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
首次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
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確入軌;
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
首次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
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吳豔華介紹,在嫦娥五號任務實施中,我國與歐空局、阿根廷、納米比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測控領域協同合作,邀請多國駐華使節和國際組織官員到文昌現場觀摩發射,一些國家領導人,航天機構和部分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很多國際同行和友人,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賀和讚譽,期待進一步合作。後續我國將依據月球樣品及數據管理辦法,廣泛徵集合作方案,鼓勵國內外更多科學家參與科學研究,力爭獲得更多科學成果。
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而對於中國在載人登月方面未來的規劃,吳豔華表示:「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們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我們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我們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目前開展的月面起飛、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都是未來載人返回的必要技術。這些技術通過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
你也能見到月球樣品了
吳豔華表示,月球樣品將主要用於三個目的:一是用於科學研究;二是一部分樣品將用於博物館展示和科普教育,部分月球土壤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三是根據國際合作公約,與世界各國科學家共享。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博
很多網友關心未來是否能去月球旅遊,還有記者提問中國有無載人登月計劃?吳豔華介紹,將先搞關鍵技術攻關,再規劃論證是否載人登月。中國如果做,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
關於中國是否會把月球取樣的樣品分享給美國的NASA?。吳豔華表示,首先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會按照《外空條約》來執行。同時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
吳豔華介紹,「合作與否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博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則表示:中國航天局一直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開展相關國際合作的。因為這是人類44年以來再次獲得月球的樣品,近一段時期以來,國際同行也都非常關注,近期紛紛給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政府、其他機構發來了賀電,都提出了需要共同開展研究的意願,我們也非常歡迎。中國國家航天局與40多個國家籤訂了140多份合作協議,並且深度參與了18個國際組織的相關工作。月球樣品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願意以平等互利、互惠互利的方式跟國際同行開展合作。
許洪亮表示: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專門印發月球樣品的管理辦法和後續管理政策。後續我們會跟國內的有關科技部門,共同向國際同行發出徵集月球樣品分析的相關方案,同時也會組織國內外的相關科學家,對方案進行遴選,開展一些成果的共享,共同研究,包括一些數據開放相關的工作。
多國航天專家紛紛稱讚
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科研負責人列夫·澤林內,以及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所長阿納託利·彼得魯科維奇都表示,此次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完成,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處處長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也對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本成功返回,予以高度評價。他指出,中國的成功經驗將為未來開發月球打開大門。
薩馬拉科羅廖夫大學飛行動力學和控制系統研究室主任奧麗加·斯塔裡諾娃則表示,中國此次成功完成了這一高水平航天項目,並為實施載人使命,進行了著陸、飛行以及與軌道艙對接等程序的演練。
對於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南非各界反響熱烈。其中南非天體物理學家、西開普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教授利沃思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的順利實施是人類探索太空的巨大成就。
利沃思表示,俄羅斯和美國以前收集的月球樣品都是30億年前的土壤和巖石,嫦娥五號在月球最新火山活動地區進行採樣,土壤和巖石年齡非常年輕,對於解析月球演化,進一步了解太陽系形成的時間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依據。
南非天體物理學家 利沃思:從科學上講,探索該特定區域非常有用,因為隨後的樣本可能會表明為什麼最近有這種火山活動,並且這些數據對於了解月球的演變,對了解太陽系非常重要。
利沃思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的順利實施豐富了全人類的相關知識,並且極大激發了整個非洲對太空探索的積極性。
南非天體物理學家 利沃思:中國的探月工程不僅是登月,而且極大豐富了全人類的相關知識,南非乃至全非洲都渴望與中國合作,此次探月將激勵大量非洲青年痴迷於探索宇宙。去中國學習相關知識,這可能為未來非洲也開始探索宇宙提供成長的土壤。
未來我國還要在月球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12月17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在這個探月工程三期過程之中,您覺得最艱難、最難突破的技術關是什麼呢?
吳偉仁:我們國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沒有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嫦娥五號任務使用的就是我們特色的「中國方案」。
記者:嫦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吳偉仁:我們未來將立足於全月面到達。我們將在月球南極研製建設一個科研站。在月球南極南緯89度,可能存在連續180多天的光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是14天白天、14天黑夜,沒有連續的日照,一些儀器設備就不能連續工作。
吳偉仁:如果我們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我們可以長時間對地球進行大動態、全方位、穩定的觀察。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基本型。隨著後期科研站規模的擴大,我們可以在月球上進行蓋房子、打磚、3D列印等工作。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月球上開採礦物,這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此外,我們還可以藉助月球做跳板,前往更遠的深空、更遠的星球。
現在我們的航天隊伍年輕人居多,新血液的不斷補充,使整個隊伍更加年輕化。
記者: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一代航天人的熱血與汗水,您對於他們有怎樣的期許?
吳偉仁:在這個團隊中,年輕人貢獻很大,我們的希望很大,年輕人發展的勢頭也很好。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這個隊伍。我相信,未來,這個團隊裡會產生出很多優秀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記者:您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有什麼期許嗎?
吳偉仁: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從跟跑、並跑到走向部分領跑,是很不容易的。在實施過程中,即使有困難、有問題、有挫折,我們前進的步伐沒有中斷。我對中國航天的發展,對我們國家成為航天強國,成為航天世界的「領頭羊」,我們也充滿信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每日經濟新聞