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中小學有個顯著的區別就是教室不固定,同學們每天都在不同的教室裡上課,有的教室很大,有的教室很小,選擇坐哪裡、跟誰坐在一起都是自由的選擇。在大學裡,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普遍的現象:無論是上專業課還是上公共基礎課,教室裡總是跟開會一樣,前三排位置很少有人坐,除非有特別要求。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一個專業或者一個班當中,總會有幾個同學「不合群」的同學喜歡坐在前面,這些喜歡坐在前面的同學無論是在校期間還是畢業後,普遍都非常優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為什麼一個看似簡單的上課選座會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實際上,上課選座的背後,透露的是4種不同心態的人性。
1.對待學習的心態不同
學習心態的積極學生,他們起床比別人早、到教室比別人早,上課選座位時也更喜歡坐在前面。他們不怕老師提問、上課也不玩手機、不會三心二意走神,他們總是積極參與老師的課堂互動。對於學習不太積極的學生則喜歡坐在後面,一來他們總是以「昨晚沒睡好,起床太遲了」「老師上課枯燥無味」等為理由坐在後面,喜歡在課堂上玩手機、不敢回答老師問題、不想參與課堂互動,甚至認為老師講的書上都有,網上也有,上不上課都能知道。
2.對於個人的要求不同
上課喜歡坐在前排的同學,他們對待自身的要求很嚴、自我控制力也很強,哪怕是一堂確實「照本宣科」的課,他們也能從老師的講課中汲取知識的營養,不會因為過於功利而學習,而是為了學習到應有學習能力而學習,更多地是學習方法,而不是等待知識灌輸。喜歡坐在後排的同學,對自身的要求、自我控制能力相對來說較差,滿足於現狀、急功近利似地學習,喜歡自由而不是約束,他們寧可課後去上網查資料也不願意上課聽講。
3.對待他人的態度不同
坐前排和坐後排,跟上課老師無論是在眼神上的接觸還是在距離上的感受都是截然不同的。大學的學習講究的更多是互動式教學,而非單向知識的灌輸,坐在前面與老師互動的距離更近,給人的感覺也更好,如果總是敬而遠之,則有一種不尊重的感覺。上課本身也是師生間一種互相影響的過程,如果老師站在講臺上高談闊論,下面的學生都在低頭玩手機,而且還坐得遠遠的,那上課老師的一片熱心也會被澆滅,對班級的印象也不好,後續的結果可想而知,那自然會變成互相「忽悠」,於己於人都不利。因為,選座的背後,實際上也透露著對他人的態度不同,懂得互相尊重、懂得尊重老師知識成果的學生,情商一定不會差,而這也是走上社會成為優秀人才所必須的素質。
4.對於決策能力的不同
喜歡坐後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必定有一條就是隨波逐流,認為「大家既然都是這樣坐的,所以我也這樣坐。」這既是典型的「法不責眾」心態,也是缺乏獨立思考決策能力的表現,用直白的話來說就是「沒主見」。對於決策能力的不同,是影響大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階段,後續還有很多、很長的路要走下去,連一個選座位都要隨大流,還談什麼未來發展呢?恐怕到畢業時,連做什麼工作都要依靠父母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