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個人覺得影片過於迎合主旋律,反倒缺少了點真實。真實性不夠,藝術性又點到為止。讓我摸不到導演的重點。(也許是因為導演既然站著又想順利上映,所以故事被剪的七七八八吧。)
影片肯定是有感動和覺醒的意圖在,但矛盾的是過分追求淚點,煽情部分用力過猛,導致故事很多情節老套且趨向抗日神劇(比如槍打戰鬥機),當然也可能是我對這部劇的期待預期太高,導致這樣的感覺。
看過姜文的《鬼子來了》都知道,它不迎合主調,荒誕又真實地拍出了戰爭時人的愚昧和殘忍。真實和藝術完美結合,我真心覺得這種直戳痛處的打法更能鞭策國人。姜文的才華果真是毋庸置疑的!對比下,差距一目了然。但很它可惜被禁了。畢竟他站得太倔強了!(上篇文章有詳細解析《鬼子來了》,在此不多說。)
未上映前,《八佰》的故事和宣傳片就讓我很熱血澎湃又很難過。甚至上映那天並沒有敢第一時間去看,怕自己哭得太慘。但是當真的看完了影片之後,反倒沒有那麼多震撼。
趙子龍白馬的隱喻,和小人物老算盤的交代都讓我有點摸不到頭腦。當然《八佰》肯定是有亮點的。
第一,一江之隔,兩個世界。
臨時湊到一起的四百中國軍人,為壯聲勢,對外稱八佰。他們佔據四行倉庫,抵抗30萬重型武器的日本侵略者。他們覺得只要還有人沒有投降,上海就不算淪陷。這次對抗可以說是一場屠殺式的戰役。
有人說必敗的守護有什麼意義?它的意義並不是守護上海,而是讓國人看到,中國因為有這樣的軍人,所以還有機會,他守護的是意志!
八佰被圍困在廢棄的大樓,周圍是日本兵無休止的進攻和轟炸。而在這四周團團被人群圍住,這是一場的被圍觀的戰役。法國人,英國人,最多的還是中國人。
中國上海的上層人士以及民眾雖然有淚水,有憤怒,有個別的熱血勇士,但是大多數一直是一個看客的姿態。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在看皮影戲,隔岸觀火置身事外,這種感覺真的是太難過了。自己的同胞在被屠殺,所有人都知道。而所有人好像都無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嗎?
還有片尾處的過橋,法國人說只可以走橋上才可以活著進入法租界。在自己的地界卻要法國人和日本人來定遊戲規則,說是可以活,可是誰都知道那座橋就是一個日本人的靶場。
無奈,卑微,案板上的魚肉,卻依舊選擇堅守。多希望他們可以看到現在的盛世山河。
第二,結尾處的事實陳述。
另外一處的點睛之筆,就是最後的事實陳述。
兩個數字,傷亡人數。150萬日軍,3500萬中國軍民。
我無法形容看到這個數字後的心情,當時我的表情一定是木訥的。因為沒有力氣有任何表情,是一種你在目睹死亡的感覺。
那是生命堆積出來的勝利,而為什麼數字會相差幾十倍?因為敵人來臨時最後剩下的只有「八佰」孤軍奮戰,因為無數看客的無動於衷。而為什麼還是勝利了,因為有「八佰」這樣的英雄告訴國人,我們還沒有撤退,誓以我命固我土。
如國人皆如此 倭寇何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