的影響,長期以來以建築學教育為基礎,具有「博採眾長、兼容並包」的學風。
  •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藝術館(南館)暨「姜四海國石藝術展」揭幕
    日前,同濟大學浙江學院藝術館(南館)暨「姜四海國石藝術展」揭幕儀式在圖書館九樓南隆重舉行,嘉興市文聯副主席、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馬學文,浙江每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姜四海,丹陽市篆刻藝術推廣協會會長姜國成,副會長、丹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蔣丹,副會長、丹陽齊梁印社秘書長龔霄翔等嘉賓共同出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