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竇建德!一個生活在隋唐之交,本來有希望坐上龍椅的亂世梟雄。
坦白來說,我覺得我這輩子,應該稱得上是亂世梟雄。最大的黴運,就是遇上了李世民。
而且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出身世家的話,唐朝真不一定姓李,說不定就姓竇了。
讓我來介紹一下,我一生都做了什麼吧!
我出生於公元573年,這一年,是北周建德二年。距離隋朝建立,都還有8年的時間,算是南北朝時期的尾巴。
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南方和北方長時間分裂,大家一直打來打去,就沒個消停的時候。直到楊堅滅掉北周之後,建立了隋朝,然後南下滅掉了南陳,才算結束了長久的混亂。
我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
說起來,我家祖上也是闊過的。我家老祖宗竇融,曾是東漢時的大司空,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不過到了我這一代,已經徹底衰敗了,好幾代人都是普通農民。
順便說一句,雖然在演義小說裡,我和李淵的皇后竇氏是表親。但實際上,我們之間的關係,僅限於老祖宗都是那位竇融。到了我們這時候,都不知道過去多少代人了,純粹是那種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所以,竇皇后是北周的貴胄之後,我只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
當然,我並不覺得做一個農民的兒子有什麼不妥,千年後的人不是都說,勞動人民最光榮嘛!
不過,雖然家世一般,但我做人卻很豪氣。如果拿到武俠小說裡面,絕對是妥妥的俠義心腸。我年輕的時候,就在家鄉小有聲名,被鄉親們稱讚。我爹去世的時候,鄉親們來了上千人送葬,這絕對是我人緣的一個證明。
後來,隋朝大業七年的時候,朝廷要遠徵高麗,到處抓壯丁。有個叫孫安祖的,不願意去參軍,這傢伙和我關係不錯,我就把他藏了起來。當時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經過隋煬帝連續幾年的亂搞之後,天下已經在分崩離析的邊緣了。我覺得這也是個機會,就鼓動孫安祖起義。至於我嘛,覺得當時隋朝還沒有真正崩潰,加上我當時日子過得不錯,也就沒和孫安祖他們一起。
後來在我的鼓動下,當時已經沒了退路的孫安祖,終於走上了起義的道路。我借著我的人緣關係,還有當時我在隋朝的官家身份,替他招募了幾百個和他經歷類似的人。
後來,他們去了高雞泊落草為寇。
但是,我的所作所為,卻難免招來了一些麻煩。雖然事情做得隱秘,但還是引來了一些懷疑。再加上後來,當時附近的盜匪,搶奪各地百姓,卻惟獨不到我的家鄉騷擾,這就讓郡裡和縣裡堅定認為,是我勾結盜匪。把我的家人都抓了起來,全部殺光了!
這我如何能忍?
既然不讓老子活命,老子為什麼不造你的反?
在那件事後,我拉了兩百多個弟兄,加入了蓨縣人高士達的隊伍。後來孫安祖被另外一個起義軍將領張金稱給幹掉了,他的幾千人馬,就全都來投奔了我,我的實力迅速增長起來。
這一年,我39歲。
雖然出身農民,讓我在戰略上難免眼界要小一些。但另一方面,這個出身,也能讓我更善於和普通士兵們同甘共苦。我和下面的士兵們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下面的人也都比較信服我。在我的帶領下,我們這支隊伍,發展到了一萬多人。
大業十二年,也就是在我起義五年之後,涿州通守郭絢率一萬人馬來襲。高士達很聰明,知道隊伍能發展到今天,主要是靠我。憑他的本事,是無論如何也擋不住隋朝軍隊的,所以就將頭領的位置讓給了我。接下來,我玩了一出苦肉計,裝作和高士達鬧掰,假意投降隋軍,然後忽然在其背後發動攻擊,很容易就打垮了他們。
到了這個時候,我所率領的這支隊伍,已經成了隋末無數起義軍當中,規模較大的那種了,終於引來了隋朝的重視。接下來幾年當中,先後派楊義臣、薛世雄前來討伐我,都被我幹掉了。不過,這些戰鬥說起來輕鬆,但實際上,我打的並不容易。如果你們不信,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這兩個人的履歷,就是知道他們有多猛了。能打敗他們,也足以證明我的軍事才能,確實很強。
而且,每次我打敗隋軍的進攻後,我的實力就會繼續增長。到了大業十四年的時候,我已經坐擁十幾萬農民軍。在各地的農民起義軍當中,我的實力,僅次於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軍。
同樣也是在這一年,隋朝內部發生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政變,勒死了楊廣,隋朝就此滅亡。
楊廣的死,對我來講,既是好事也是壞事。他一死,天下徹底分崩離析,局面更加混亂了。但同時,沒了隋軍的壓制,我也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楊廣一死,隋朝軍隊再顧不上來剿殺我,開始連續內鬥。我則是趁著這個機會,迅速攻城略地,打下了很大一塊地盤。
不過,在楊廣剛死的時候,我還遠稱不上強大。當時最強的,是瓦崗軍、王世充、宇文化及、李淵這四家。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李淵得到了關隴世家的支持,迅速平定關中。李密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和王世充暫時停戰,去和宇文化及死磕。王世充則是迅速以洛陽為中心,恢復實力。
等到李密幹掉了宇文化及之後,王世充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趁著李密人困馬乏,還沒來得及消耗掉打垮宇文化及的戰果,就直接派兵打垮了瓦崗軍。最終,李密僅以數十騎逃脫,投降了李淵那個腹黑的傢伙,後來被幹掉了。
在他們幾家亂戰期間,我一直在踏踏實實發展,安心擴大地盤,壯大勢力。等到王世充在勝出之後,我的地盤,已經不輸給他。但同時,李淵也統一了關中,成了實力最強的一方。
之前的四強割據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三足鼎立的局面。
值得一說的是,李密打垮了宇文化及之後,宇文化及退守聊城,而聊城恰好離我不遠。所以,最後是我率先打到了聊城,殺了宇文化及他們一家。
從這個角度來說,楊廣應該感謝我,因為是我替他報了仇。
在我、李淵、王世充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我知道,李淵的實力最強。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只有和王世充聯合。當時恰好王世充擁立楊侗為帝,我也就暫時奉楊侗為主,算是和王世充那邊結了盟。不過我沒想到,王世充竟然會那麼蠢,僅僅一年之後,就逼迫楊侗禪位給他,自己做了皇帝。
那沒辦法,就算是為了做做樣子,我也必須得先和他絕交才行了。要不然的話,我在我手下人心中的忠義形象,豈不是都毀了?
除了聯合王世充之外,我還用宇文化及的頭顱,去交好突厥人。有了突厥人的配合,我擴張地盤就更順利了。在三年的擴張過程中,除了在幽州羅藝那邊吃了個小虧,沒拿下幽州外,基本上沒遇到任何阻礙。
但是,隨著那些小勢力被逐漸吃光,李淵、王世充和我的衝突,再所難免。李淵首先選擇的,是離他更近一些的王世充。王世充肯定不是李淵的對手,只好向我求救。
唇亡齒寒的道理,我不是不懂。如果任由王世充被打垮,下一個死掉的,絕對是我自己。但如何去救王世充,這點就很重要了。從當時的局面來看,晚救其實要比早救更好。因為他們既然已經打上,雙方就沒有緩和的餘地了。如果王世充贏,李淵就受到了重創,我就可以一舉打開通往關中的道路,直取長安。而如果李淵贏了,實力也必然大損,我就能一口氣拿下洛陽。
不管怎麼看,我好像都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似萬無一失的計劃,終究還是出了疏漏。
這個疏漏,在於唐軍那邊的實力。
這次率領唐軍作戰的,是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超乎想像的能打。
在王世充被打得半殘之後,我終於率領大軍,前去救援。但到了虎牢關之後,已經將王世充打掉半條命的李世民,率一萬精銳前來,據守虎牢關。
這一戰,他一萬多精銳,我十幾萬精銳。
但結果,卻是我全軍覆沒。
老實說,直到我被俘的時候,我都沒想明白我到底是怎麼輸的。虎牢關一戰之前,我坐擁千裡地盤,麾下數十萬大軍。但就是這一戰,我被李世民用區區一萬多人打垮,一下子從巔峰跌落到了谷底。
最終,我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李世民抓了俘虜,帶回了長安,最終被當街斬首示眾。
在這個問題上,我和其他人,比如王世充、李密之類的都不一樣。他們出身較高,早年要麼在隋朝身居高位,要麼就是出身關隴世家,在底層沒有那麼大的威望。唯有我不同,我在底層的威望,是任何人都無法媲美的。所以,就算我暫時投降,李家也不敢接受我的投降。因為只要我振臂一呼,無數人就會再次追隨我起義,所以我必死無疑。
這一年,我四十九歲。
縱觀我的一生,我崛起於最底層的平民,可以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深受大家信賴。而我最後的失敗,大概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出身底層,眼界不是很高,領導能力有限。當起義軍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便不足以在完美的領導他們,頻頻出錯。
另一方面,也是我運氣實在太差,遇上了李世民這個多少年都難得一見的奇葩。這傢伙實在太能打了!毫不客氣的說,李淵最後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最少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到李世民身上。
不過,如果讓我自己評價一下我這一生,我覺得豪傑這兩個字,我絕對是當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