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建築布局到營繕保護450餘件展品講述紫禁城記憶 一展看盡紫禁城600年
今年,紫禁城迎來了600歲生日。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築群,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在這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無數故事。當下,故宮邀觀眾登午門城樓,賞金色屋頂層巒起伏,轉瞬看盡600年。這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引領觀眾走進這座「城」,體味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展廳裡,每一件展品背後承載的都是關於紫禁城的記憶,展櫃裡的一磚一瓦、一紗一杯,代表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高技藝。
安旭東 攝
觀展解碼
明代地基模型 揭秘故宮為何震不倒
故宮歷經600年風雨,卻從未出現過因建築基礎不牢而坍塌的事故。西雁翅樓展廳裡,紫禁城亮出「老底兒」,揭秘原因。
展櫃裡,明代故宮建築地基工序示意模型顯示,匠人們先用地釘(即短粗的木柱)和圓木樁組成樁承臺,將樁承臺打入地基槽內的生土中,在其上依次夯築膏狀的石灰泥、堅硬的高嶺土夯層。然後鋪上厚厚的土襯石板,土襯石板上用城磚抹白灰砌築成邊長約2.44米的磉礅,總高約4.1米,其上才是承載建築木柱的柱頂石(即柱礎)。在磚砌磉礅周圍,用夯土層與碎磚層夯實,最終形成堅實的建築基礎。
金甌永固杯
如此「良心工程」的設計,在近年來故宮考古時曾被印證。故宮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故宮考古工作者在一個東西向寬2.5米、南北向長5.4米的探坑裡,找到了明早期的牆基。在探坑底部北側、距牆基約3米、距地表深約4.4米的基槽內,專家發現了東西向的4根木質地釘(豎樁),地釘上分別鋪設了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兩組排木,組成穩固的樁承臺。據介紹,這與現代建築的防震原理有相似之處。地震時,底部圓木的活動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地震帶來的晃動,從而起到一定的減震、防震效果。
故宮隆宗門西消防施工溝出土的金代琉璃板瓦殘片和滴水殘塊,故宮長信門探坑出土的溝紋磚和「宮」字磚殘塊……即便是一塊用來墁地的磚,精細度都絲毫不打折扣,現在的故宮人也未曾怠慢。
這些,或許是這座世界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築群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養心殿明瓦 解開「陽光屋頂」的「誤會」
展廳裡也有關於這座城的最新發現。比如,一片養心殿正殿東暖閣後簷明瓦片是最近幾年剛揭下來的。
所謂明瓦,是指古時候大戶人家在窗戶等處使用的玻璃替代品,可以解決採光問題。一度人們以為養心殿的明瓦材料是雲母。這個「誤會」最近才被解開——2015年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揭瓦後,工作人員發現明瓦是「一種大而平的貝殼」。對其進行了科技檢測後,發現這是一種名為「海月」的貝殼。
展櫃裡,策展團隊搭建了微縮「養心殿」,還用「明瓦」與窗紙造了一扇「窗」。「清代皇家宮殿和園林中有多處使用明瓦的記載,但是除了養心殿外已難尋實跡。」故宮古建部工作人員張瓊參與了此次保護項目,她說,他們將固定明瓦的一千多個釘孔標記下來,再將瓦片小心翼翼地取下,按照它們在雨搭上的位置固定後收藏,避免它們再經歷風吹雨打。展出的瓦旁,擺著一件標本——海月原片。張瓊介紹,「這是一種雙殼綱貝類,貝殼形圓而薄,扁平透明,在東南沿海和江南園林裡曾經做窗貝使用。」
海月原片(左)、養心殿明瓦(右)
未來,被揭下的明瓦是否要回到原位?「我們一直在尋找更適合的替代品。」張瓊說,養心殿使用的海月尺寸碩大,出產十分稀少,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但是我們不會放棄的。」
絕不因瓦輕而將就。這或許也是故宮六百年如故的原因之一。
觀展亮點
一片漆紗有六層天衣無縫難得見
符望閣的一片漆紗誕生於1773年,為首次公開展出。策展人說,由於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不容易有機會公開展出了。它和A4紙一樣薄,卻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不同工藝的匠人不僅要手藝精巧,而且要配合得天衣無縫。」古建部副主任趙鵬是策展團隊的一員,他直言,「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不能原樣複製。但是我們還在努力,希望早日恢復這項技藝。」
符望閣漆紗
展廳裡,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關於紫禁城的記憶。
東西六宮何貴幹宮殿匾額說了算
600年的紫禁城,絕非一成不變。東西六宮幹什麼用?展覽中的一些燙樣、匾額可以透露一二。
展出的長春宮燙樣,是清同治年間做的。小院一派夏意融融,涼棚幾乎覆蓋整個院落,上開天窗、亮窗,窗上懸掛布帳,既可遮陽,也能通風,宮人還可以根據陽光強弱調整布帳。
長春宮燙樣
最初的長春宮並不是這副模樣。鹹豐九年,長春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造。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今太極殿)後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此舉改變了東西六宮的傳統建築格局,卻加強了室外空間的連續性,提高了帝後的生活質量。
展櫃裡體元殿的匾額也有看點。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張杰說,在東西六宮滿漢合璧的匾額中,如果是音譯則代表這處是后妃居住的地方,如果是意譯則代表這裡會作為皇帝的理政和辦公的空間。「我們查閱史料,鹹豐以前,體元殿的匾額還是音譯,由此推斷現在的意譯匾額是在改建後掛上的,證明這裡改變了用途。」確實有檔案記載,「裝修」後,鹹豐曾在這裡賜宴蒙古大臣。後來,這裡又曾是慈禧的居住地。同治年間,先後加蓋抱廈、遊廊、戲臺,進一步改變了這一區域的格局。
太和殿獨有的脊獸是孫悟空還是雷公
站在太和殿上看紫禁城,是怎樣一番景色?午門展廳裡,一組太和殿脊獸最有發言權。從康熙年間,這些小獸就一直靜靜蹲坐在太和殿的屋頂,看雲起雲落,世事變遷。
隔著玻璃窗,從左往右介紹,十件琉璃瓦脊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
其中,行什僅太和殿獨有。它是人身猴臉,外形酷似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古建行裡,老師傅為了方便記憶也稱之為「猴」。但是著名古建專家於倬雲研究發現,這件飾件雖然長得像猴子,但是和孫悟空有不同,背上有雙翼,手裡拿著的也不是金箍棒而是金剛杵。這個形象很像傳說中的雷震子或雷公,傳說具有防雷和消災免禍的功能。
我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體,最怕失火。據不完全統計,從明永樂十二年紫禁城建設初具規模到宣統三年,497年間紫禁城共發生火災58起。康熙皇帝堪稱是歷史上最慎火的帝君,曾經數次發布聖旨,諭令臣民注意防火。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專家研究認為,太和殿上出現行什的時間在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出現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更換了兩樣琉璃瓦件。
太和殿的脊獸首次同時展出。
「各個脊獸都曾經展出過,但這次是太和殿的脊獸首次一起展出。」張杰說。
觀展提示
■展期:至11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
■票價: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