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兒童的世界就是詩的世界,兒童的思維就是詩的思維。這獨有的、神奇的世界與思維,恰是蘊生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溫床。無疑,其對於兒童文化人格的形成,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春風化雨般的作用。學校,應該在詩的教育方面有所作為。
五蓮縣實驗小學,一所偏居魯東南山區的學校,似乎與「詩性氣質」不容易發生「瓜葛」。然而,近年來,這裡的學生與老師「詩興大發」,催生出了一所名副其實的「詩歌校園」。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詩歌、文化的事情,向來是理念先行。
校長劉樹森和老師們對於詩歌教育的認識高度「合拍」:千百年來,中國的兒童都是在讀詩、寫詩的氛圍中長大的,可以說,詩歌的神韻已經浸潤於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讀詩、寫詩,對於學生文化品格、寫作素養乃至創造力的提升有著巨大作用。現在,我們不能將這一「詩教」瑰寶在不知不覺中丟棄。
認識具有如此深度,他們在詩歌教育方面的一些「硬核」舉措便不難理解。
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為博雅教育,倡導全體師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博知世界,雅行天下。自然,詩歌教育,便是博雅教育的推進與實施進入「深水區」的「必選動作」。
為切實保障詩教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詩教工作領導小組和以業務校長為組長的工作小組,全面領導、部署實施詩教工作。
「博雅詩社」應運而生,這是面向全體師生的專業性詩歌教育社團。以詩社為依託,成立了詩教研究院,在領導、工作小組協調支持下,具體負責規劃制定、課程開發等工作。創作團隊方面,建立了教師和學生兩支隊伍,普及到所有年級所有學生,並鼓勵吸納大量家長積極參與。
邀請王夫剛、王福中等「專業詩人」到校作專題培訓指導,引領詩歌創作逐步覓得蹊徑,漸入佳境。派遣詩教骨幹教師赴青島、杭州等地參加各類高端培訓,再將學習精華傳達內化於全體教師。制定詩詞學習制度,訂閱了《詩刊》《中華詩詞》《日照詩詞》《紅杜鵑》等詩詞刊物,為師生們品鑑詩詞、開闊視野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營造濃厚詩教文化氛圍。學校精心打造了詩詞文化專題長廊,包蘊古今,圖文並茂,展示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設立本校師生詩詞作品專欄,倡樹身邊榜樣,激發師生參與熱情。詩詞文化進入所有班級,或張貼,或書寫,或動態展示更新。校園內的花草樹木上也有「詩」,學生晨讀學詩,路隊誦詩。詩詞文化無處不在。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所有活動都要通過課程這一載體來開展。關注於吸收與表達,學校從閱讀與寫作兩個角度著手,開發了兩套校本課程。詩詞閱讀課程《博雅國學讀本》《博雅童詩讀本》,讓學生品讀經典作品,取法乎上。詩詞寫作課程《博雅童詩寫作指導》,為師生解疑答惑,指點迷津;常態化創作課程,著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以詩意的心態來看待世間事物,從中發現萬物之貌、之美、之內涵,最終學會「詩意地棲居」,詩意地表達。
創建系列詩教資源庫。朗誦音頻資源庫,匯集本校學生的優秀朗誦作品,在校園雛鷹廣播裡定期播放,學生聆聽,潛移默化,入耳入心。經典作品資源庫,搜集經典詩詞吟唱作品,作為聽、讀、寫的範本。課堂視頻資源庫,匯集詩詞教學視頻,建立資源庫,供研究借鑑。《詩詞教學集錦》,彙編詩社教師在詩詞教學研究方面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成果,集腋成裘,以作交流提高之用。
詩社每學期制定詩詞教學計劃,舉行詩詞研究課、觀摩課和其他詩詞教學研討活動。研創多種童詩教學法,探索出動詞引路、排兵布陣、形象拓展等教學方法,為師生研究學習詩詞提供「利器」。
基於紮實的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學校將詩教上升到課題研究的高度,參與全國「十三五」科研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山東省課題「樂詩與學科整合的研究」課題的研究,為詩教研究注入強勁動力。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詩歌意韻在學生心中的沉積,詩人氣質、文化品格的形成,有賴於對詩詞經典作品的深度涵詠,也來自學生的自主創作與展示。
教師除在課堂上進行詩詞教學外,還利用晨誦時間指導學生讀詩、背詩、品詩;美術、綜合實踐等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詩配畫、書寫詩詞、吟唱詩詞。
創作不僅是一種流注於筆端的直接表達活動,更是一種基於自然觀察、生活品味的創作活動,觀察與品味是寫作表達的內生動力。為蘊積和激發這種更為重要的動力,學校組織開展兩類創作活動:一是自然狀態下的創作活動,以詩歌表達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二是主題式詩歌寫作、朗誦比賽,利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行不同主題的創作比賽,實現創作與生活、教學、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真正實現從生活中發現詩意之美,從文化中感受詩意之美。
為學生搭建更多展示舞臺。每學期和新華書店聯合舉辦」悅讀者」系列活動,學生以朗誦、表演等形式展示經典和自創作品。舉行「國慶詩會」「端午詩會」「中秋詩會」「新年詩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校園各種大型活動,都充分利用詩歌進行展示與助力,學生得到更多鍛鍊、展示機會,受到師生和社會廣泛好評。
千樹萬樹梨花開,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教活動極大地激發起師生愛詩、讀詩、寫詩的熱情。以近兩年為例,有二百多首詩詞作品被《中國當代詩歌典籍》等書籍收錄,或在《當代小學生》《日照日報》《黃海晨刊》《紅杜鵑》等報刊發表。《當代小學生》《黃海晨刊》先後為學校出四期專版,專業刊物《紅杜鵑》出兩期專刊。學校出刊《博雅教育》(教師版)詩歌專版、《向日葵》(《博雅教育》學生版)專輯各一期(輯),舉辦朗誦等活動九次,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學校也結集彙編出師生優秀詩詞作品集《博雅詩集》。
學校被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詩歌教育委員會確定為「詩歌教育實驗基地學校」。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詩歌教育委員會執行主任、著名兒童詩人王宜振,和著名詩人王夫剛、辛崇發等均對學校的詩教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日照日報》等媒體也對學校的詩教活動進行多次報導。
「莫言此潭小,搖動匡廬山」。從「詩歌校園」裡走出來的學生,受到濃鬱詩教文化的薰陶,具有更為自然的詩性氣質、文化氣質。期待並且相信,這些深具詩性文化氣質的孩子們,在博雅教育理念和詩歌的引領與推動下,將走出別樣的詩意博雅人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牟善磊 秦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