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十三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暨「鵲橋會」在淄博市沂源縣燕崖鎮開幕。
「天上銀河,地上沂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集曲折離奇、纏綿悱惻為一體,小時候看嚴鳳英和黃宗毅主演的《牛郎織女》,自此這個傳說就在心中念念不忘,但那時不知道這個傳說從我們山東區域就能找到「根據」。
本屆七夕情侶節暨「鵲橋會」舉辦期間,記者來到牛郎織女傳說之鄉——沂源縣燕崖鎮,從現場體驗到這一傳說的魅力。
燕崖傳說現場
沂源牛郎織女景區位於沂源縣東南部,距沂源縣城約15公裡,景區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因為夏季多雨,今年沂河上遊的水勢較旺,譁譁的沂河水,就好像一條玉帶,在大賢山附近盤繞了一下,然後繼續南行。
織女洞所在的大賢山位於河西,牛郎廟和牛郎官莊位於河東,隔河相望。今年因為疫情,遊人減少,景區前邊的小路兩邊,不少牛郎官莊的大人、孩子在休息玩耍。
織女洞位於大賢山臨河的峭崖上,即所謂的「燕子崖」,這也是當地「燕崖鎮」名稱的由來。洞口寫著「織女仙洞」四個醒目的大字,織女洞依山憑勢,始建於唐,興盛於宋元,又名織女仙閣,它系二層樓閣式建築,內陳設有織女等彩色塑像,二層左側設有織女梳妝檯與寢室,前面有一個上圓下方的窗戶,如果臨窗端坐,與牛郎隔河相望,正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景。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牛郎織女愛情文化傳承人解明泉老人介紹,傳說中的牛郎名叫孫守義,因經常在外放牛,村民稱他為放牛的小兒郎,後來就叫他「牛郎」。而牛郎官村是個姓孫的單姓村,村民自認為是牛郎的後人,為了供奉祖先修建牛郎祖堂,進行一些祭祀活動,即現在的牛郎廟。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山東沂源、河南魯山、山西和順、湖北鄖西、江蘇太倉五地都說自己是牛郎織女傳說地。2016年去世的山東大學文學院李萬鵬教授,曾在2006年3月帶著學生在沂源縣做了十幾天的實地調查,他認為:牛郎織女故事傳說,不能說是起源於哪個地方,只能說是在哪個地方流傳得最早最廣。經認真考察,李萬鵬得出結論,沂源縣應該算是牛郎織女傳說文化的「主要流傳地」。他的理由是,研究一個故事的起源,最重要的是找到傳承關係,而沂源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建於唐宋時期,洞中立有歷代石碑,較完整地記錄了織女洞修建後1000多年的歷史,其中的南宋石碑上面有牛郎織女傳說的記載,這在全國差不多是最早的文字記載實物。
「牛郎織女」故事是逐漸演化的結果
牛郎織女故事的形成,是漸進積累的結果。
《詩經·小雅·大東》:「維有天漢,監亦有光。跋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這幾句詩的意思是:仰望那高天上燦爛的銀河,如同明鏡似的熠熠閃毫光。只見那三足鼎立的織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運轉忙。雖然一天一夜七移運轉忙,終歸不能織成美麗的文章。再看那顆明亮亮的牽牛星,也不能像人間真牛拉車廂。
從釋文來看,詩文借星的名稱和運行抒發胸臆,手法上連擬人也算不上,「星是星,人是人」,沒有人物,也沒有故事。但因為這首詩最早將織女、牽牛二星放在了一起,並且「大東」在周王朝時橫跨今臨淄、曲阜一帶,今天的沂源恰好位於其間,許多專家仍將這句詩作為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
至《古詩十九首》開始有了人物形象:「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雖仍為天上二星,但同時也成了「人」。「古詩十九首」至今也沒有找到作者,一般認為是西漢或東漢時期的作品,詩作是受五言樂府詩影響而形成的我國最早的五言古詩,由南朝蕭統編入《昭明文選》並總題為「古詩十九首」而得名。這首詩說明,至少在漢代,牛郎織女故事有了「簡概」。
但《古詩十九首》所述人物形象和故事只是概括性的,牛郎織女故事成形,得益於東晉人幹寶《搜神記》中的《田崑崙》和《毛衣女下凡》。
《田崑崙》的故事情節為:有個窮人叫田崑崙,一天,他看到地裡水池中有三個美女在洗澡,跑去圍觀並偷了一件衣服。兩個美女跑到岸邊穿上仙衣飛走了,剩下一個沒法飛走。仙女騙田崑崙說她願意嫁給他,但需要穿上仙衣遮體才能出水。崑崙報天女曰:「娘子若索天衣者,終不可得矣,若非吾脫衫,與且蓋形,得不?」最後仙女只好穿上他的衣服,做了他的妻子。田崑崙和他母親把仙衣藏好,兩年後仙女生子田章;之後,田崑崙去外地,天女想辦法從婆婆那裡騙出天衣飛走了,後來又回來接走了兒子田章。
《毛衣女下凡》的故事情節為:一位青年農民在稻田中看見六七個靚麗女子在一起,不知道她們原是鳥變的。他悄悄地匍匐前往窺探,拿到一件羽毛衣。其他女子發現後立刻披上羽毛衣飛走了,只有這個女子不能飛走,做了農民的妻子。後來,他們生了三個女兒,有一天,女主人公讓女兒問爸爸,得知羽毛衣藏在稻堆下面,她找出來穿上就飛走了,不久又回來把女兒也接走了。
南朝梁武帝(公元464年-公元549年6月12日)時,殷芸(471年―529年)在《殷芸小說》裡寫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一個完整版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
小說的意思是天帝允許織女嫁給牽牛郎後,上天的織紝業就此廢棄,這讓天帝感到惱怒,於是下令織女返回河東,只允許兩人一年相會一次。這篇小說奠定了傳說的敘事構架,此後,牛郎織女故事不斷豐富各種細節,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
牛郎織女與沂源結緣的「因緣際會」
8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來到活動現場。葉濤研究分析了大賢山各處留存的碑刻資料和原沂水孫氏家譜(燕崖過去屬於沂水縣),對沂源何以成為牛郎織女傳說地,進行了科學總結和梳理。從總結和梳理來看,牛郎織女與沂源結緣其實是「因緣際會」的結果。葉濤的考證如下:
大賢山上現存最早的碑刻是立於宋代元豐四年(1081年)的一塊功德碑,此碑雖然現存於織女洞中,但從碑文中還看不出與織女有什麼聯繫。大賢山上還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現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的線刻人物像和文字題刻。題刻主要記述了大賢山道教的開山人物、活了318歲(實際記載如此)的道士張道通的事跡。值得注意的是,金代泰和六年的碑刻文字中出現了張道通雲遊至大賢山、定居於織女崖的敘述:「乃遊此地,謂人曰山名大賢,織女崖,乃同徒眾登眺巔峰,山清水秀,而樂居焉。」這裡的「織女崖」,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與織女有關的記載。
今存於大賢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為破解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和發展之謎提供了重要依據。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立於山頂玉皇閣的《重修迎仙觀玉帝行祠記》,這樣解釋大賢山和迎仙觀的來歷:「所謂山之大賢者,因織女之稱也;觀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賢山之賢人是織女,迎仙觀之仙人是張道通。所謂織女之「賢」,強調的是作為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女子的「賢惠」的品德。
理解沂源牛郎織女傳說最為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現在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的《沂水縣重修織女洞重樓記》中。碑文中解釋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聞個中扎扎機聲,以故織女名」。在這段文字中,還十分難得地透漏出把織女和牛郎牽連在一起的機緣:時任知縣在視察大賢山時,看到秀麗山水,生發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對主持道人大談玄妙之理,講什麼神仙洞穴必須得「秘」、得「虛」,而道士呢,「守者會公意,即禮多方金粟展力為之,對面並起牛宮」。縣太爺的一段談玄,竟然引發了道人將織女洞和牛郎附會在一起的念頭,並且立竿見影,馬上付諸行動,第二年就在織女洞的對面、沂河的岸邊建起了牛郎廟(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至此,牛郎織女傳說如何被附會在沂源縣大賢山一帶的歷史發展脈絡,便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在沂源當地還流傳著牛郎是牛郎官莊村孫氏祖先的說法。牛郎官莊村莊的出現、以及孫氏家族與牛郎之間的關係又該怎麼理解呢?當道士於萬曆年間在織女洞對面沂河岸邊修建「牛宮」之時,牛宮的周邊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莊呢?至今,還沒有確鑿史料能夠證明當時那裡已經就有人定居或者已經有村莊存在。
定稿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孫氏宗譜略》中,為我們提供了牛郎官莊村孫氏家族遷居此地的最初時間。據為譜書作序的孫家的外甥、民國時期山東省議會議員顧石濤考證:孫氏「居沂水牛郎官莊一支今已十餘世,上推遷沂年歲,當在明代末葉」。至宗譜成書的民國年間,這支沂水孫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據這些記載,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明代末葉孫氏家族遷居沂水、定居沂河岸邊時,「牛宮」已於萬曆年間修建而成,村莊因位於牛宮附近,因而命名村莊為牛郎官莊。毫無疑問,牛郎官莊村是因牛郎廟而命名的,其立村時間應晚於建廟的時間。
至於牛郎官莊孫氏家族與當地傳說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來就更加困難。據李萬鵬教授考證,在山東的地方戲中,有將牛郎冠以孫氏姓的。或許,正是受這種地方民間戲曲或其他我們還不知道的原因的影響,又由於孫氏當年遷來沂水定居在牛郎廟旁的歷史巧合,使牛郎官莊村的孫氏被人稱作了牛郎的後代。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