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600年看紫禁城:「漆紗」「太和殿脊獸」首次亮相

2020-12-14 天山網

  原標題:從建築布局到營繕保護450餘件展品講述紫禁城記憶 一展看盡紫禁城600年

  今年,紫禁城迎來了600歲生日。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築群,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在這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無數故事。當下,故宮邀觀眾登午門城樓,賞金色屋頂層巒起伏,轉瞬看盡600年。這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引領觀眾走進這座「城」,體味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展廳裡,每一件展品背後承載的都是關於紫禁城的記憶,展櫃裡的一磚一瓦、一紗一杯,代表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高技藝。

安旭東 攝

  觀展解碼

  明代地基模型 揭秘故宮為何震不倒

  故宮歷經600年風雨,卻從未出現過因建築基礎不牢而坍塌的事故。西雁翅樓展廳裡,紫禁城亮出「老底兒」,揭秘原因。

  展櫃裡,明代故宮建築地基工序示意模型顯示,匠人們先用地釘(即短粗的木柱)和圓木樁組成樁承臺,將樁承臺打入地基槽內的生土中,在其上依次夯築膏狀的石灰泥、堅硬的高嶺土夯層。然後鋪上厚厚的土襯石板,土襯石板上用城磚抹白灰砌築成邊長約2.44米的磉礅,總高約4.1米,其上才是承載建築木柱的柱頂石(即柱礎)。在磚砌磉礅周圍,用夯土層與碎磚層夯實,最終形成堅實的建築基礎。

金甌永固杯

  如此「良心工程」的設計,在近年來故宮考古時曾被印證。故宮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故宮考古工作者在一個東西向寬2.5米、南北向長5.4米的探坑裡,找到了明早期的牆基。在探坑底部北側、距牆基約3米、距地表深約4.4米的基槽內,專家發現了東西向的4根木質地釘(豎樁),地釘上分別鋪設了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兩組排木,組成穩固的樁承臺。據介紹,這與現代建築的防震原理有相似之處。地震時,底部圓木的活動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地震帶來的晃動,從而起到一定的減震、防震效果。

  故宮隆宗門西消防施工溝出土的金代琉璃板瓦殘片和滴水殘塊,故宮長信門探坑出土的溝紋磚和「宮」字磚殘塊……即便是一塊用來墁地的磚,精細度都絲毫不打折扣,現在的故宮人也未曾怠慢。

  這些,或許是這座世界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築群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養心殿明瓦 解開「陽光屋頂」的「誤會」

  展廳裡也有關於這座城的最新發現。比如,一片養心殿正殿東暖閣後簷明瓦片是最近幾年剛揭下來的。

  所謂明瓦,是指古時候大戶人家在窗戶等處使用的玻璃替代品,可以解決採光問題。一度人們以為養心殿的明瓦材料是雲母。這個「誤會」最近才被解開——2015年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揭瓦後,工作人員發現明瓦是「一種大而平的貝殼」。對其進行了科技檢測後,發現這是一種名為「海月」的貝殼。

  展櫃裡,策展團隊搭建了微縮「養心殿」,還用「明瓦」與窗紙造了一扇「窗」。「清代皇家宮殿和園林中有多處使用明瓦的記載,但是除了養心殿外已難尋實跡。」故宮古建部工作人員張瓊參與了此次保護項目,她說,他們將固定明瓦的一千多個釘孔標記下來,再將瓦片小心翼翼地取下,按照它們在雨搭上的位置固定後收藏,避免它們再經歷風吹雨打。展出的瓦旁,擺著一件標本——海月原片。張瓊介紹,「這是一種雙殼綱貝類,貝殼形圓而薄,扁平透明,在東南沿海和江南園林裡曾經做窗貝使用。」

海月原片(左)、養心殿明瓦(右)

  未來,被揭下的明瓦是否要回到原位?「我們一直在尋找更適合的替代品。」張瓊說,養心殿使用的海月尺寸碩大,出產十分稀少,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但是我們不會放棄的。」

  絕不因瓦輕而將就。這或許也是故宮六百年如故的原因之一。

  觀展亮點

  一片漆紗有六層天衣無縫難得見

  符望閣的一片漆紗誕生於1773年,為首次公開展出。策展人說,由於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不容易有機會公開展出了。它和A4紙一樣薄,卻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不同工藝的匠人不僅要手藝精巧,而且要配合得天衣無縫。」古建部副主任趙鵬是策展團隊的一員,他直言,「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不能原樣複製。但是我們還在努力,希望早日恢復這項技藝。」

符望閣漆紗

  展廳裡,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關於紫禁城的記憶。

  東西六宮何貴幹宮殿匾額說了算

  600年的紫禁城,絕非一成不變。東西六宮幹什麼用?展覽中的一些燙樣、匾額可以透露一二。

  展出的長春宮燙樣,是清同治年間做的。小院一派夏意融融,涼棚幾乎覆蓋整個院落,上開天窗、亮窗,窗上懸掛布帳,既可遮陽,也能通風,宮人還可以根據陽光強弱調整布帳。

長春宮燙樣

  最初的長春宮並不是這副模樣。鹹豐九年,長春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造。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今太極殿)後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此舉改變了東西六宮的傳統建築格局,卻加強了室外空間的連續性,提高了帝後的生活質量。

  展櫃裡體元殿的匾額也有看點。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張杰說,在東西六宮滿漢合璧的匾額中,如果是音譯則代表這處是后妃居住的地方,如果是意譯則代表這裡會作為皇帝的理政和辦公的空間。「我們查閱史料,鹹豐以前,體元殿的匾額還是音譯,由此推斷現在的意譯匾額是在改建後掛上的,證明這裡改變了用途。」確實有檔案記載,「裝修」後,鹹豐曾在這裡賜宴蒙古大臣。後來,這裡又曾是慈禧的居住地。同治年間,先後加蓋抱廈、遊廊、戲臺,進一步改變了這一區域的格局。

  太和殿獨有的脊獸是孫悟空還是雷公

  站在太和殿上看紫禁城,是怎樣一番景色?午門展廳裡,一組太和殿脊獸最有發言權。從康熙年間,這些小獸就一直靜靜蹲坐在太和殿的屋頂,看雲起雲落,世事變遷。

  隔著玻璃窗,從左往右介紹,十件琉璃瓦脊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

  其中,行什僅太和殿獨有。它是人身猴臉,外形酷似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古建行裡,老師傅為了方便記憶也稱之為「猴」。但是著名古建專家於倬雲研究發現,這件飾件雖然長得像猴子,但是和孫悟空有不同,背上有雙翼,手裡拿著的也不是金箍棒而是金剛杵。這個形象很像傳說中的雷震子或雷公,傳說具有防雷和消災免禍的功能。

  我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體,最怕失火。據不完全統計,從明永樂十二年紫禁城建設初具規模到宣統三年,497年間紫禁城共發生火災58起。康熙皇帝堪稱是歷史上最慎火的帝君,曾經數次發布聖旨,諭令臣民注意防火。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專家研究認為,太和殿上出現行什的時間在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出現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更換了兩樣琉璃瓦件。

太和殿的脊獸首次同時展出。

  「各個脊獸都曾經展出過,但這次是太和殿的脊獸首次一起展出。」張杰說。

  觀展提示

  ■展期:至11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

  ■票價: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

相關焦點

  • 450餘件文物講述紫禁城600年!深宮漆紗200年來首次公開展出
    「我們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分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觀眾從西至東,漫步256米,可以領略紫禁城的『時』『空』。」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張杰說, 這裡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就是一個巨大的「展廳」,觀眾還可以在裡面找到9處『地標』建築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這座城獨特的魅力。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今拉開帷幕 深宮漆紗兩百年來首次展出
    西雁翅樓:「明代紀錄片」展現紫禁城前世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宏偉的宮殿群建成已整600年。誰還記得它最初的模樣?午門展廳西燕翅樓,明代翰林官員徐顯卿完成的「紀錄片」——《徐顯卿宦跡圖冊》能回答這道難題。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今拉開帷幕,深宮漆紗兩百年來首次展出
    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張杰說, 這裡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就是一個巨大的「展廳」,觀眾還可以在裡面找到9處『地標』建築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這座城獨特的魅力。西雁翅樓:「明代紀錄片」展現紫禁城前世太和殿上的脊獸、乾隆皇帝參與設計的金甌永固杯……午門展廳,一件件重磅展品中,有一件最輕巧的展品卻格外引人關注。這是一片紗,學名漆紗。1773年,南方匠人們同心協力織造好十餘片漆紗,千裡迢迢送入故宮,成為符望閣裡「紗窗」。
  • 一展看盡紫禁城600年_文化快報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原標題:從建築布局到營繕保護450餘件展品講述紫禁城記憶 一展看盡紫禁城600年  2020年,紫禁城迎來了600歲生日。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築群,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在這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無數故事。
  • 紫禁城600周年大展 符望閣漆紗首次亮相
    紫禁城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其建築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大展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其中神武門唐卡、養心殿符板及五供、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等文物都是首次展出,尤其漆紗工藝現已失傳。
  • 600年首次公開!紫禁城百年壕展!一生僅有一次機會!
    「紫禁城」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紫微星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據傳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人間皇帝自稱「天子」,皇帝的居所名字借用其「紫」字,為紫禁城。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的第二年,1925 年,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
  • 紫禁城建成600年發紀念券,掃描「太和殿」可觀飛龍騰空
    今天一早,紫禁城收到一份科技含量頗高的600歲生日賀禮——「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通過專有的APP掃描紀念券上的「太和殿」,飛龍瞬間騰空而起。券正面圖案選用紫禁城代表性建築太和殿為主景,背景輔以紫禁城鳥瞰圖,同時展現其雄偉壯觀與歷史深邃;右上角為雕刻凹版團花,嵌入「六百年」字樣,更顯莊重。券背面圖案主景選用的是紫禁城九龍壁右側第一條龍,寓意龍騰盛世;右上角為故宮日晷。三交六椀菱花窗欞、琉璃磚雕、日晷、龜背紋、江崖海水紋等故宮經典元素則分布在紀念券的不同位置。除了外觀,紀念券的「內涵」也頗有講究。
  • 一個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寧壽宮漆紗首次展出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自1420年明成祖朱棣宣布北京宮殿竣工以來,這座巍峨壯美的建築群已矗立600年。在600年的傳承中,紫禁城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一路向北,來看600年的你
    從去年開始,就開始陸續見到「紫禁城600年」的各種宣傳,心裡就默默種下了一顆種子,期待著與紫禁城的再次相遇。展覽以600年為時間軸,通過「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線索,站在建築的角度,從明代、清代、近代一路走來,用450餘件文物及史料圖片,為觀眾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概況,還原600年紫禁城的風雨兼程。
  • 伊利牛奶金典與故宮博物院跨界聯合 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為此,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開幕式當天,伊利旗下品牌伊利牛奶金典和故宮博物院雙方合作推出了——「金典x故宮博物院聯名特別版牛奶」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獻禮。
  • 我去看了故宮600年展,忍不住想吐個槽
    從曾經的皇家禁地,到現在的大眾博物院,這座宮城從1420年建成,到現在600年,它見證了明清兩朝的興衰起落,24位皇帝在此執政、居住,無數妃嬪在這深宮裡耗盡了自己的青春,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中國延續了2137年的帝制在此結束。
  • 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題材背景
    北京紫禁城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國所存最大、最完整的宮廷建築群。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為銘記紫禁城這座壯觀恢弘的皇家宮廷建築群,倡導世人弘揚、傳承和保護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寶貴遺產,中國人民銀行定於2020年8月發行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7枚,其中金質紀念幣2枚,銀質紀念幣5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圖說:紫禁城600年大展開幕式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沒有張燈結彩舉辦慶祝活動,沒有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低調」的故宮博物院在今天傍晚六點,通過微博向自己發出了一條簡單的生日祝福——「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賀你生辰快樂!」
  • 故宮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參觀指南(時間地點+門票購買)
    故宮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參觀指南  ➤開放時間:點擊查看  觀看直播:2020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直播時間直播入口指南「序廳」  在對紫禁城600年歷史的回望中,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便於大家更有針對性、更加系統地參觀紫禁城。
  • 丹宸永固:紫禁城600周年,它的故事你記得多少呢
    1420年,紫禁城面世,六百年來,春來秋往,它見過了太多浩蕩的歷史。它見過崇禎帝的憂傷,也見過順治帝的勃發。乾清宮中康熙指點江山,養心殿裡雍正批覆奏摺,午門城樓乾隆接見使節,這些它還歷歷在目。現在去,抬頭就能看到綠色柱子與黑色琉璃瓦,這是紫禁城獨獨一個黑綠配色的地方。位置隱蔽,樓前一池碧水幽幽,最宜閒坐發呆。太和殿,也叫「金鑾殿」,是明清帝王舉辦典禮的場所。典禮儀式上,皇家儀仗隊就站立在太和殿廣場上那些小小的白色石塊上,這些石塊被稱為「儀仗墩」。
  • 帶你逛紫禁城600年大展
    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了。都說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600年大展通過實物、各種影像資料,系統梳理了故宮600年來的脈絡,一些展品從全國其他地方調運而來。也因為這份「難得」,今年「十一」假期,專程趕往故宮看紫禁城600年大展的觀眾也相當多。最近,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也探訪了紫禁城600年大展,一起去看看,它到底是否值得一看。
  • 央行將於8月3日發行「紫禁城建成 600 年金銀紀念幣」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定於 2020 年 8 月 3 日發行紫禁城建成 600 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 7 枚,其中金質紀念幣 2 枚,銀質紀念幣 5 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 紫禁城「駕臨」香港尖沙咀
    新華社香港1月14日電(記者丁梓懿)跨越1900多公裡,紫禁城從北京城中心來到位於香港尖沙咀的九龍公園,向人們展示其蘊含的文化底蘊、建築理念和智慧。  14日,香港九龍公園內的文物探知館迎來了一批批參觀者,觀看由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故宮博物院合辦的「穿越紫禁城——建築營造」展覽。
  • 把宮裡600年歷史藏進日曆裡,有它在手,每一天都在皇宮裡度過!
    日曆裡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將一座偌大紫禁城濃縮成一本小小的日曆,裡面所承載的中華文化定是不言而喻的。就讓我們翻開這冊日曆,拂開紫禁城的神秘面紗,翻閱600年宮廷生活美學。這次的日曆有3種規格可以挑選,不論哪一種,都是紫禁城600年的美的積澱,也是對美好的共同企盼。- 周曆:尊享款 - 2021《宮裡上新》周曆尊享款,就好像一本帶著祝福的書,精心雕刻的鏤空設計,讓人不禁想要翻開一探究竟。
  • 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限量首發,騰訊開心鼠英語與故宮出版社...
    2020年12月2日,故宮出版社和騰訊教育聯合出品的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正式發布。該月曆限量發行一萬冊,是以故宮太和殿簷角瑞獸為主題的月曆,由故宮出版社與騰訊教育旗下騰訊開心鼠英語共同策劃與設計。同時,這也是故宮出版社首次推出的專為孩子們設計的故宮月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