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不忘初心,為民謀福。五華縣第十三屆至第十五屆人大代表,潭下鎮柏洋村黨支部書記、主任藍會良始終把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放在心上,立足本職,傾聽民生,反映民意,解群眾所急所需,躬身前行,為民辦實事,為村謀發展,打造「一村一品」無花果扶貧產業,增加全村收益,傾心傾力打造柏洋村美麗和諧的人居環境。
●信息來源/五華縣人大辦
圖文/本報記者 宋鳳平 楊建炬
落實脫貧 情系教育
打贏脫貧攻堅的關鍵是靠智力帶動產業發展,扶貧產業已成為了藍會良的第一要務。柏洋村貧困戶43戶,有勞動力27戶,共103口人,想要摘掉貧困「帽子」,產業脫貧是最好的路子。千山花開萬樹香,唯獨無花不競芳。眼下正值無花果成熟的季節,在柏洋村無花果30多畝種植基地裡,一陣陣清新的果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成片的無花果樹整齊排列、紫紅與翠綠相映,煞是好看。藍會良曾多次吸納學習其他示範村種植產業和經驗,發動村民和貧困戶集地種植有特色且經濟效益比較高的無花果,不僅如此,成立了合作社和藉助潭下電商促進銷售。一年兩收的無花果樹,給柏洋村貧困戶帶來了一份可觀的收入,每年分紅人均可以拿到235元,並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一天也有100元,在就近務工的同時也能顧及家裡的老人小孩,何樂不為呢?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產業的生命力,產業有發展了,才是村收入最好的方式。藍會良根據柏洋村地多優勢,經常給村民和在外鄉賢做思想工作,鼓勵在外鄉賢回家創業,種植柚子、養豬、養鴨、製作鹹鴨蛋,給養殖戶養一隻雞獎勵15元的方式獎勵式的發展家禽養殖,藉助潭下電商發達的優勢對村民的產業進行回收,這樣村民就不用擔心銷售的問題,也為村民帶來分紅收入和提供就業機會。藍會良說:「產業多了,村裡總體經濟高起來了,村民的收入也高起來了,更是帶動了貧困戶脫貧的積極性。」
村裡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村教學樓不夠用這個問題,藍會良早已把這個問題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在他努力爭取和多方支持下集資為村新建了一座有十二個的教室的教學大樓,解決了以往學校學位不足和環境差的問題,並建立圍牆大大保障了師生的安全。藍書記還與五華工業園區的企業取得聯繫,了解相關的就業崗位,推薦給村民,讓部分村民實現了轉移就業、就近就業,在獲得穩定收入的同時還能照顧好家庭,也解決了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問題。
清除麻竹 著力衛生整治
柏洋村如今寬闊的河道,清澈的水流,再也見不到密密麻麻的麻竹了。說起柏洋河村民無不感激藍書記,以前的柏洋河因兩邊長滿麻竹雜草導致寬敞的河道只剩下不足5米,每次遇大雨來襲,河水就會暴漲,淹沒部分沿河路,甚至流入部分低洼房屋,為學生們上下課和村民的出行埋下安全隱患。藍會良立即召開村幹部會議及村民大會,籌結扶貧資金、動員鄉賢村民捐款,投入共200萬元並以身作則親力親為帶領村民對柏洋河裡的麻竹進行清理,共清除了3公裡長的麻竹達4000噸,河道擴寬至18米寬。河道疏通後三次特大洪峰已經再不影響村民的出行。隨後,還投資1500萬打造了3800平方柏洋廣場、河提路,和柏洋村休閒娛樂設施。緊緊抓住國家正在大力建設四好農村公路的東風,大力完善柏洋村的道路,在村兩委的帶領下,200多戶村民獻出土地打造長3公裡、寬7米的路面硬底化河堤公路,真正的修出一條發展之路。
為進一步創建美麗鄉村,藍會良緊緊圍繞鎮黨委、政府部署,把三清三拆作為切入點,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村民小組長會議,大力宣傳三清三拆政策,讓群眾能理解政策、擁護政策。從2018年開始,他採取先易後難、以點帶面的方式,集中人力,開展多次拆清工作。據統計,共拆豬舍、老屋、牛欄等2.5萬平方,目前大部分拆清對象基本完成。為維護柏洋村三清三拆成效。藍會良建立了人居環境長效機制,聘請保潔員7名和一名垃圾運輸員,負責各片日常保潔清運工作,同時也組織黨員、婦聯,不定期對衛生死角進行清理。建立考核機制,村幹部不定期進行衛生巡查,並創建衛生曝光群,對亂推、亂放、亂扔、亂畫、亂搭、亂建進行警示,對3次警示後仍不整改的行為在村衛生微信群進行曝光。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柏洋村人居環境建從以前的「髒亂差」到現在的乾淨整潔,實現了質的飛躍。
做好人大代表 發揮紐帶作用
藍會良說,要了解群眾的心聲,就必須到群眾中去。自上任以來,他不僅把人大代表職務看作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認真履行職責,當一位名副其實的好代表。藍會良經常深入群眾,和群眾深入交談,了解群眾所需所想將收集到的民情、民聲、民意,上傳下達,為群眾做實事。他認為路通才能財通,路通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緊抓國家政策,抓住機遇,結合村道路狹小、遇上節日車流量增加時就會造成交通擁堵的現象,在各方支持下大力完善柏洋村的交通道路,也在縣人大會議中提出改造潭下至周江的省道。
作為人大代表的藍會良表示將繼續維護改善人居環境,發展農民致富路,堅決貫徹好縣委「126」專項整治行動,大力發展產業,計劃種植積極高效的尖東茶,做好維護穩定工作,努力創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