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鬼子來了》:20年後姜文再也沒有拍出第二部《鬼子來了》

2020-12-15 騰訊網

2000年的影片《鬼子來了》是姜文繼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暌違6年獻出的神作,也是姜文導演生涯中,最好的電影。

為什麼這麼說?《鬼子來了》在豆瓣上,拿下了9.2的高分,即便是後來引起廣泛熱議的《讓子彈飛》,也只有8.8分;並且,《鬼子來了》還未姜文帶來了一個坎城評委會大獎。可以說,《鬼子來了》之後的20年,姜文都沒有再拍出另一部《鬼子來了》這樣的佳作。

就像陳凱歌爬上《霸王別姬》這座山頂之後,掉下來就再也沒有爬上來過。

電影《鬼子來了》取材於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但生性反骨的姜文並沒有老老實實的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而是對其進行了大幅度的、脫胎換骨的改編。

在電影裡,姜文拋棄了抗戰中的鬥爭部分,強化了大環境下人性的弱點和局限性。這樣改頭換面似得改編,讓尤鳳偉極度不滿,直接與姜文打起了官司:

"電影對原小說的創作主題、故事細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扭曲竄改……這種行為破壞了原作完整性"

被姜文瘋狂改編之後的《鬼子來了》,除去那些大環境下的不可抗力因素,講明白了一個具有普遍警示意義的關於人性弱點的故事,這個故事就像是著名的伊索寓言中的《農夫與蛇》的現實版。

《鬼子來了》作為一部電影,沒有複雜的背景、沒有奪目的特技景觀、也沒有炫技般的非線性敘事結構,但它臺詞凝練、故事通俗、技巧嫻熟、人物形象豐滿,黑白的影像搭配電影最後一幕的大紅色,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最大程度的調動了觀眾的情緒。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為什麼說《鬼子來了》是姜文最好的電影。

飽滿的人物形象

姜文永遠不會老老實實拍一部電影,即便是人物的名字,姜文也能玩出花來:一刀劉、二脖子、馬大三、四表姐夫、五舅老爺、六旺、瘋七爺、八嬸子……

看似不著調的名字,每一個都很符合農村人的取名習慣,看似隨意的取名,每一個都在電影裡,有著飽滿的人物形象。

馬大三:心地善良卻愚昧的農夫

姜文出演的馬大三,在電影中扮演著"農夫與蛇"中的"農夫"形象,內心善良,卻沒有看清形勢將這種善良用錯了地方、用錯了方向。

馬大三本是一個安居樂業、本分老實的普通農民,卻因為不知所以地被塞進來花屋小三郎和董漢臣打亂了生活節奏。那麼為什麼說馬大三是善良的?

一是在於表面上馬大三最初是因為"我"的威脅,才供養著花屋和董漢臣,甚至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前去找八嬸子借有錢也買不到的白面,但從後面可以看出,即使沒有這個"我"的威脅,馬大三也不會虐待這兩個俘虜。

二是花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逃跑、千方百計想要將自己藏身的線索報告給日本人,但馬大三遲遲不敢下手"處理"了這兩人。在他看來,這是兩條活生生的人命,儘管他曾經放下狠話"誰要我的命,我就先要了誰的命",他也始終沒有下狠手。他寧願將家裡所有的被子給這兩人以防止這兩人自殺,以至於自己沒有被子可蓋;他寧願他這兩人藏在牆裡,每天不辭辛苦的去送飯。

在村裡三番幾次開會的時候,馬大三都是反對"處理"這兩個俘虜的人。而這也正是他愚昧的地方。

他認為人心都是肉長的,他覺得自己不僅沒有"處理"了花屋還好吃好喝地招待對於花屋來說是一種誰也不能忽視的善意。正是這種堅定地愚昧立場,在花屋提出用糧食換命的時候,馬大三說服了所有的村民同意花屋的提議,也最終將掛甲臺帶向了毀滅的深淵。

馬大三的愚昧還體現在其進程去找四表姐夫,想要借刀殺人的時候。馬大三背著一大袋的豆子,希望能夠作為酬勞請四表姐夫出師。但四表姐夫一頓亂吹,便將馬大三忽悠得暈頭轉向。四表姐夫最終是不費吹灰之力,不僅沒有動一根手指頭,還得到了一袋豆子。

但馬大三的愚昧,是骨子裡的,也是其善良的內心所伴隨的。所以當酒豕跟他說,日本人不僅要履行契約還給掛甲臺2車糧食,還額外獎勵4車糧食的時候,馬大三笑了。這種笑是肆意的笑,是所有壓力都釋放之後的笑,是這半年以來所有的擔驚受怕和受苦受累放下來的笑。不得不說姜文的這段笑,表演得十分狂放、極盡誇張之意,這時的馬大三笑的越張狂,後面掛甲臺的悲劇就越蒼涼。

花屋小三郎:生性扭曲的蛇

可以說,花屋小三郎這個角色,貢獻了全片大部分的笑點。這個角色的設計,是姜文的神來之筆。因為在姜文看來,之前的相關題材影片之中,並沒有把國人和日本人語言不通的這個點發揮好,語言不通這個關鍵點如果處理得好,會產生很好的戲劇效果。

從電影的效果來看,姜文成功做到了這點,尤其是花屋小三郎的這一句經典臺詞:

"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

花屋小三郎剛被抓來的時候,確實是想要"一心求死"的,他所接受的武士道精神,不允許他苟活著,所以他才想要通過刺激馬大三的方式,來達到他求死的目的。但是怕死的翻譯官並不希望花屋刺激到馬大三,所以,他將花屋的辱罵和取義,統統翻譯成了取寵和討好,所以五舅老爺隨便幾句隨意的"拷問",翻譯官董漢臣就全招了。

但花屋有求死的心,卻沒有求死的膽。這一點馬大三一早就識破了,因為尋求自殺的花屋用頭撞的是木頭,而不是堅硬的牆。

從這一點,花屋這個日本人的形象就與其他影片中的日本人形象不一致。姜文給了花屋更豐富的情緒,給了花屋在追求武士道精神過程中的掙扎歷程。

花屋的完全轉變、沒心溫和怕死的一面真正展現出來,是一刀劉前來"處理"他們未果之後,花屋意識到自己是真的怕死,也意識到馬大三這群人並不是想真正的處死他。所以才會一反常態,不再對馬大三他們惡語相向,而是提出一筆用糧食換命的交易。

在這場交易裡,花屋為了取得馬大三們的信任,先後表明自己農民的身份以及與日本小隊隊長有同村情誼的關係,並再三強調自己的知恩圖報,不會反咬掛甲臺村民一口。這一變化也表現出對日本所謂天皇的極大嘲諷和對日本人身上的普通百姓特質的深刻揭露。

而這場談判的最後,五舅老爺洋洋灑灑寫出的一份契約,也對兩方人性格中的弱點諷刺得酣暢淋漓,尤其是雙方籤訂協議後那爽朗滿足的笑聲,使得這一幕十分魔幻: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臘月來吾鄉。挾風帶雪,神色驚慌;衣容不整,兼有槍傷;何人送至,吾等不詳;六月有餘,寒來暑往;吾等村民,仁義心腸;寢食不安,鼎力相幫;節衣縮食,悲苦難當。著急上火,沒齒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糧;兩大車整,報答有方;吾等笑納,各得所嘗;花屋漢臣,奉返日方;自此之後,兩不相傷;立下此約,中日兩方。"

電影的最後,花屋身上的那種被日本軍國主義所洗腦深入骨髓的變態心理又被酒豕隊長激發出來之後,花屋忘記了馬大三們對他的恩情,也拋棄了心裡最後的一絲善良,率先舉起屠刀,也更是親手斬下了馬大三的頭顱。

《鬼子來了》用十分生活化的語言和精準的鏡頭,將故事裡的每一個人物都塑造的有血有肉。立場不堅定的二脖子,沉穩有餘廢話連篇的五舅老爺,隨大流沒有立場的六旺,以及瘋瘋癲癲的瘋七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色的視聽語言

在這部《鬼子來了》裡面,姜文表現出了出色的電影素養,對電影的各類技巧的運營十分嫻熟,包括凝練詼諧的臺詞,精妙而有韻味的構圖、鏡頭打光,電影蒙太奇手法等等,都使得這部電影更加完滿。

凝練詼諧的臺詞

除了上述講到的,姜文利用國人和日本人語言不通所製造的那句經典的"大哥大嫂過年好",和五舅老爺與花屋小三郎所訂立的契約內容朗朗上口還押韻以外,電影中還有很多這種詼諧又具有黑色幽默的臺詞。

比如馬大三兜兜轉轉找到一刀劉想要讓其幫忙"處理了"麻袋裡的兩人時,介紹一刀劉的刀法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落地之頭,必轉九圈,面朝六爺,眨眼三下,嘴角子上翹,這便是含笑九泉。"

這句話既是奉承一刀劉,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戲劇感和荒誕感,更是與後面馬大三屍首異處被斬首的結局相互呼應,馬大三被斬首後,頭顱轉了九圈,眼睛眨了三下,嘴角微微上翹,就像是看透了這個世界,落得了一個"含笑九泉"的下場。

蒙太奇的剪輯手法

電影中,有兩處十分經典的蒙太奇剪輯手法。

一處就是花屋小三郎在年三十的晚上,誤以為自己即將上路,想要用最惡毒的語言刺激馬大三。這齣鏡頭,表現的是花屋的主觀鏡頭,配合屋外的腳步聲,想像中馬大三帶著一群人,裹著棉被,兇神惡煞,拿著武士刀,想要了解自己。

此時花屋想像中的鏡頭是荒誕的、魔幻的,這暗示著花屋此時恍惚的心理,雖然嘴上說著不怕死,但心裡其實怕得很。這也使得馬大三進屋後,花屋小三郎那句"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更加地具有荒誕戲劇色彩。

第二處是某天兩個鬼子突然衝進馬大三家想要吃雞,而屋內的花屋小三郎聽到了屋外的日本話,便想方設法傳遞線索。這時的電影,是屋內屋外兩個鏡頭交叉進行,屋外的馬大三儘可能地製造著噪音,吸引著吃雞鬼子的注意力;屋內的花屋小三郎則絞盡腦汁想要逃出去。

這種交叉剪輯的蒙太奇鏡頭,將此時的氛圍緊張感渲染到了極致,充分調動了影迷們的情緒,使得電影劇情推進和鏡頭轉換十分豐富且自然。

畫面色彩和鏡頭打光

色彩和打光是《鬼子來了》裡的兩大亮點。

首先來說色彩。整部電影,為了增強其視覺張力、體現出一種紀錄片式的真實感,姜文不顧電影預算,強制使用黑白攝影,最終用了整整48萬卷膠片,超過了30%的預算投資。

但這種投資是值得的,黑白影像,能夠高度還原歷史感,也可以讓電影的打光可以更加集中,人物形象烘託得更加直接,也與電影結尾馬大三人頭落地後,滿屏的紅色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

這種由黑白轉彩色的處理,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也有類似手法,也是全片黑白影像,結尾轉為彩色,這種處理方式可以更加突出電影主題。此前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當中,則是由彩色轉為黑白,這是姜文對自己過去的回憶。

這種手法放在結尾,還能夠引起觀眾的思考,從而賦予電影更深層的內涵,就像韓國電影《殺人回憶》中的結尾,宋康昊突然轉過頭緊緊地盯著鏡頭一樣,這種突然地衝擊式的結尾,起到的效果都是類似的。

打光方面,《鬼子來了》在試用黑白影像的基礎之上,普遍使用自然打光、或者模擬自然打光,在總體上進一步地削弱了電影中的人為痕跡,更像是在講述一段真實的故事。

但也有比較特別的兩例:

一是在於馬大三在澡堂子裡尋求一刀劉的幫忙的時候,其他人的打光都是側面,只有一刀劉的打光是來自於頭頂。這種光源所樹立的人物形象,給人一種特別陰森恐怖的感覺,這裡就在進一步強化一刀劉的劊子手身份。

二是對於瘋七爺來自背面的打光,營造出瘋七爺瘋瘋癲癲的氣質,結合電影的解決來回看這種打光,也像是瘋七爺"眾人皆醉我獨醒"、背對陽光面對黑暗的猙獰形象。瘋七爺的殘疾形象與結尾處親手掐死兩個鬼子,極具反差效果和諷刺情節。

瘋七爺這種與眾不同的打光,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情節和人物的戲劇性。

一些不得不說的細節

在電影《鬼子來了》裡面,除了明面上表現出來的一些展示了姜文的才華以外,還有很多無處不在的細節,展示了姜文對於這部電影的用心。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這幅對聯在電影裡出現在馬大三的門前,當時馬大三把俘虜藏在城牆送飯以後,馬大三慌慌張張的進門時,鏡頭給到了門上的這幅對聯幾秒鐘。

這副對聯有個典故:明代禮部侍郎程敏政自幼聰慧過人,名聲在外,宰相李賢想招他做女婿,就請他吃飯,指著桌上的菜出了一個上聯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程敏政對出下聯"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需媒)"。

這幅對聯就暗示了馬大三和魚兒之間的關係,他們是自由相愛,他們不需要所謂的傳統媒人。但問題就在於魚兒還有一個兒子小碌碌,也就是魚兒是一個寡婦,馬大三與寡婦廝混,在村民眼裡,是不合情理的。

所以瘋七爺才會罵魚兒:"我不是你爹,不要臉的養漢婆娘",所以馬大三才需要明媒正娶把魚兒光明正大地娶過門,所以當日本人給了掛甲臺6大車糧食的時候馬大三才會去鄰村接魚兒回來分糧食,所以馬大三最後才躲過了一劫。

但同時,馬大三與魚兒的這種感情,也是電影中荒誕愚昧之中的一種有色的點綴。在影片中對於兩人關係的處理和故事的推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於表現村民們眼光短淺勾心鬥角、關鍵時刻刻畫村民們自私無知的時候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外,驢在電影中也多次出現,除了起到拉貨物的作用以外,還有幾次起到了推進劇情、豐富劇情的直接作用。

比如在掛甲臺村民陪著花屋小三郎回到日本軍營時,雙方正處於一種比較緊張的對峙氛圍,馬大三家的驢卻突然跑出來,上了日本人的馬。此時的鏡頭在酒豕和驢之間來回切換,雖然酒豕什麼也沒有說,但是從他的表情以及後面殺害無辜村民的行為來看,此時的酒豕其實已經作出了這個決定。因為在他看來,馬大三的驢強行上了日本人的馬,對於他來說,是一種恥辱,更何況,花屋還被掛甲臺的村民囚禁了半年。

馬大三去找四表姐夫希望可以他可以幫忙處理了花屋和董漢臣時,四表姐夫的表現是如何的?說巧舌如簧也不為過。

四表姐夫不但不幫,還把不幫的理由說的頭頭是道,這時可以觀察到四表姐夫在說話時,一旁的驢子一直在在磨豆腐轉圈,再加上四表姐夫的辯解,此時的驢的出現,就使得這種忽悠更顯得格外的人情淡漠。

驢在電影中最後一次出現,是在馬大三被斬首的時候,一頭驢出現在馬大山的背後。當國軍士兵拔掉塞在口中的布讓馬大三說話時,馬大三什麼也沒說,發出了一連串的驢叫聲。

此時一旁的四表姐夫說:"啥叫仰天長嘯,這就叫仰天長嘯。"配合著這一幕"仰天長嘯的"的,是馬大三最後的"含笑九泉",極具諷刺意味,也意味深長。

《鬼子來了》因為其題材和姜文的反傳統套路,註定讓其充滿爭議。但爭議再多也無法忽視這部影片的優秀,這部影片一反其他電影傳統的敘述方式,異常的坦率直接,整部影片充滿力量與激情,體現了人性的複雜與多面性。

相關焦點

  • 被低估的抗日膠片和《鬼子來了》膠片在20年後沒有超過
    2000年5月,姜文自導的《鬼子來了》在國外發行。同年,該片榮獲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坎城國際電影節Netpac,後來榮獲電影最佳外語片獎。然而,這部電影並沒有在中國上映,成為了一部禁片。如今,這部電影已經上映20多年了。對電影的評價,不管是好電影還是壞電影,到底該不該禁止?
  •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來了》,二十年後依然無人超越
    在2000年5月,一部由姜文自導自演的《鬼子來了》在國外上映,同年,該影片獲得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以及坎城國際電影節Netpac獎,後來又獲得了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不過,該片在國內卻沒有被上映,並且也成為了一部禁片。
  • 一部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來了》,二十年後依然無人超越
    在2000年5月,一部由姜文自導自演的《鬼子來了》在國外上映,同年,該影片獲得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以及坎城國際電影節Netpac獎,後來又獲得了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不過,該片在國內卻沒有被上映,並且也成為了一部禁片。
  • 姜文《鬼子來了》這些細節你發現了嗎?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華億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喜劇戰爭劇情片。 影片由姜文執導,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等主演。程敏政對出下聯「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須媒)」。這副對聯印證了馬大三和魚兒的關係,他們是「自由戀愛」,沒有媒人,魚兒是個年輕寡婦,有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小碌碌,馬大三和魚兒廝混應該是不合理法的,但是鄉親們幾乎默認了,瘋七爺罵魚兒:「我不是你爹,不要臉的養漢婆娘」。五舅姥爺說:「你兒媳婦和大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說不定這副對聯就是五舅姥爺寫的。
  • 如何評價姜文的電影《鬼子來了》?
    現在越來越多抗戰題材的電視劇脫穎而出,今天我要講述的就是《鬼子來了》這部電影,這部是姜文最出色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是尤鳳偉的《生存》,但是並沒有電影的看得過癮。影片真實的反應了抗體戰爭時期純樸的勞動人民的真實現狀,他們懼怕日本鬼子,同時也不想招惹任何人給自己或者村子帶來麻煩,所以花屋小三郎和翻譯官董漢臣並不受待見,一開始當爹娘一樣侍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 一則沉重的寓言——評電影《鬼子來了》
    王朔曾說,姜文是中國的庫布裡克。而姜文自導自演的《鬼子來了》可以說達到了國產片的一個高境界,本片是由尤鳳偉的小說《生存》改編而來,在電影裡「我」就是送俘虜來卻又不履行承諾的「五隊長」,整部影片也因「五隊長」送兩個俘虜(一個是鬼子花屋小三郎,一個是漢奸翻譯董漢臣)給主人公掛甲臺的老實村民馬大三並承諾不日來取之後卻沒有履行承諾而展開。
  • (含劇透)管虎的《八佰》和姜文的《鬼子來了》差距一目了然
    看過姜文的《鬼子來了》都知道,它不迎合主調,荒誕又真實地拍出了戰爭時人的愚昧和殘忍。真實和藝術完美結合,我真心覺得這種直戳痛處的打法更能鞭策國人。姜文的才華果真是毋庸置疑的!對比下,差距一目了然。但很它可惜被禁了。畢竟他站得太倔強了!(上篇文章有詳細解析《鬼子來了》,在此不多說。)
  • 《鬼子來了》在國內禁播,卻在國際上獲獎,它的魅力在哪裡呢?
    《鬼子來了》在國內禁播,卻在國際上獲獎,它的魅力在哪裡呢?我國的抗日題材的電影多了去了,可沒有一部在國際上獲獎,《鬼子來了》就打破這個狀態,經文終於用鬼子的題材在國際上獲得了大獎。也許有網友吐槽,《鬼子來了》之所以獲得國際獎項,是因為這部電影在國內禁播的緣故。因為國際上出現了一個怪毛病,越是國內不喜歡,他們就越喜歡。實際這話也不能這麼說,看過電影你才發言最好。你看到這個電影就會覺得這電影和一般的抗日題材不同。以往的抗體,不是用彈弓打飛機,就是把鬼子劈兩半,好像那時候鬼子被打的不跑都不行似的。可《鬼子來了》卻沒有這些。
  • 獲坎城三項提名,曾被禁映,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有何絕處?
    故事發生在1945年,對,就是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年。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姜文飾演的馬大三和寡婦魚兒正在屋裡嘿嘿嘿,突然有人敲門,問「是誰」,答「我」。在對馬大三用槍抵著頭頂,進行一頓詢問後。從外丟進來兩個大麻袋,讓馬大三看管,說年三十回來取,如果有啥散失,要殺他們全村人,最後還讓他抽空審審。隨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 七部經典電影陪你過周末——姜文《鬼子來了》只能墊底
    1、《當幸福來敲門》導演:加布裡爾·穆奇諾主演: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正如《紐約時報》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這是一部現實世界中的童話故事,兩位主演的精彩表演壓倒了一切……這部2006年上映的美國勵志影片,
  • 《鬼子來了》,你記住的只有大哥大嫂過年好嗎?
    到現在我還記得自己10年前看完《鬼子來了》的震撼感覺,尤其是最後一幕,馬大三脫臼的嘴巴塞著布,頭在地上,看到的畫面由黑白變血紅。這種貫穿全片的震撼,是我在任何一部電影都沒有感受到的。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值《讓子彈飛》熱映,那真是對姜文佩服的五體投地,於是在網上找姜文的其他電影出來看,《鬼子來了》便出現在了我的屏幕上。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河北掛甲臺的馬大三,雖然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但是日子過的還算平靜。
  • 無釐頭影評丨姜文:為什麼《讓子彈飛》後,拍不出這麼好的電影?
    我是無釐頭……(~ ̄▽ ̄)~ 有好多人問:為什麼《讓子彈飛》之後,姜文就再拍不出這麼好的電影了?是否已江郎才盡? 當然不是了!姜文不是不能拍,而是不想拍!很多人認為拍《讓子彈飛》時,姜文是這樣的……
  • 4個鬼子專業戶不如一個他,比鬼子還像鬼子,數年演了幾千次!
    說起鬼子專業戶,很多人會想到矢野浩二 、三浦研一、澀谷天馬和冢越博隆,雖然聽名字你不認識,見到真人後你就會恍然大悟,但你知道嗎?橫店還有一個演員,因為長得像「鬼子」,4年演了數千次鬼子,比他們4個演的都多。
  • 2000年,姜文錯過的劇本,15年後卻被韓國影帝拿去拍成了大片!
    2000年對於姜文是一個不錯的年份,一個是他的電影《鬼子來了》,在坎城電影節拿了評審團大獎,自此他在圈內的江湖地位,才算是真正牢固了;第二個是他一回國,就接到了作家餘華的電話,說要送他一份大禮!餘華是誰?姜文當然知道,當年張藝謀就是憑藉著餘華的一部《活著》,在坎城拿獎拿到手軟。
  • 姜文女兒近照曝光,當看到正臉後,網友:姜文怎麼不讓她拍電影呢
    姜文女兒近照曝光,當看到正臉後,網友:姜文怎麼不讓她拍電影呢?姜文憑藉1986年在《芙蓉鎮》中的表演獲得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憑藉1988年拍攝的《紅高粱》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憑藉1993年在《北京人在紐約》中的表演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 姜文不僅擅長表演,而且導演的轉型也很出色。他的首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被《時代周刊》評為「1995年世界十大最佳電影」。
  • 姜文6部封神之作,《讓子彈飛》只能排第二,第一豆瓣評分9.2
    喜歡電影的網友都知道,作為個電影獨行俠的鬼才導演姜文,在幾十年裡雖然只導演了5、6部片子,但卻被影評人評為內地第一導演,這讓很多人的都想不通,憑什麼?其實很簡單,作品不在乎多少,經典才是關鍵,雖然他拍的少,但是部部有口皆碑,不紅都難。今天影子給大家介紹幾部姜文的巔峰電影,看看一部好片是如何頂十部爛片,拭目以待吧!
  • 《鬼子來了》:有多戲虐,就有多諷刺;有多荒誕,就有多沉痛
    初看《鬼子來了》,很容易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看了一部假的影片,為嘛畫面才黑白的,為嘛感覺竟然有一種置身日軍封鎖嚴控的解放區的窒息感覺……影片結尾,當那顆彩色人頭鮮紅地滾落,世界一片觸心的腥紅時,才恍然驚覺導演姜文的巧設處理,不得不感慨「姜文真的是牛啊!」
  • 《鬼子來了》記憶不忘,負重前行
    最終頭顱含笑,閉眼——鮮紅世界消失,一段村民與日軍相抗相處的故事由此結束,那種感覺卻依舊震撼——抗戰時期村民何以麻木愚昧至此,今天我們何以銘記那段歷史,我想姜文已在這部《鬼子來了》影片中給出了答案。 影片取自於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然而導演並未依照小說所歌詠村民英勇抗戰的故事循跡而拍,否則他就不是鬼才姜文了——他擷取村民對待被擒日軍這一橫斷面,刨析而出一個鮮血交織的歷史記憶。
  • 除了手撕鬼子之外,我們還能看點什麼?
    在電視劇《抗日奇俠》中,有一個片段被網友傳到網上,火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手撕鬼子」,遭到了網友和媒體的批評,人民日報評論「手撕鬼子」不尊重史實和民族情感。事實上,近幾年的抗日神劇屢見不鮮,不僅是手撕鬼子,還有肩扛大炮打鬼子、弓箭對機槍的戰爭等等。
  • 「姜文」只拍了六部電影就躋身中國頂級導演,原則:只為自己高興
    1988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憑藉《紅高粱》獲得金熊獎。在影片裡,無處不表現出了那種張揚狂放的原始生命力。比如開頭那段搞笑的,很吸引觀眾的顛轎。一群漢子裸露真上身一邊高歌一邊顛轎,而轎裡的是一個弱小女子,這構成了極大的反差。不管是出嫁或迎親的,都沒有陪嫁人也沒有迎親人,在中國,這是不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